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转移动力学论文-牛亚宾,计海峰,王卫东

相转移动力学论文-牛亚宾,计海峰,王卫东

导读:本文包含了相转移动力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1-(1-氯环丙基)-2-(1,2,4-叁唑基)乙酮,动力学,1,2,4-叁氮唑

相转移动力学论文文献综述

牛亚宾,计海峰,王卫东[1](2019)在《相转移催化合成唑酮的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1-氯-1-氯乙酰基环丙烷与1,2,4-叁氮唑为原料,在相转移催化剂条件下,对制备1-(1-氯环丙基)-2-(1,2,4-叁唑基)乙酮的反应动力学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反应温度对收率的影响,建立了反应动力学模型,并对动力学参数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温度为323~328 K时,1-氯-1-氯乙酰基环丙烷与1,2,4-叁氮唑的反应为二级反应,表观活化能为46.63 kJ/mol,指数前因子为3.67×10~7 L/(mol·h);通过比较验证,动力学模型计算值与实验值接近,为合成工艺的优化设计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石油化工》期刊2019年09期)

魏馨,邓要亮,郑旭明,赵彦英[2](2019)在《2-氨基苯并噻唑的结构及激发态质子转移动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傅里叶变换拉曼(FT-Raman)和488 nm拉曼光谱,结合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研究了2-氨基苯并噻唑(ABT)在晶态和溶剂中的二聚体结构,并解释了质子性溶剂中ABT二聚体与溶剂分子间的氢键作用.电子光谱实验揭示了ABT二聚体的光物理和光化学反应;紫外吸收和荧光发射光谱结果表明,溶剂、激发波长和pH值对ABT二聚件激发态衰变具有调控作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解释了ABT二聚体双荧光现象,提出了高激发态的质子转移机理.(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匡卓然,宋宏伟,郭媛媛,郭前进,夏安东[3](2019)在《瞬态荧光方法研究溶剂诱导的叁苯胺衍生物的对称性破缺电荷转移动力学(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缺乏特征红外振动的情况下追踪具有四极或八极对称性分子的激发态对称性破缺电荷转移通常是很困难的.本文以一种具有八极对称性的叁苯胺衍生物为研究对象,利用飞秒时间分辨瞬态荧光光谱方法获得发光跃迁偶极矩的演化动力学,进而实时表征了其溶剂诱导对称性破缺电荷转移的动力学过程.当该分子处于弱极性甲苯溶液中时,在激发态弛豫过程中其发射偶极矩变化较小;当处于较强极性的四氢呋喃溶液中时,其发射偶极矩在数皮秒内快速减小.在对比单体偶极分子的荧光动力学后,推断八极分子的发光态在强极性溶剂中经历溶剂诱导的结构变化,由激子耦合的八极对称性降低至激发定域的偶极对称性;而在较弱极性的溶剂中,其八极对称性在溶剂化稳定中得以较大程度的保持.(本文来源于《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期刊2019年01期)

秦亚强[4](2018)在《共轭聚合物单分子能量转移动力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共轭聚合物是一种有机光电材料,具有类似于无机半导体的优异光学和电学性质,因其具有光电转换效率高、电输运性能优良、良好的可塑性等特点,已经成为物理、化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特别在光电器件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共轭聚合物构象对其能量转移特性影响的研究对聚合物材料在有机光电器件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共轭聚合物光物理特性决定于其包含的共轭单元,每个单元由于π电子非局域特性形成共轭体系,表现为独立的发色团。共轭聚合物在不同构象下,由于不同共轭单元之间的距离导致共轭聚合物链间光物理过程出现较大的差异,从而直接影响基于共轭聚合物的光电器件的发光效率和工作寿命。由于共轭聚合物材料结构的无序性,使得它的微观光物理特性极其复杂。传统的系综水平的测量得到的是系综平均信息,无法揭示微观环境共轭聚合物构象变化和能量转移动力学特性的关系。在单分子水平研究共轭聚合物分子的构象和能量转移特性已经成为材料科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单分子光学探测消除了系综平均的影响,通过测量单个共轭聚合物分子的光物理特性揭示微观环境聚合物构象变化和能量转移及电子转移特性,为共轭聚合物光电性能的优化及应用提供重要的技术手段。本文中,我们利用单分子荧光成像技术测量了共轭聚合物单分子的构象与其光物理特性的对应关系及其对能量转移动力学特性的影响。主要开展的研究工作包括:(1)基于共聚焦扫描显微成像技术,结合时间分辨单光子统计技术测量了单分子共轭聚合物分子基本光物理特性,包括荧光光谱、荧光闪烁、荧光偏振和荧光寿命的关系等;(2)研究制备了不同构象的单分子共轭聚合物,并通过原子力显微镜进行了测量验证,发现共轭聚合物构象与使用的溶剂相关。研究了不同构象的荧光轨迹,分析并提出共轭聚合物构象与其光物理特性的对应关系,研究发现折迭构象的单分子荧光强度轨迹呈现单量子特性,延伸构象的单分子呈现多量子特性;(3)基于宽场散焦成像获取了共轭聚合物单分子发射跃迁偶极矩的叁维取向特性,通过对比不同构象下共轭聚合物单分子取向变化和荧光轨迹变化识别共轭聚合物单分子发光共轭单元,从而研究单个共轭聚合物链构象对其光物理特性和能量转移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延伸构象下由于单个PFO-DBT共轭聚合物链缺乏高效的链间能量转移,出现同一时刻多发色团发光的现象;而折迭构象下的单分子保持高效链间能量转移,呈现单个发色团发光特性。统计参与折迭构象单分子发光的每个发色团,发现光漂白之前只有1个发色团参与发光的单分子大约占35%,依次有2个发色团参与发光的大约占46%,依次有3个或更多的发色团参与发光的单分子大约占19%。研究结果反映了共轭聚合物链的不均匀特性会增强共轭聚合物中结构单元之间的能量转移。本工作的创新之处在于利用散焦成像对单个偶极发射体偶极取向的叁维跟踪,实现了共轭聚合物不同发光位点的变化的实时观测,并分析了不同构象对共轭聚合物单分子的能量转移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8-06-01)

孟双[5](2017)在《溶剂调控的1,2,4-叁唑衍生物的基态结构及激发态质子转移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共振拉曼光谱技术以及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等量子化学计算,研究了3-氨基-1,2,4-叁唑(3-Amino-1,2,4-Triazole,3AT)、3-巯基-1,2,4-叁唑(3-Mercapto-1,2,4-Triazole,3MT)、3-巯基-4-甲基-1,2,4-叁唑(3-Mercapto-4-Methyl-1,2,4-Triazole,MMT)分子与溶剂形成的团簇结构及受溶剂调控的激发态衰变结构动力学。其创新点为表征了一系列叁唑分子与溶剂分子通过氢键作用形成的团簇结构的作用位点,结合GRRM计算探讨了溶剂环境及氢键作用对其激发态动力学衰变机制的调控作用。目前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FT-Raman,488 nm Raman和FT-IR光谱结合DFT计算确定了晶态3AT为2H-3AT二聚体结构;在乙腈,甲醇,水等极性溶剂中2H-3AT与溶剂分子通过分之间氢键作用形成团簇,结合DFT计算表明3AT与水分子作用的位点是-NH???O和-N???HO。结合TD-DFT计算指认了3AT在乙腈,甲醇和水溶剂中的紫外吸收光谱,主要吸收带为?_H??_L~*跃迁。并进一步指认了水,甲醇,乙腈溶剂中不同激发波长的共振拉曼光谱,表明在Franck-Condon区域的短时结构动力学主要为杂环-N=C(NH_2)-NH-部分的弯曲振动。(2)结合FT-Raman、FT-IR光谱和溶剂中的488 nm Raman光谱和DFT计算结果,确定3MT在晶态和溶剂中均为硫酮式结构。在乙腈、甲醇和水中的紫外吸收光谱表明溶剂作用明显,随着极性的增大,主要吸收带紫移,结合TD-DFT的计算,指认A带的吸收带的跃迁主体为???~*跃迁。基于乙腈,甲醇和水溶剂中不同波长的共振拉曼光谱,发现振动模?_9(S_7=C_3伸缩振动+C_3N_2N_1/H_8N_4C_5/H_9C_5N_1平面内的弯曲振动)和?_(15)(C_3N_2N_1C_5/S_7N_2N_4C_3扭转振动)的强度变化显着,在长波长乙腈溶剂拉曼光谱中几乎消失,在223和228 nm短激发波长下强度变强,其组合频也较强。而在水和甲醇溶剂中任何激发波长下?_9振动都较强,表明在Franck-Condon区域激发态结构发生了扭转使其变为非平面结构。在Franck-Condon区域的短时动力学主要贡献为杂环内外-NH-C=S-NH-部分的弯曲和扭转振动,可能为质子转移通道。DFT计算了3MT衰变的两条通道:(1)由S_n态经势能面交叉等过程衰变到基态S_0的光物理过程,或者(2)由S_n态经系内转换至S_1态,然后系间窜跃到T_1态,在T_1态发生质子转移。而加入1个水分子形成团簇反而抑制了质子转移。与实验观察结果一致。(3)MMT在乙腈、甲醇和水中的紫外吸收光谱表明溶剂作用明显,随着极性的增大,主要吸收带紫移,结合TD-DFT的计算,指认A带的吸收跃迁主体为???~*跃迁。通过乙腈,甲醇和水溶剂中以223.1、228.7、239.5、245.9、252.7、266.0和273.9 nm波长的激发光作为激发光源的共振拉曼光谱对比,振动模?_6(N_1C_5伸缩振动+H_6N_2N_1/H_9C_5N_1平面内的弯曲振动)在基态488 nm拉曼光谱中振动强度很大,在乙腈共振拉曼光谱强度变弱,在甲醇和水溶剂共振拉曼光谱中消失,ν_(11)(N_1C_5/N_4C_5/N_4C_8伸缩振动)和ν_(12)(N_4C_5伸缩振动+N_4C_5N_1/H_6N_2N_1/N_2N_1C_5面内弯曲振动)相对振动强度在叁种溶剂也明显变化,表明溶剂对MMT在Franck-Condon区域的基态及激发态结构均具有调控作用,使其由平面结构变为非平面结构。GRRM结合TD-DFT计算了MMT衰变的两条通道:(1)由S_n态经势能面交叉等过程衰变到基态的光物理过程,或者(2)由S_n态经系内转换至S_1态,然后系间窜跃到T_1态,在T_1态发生质子转移。(本文来源于《浙江理工大学》期刊2017-12-22)

代洪华,岳晓奎[6](2017)在《高精度时域配点变分法及其在轨道转移动力学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航天器轨道转移技术在科技和军事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实施快速精准的轨道转移关键是高效求解Lambert问题——即常微分方程两点边值问题。本文以航天器快速轨道转移为任务需求,研究常微分方程两点边值问题的高性能数值方法。首先,推导非线性系统泛函变分方程,分析传统变分迭代法限制性变分的理论缺陷,通过纳入非线性变分项及广义拉格朗日乘子,建立高保真全局变分迭代法;然后,引入微分变换法,将广义拉氏乘子近似化,克服全局变分法中拉氏乘(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多体动力学与控制暨第五届全国航天动力学与控制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7-09-22)

李坤,张艳,王玲,张婧[7](2017)在《基于石墨烯电极的电子转移动力学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石墨烯的电化学性能,特别是基于石墨烯的电子转移动力学,是石墨烯在电化学传感器、能源存储与转化等方面应用的基础。阐述了石墨烯的电子转移动力学的研究进展。特别是详细描述了石墨烯边缘、基平面以及缺陷密度等对石墨烯电极的电子转移速率的影响。目前,大部分研究表明,石墨烯的电子转移源于裸露的石墨烯边缘。但值得注意的是,石墨烯的基平面也被发现具有高的电化学活性和快速的电子转移速率。此外,石墨烯的电化学性能还与其缺陷密度密切相关。适当的缺陷密度能够提高石墨烯电子转移速率。(本文来源于《微纳电子技术》期刊2017年10期)

史强[8](2017)在《利用级联方程方法研究凝聚相电荷转移动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子和质子转移是凝聚相中重要的化学反应,我将介绍近年来我们利用级联方程方法研究凝聚相电荷转移反应动力学的一些进展,包括(1)将随机方法和高温近似下的级联方程的相结合,解决混合量子-经典Zusman方程和量子Fokker-Planck方程存在的问题;(2)与混合量子-经典速率理论相结合研究电子和质子转移反应,得到自由能面上各交叉点对反应速率的贡献。(3)研究光诱导质子耦合电子转移反应中的非平衡动力学,揭示振动能量弛豫过程和溶剂自由(本文来源于《第十叁届全国量子化学会议报告集》期刊2017-06-08)

吴瑞祥[9](2017)在《单分子电子转移动力学特性的测量与操控》一文中研究指出单分子光谱经过近叁十年的发展,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及相关新兴交叉学科中都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基于单分子荧光技术实现突破衍射极限的超分辨成像获得了 201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这极大地鼓舞了人们的研究兴趣,迎来了单分子科学发展的新契机。单分子的研究消除了系综平均效应,能够观测到分子所处周围纳米环境的微小扰动和动力学信息。同时,单分子作为一个理想的单量子体系,其辐射的单光子可以用于量子保密通讯以及量子信息处理。单分子的电子转移动力学作为一个研究热点,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分子传感、太阳能器件及生物医药等方面。单分子电子转移动力学过程会导致单分子荧光量子产率及光稳定性等光物理性质发生变化;单分子电子转移动力学的操控,不仅可以用于单分子的超分辨荧光成像,而且对基于单分子的量子态制备及设计分子量子器件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工作主要研究了单分子的电子转移动力学特性,并且通过外场操控单分子的电子转移动力学。利用单分子与氧分子的电子转移特性,研究了氧气浓度对单分子叁重态T1和离子态R+的电子布居几率的影响。研究了电场操控单分子的电子转移动力学过程,在1000 V/mm的电场作用下,实现了单分子荧光的关断。用泵浦-探测技术研究了单分子超快的电子相干效应,在扫描泵浦与探测两束脉冲光的延时过程中,探索了单分子荧光周期性振荡的干涉现象。本论文工作的创新点:1.揭示了氧分子对染料单分子的电子转移动力学特性的影响,发现随着氧气浓度的减少,单分子荧光强度变弱,荧光漂白受到一定抑制而荧光闪烁更加频繁。对单分子荧光闪烁行为进行概率密度统计,研究了氧气浓度对单分子的叁重态T1和离子态R+的电子布居几率分布的影响。单分子荧光闪烁特性对氧气浓度的响应灵敏度达到5.7792Torr-1,比通常单分子荧光强度测量的方法提高了 6倍。2.利用电场高效地操控单分子内的电子转移动力学过程,设计并实现了电场调制的单分子荧光开关。研究发现单分子的荧光强度随着电场的增强逐渐淬灭,在较强电场(1000 V/mm)的作用下实现单分子荧光的关断。方波电场可以诱导单分子实现可逆的荧光开关效应,统计发现单分子荧光开关的截止电场约为593 V/mm。3.用泵浦-探测的方法对单分子超快的电子相干效应进行测量,消除两束激光脉冲自身干涉后,扫描泵浦-探测脉冲光的延时过程中,发现单分子荧光强度在零延时时刻的周期性振荡的量子相干现象。实现了单分子激发态各振动能级形成波包之间的电子相干测量及操控。(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7-06-01)

熊飞飞[10](2017)在《低能负离子与水覆盖Si(111)表面散射中的共振电荷转移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离子-固体表面相互作用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离子和表面散射,中间主要涉及表面激发、电子发射、入射粒子的轨迹演化和能量损失以及入射离子(或原子)和表面原子的电荷交换等过程。目前,离子表面散射技术在表面分析、溅射处理、离子束改性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考虑到出射粒子的电荷态主要由表面附近的电荷转移过程所决定,我们可以采用离子表面散射技术来探查固体表面的电子特性。在离子(或原子)和金属表面的散射中,共振电荷转移(RCT)起主导作用。半导体Si具有特殊的能带结构,即存在一个窄带隙,并且在带隙区域存在局域悬挂键表面态。由于水分子在Si表面会发生解离吸附,使得表面的悬挂键彻底消失,这对单独研究表面带隙效应非常重要。另一方面,负离子具有比较低的电子亲和势,非常适合探测表面带隙附近的电子态。本论文主要研究了低能负离子(C-、O-、F-)和水覆盖Si(111)表面的电荷转移过程。入射能量为6.5-22.5 keV,散射角为38o。散射粒子的电荷态信息由一维位置灵敏探测器测量。实验结果显示:正离子份额比较小且随垂直出射速度、出射角的增大单调增大;在镜面散射条件下,负离子份额也随垂直出射速度的增大单调增大;特别地,在入射能量一定时,负离子份额随出射角的变化是非单调的,份额曲线呈现为“钟罩形”。正离子的产生可用非弹性两体碰撞模型来解释。然而,非单调的“钟罩形”负离子份额无法用传统的自由电子气(Jellium)模型来解释。为此,我们采用了一个修改的共振电荷转移模型来计算负离子份额,其结果与实验结果符合的很好。我们发现,在离子-表面距离很小时中性原子“非零”产额,并且服从一个指数关系。这强烈表明,对于负离子的形成,在近距离处动力学的电荷平衡态从来没有达到;并且在入射能量相对比较高时,带隙对电荷转移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忽略,即电荷转移具有非绝热特性。(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7-06-01)

相转移动力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傅里叶变换拉曼(FT-Raman)和488 nm拉曼光谱,结合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研究了2-氨基苯并噻唑(ABT)在晶态和溶剂中的二聚体结构,并解释了质子性溶剂中ABT二聚体与溶剂分子间的氢键作用.电子光谱实验揭示了ABT二聚体的光物理和光化学反应;紫外吸收和荧光发射光谱结果表明,溶剂、激发波长和pH值对ABT二聚件激发态衰变具有调控作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解释了ABT二聚体双荧光现象,提出了高激发态的质子转移机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相转移动力学论文参考文献

[1].牛亚宾,计海峰,王卫东.相转移催化合成唑酮的动力学研究[J].石油化工.2019

[2].魏馨,邓要亮,郑旭明,赵彦英.2-氨基苯并噻唑的结构及激发态质子转移动力学[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9

[3].匡卓然,宋宏伟,郭媛媛,郭前进,夏安东.瞬态荧光方法研究溶剂诱导的叁苯胺衍生物的对称性破缺电荷转移动力学(英文)[J].ChineseJournalofChemicalPhysics.2019

[4].秦亚强.共轭聚合物单分子能量转移动力学特性研究[D].山西大学.2018

[5].孟双.溶剂调控的1,2,4-叁唑衍生物的基态结构及激发态质子转移动力学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7

[6].代洪华,岳晓奎.高精度时域配点变分法及其在轨道转移动力学中的应用研究[C].第十届全国多体动力学与控制暨第五届全国航天动力学与控制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7

[7].李坤,张艳,王玲,张婧.基于石墨烯电极的电子转移动力学的研究进展[J].微纳电子技术.2017

[8].史强.利用级联方程方法研究凝聚相电荷转移动力学[C].第十叁届全国量子化学会议报告集.2017

[9].吴瑞祥.单分子电子转移动力学特性的测量与操控[D].山西大学.2017

[10].熊飞飞.低能负离子与水覆盖Si(111)表面散射中的共振电荷转移动力学研究[D].兰州大学.2017

标签:;  ;  ;  ;  ;  ;  

相转移动力学论文-牛亚宾,计海峰,王卫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