导读:本文包含了僧肇哲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哲学,空论,方法论,王弼,本体论,自性,批判性。
僧肇哲学论文文献综述
包蕾[1](2018)在《魏晋哲学对“言语”之反思——以王弼和僧肇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借由魏晋时期道家哲学和佛家哲学两位代表性人物王弼和僧肇,在构建自身哲学体系或进行哲学思考的过程中,基于语言使用之自觉和对语言局限性之反思,比较道、释两家在探讨此一问题时的差异。因二人所处时代背景和所要处理的议题的相似性,以及受到对方学派影响之可能性所构建出的共通平台,从叁个方面来比较两人在处理此一问题时的异同。一是语言使用的起点,即基于从事注释工作和最高境界的"不可言说"所带来的语言自觉;二是名与实、名与理之间的关系;叁是语词使用中信息的传递问题,即对于言、象、意以及言、名、相的讨论。(本文来源于《哲学分析》期刊2018年05期)
孙尚诚,杨洁高[2](2014)在《僧肇“不真空论”与现代西方哲学的通途》一文中研究指出僧肇的"不真空论"把龙树的中观思想与玄学的本体论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独有的本体论思想,为佛学的中国化奠定了基础。在僧肇的这种本体论思想当中,包含着深刻的现代西方哲学意蕴,既有现象学的思维理路,也有语言哲学的深刻内涵,还有由逆顺观法所明晰体现的辩证法思想。最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僧肇的"不真空论"也即假名存有论显然与现代场所佛教的存有论大异其趣。(本文来源于《洛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裴甲军[3](2012)在《论僧肇哲学的批判性、超越性与启示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僧肇是一位杰出的佛学思想家。他在批判格义佛教的基础上,融会大乘中观佛学和老庄思想来建构自己的哲学体系。因此,他对"空"的理解达到前所未有的理论高度。这不仅仅超越了魏晋玄学和格义佛教的理解,而且也对隋唐重玄学尤其成玄英重玄学的建构具有启示意义。僧肇哲学所具有的批判性、超越性与启示性,在中国哲学发展过程中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常熟理工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7期)
张凡[4](2012)在《论僧肇中观哲学对意象的理论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意象是重要的传统理论,在当代仍然具有生命力。对意象的理论的考察有助于对意象的理解和运用。僧肇的哲学分别成为当时的佛学和玄学的开端和终结。僧肇哲学方法论色空不二是对魏晋玄学方法论得意忘象论的发展。色空不二对意象的形成有潜在的影响。我们试图从形上的层面考察僧肇哲学对意象的理论影响。刘勰作为一个长期浸润佛学的文论家,他的文道思想必然受到佛学的影响。刘勰是最早在文论美学领域提出意象,意象理论又是在刘勰那里得以成熟的。本文试图考察僧肇的哲学对刘勰意象的理论影响。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和第四章略写,第二章和第叁章为本文的重点详写。第一章为导论,主要涉及叁个方面:综述当代意象研究成果并考察其中的遗漏与不足,提出本文写作的必要;梳理意象作为文论美学概念出现以前,文学作品的意象表现方式和意象的理论准备;考察意象的内涵和定义,主要陈列了当代各部有影响的美学辞典中的意象词条,并试图设定本文研究的对象----意象的内涵与意义。第二章分析僧肇中观哲学对意象的理论影响。本文陈述了与僧肇哲学体系相匹配的方法论“色空不二”对意象有叁个方面的影响:一是“色空不二”方法论使意象作为一个整体出现的影响,核心在于意象不再是玄学哲学“得意忘象”式的关系,而是色空一如之后的意象一如,也就是意即是象,象即是意。“得意忘象”中的意和象是本与末的关系,“色空不二”中的色和空是互为本末和不分本末。二是由色空不二导致的般若无知对意象直观的呈现方式的理论影响。般若智照的特点在僧肇那里,是“般若之能照,即在于无知;般若之所照,即在于无相。”无相与无知契合,意象便是以自身敞显而不同于以往的借比兴以象征的表现方式。也成就了后代诗歌景语即情语的意象创作论。叁是由“色空不二”论证明的动静一如,破除时空的实有,进而说明有限即无限也就是“色”具有“永恒的现在性”,从而赋予意象具有既普遍又特殊的典型品质。第叁章从两个方面考察僧肇哲学对刘勰意象论的理论影响。一是从文献行迹上面考察。主要有:刘勰直接受僧佑的影响,僧佑的佛学论文《弘明论》有文字肯定什肇般若学说,另外,僧佑在上定林寺建大般若台经藏,刘勰协助整理和分类,并且录而作序,因此阅读和学习了解般若学是确定的。鸠摩罗什是准确翻译般若经典的译经家,门下弟子僧肇又是第一个准确论说大乘般若空观学说的汉人,刘勰的佛学思想受关河旧说的影响因此也是确定的。刘勰自己也很勤奋,为文长于佛理。另一个方面是从刘勰文道观考察。刘勰一是多处承认并论说道的普遍性,并着文肯定般若空观更为高明。他的文道观念不同于后代的文以载道或者文道并重,《原道》篇就明白地陈述了文即是道、道即是文,文具有道的形上意义。为刘勰意象论提供了理论基础,刘勰意象论的意义在于,由肯定文的形上意义而肯定形式技巧的价值。另外,意象理论的提出,总结了魏晋以来文学创作过程中言、象、意叁者关系,提出以声律形式与意象创造并重为文学创作的两大方面,声律形式的运用需要技进乎道的形上追求,因此最终落脚在意象的创造上面。具体地要求是为情造文和文与理合的创作状态。本章后面考察了继刘勰意象论之后王昌龄的意象论和明代意象论并无实质的发展,因此意象理论在明代的广泛使用不能说明意象理论成熟于斯,意象的理论内涵定型于刘勰。刘勰肯定意象的创造必须是情语即景语,在清代王夫之那里得以回应。第四章为结语,说明了本文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从意象的当代理论价值考察它的理论价值,另外,意象是自传统文论向现代的成功转换的成功案例,对有志于这一努力的人们具有借鉴意义。本文虽然涉及到两条线索,一是僧肇哲学的历史位置,一是意象的历史梳理。其实是以意象的理论内涵为中心,论说僧肇哲学和刘勰文道观都是为意象的理论影响服务。因此并不存在两条线索的问题。(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2-05-29)
靳健[5](2011)在《僧肇“有无双遣”方法论的哲学超越及其局限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僧肇是一位杰出的佛学思想家。他把印度龙树"非有非无"、"体用一如"的大乘空宗理论介绍给了中国。僧肇娴熟地运用"不落两边"、"有无双遣"的中观方法研究佛学,批判了当时流行的"格义之学"及其"有无相生"、"得意忘言"方法论,不仅使我国学者看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理论世界,而且为我国哲学方法论宝库增添了异彩。(本文来源于《甘肃社会科学》期刊2011年02期)
杨华祥[6](2010)在《试论僧肇对中国哲学本体论的贡献》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哲学固有的本体论的思维方式在魏晋时期激发了大乘空宗般若学的中土化,僧肇是其中的集大成者。但是僧肇也感觉到空宗的局限而最终把本体归结到道家的道上来,其本体论思想具有两种不彻底性,最后被隋唐佛学以及宋明理学所超越。(本文来源于《世纪桥》期刊2010年19期)
项运良[7](2008)在《僧肇《物不迁论》的哲学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物不迁论》是阐发般若性空学说,以"即动即静"之义阐明"即体即用"之理论。物不迁,即物象虽有生起、流转等现象,然其本体永恒不迁(不动)。事物的存在只是当下的,转瞬即逝的,不会从古至今,也不会从今返古,各性只住于一世,事物是静而不迁的,世界也因而是不真实的。物不迁思想的存在,这主要和其人时空观是密不可分的,时间过去并不具有实在性,或者不如说是实在性的消亡。《物不迁论》所要破除的是实体性的时间,引导我们认识时间的空性。(本文来源于《五台山研究》期刊2008年03期)
陈红兵[8](2008)在《庄子僧肇人生观比较研究——基于道家哲学与佛教中国化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庄子与僧肇的人生观分属传统道家哲学和大乘佛教哲学,两者之间有本质的差别,庄子在人生价值取向上主要追求的是个体精神自由,僧肇则继承了大乘佛教"自觉觉他"、度化众生的理想。两者不同的人生价值追求在处世观、理想境界、理想人格等方面均有相应的体现。由于大乘佛教本身具有关注现实人生的特征,加上僧肇有意识地吸收融合老庄玄学的思想内容,因此,僧肇人生观中的共同点也是多方面的。僧肇哲学站在般若中观学说的立场上,承续了魏晋玄学的理论主题和体用一如的思维意向,并从思想理论的许多方面对两种思想资源进行了融通,在推进魏晋玄学向前发展的同时,对佛教的中国化和中国哲学的发展趋势具有导向作用。(本文来源于《管子学刊》期刊2008年01期)
李昌舒[9](2005)在《僧肇哲学对生死问题的解决及其对文学发展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晋宋之际的山水诗的出现与当时的哲学思想密切相关。就哲学而言,无论是从玄学的角度,还是从佛学的角度,僧肇佛学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探讨晋宋之际山水诗与哲学的关系,不能忽视僧肇佛学。首先,我们通过对《不真空论》的解读,解读僧肇所讲之“空”。其次,“空”从理论上成功解决了汉末以来困扰士人的生死问题。最后, 生死问题的解决对手当时的文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佛学研究》期刊2005年00期)
沈顺福[10](2001)在《论僧肇对中国哲学的贡献》一文中研究指出僧肇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名杰出佛教思想家 ,以他为代表的般若学的出现 ,标志着中国佛学的形成。同时也意味着中国哲学走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僧肇以非有非无为万物的本体 ,主张寂用一体 ,使秦汉时期的经验式的宇宙生成论走向了抽象的宇宙本质论。从知识论角度看 ,僧肇哲学以沤与般若两概念 ,讨论了知识与智慧的关系 ,纠正了庄学绝圣弃智的极端。从人生哲学角度来看 ,僧肇主张万物非有 ,故物我俱一 ,万物非无 ,故抱一湛然 ,最终体之以为神。(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1年05期)
僧肇哲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僧肇的"不真空论"把龙树的中观思想与玄学的本体论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独有的本体论思想,为佛学的中国化奠定了基础。在僧肇的这种本体论思想当中,包含着深刻的现代西方哲学意蕴,既有现象学的思维理路,也有语言哲学的深刻内涵,还有由逆顺观法所明晰体现的辩证法思想。最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僧肇的"不真空论"也即假名存有论显然与现代场所佛教的存有论大异其趣。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僧肇哲学论文参考文献
[1].包蕾.魏晋哲学对“言语”之反思——以王弼和僧肇为例[J].哲学分析.2018
[2].孙尚诚,杨洁高.僧肇“不真空论”与现代西方哲学的通途[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
[3].裴甲军.论僧肇哲学的批判性、超越性与启示性[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2
[4].张凡.论僧肇中观哲学对意象的理论影响[D].南京大学.2012
[5].靳健.僧肇“有无双遣”方法论的哲学超越及其局限性[J].甘肃社会科学.2011
[6].杨华祥.试论僧肇对中国哲学本体论的贡献[J].世纪桥.2010
[7].项运良.僧肇《物不迁论》的哲学思想[J].五台山研究.2008
[8].陈红兵.庄子僧肇人生观比较研究——基于道家哲学与佛教中国化关系的研究[J].管子学刊.2008
[9].李昌舒.僧肇哲学对生死问题的解决及其对文学发展的影响[J].佛学研究.2005
[10].沈顺福.论僧肇对中国哲学的贡献[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