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波依斯论文-郭萌萌

杜波依斯论文-郭萌萌

导读:本文包含了杜波依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本我,自我,超我,人格分析

杜波依斯论文文献综述

郭萌萌[1](2019)在《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分析《欲望号街车》中的杜波依斯姐妹》一文中研究指出"人格叁重结构"说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格叁重结构指的是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叁部分组成,叁者各自有自己所遵循的原则。本文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出发,分析田纳西·威廉斯的着名戏剧《欲望号街车》中的杜波依斯姐妹,针对两姐妹的人格结构进行比较阐述,最终得出总结,人格的叁个部分之间相互协调,才能够形成最真实的人格。(本文来源于《校园英语》期刊2019年10期)

张静静[2](2018)在《《埃塞俄比亚之星》:杜波依斯的戏剧实践与艺术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威·爱·伯·杜波依斯作为早期非裔美国文学与艺术的先锋学者,参与戏剧创作,挖掘并鼓励创作者去创作优秀的戏剧作品,成立发展黑人戏剧的组织,并为黑人戏剧艺术的发展出谋划策。更重要的是,他始终将黑人戏剧的发展与黑人文化与艺术的崛起联系起来,从而进一步为黑人种族的自由与平等呐喊。历史剧《埃塞俄比亚之星》从内容到形式都展现出杜波依斯对黑人戏剧艺术的推崇,以及他对通过黑人戏剧宣传黑人历史文化和提升黑人种族知识素养的信心。同时,从杜波依斯对历史剧实践亦可了解杜波依斯对黑人艺术创作与发展的思考。(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8年21期)

王卓,王恩铭[3](2018)在《既做美国人又做黑人——杜波依斯民族主义和融合主义思想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美国黑人领袖,杜波依斯在不同历史时期提出了不同的政治思想和斗争策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黑人融入主义和黑人民族主义。本文就这两种思想和两种策略的基本内容及其背后逻辑进行了探讨,指出,从本质上讲,杜波依斯希望并要求黑人融入美国主流社会。但是,当这些希望和诉求遭到白人社会拒绝和反对后,杜波依斯便转向黑人民族主义。终其一生,这两种观点交替出现在杜波依斯的政治思想和斗争策略上。(本文来源于《世界民族》期刊2018年03期)

杨晓莉[4](2018)在《杜波依斯女权主义立场的不一致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威廉·爱德华·伯格哈特·杜波依斯是20世纪初最有影响力的黑人活动家之一。他是第一个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的非裔美国人,一生致力于黑人的解放事业,是美国社会学家、民权运动者、女权主义者、作家和编辑。杜波依斯在一个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严重的时代为黑人女性发声,主张妇女获得选举权,抗议针对黑人女性的性别歧视和经济剥削。但是,他同时也是一个社会的人,受大环境的影响,在家庭生活中却坚持父权至上;在主张女权思想的文章中饱受歧义地采用了大男子主义的口吻;同时,杜波依斯的女权思想最终服务于他的种族提升思想,体现出他的实用主义女权思想。由此,论文认为杜波依斯的女权主义立场存在不一致性的特征。论文的主体由叁部分构成:第一章、第二章和第叁章。第一章主要分析他的政治主张以及女权主义思想的文章,进而探讨他的女权主义观。第二章首先从他的家庭生活入手进行分析,指出他在他和她妻子以及他和他女儿的关系中扮演着掌控者的角色,然后分析他的被称为女权主义宣言的文章——《被诅咒的女性》,指出作品表现出杜波依斯以大男子主义口吻的写作方式。第叁章指出杜波依斯仅仅将支持女权运动作为种族地位提升的一个手段,因而,杜波依斯主张的是实用主义的女权主义思想。论文最后指出,在承认杜波依斯在女性主义思想及女权运动方面做出卓越贡献的同时,也要看到他女权主义思想的不一致性和在现实生活中践行男权思想的一面。(本文来源于《四川外国语大学》期刊2018-04-01)

杨婵[5](2017)在《杜波依斯晚年社会活动与身份认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威廉·爱德华·伯格哈特·杜波依斯(William Edward Burghardt Du Bois,1868-1963)是第一位获得博士学位的非裔美国人,具有黑人民权运动领袖、社会活动家、作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等多重身份。杜波依斯的一生正好处于美国黑人奴隶制被废伊始与美国民权运动取得最后胜利的这一百年间,所以终其一生,杜波依斯一直受困于其身份认同而无法解脱,主要表现为:作为美国公民的他因其肤色、族裔而倍受美国主流社会的歧视与伤害,一直纠缠于“美国意识”与“非洲意识”的双重意识之中,于是形成了一种他既是美国人又是黑人的双重意识与双重认同。本文的正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杜波依斯的早期活动及其身份认同,主要介绍了杜波依斯在青年与中年时期一直力求在融入主流社会的同时保有自己的黑人性,但这寻求与维持其身份认同的历程异常艰辛与坎坷。;第二部分是战后杜波依斯在美国国内的社会活动与心路历程,其主要活动包括:重返“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为和平而战和经历审判。在这一阶段,杜波依斯的亲苏立场愈发明显,经历审判之后的杜波依斯彻底将目光转向东方的社会主义道路,并主张在非洲发展社会主义,成为社会主义的忠实拥护者;第叁部分是杜波依斯晚年在国外的游历和心态转变过程,他先后访问了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与中国,考察学习了社会主义模式,并决定将此运用到争取非洲解放和独立的事业中去,最终杜波依斯回到加纳,成为一名非洲人;第四部分是对杜波依斯心态转变的原因予以总结,并对美国的种族问题加以思考。(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张瑞琛[6](2017)在《黑人教育新思路》一文中研究指出杜波依斯不仅是一位伟大的作家、思想家,还是着名的社会活动家和学者。尽管杜波依斯身兼数职,但是我们绝不可以忽略他的教育家身份。杜波依斯一生都在探索解决黑人问题的方法。而教育在杜波依斯看来,在解决黑人问题、实现民族振兴的过程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对杜波依斯的黑人教育思想的研究,主要涉及其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内容和教育的方式这几个方面。杜波依斯认为教育的本质和根本目的不是传授谋生之计,而是对人的培养,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黑人教育要培养“有天赋的十分之一”从而最终实现黑人种族的自救和提升。随着他教育目的观的完善,杜波依斯把“培养有天赋的十分之一”修改为“领导百人”。针对职业教育的盛行,杜波依斯提出博雅教育有利于黑人和黑人种族的长远发展。泛非教育把美国黑人和全世界黑人联合起来,共同反对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对非洲文化和历史以及美国社会和文化的重新认知,让美国黑人走出双重意识的困境融入到美国社会之中。关于黑人教育的方式,杜波依斯认为黑白分开的学校体制更适合黑人,并且社区可以在黑人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杜波依斯的教育思想,无论对当时的美国黑人教育还是今天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都有重要意义。在当时偏重于职业教育的环境之中,杜波依斯关于教育目的的探讨、关于博雅教育的论述,对黑人教育是重大的突破,使得黑人教育更加合理和全面。即使在今天,博雅教育、泛非教育也依然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来源于《四川外国语大学》期刊2017-04-01)

安国丽[7](2016)在《“第叁种身份”作为困境中的出路?》一文中研究指出洛林·汉斯贝里是二十世纪中期美国最着名和励志的黑人女性剧作家之一。她是把黑人生活搬上百老汇舞台的最年轻的黑人女剧作家,同时她还鼓励非裔美国人为自己的梦想、自由和平等而斗争。而且,她还是第一位获得年度纽约戏剧评论圈奖的黑人女性剧作家,为美国戏剧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阳光下的葡萄干》是洛林·汉斯贝里的第一部也是其最着名的一部戏剧,是对杨格尔这个非裔美国家庭在芝加哥南部生活所面临艰巨挑战的真实写照。目前《阳光下的葡萄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美国梦,黑人女性,黑人种族歧视和黑人文化等方面。国内秦苏珏教授根据杜波依斯的双重意识理论分析了沃尔特男子气概的重生。但只是分析了双重意识理论下男子气概的重生。实际上,汉斯贝里深受杜波依斯双重意识的影响,她在《阳光下的葡萄干》中探索了非裔美国人的出路问题。本文基于杜波依斯提出的“双重意识”理论和“第叁种身份”的思想,分析了《阳光下的葡萄干》中非裔美国人“第叁种身份”的确立和其作为困境中出路的可能性,得出了“第叁种身份”并不能真正作为解决非裔美国人在美国生存困境中出路的观点。并且戏剧以开放式的结局进一步引导观众在现实生活中思考和探索非裔美国人在美国走出困境的真正出路。论文主要内容共分五章。第一章介绍了汉斯贝里以及其作品、杜波依斯的双重意识理论及其“第叁种身份”的思想、文献综述和论文框架。第二章分析了《阳光下的葡萄干》中非裔美国人在双重意识困境下面临的生存问题。非裔美国人追求美国身份而忽视黑人文化传统的结局注定是失败的。第叁章探讨“第叁种身份”的确立。否定非洲文化之根只会让黑人没有归宿。杨格尔一家重新获得并接受了非洲传统文化,并把非洲传统文化和非裔美国人渴望拥有的美国身份融为一体。这两种身份的成功融合体现在他们在白人社区拥有自己的家。第四章分析了虽然“第叁种身份”给非裔美国人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但戏剧结尾暗示“第叁种身份”并不能作为非裔美国人走出困境的真正出路。最后一幕表明非裔美国人要承受来自白人社区的威胁和黑人的压力。杨格尔一家搬入白人社区以后会发生什么?他们会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吗?汉斯贝里并没有打算给出确定的答案,而是运用开放式结局这一戏剧技巧引导观众思考并探索在现实生活中走出困境的可能性出路,而且,戏剧结尾毕妮莎为了实现医生的梦想而选择回归非洲原始的家,进一步暗示了“第叁种身份”作为困境中出路的不确定性。最后一章为总结。汉斯贝里意识到非裔美国人融合美国身份和黑人灵魂的重要性,在戏剧结尾暗示和引导观众进一步思考。由于种族歧视依然存在并阻止非裔美国人追求和白人一样的自由平等,非裔美国人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是消除种族歧视,获得和白人一样的平等权利。(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6-06-01)

张静静[8](2015)在《艺术与宣传:论威·爱·伯·杜波依斯的文学“双重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杰出的美国非裔学者,威廉·爱德华·伯格哈特·杜波依斯(William Edward Burghardt Du Bois,1868-1963)在20世纪美国甚至全世界的社会、历史、政治思想和文学等领域都占有特殊的地位。虽然他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并曾两度访问新中国,但是对其文学作品和思想的研究在国内却尚不成熟,依旧有着巨大的研究空间。通过对杜波依斯的长篇小说、历史剧、诗歌以及重要的文集和文论的阅读和梳理,本研究将结合具体历史史料以及杜波依斯的文学隐喻,分析杜波依斯从社会科学家到宣传干将的角色转换与思想嬗变,并重点分析其文学创作中“艺术与宣传”之间的矛盾与张力;从而深刻理解作为美国黑人尤其是作为美国黑人作家的“双重意识”、美国非裔文学作为“必要的文学”的价值以及杜波依斯对美国非裔文学发展的思考与贡献。绪论部分将介绍本研究的现实意义,对国内外杜波依斯研究,特别是就对其文学创作研究的状况做系统的介绍,并指出杜波依斯文学研究之于美国非裔文学研究的重要性和价值。第一章将探讨杜波依斯从社会科学家到宣传干将角色转变的契机,由此发生的思想嬗变,以及他对黑人艺术标准的讨论、探索和历史剧实践。杜波依斯对美国黑人“双重意识”的身份阐释在美国非裔文学史上振聋发聩,这种意识体现在美国非裔文学创作上,最为典型地表现为“艺术与宣传”之间的张力。本章节通过详细分析其文论《黑人艺术的标准》、在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开展的关于黑人艺术的探讨与文艺活动、他对黑人戏剧艺术的倡导及其历史剧《埃塞俄比亚之星》的创作演出,深入探讨他在二十世纪前二十年对黑人艺术标准的理解与推动。这一章也将奠定本研究关于“艺术与宣传”问题探讨的基调。第二章将集中对杜波依斯长篇小说的艺术特色及其承载的宣传思想进行探讨。对杜波依斯而言,小说创作是实践与检验其黑人艺术标准的重要方式。根据杜波依斯自己的定义,他的第一部小说为经济研究,第二部为罗曼史,最后出版的“黑色火焰叁部曲”则是以小说的形式来书写历史。无论采用的是怎样的文学体裁,杜波依斯通过将社会科学调查的方法与结果运用到文学创作领域,采用精致同时又颇为革新的语言和形式,使得小说话语可以为其自身的审美与政治诉求服务。杜波依斯的创作一方面打破了文学体裁的传统定义,另一方面也形成了其特殊的艺术与宣传相辅相成的创作模式。小说,承载着对以美国黑人问题为代表的各类问题的思考与阐释,是对杜波依斯其他创作的补充与提炼。第叁章将引入埃塞俄比亚主义概念,结合史料梳理埃塞俄比亚主义的发展及其对美国非裔作家的影响;并通过这一视角探讨杜波依斯对非洲文化传统的研究与弘扬,尤其是他对灵歌的独特演绎。埃塞俄比亚主义与文化文学传统的结合为杜波依斯的文学创作提供了艺术与想象的空间,同时它所承载的信条也与杜波依斯提倡的宣传不谋而合。通过结合杜波依斯的社会研究调查与文学创作,可以发现埃塞俄比亚主义的精神对其产生的影响,反过来,杜波依斯也通过自身的创作丰富了这一文化宗教传统。最终他选择加入加纳国籍,可谓是对埃塞俄比亚主义精神的最后实践。第四章将探讨黑人女性这一意象在杜波依斯的艺术创作与宣传中的特殊地位。一方面,杜波依斯被称为“男性的女权主义者”,另一方面,他对女权的倡导也被认为是男权意识下虚无的进步。本章节将结合历史背景,杜波依斯在现实生活与工作、成长与成熟过程中与黑人女性的关系及其对她们的评价,通过分析其小说、文论、历史剧等创作来对杜波依斯的黑人女性观给予综合全面的梳理和探讨。同时也将通过对黑人女性这一意象的分析,探讨杜波依斯对黑人文化传统的颂扬与批判以及对他所推崇的真理的理解与实践。第五章将探讨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对杜波依斯思想与创作的影响、杜波依斯立足黑人种族与阶级现实以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补充与批判性接受。如果说之前杜波依斯是在自由主义的指导下进行艺术创作,那么在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后,他的宣传则越来越激进,也更具左翼倾向。在此过程中,杜波依斯对亚洲尤其是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关注以及他对泛非与泛亚结合的倾向颇为关键。(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5-12-01)

王晓真[9](2015)在《学者“改写”美现代社会学发展史》一文中研究指出1982年芝加哥大学建立世界第一个社会学系,之后芝加哥大学社会学学派中涌现了一系列代表人物,被认为是美国现代社会学的代表并占据中心地位。但美国西北大学社会学与非裔美国人研究教授、社会学系原主任艾尔东·莫里斯(AldonD.Morris)却对这种有关社会学(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5-11-16)

周菲菲,李朝阳[10](2015)在《美国城市化崛起时期黑人高等教育的论争:华盛顿与杜波依斯》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美国城市化崛起时期,面对黑人的教育问题,温和派的华盛顿倡导"教育救黑人"政治路线,而激进派的杜波依斯予以坚决反对,提出了"争取教育机会均等"和"公民权利平等"的政治路线。基于美国城市化崛起的背景,研究华盛顿与杜波依斯争论的焦点、结果及其影响,探溯黑人领袖引导黑人争取教育权利的历史,以此揭示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族裔的教育变迁历程。(本文来源于《重庆高教研究》期刊2015年04期)

杜波依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威·爱·伯·杜波依斯作为早期非裔美国文学与艺术的先锋学者,参与戏剧创作,挖掘并鼓励创作者去创作优秀的戏剧作品,成立发展黑人戏剧的组织,并为黑人戏剧艺术的发展出谋划策。更重要的是,他始终将黑人戏剧的发展与黑人文化与艺术的崛起联系起来,从而进一步为黑人种族的自由与平等呐喊。历史剧《埃塞俄比亚之星》从内容到形式都展现出杜波依斯对黑人戏剧艺术的推崇,以及他对通过黑人戏剧宣传黑人历史文化和提升黑人种族知识素养的信心。同时,从杜波依斯对历史剧实践亦可了解杜波依斯对黑人艺术创作与发展的思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杜波依斯论文参考文献

[1].郭萌萌.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分析《欲望号街车》中的杜波依斯姐妹[J].校园英语.2019

[2].张静静.《埃塞俄比亚之星》:杜波依斯的戏剧实践与艺术思考[J].大众文艺.2018

[3].王卓,王恩铭.既做美国人又做黑人——杜波依斯民族主义和融合主义思想探析[J].世界民族.2018

[4].杨晓莉.杜波依斯女权主义立场的不一致性[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8

[5].杨婵.杜波依斯晚年社会活动与身份认同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7

[6].张瑞琛.黑人教育新思路[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7

[7].安国丽.“第叁种身份”作为困境中的出路?[D].河北大学.2016

[8].张静静.艺术与宣传:论威·爱·伯·杜波依斯的文学“双重意识”[D].浙江大学.2015

[9].王晓真.学者“改写”美现代社会学发展史[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

[10].周菲菲,李朝阳.美国城市化崛起时期黑人高等教育的论争:华盛顿与杜波依斯[J].重庆高教研究.2015

标签:;  ;  ;  ;  

杜波依斯论文-郭萌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