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明清时期漕运成为封建国家的经济命脉,作为漕运的载体,运道治理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宋礼、白英因治理会通河有功,在明清时期不断被统治者褒奖和加封。白英由于人物形象模糊,更易为民众所改造,再加上统治者对民间精英人物的肯定,故其成神时间较早,过程也较为顺利。相比白英,宋礼成神时间较晚,过程亦极为曲折,充满了复杂的权力斗争。由于在现实社会中,更易找到神灵的"化身",故白英的信仰地域远远超过宋礼。作为同一时代的治河功臣,宋礼、白英死后的境遇和经历却有着如此巨大的差别,无疑是官方和民间两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这其中,官方的看法和态度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民间力量所扮演的角色同样不容忽视。神灵信仰在民间的影响力,是官方决定是否将其纳入国家正祀的重要因素。在信仰发展过程中,民众大都会根据自己的口味和需要,对官方信仰进行"本土化"或"地方化"改造。这种"本土化"或"地方化"改造是否成功,直接决定了神灵信仰在官方的支持消失之后,能否继续在地方社会得以传承和发展。宋礼、白英成神的背后是复杂的权力斗争和频繁的官民互动,反映了这一时期水利人格神信仰形成及发展的普遍规律。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胡梦飞
关键词: 明清,宋礼,白英,运河,水利人格神
来源: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年06期
年度: 2019
分类: 社会科学Ⅱ辑,工程科技Ⅱ辑,哲学与人文科学,经济与管理科学
专业: 水利水电工程,中国古代史,工业经济
单位: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院,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明清山东运河河政,河工与区域社会研究”(项目编号:16CZS017),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山东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QN201906104)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 K248;F426.91
页码: 44-52
总页数: 9
文件大小: 167K
下载量: 69
相关论文文献
- [1].从佛教的非人格神论看其在中国的成功传播[J]. 传承 2014(04)
- [2].文化比较视域下的人格神形象与神性叙事[J]. 电影文学 2019(16)
- [3].小议《论语》中的“天”[J]. 前沿 2013(13)
- [4].“我是印第安人,我不懂”[J]. 中国青年 2010(09)
- [5].老子的天命鬼神观[J]. 齐鲁学刊 2013(02)
- [6].试论犹太教的“人格神”上帝——以《摩西五经》为中心[J]. 衡水学院学报 2011(03)
- [7].明清运河区域人格神信仰成因探析——以白英为中心的研究[J].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2)
- [8].向谁求雨:晚清基督徒的言说及国人的回应[J]. 民俗研究 2015(05)
- [9].我是印第安人,我不懂[J]. 文苑(经典美文) 2010(09)
- [10].我是印第安人,我不懂[J]. 东西南北 2010(12)
- [11].最初的古典哲人的人格神信仰:施特劳斯解读下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与色诺芬[J]. 世界宗教研究 2016(01)
- [12].言论集纳[J]. 对外传播 2013(07)
- [13].本期导读[J]. 阴山学刊 2013(01)
- [14].论宗教与哲学的关系[J]. 东方论坛 2010(03)
- [15].论孔子之“道”、“天命”与“礼乐”[J]. 湖北社会科学 2015(09)
- [16].怎样认识《老子》思想的积极面[J]. 炎黄纵横 2017(03)
- [17].未可知的世界[J]. 跨世纪(时文博览) 2012(09)
- [18].瞻仰城隍歌志士[J]. 对联(民间对联故事)(下半月) 2012(10)
- [19].论彝族天神[J].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8(08)
- [20].看春节[J]. 文化月刊 2014(05)
- [21].《老子》“混沌”概念的哲学意义[J].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01)
- [22].我所认识的儒学(五)[J]. 经营与管理 2015(07)
- [23].天命观对中国人格心理的构建与影响[J]. 心理学探新 2011(01)
- [24].中国宗教的特点[J]. 中国统一战线 2014(01)
- [25].《清华简·赤鹄》篇与“后土”人格化[J]. 民俗研究 2013(03)
- [26].从基督教的天人关系看儒学的天人关系——经文辩读的思考方式建议[J]. 基督教文化学刊 2011(02)
- [27].毛泽东晚年错误的深层原因哲学新探[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4)
- [28].先秦时期河神人格化的演进[J].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08(01)
- [29].《太平经》的道教思想特色浅探[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3(11)
- [30].中国古代绘画的欣赏[J]. 天津社会保险 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