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即时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神经肌肉,激活,爆发力,即时效应
即时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芦劼明,刘善云,于金龙[1](2019)在《静态负重半蹲的神经肌肉激活方式对下肢爆发力即时效应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在速度力量型运动项目中,爆发力对运动成绩和运动表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爆发力的决定性因素主要包括肌肉生理横断面,运动单位的组成类型,运动单位的募集顺序,肌肉内部的协调性以及运动单位的发放频率。有研究显示,通过一次短时最大强度的负重训练,也能够提高爆发力水平。后激活增强效应(PAP)指的是在进行一次大负荷刺激后,短时间内出现爆发力水平提高的现象。根据PAP的作用,或许在赛前进行PAP诱导,要比传统的赛前热身方式能够更好地提高爆发力项目(如冲刺跑、跳跃或投掷类项目)的运动表现。本研究旨在分析分别通过静态负重半蹲和传统热身的神经肌肉激活方式进行干预,随后进行不同恢复时间下的下肢爆发力测试,同步采集下肢相关生物力学和运动学指标,分析不同方案下干预后恢复时间对爆发力测试指标的影响,比较相同恢复时间下不同神经肌肉激活方式对下肢爆发力的影响,并比较静态负重半蹲神经肌肉激活方式与传统热身活动对即刻下肢爆发力的影响。目的在于找出一种能够提高运动员即刻下肢爆发力水平的神经肌肉激活训练方案,为了将神经肌肉激活方案应用于比赛前的热身中来提高爆发力水平提供一定理论基础。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男生14名,要求受试者均具有两年以上力量训练基础,身体健康,无手术史,了解本研究相关事宜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进行下肢负重半蹲1RM测试后进入正式试验。受试者共进行两次干预及测试,每次间隔7天。每次测试安排在相同室内环境下进行,并均安排在上午,测试开始前询问受试者主观疲劳感觉,当受试者主观感觉无疲劳时可以进行试验。首先受试者进行30分钟准备活动,内容包括10分钟慢速跑、10分钟牵拉、10分钟下肢下蹲纵跳相关的专项准备活动。休息5分钟后进行神经肌肉激活干预,受试者每周进行不同神经肌肉激活干预方案。两次的干预方式分别为(1)静态负重半蹲激活方式,5次6秒膝关节屈曲120°等长抗阻半蹲,每次间歇1分钟;(2)传统热身方式,一般热身活动后进行7分钟下肢纵跳相关的专项准备活动。在每次干预前和干预后即刻、5分钟、10分钟、15分钟、20分钟进行CMJ测试,利用Kistler测力台和摄像机采集下蹲纵跳高度、蹬伸冲量、蹬伸峰值功率以及峰值力时刻所对应髋、膝、踝角度和角速度。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法分析不同恢复时间对各评价指标影响,利用多变量方差分析来分析每个时间点上不同神经肌肉激活方法对下肢爆发力的影响。研究结果:(1)静态负重半蹲激活方式干预后的恢复时间对蹬伸峰值功率、下蹲纵跳高度具有显着影响(P<0.05)。受试者干预后即刻蹬伸峰值功率下降,但与基础值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随后蹬伸峰值功率呈上升趋势,干预后15分钟达到峰值水平,20分钟时略有下降,干预后15分钟和20分钟蹬伸峰值功率与干预前基础值相比显着提高(P<0.05)。干预后即刻,受试者下蹲纵跳高度下降,但与基础值相比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随着恢复时间增加,下蹲纵跳高度呈上升趋势,恢复后15分钟时达到峰值,与基础值和干预后即刻至10分钟相比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随后下降。恢复时间对蹬伸冲量、峰值力时刻髋、膝、踝角度和角速度没有显着影响(P>0.05)。(2)传统热身方式恢复时间对蹬伸峰值功率、下蹲纵跳高度、蹬伸冲量以及峰值力时刻髋、膝、踝角度和角速度没有显着影响(P>0.05)。(3)组间比较来看,受试者干预后15分钟时,静态负重半蹲激活方式下蹲纵跳高度和蹬伸峰值功率与传统热身组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余各时间点各指标组间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研究结论:5次6秒膝关节屈曲120°等长抗阻半蹲干预后休息15分钟与只进行传统准备活动相比能够引起下肢爆发力水平显着提高,静态负重半蹲的神经肌肉激活方式能够有效提高下肢即时爆发力水平。(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杨雪冰,李盼,田野,郭建中[2](2019)在《低频脉冲超声对肌力的即时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0引言肌力下降是肌肉类相关疾病的主要表征之一,其会增加患者跌倒和骨折的风险[1],有效地提高肌力值可以减轻患者痛苦,并且对治疗肌萎缩、肌疲劳等疾病有重大意义。Camporez J P G[2]等用肌钙抗体蛋白提高肌肉质量和肌肉力量。Whittemore L A[3]等表示通过在成年老鼠体内抑制肌抑制素可以提高肌力。然而不论哪种恢复方法都受到方法及时间的限制。超声作为一种无创、安全的治疗技术,在促进肌肉细胞生长分化[4]、骨愈合[5]等方面已取得了显着成果,并且通过其成像技术可以检测到与肌(本文来源于《2019年全国声学大会论文集》期刊2019-09-21)
徐维,陈麟,许金森,朱小香,杨广印[3](2019)在《注射用水穴位注射足叁里对肠鸣音即时效应的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以计算机采集的肠鸣音脉冲计数为指标,观察注射用水穴位注射足叁里对正常人体肠鸣音影响的即时效应。方法:将100例正常成人志愿者随机分为足叁里组50例和空白组50例,观察穴位注射前、注射后共7个时段的肠鸣音脉冲量的变化情况,空白组仅记录肠鸣音,在相应时间段未作任何处理。结果:足叁里组穴位注射前后的自身比较,注射后的第3、4、5、6时间段与注射前相比,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 <0.05或P <0.01),两组同时段的肠鸣音脉冲数进行组间比较,足叁里组在注射后等1时段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注射用水穴位注射足叁里穴对正常成人肠鸣音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即时效应,可使自然增多的肠鸣音在穴位注射后出现即时的减少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医临床研究》期刊2019年23期)
陈坤黄寓,王东[4](2019)在《针刺不同留针时间对无先兆型偏头痛患者眼部温度及即时镇痛效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针刺不同留针时间对无先兆型偏头痛患者眼部温度及即时镇痛效应的影响。方法:将66例无先兆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1组、治疗2组、治疗3组,每组22例。3组患者均采用针刺治疗,针刺后分别留针15min、35min、1h。采用简氏Mc Gill疼痛量表评价3组患者治疗2h后的即时镇痛效应,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15min、35min、1h眼部温度的变化情况,并评估临床疗效。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疼痛分级指数(PRI)及视觉模拟评分(VAS)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其中治疗2组与治疗3组治疗后PRI及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1组(P<0.01);治疗35min后,治疗2组与治疗3组眼部温度的变化幅度均明显高于治疗1组(P<0.01);治疗2组总有效率为90.9%,明显优于治疗1组的63.6%(P<0.01)和治疗3组的86.4%(P<0.01)。结论:针刺治疗无先兆型偏头痛患者不同留针时间对眼部温度的影响及即时镇痛效应有所差异,留针35min时,眼部温度变化幅度达到最高,镇痛效果最佳,随着留针时间的延长,眼温变化幅度呈下降趋势,而疗效并未增加。(本文来源于《江苏中医药》期刊2019年06期)
陈豪[5](2019)在《振动刺激对伸膝力量交叉迁移效应的即时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随着功能性训练理论的流行,单侧力量训练在健身、竞技训练和运动康复中使用的越来越多。研究表明单侧的力量训练会由于同源肌肉神经适应的原因产生“交叉迁移效应”,即一侧肢体的力量训练会使未训练侧的同源肌肉也得到一定的发展。振动训练是指身体全部或者部分接触振动器,接受有节奏的震荡而进行训练的特殊训练模式。研究认为振动能增强训练负荷对于神经肌肉系统的刺激,在振动训练的常用计划中有大量的单侧训练模式。本研究旨在探讨振动对低强度抗阻训练交叉迁移效应的影响,为今后更为科学的制定相关训练计划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研究对象是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16名深蹲力量超过1.5倍体重的健康男性。测试方法:受试者干预前后进行不同伸膝力量的测试。干预:在振动台进行膝关节角度为120°和90°的单腿静蹲,测量伸膝肌群的力量与表面肌电,从而探究对另一条腿的交叉迁移影响,共两组(其中120°静蹲时间1min,90°静蹲时间30s,间隙都为2min,共9min),振动频率30Hz,幅度4mm。统计方法:利用spss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研究结果:振动刺激施加于优势腿对非优势腿伸膝力量的峰值力矩有显着性提高(p=0.015);伸膝力量达到峰值力矩所用时间没有显着性改变、0-100ms和100-250ms两个阶段的力量生成速率(RFD)没有显着性提升(p均大于0.05);振动刺激施加于非优势腿后非优势腿股直肌肌电均方根(RMS)有显着性差异(p=0.001)。在20%体重伸膝负荷情况下,振动训练前与振动训练后股直肌RMS具有显着性差异(p=0.042);在最大伸膝负荷情况下,振动训练前与振动训练后股直肌RMS具有显着性差异(p=0.036)。研究结论:(1)低强度振动刺激可以提高优势腿静蹲训练后非优势腿伸膝最大力量和股直肌激活水平,增强了力量交叉迁移效应。(2)在力量交叉迁移效应的测试中,肌电指标会比力量指标更加敏感。(本文来源于《北京体育大学》期刊2019-06-01)
覃华生[6](2019)在《复合拉伸训练对足球专项女大学生腘绳肌性能即时效应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探究复合拉伸训练对足球专项女大学生腘绳肌性能的即时影响,为复合拉伸训练的应用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通过招募筛查选取33名西安体育学院足球专项女大学生,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G,N=10)、静态拉伸组(SSG,N=11)、复合拉伸组(CSG,N=12)。其中CG组仅做热身不进行拉伸训练;SSG组热身后仅做静态拉伸腘绳肌,拉伸强度为受试者最大耐受程度的90%,拉伸时间为20s;CSG组热身后先进行拉伸腘绳肌20s再进行10次快速后勾腿,强度、时间与SSG组相同。随后在不连续的6个独立日分别进行两项实验测试,分别为:实验一,干预前后即刻应用坐位体前屈方式测试腘绳肌的柔韧性,采用表面肌电测试腘绳肌放电情况,同步等速肌力测试获得腘绳肌的峰力矩和做功,综合分析不同拉伸方式对腘绳肌性能的影响。其中表面肌电指标选取积分肌电(IEMG)、均方根振幅(RMS);等速肌力测试选取的指标有峰力矩、最大功和总功。实验二,干预前和干预后即刻受试者进行急转急停动作,采用高速摄影技术获取影像数据。通过将急转急停动作分解为急停、急转和离地叁个阶段进行分析。分析的指标包括应用叁维测力台测试急转急停动作下肢受力变化情况,同时采用表面肌电测试急转急停过程中腘绳肌的放电情况,分析不同拉伸方式在急转急停动作过程中对中腘绳肌收缩性能的影响。其中叁维测力台选取的指标有急转急停动作过程中地面反作用力的两次波峰值(第一次波峰值、第二次波峰值);表面肌电选取的指标有积分肌电(IEMG)、均方根振幅(RMS)。研究结果:实验一: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SSG组腘绳肌的柔韧性增加(P<0.05),最大功和峰力矩均增加(P<0.05),IEMG和RMS均增加(P<0.05),且干预后IEMG和RMS高于CSG组(P<0.05)。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CSG组腘绳肌柔韧性、峰力矩、最大功和总功均增加(P<0.05),而IEMG和RMS变化不显着(P>0.05)。实验二:急转急停时的急停阶段,CSG组和SSG组的下肢受力对应的第一次波峰值明显降低(P<0.05)。腘绳肌肌电方面,SSG组急停阶段IEMG呈升高趋势,RMS呈下降趋势(P>0.05)。CSG组中RMS无明显变化,IEMG呈升高趋势(P>0.05);急转阶段,SSG组的IEMG和RMS呈现下降趋势(P>0.05)。而CSG组中IEMG和RMS呈现上升趋势(P>0.05);离地阶段CSG组和SSG组的下肢受力最大值对应第二次波峰值无明显变化(P>0.05)。腘绳肌肌电方面,离地阶段SSG组的IEMG和RMS呈下降趋势(P>0.05),CSG组的IEMG和RMS呈下降趋势(P>0.05)。研究结论:实验一:(1)静态拉伸训练和复合拉伸训练后即刻均能提高腘绳肌的延展性,且复合拉伸和静态拉伸效果相似。(2)静态拉伸训练后即刻峰值力矩增加,提示腘绳肌肌肉的即刻爆发力提高,但肌肉输出功与拉伸前相比无明显变化。(3)复合拉伸训练后即刻,腘绳肌的峰值力矩和做功能力均增加,提示肌肉的即刻爆发力和肌肉输出均提高。这一结果提示在女足赛前可以尝试性使用复合拉伸训练,提升赛中腘绳肌的性能。实验二:(1)复合拉伸和静态拉伸后,在进行急转急停动作时,急停阶段下肢受力降低,且复合拉伸和静态拉伸效果相似。(2)静态拉伸后,急停阶段IEMG值增加趋势,RMS呈下降趋势,表明运动中腘绳肌募集运动单位减少但是总的放电量增加,腘绳肌内在损伤风险增加;急转阶段IEMG和RMS呈现下降趋势,此时腘绳肌收缩能力下降,不利于维持膝关节动态稳定性。(3)复合拉伸后,急停阶段IEMG和RMS无明显变化,腘绳肌相对收缩力增加;急转阶段IEMG和RMS呈现上升趋势,此时腘绳肌收缩能力增加,能更好的维持膝关节动态稳定性。建议在女足运动员中采用复合拉伸训练方法。但其在损伤防护方面仍要进一步探究。(本文来源于《西安体育学院》期刊2019-06-01)
刘必文[7](2019)在《耳穴电刺激降压沟、降压点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即时降压效应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耳穴降压沟、降压点进行电刺激,观察耳穴降压沟、降压点电刺激对原发性高血压的即时降压作用,为耳穴电刺激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提供初步的临床客观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2月在江苏省中西结合医院心血管科病房住院,并符合原发性高血压1-2级诊断标准的患者30例。本研究采用自身前后真假电刺激对照设计,严格按照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根据参与该研究的先后顺序编号。使用华佗牌电子针疗仪(型号:SDZ-II型,生产证许可编号:苏食药监械生产许20010020)连接耳夹,耳夹一端夹至降压点,另一端夹至耳背对应降压点的降压沟处,前十五分钟接上电源后不通电,假刺激,为对照阶段;后十五分钟给针疗仪接通电源,打开通电开关,选择连续波工作模式,调整适当频率及强度电刺激(频率为5-7Hz,强度为0.7-lmA,以患者能耐受又无不适感为宜),真刺激,为实验阶段;使用欧姆龙电子血压计分别记录刺激前、刺激5min、10min、15min后的血压值,对真假刺激阶段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结果显示:(1)假电刺激患者在耳穴假刺激前、刺激后5min、10min、15min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真电刺激患者在耳穴电刺激后5min、10min、15min与刺激前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相比较,刺激后血压均明显低于刺激前的血压,有统计学意义(P<0.05)。(3)真、假电刺激之间比较的结果表明,真、假电刺激患者在刺激前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刺激后5min、10min、15min的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的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穴电刺激降压沟、降压点治疗对1~2级高血压病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有较好的即时降压效果,在5-15分钟期间随着时间的延长,降压效果也越明显。(本文来源于《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4-01)
郭新毅,何晓阔[8](2019)在《针刺曲池、外关穴治疗脑卒中偏瘫肢体痉挛的即时效应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针刺曲池、外关穴治疗脑卒中偏瘫上肢痉挛的疗效。本研究通过应用针刺曲池、外关对脑卒中偏瘫肢体痉挛的即时效应观察,探讨针刺治疗痉挛的作用机制。方法:对40名符合诊断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试验组针刺患侧曲池、外关穴,对照组伪针刺曲池、外关穴。采用肌电图仪检测患者治疗前后Hmax/MmaxMmax及F/M数值较治疗前降低(P<0. 05),对照组数值无明显变化(P> 0. 05);治疗后试验组较对照组数值降低(P<0. 05)。结论:针刺患侧曲池、外关能降低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的痉挛。(本文来源于《名医》期刊2019年02期)
谭文莉,王炜,姜宏宁,曾科,杨玉婵[9](2019)在《推拿治疗慢性下腰痛的即时脑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静息态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 fMRI)探讨推拿缓解慢性下腰痛的即时镇痛效应。方法:前瞻性收集20例慢性下腰痛受试者接受推拿治疗,在治疗前后即刻分别进行静息态BOLD fMRI检查。同时募集20例性别年龄匹配健康志愿者,比较慢性下腰痛受试者治疗前后与健康志愿者低频振幅值(ALFF)的差异,并将ALFF值与各项临床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慢性下腰痛受试者治疗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改良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分别为(53.25±14.26)分,(30.10±12.73)分,治疗后分别为(31.00±10.71)分,(21.45±9.8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下腰痛受试者与健康志愿者比较出现右侧后扣带回、额上回ALFF值的升高及左侧辅助运动区ALFF值的降低。治疗后与健康志愿者比较,右侧楔前叶脑功能活动减低。推拿治疗后与之前比较,慢性下腰痛受试者小脑后叶ALFF值升高,两侧额中回、右侧扣带回、右侧角回ALFF值减低。在慢性下腰痛受试者治疗前后的配对t检验中,右侧额中回的ALFF值与VAS和ODI变化率负相关。结论:推拿的即时镇痛效应体现在纠正疼痛矩阵相关脑区的异常改变,同时又引起认知相关区域的变化。(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黎海珍,宋宁,李浪辉,秦祖杰,吴健文[10](2018)在《两种莲花针治疗血瘀型PHN的即时效应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比较两种壮医莲花针治疗PHN的即时效应。方法:将60例PHN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患者采用新型壮医莲花针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壮医莲花针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方法的即时疗效。结果:治疗组起效时间为(4.20±4.01)min,对照组为(4.36±3.89)min;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着改善(P<0.01);治疗组叩刺时间为(9±0.73)s,显着短于对照组的(50±0.65)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叩刺疼痛程度评分为(1.67±0.85),显着低于对照组的(3.02±1.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患者的依从性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两种壮医莲花针治疗PHN均有较好的即时效应,新型壮医莲花针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效果更好。(本文来源于《亚太传统医药》期刊2018年12期)
即时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0引言肌力下降是肌肉类相关疾病的主要表征之一,其会增加患者跌倒和骨折的风险[1],有效地提高肌力值可以减轻患者痛苦,并且对治疗肌萎缩、肌疲劳等疾病有重大意义。Camporez J P G[2]等用肌钙抗体蛋白提高肌肉质量和肌肉力量。Whittemore L A[3]等表示通过在成年老鼠体内抑制肌抑制素可以提高肌力。然而不论哪种恢复方法都受到方法及时间的限制。超声作为一种无创、安全的治疗技术,在促进肌肉细胞生长分化[4]、骨愈合[5]等方面已取得了显着成果,并且通过其成像技术可以检测到与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即时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芦劼明,刘善云,于金龙.静态负重半蹲的神经肌肉激活方式对下肢爆发力即时效应影响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2].杨雪冰,李盼,田野,郭建中.低频脉冲超声对肌力的即时效应研究[C].2019年全国声学大会论文集.2019
[3].徐维,陈麟,许金森,朱小香,杨广印.注射用水穴位注射足叁里对肠鸣音即时效应的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9
[4].陈坤黄寓,王东.针刺不同留针时间对无先兆型偏头痛患者眼部温度及即时镇痛效应的影响[J].江苏中医药.2019
[5].陈豪.振动刺激对伸膝力量交叉迁移效应的即时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2019
[6].覃华生.复合拉伸训练对足球专项女大学生腘绳肌性能即时效应的实验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9
[7].刘必文.耳穴电刺激降压沟、降压点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即时降压效应的临床观察[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9
[8].郭新毅,何晓阔.针刺曲池、外关穴治疗脑卒中偏瘫肢体痉挛的即时效应临床观察[J].名医.2019
[9].谭文莉,王炜,姜宏宁,曾科,杨玉婵.推拿治疗慢性下腰痛的即时脑效应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9
[10].黎海珍,宋宁,李浪辉,秦祖杰,吴健文.两种莲花针治疗血瘀型PHN的即时效应比较[J].亚太传统医药.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