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清华大学在2018级新生中开设了一门必修课——写作与沟通。此消息一出,立即引发热议,且多为积极评价。其原因在于清华大学的这一举措回应了近年来人们对大学生写作能力欠缺的普遍诟病。
事实上,无论在普通高校还是职业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写作课”并不鲜见。拿高职院校来说,一般会开设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之类的通识课,对文科类专业来说,基础写作、应用文写作则是必修课。之所以学了写作课还是不会“写作”,其原因无外乎“课程内容陈旧、呆板”“体系感强、理论成分浓”,或者教学方式落后,“教得多练得少”,导致学生的写作技能无法得到有效提高。
针对这些问题,不少高校的写作课老师进行了有效探索,如在写作课上采用“经典训练法”“项目化教学”,或采用翻转课堂的方式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的转变,留给学生更多训练时间[1];或举办写作技能大赛、开设自媒体平台为学生提供练笔机会[2]等等,促进学生通过课外创作弥补课堂教学课时之不足。应该说,这些方式方法的创新,对提升学生的写作技能起到了不同程度的作用。
但如果高校不能从顶层设计上真正确立写作课的教育价值,实现教师和学生的观念转变,继而在此基础上系统设计写作课的课程体系,然后针对每个类型的写作课确定富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要想真正提升学生的写作技能,仍然任重道远。这也是本文试图探讨的问题。
综上,黄铁矿与铅锌矿的极化率接近,变化范围交叉,算数平均值低于铅锌矿,但黄铁矿亦是近矿产物,对寻找铅锌矿有指示作用;铅锌矿石和强黄铁矿化岩石具有明显的低阻高极化特征,具备开展激电工作的物性前提。
辛娜拿着手机,辛娜洗澡都要带着手机,手机成了隶属于身体的一部分,机不离身手不离机,尤其在她的事业风生水起的现在。辛娜并不配合,既然停课时间长了,不如休学。于是她说,老夫老妻了,就不要上课了吧。
二、“通专结合、课岗融通”的写作能力培养的实施路径
(一)确定“道术并重”的写作课教育价值理念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由于职业针对性更强,更应在写作课程的开设上实现“通专结合”。如笔者所在学院,除了开设应用文写作这一学院平台课外,各专业都基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有针对性地设置了其他写作课程,如文秘专业(商务方向)基于企业新媒体的兴起,设置了新媒体写作与编辑课程,文秘专业(法务方向)设置了法律文书写作课程,网络新闻与传播专业则设置了新闻采访与写作、新媒体文案与写作、创意写作等课程。这样就构成了一个“通专结合”的写作课程体系,学生能通过不同类型或程度递进的写作课程的学习,不断强化写作意识,提升写作技能。
回家之前,我在北上广各驻了一段时间。人们说大城市就业机会相对多一些,可是我除了干过一些站在街头散发小广告、帮装潢公司拉客户、给快餐店送外卖之类的零散活儿,并没有找到一个正式工作。我像一只候鸟从祖国的北方飞到南方,哪儿也没有我落脚生根的地方。无奈,我只有回到故乡小城,在这里我起码可以找到一张不花钱就能过夜的床铺。
对于职业院校来说,教育是直接为学生未来职业做准备的,因此课程内容更强调实用性,强调与岗位的融通。因此,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必须紧紧围绕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进行开发。
若用户权重分配依次为:0.1、0.2、0.3、0.4,则得出的评价结果:S1=0.813 28,S2=0.588 25,S3=0.981 62,S4=0.601 53,S5=0.421 00,S6=0.618 70,S7=0.748 18,S8=0.442 31,S9=0.530 62,S10=0.933 18。可见S3为最符合该用户需求的候选服务,S10较符合用户要求。
当然,技能训练也是写作课的重要教学目标。如普林斯顿大学的写作研讨课 在其教学成果中对知识、能力目标做了细化规定,涉及问题的提出、资料的搜集整理、论点的提出、论证的组织、写作习俗的识别、写作基本技巧等等 [3]。
以文秘专业(法务方向)为例,该专业主要为企事业单位培养法律辅助人才,其就业岗位包括法院书记员、律师助理、企业法务秘书等等,其工作中除了一般应用文写作外,还会涉及合同、标书等法律文书的写作,因此该专业在应用文写作外还特别开设了法律文书写作课,通过调研,遴选了最常用的文种进行教授和训练。同理, 应用文写作虽然为学院平台课,包括公文和一般性应用文写作,但在不同专业,讲授的内容各有侧重,如文秘专业侧重于通知、会议纪要、总结等文种写作,而网络新闻与传播专业则侧重于活动策划方案、总结等文种的写作。
(二)构建“通专结合”的写作课课程体系
写作意识和写作能力的提升显然是无法通过一门课的教学来完成的。耶鲁大学除了英语系开设通识教育写作课外,其他院系也开设写作课,其区别在于英语系写作课的写作内容涵盖不同学科的主题,而专业院系的写作课则主要强调与其专业相关的写作训练。据统计,耶鲁大学大约开设了450门写作课,涵盖不同专业,学生可自由地进行横向类型和纵向深入拓展[4]。
众所周知,语言是思维的工具,由此推知,写作课绝不只是一门教学生如何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技能训练课,而关涉到思维训练、知识创造以及有效沟通等综合能力的培养。美国高校普遍重视写作课的教学,将写作课设置为本科阶段的必修课,正是为了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以及严谨课程的学术意识的成长。清华大学在本科生中开设写作与沟通这门必修课,其“所要教授的,不是文学式写作,不是教学生如何写学术论文,也不是一般性地教如何把文字写通顺流畅的课程,而是教授说理性写作、分析性写作”。其开课宗旨同样指向思维训练和沟通表达。
同时,在开展基于成果导向的课程设计中,学院要求在其他课程的教学中,不同程度地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如在文秘专业的会议策划与组织课中,教师要求学生撰写活动策划方案、会议纪要等文稿。以此类推,任何一门课程,教师都应该对学生提交的作业在写作方面提出要求。这样,学生在大学三年,时时处处都在接受写作训练,这样才能保证毕业时写作能力达到要求。
(三)开发“课岗融通”的写作课课程内容
清华大学虽高调宣布开设写作与沟通课,但其课程内容其实是不确定的,其教师团队来自学校各学院,也不强求使用统一教材 。学校允许老师根据个人特点进行安排,只强调流程的统一性,包括课程需要几次训练、每次训练的侧重点是什么等等。这种教法,是和清华大学设置这门课的“初衷”分不开的,设计者希望“写作课程在锻炼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也是一门让学生‘开眼’的通识课”。
这就是写作课的“道”之所在——能熟练地使用母语进行系统严密、富有批判性的思考,并进行准确恰当、富有条理性的表达,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也有利于其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促使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的通用能力。这一关于写作的哲学,课程设计者必须首先明确,并在课程教学目标中给予明确体现,继而通过写作课的导论开宗明义地传达给学生,且自始至终将其贯穿于写作课教学中。只有学校、老师、学生对写作课的教学价值达成共识,才能保证写作课不沦为普通的写作技能训练课。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复合型的技术技能人才,故而写作课的定位和教学目标需切合学校定位和岗位需求。笔者所在学院开设了文秘(商务、法务方向)、网络新闻与传播等专业,学院于2017年开展了基于成果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通过深入调研,综合国家、学校、用人单位、学生、家长等各方需求,确定了学院人才培养的七大核心能力,其中“写作能力”作为一项重要能力位列其中,要求学生在毕业时达到“领会并把握事件或知识材料的内涵,进行条理清楚、表意准确、符合要求的文字表述”。基于学院确定的核心能力,各专业根据对应的岗位需求,细化了专业对写作能力的要求,据此设计各类型的写作课程。
鉴于当前自媒体人人可开、唾手可得的现状,该课程完全可以基于真实项目和自媒体平台开展工学结合的实战化教学。笔者所在学院结合课程教学,建立了新媒体工作室,鼓励老师以横向课题的方式,承接企事业单位微信公众号代运营等业务,将这些项目分类嵌入课程的不同模块中,让学生进行实战训练,学生撰写的文稿择优发布到平台上,以发稿量、阅读量、转发量等作为平时成绩考核指标。这种项目化的实战训练,让学生对新媒体文案撰写过程中如何对接需求、制造热点、凸显亮点等有了更清晰和精准的认识,对其市场化的思维模式训练、网络语感的养成等都有明显帮助。
(四)创新基于信息化的“项目制”“工坊式”“场景化”的教学方式
写作课的教学不仅因其教多练少而为学生诟病,其单一的训练方式也让师生苦恼。随着信息化教学的发展,不少老师尝试用蓝墨云班课、微助教、云课堂等教学平台开展教学,很好地实现了课堂翻转、课堂互动、及时反馈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但信息化只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若要真正提高写作课的教学质量,让学生达成课程学习目标,还应针对不同课程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以新媒体文案写作课为例,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为:能够运用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传播手段,根据企业需求和用户特点撰写新媒体文案。
事实上,无论是普通高校还是高职院校,写作课的教学内容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总之,写作课必须有鲜活的内容,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思维的活力。
将测序所得到的16S rDNA全序列利用CExpress完成拼接,提交到Gene Bank数据库,并应用Blast软件进行同源性搜索,序列结果用NCBI在线工具Blast在Gene Bank内与标准菌株比对,并用MEGA5.0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如图2所示,确定ZP-28是枯草芽孢杆菌。
创意写作是一门有关创意思维训练的写作进阶课,是文科类专业创新思维训练重要载体,这门课程采用了工坊式的教学模式。笔者所在学院担任此课程教学的是一位知名作家,为此学校专门成立了大师工作室,以此基地为主,开展10-20人左右的小班教学,每次教学分主题展开,通过教师讲授、头脑风暴、外出采风等方式,训练学生的创意思维和创意表达,学生的优秀作品分批在工作室公众号发表,通过不断赋予学生学习成就感使其保持对创作的兴趣。
应用文写作、法律文书写作等课程则采取场景化教学,针对不同文种创设不同虚拟场景,让学生带着任务在场景中通过讨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这样就增强了学生对工作岗位的认知度,为将来零距离上岗奠定了基础。
(五)推进证书考核及写作大赛等课外创作训练
依据“十万小时”定律,对任何一项工作要达到熟练程度,大量的练习都是不可或缺的,写作同样如此。课堂教学的课时极为有限,要想真正提高写作能力,课外创作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可如何对学生的课外创作进行跟踪、评价和考核,是一个难题。
笔者所在学院进行了两方面的尝试,一是推行“写作能力证”这一院本证书的考核。这一证书的考核包含学生的写作课成绩和课外创作两部分内容,其中课外创作既考核质也考核量,质的考核包括代表作制和公开发表两种形式。这一证书考核是针对大部分学生设定的。而写作比赛则针对拔尖学生,学院每年都依托“创意写作工作室”,分主题开展写作大赛,比赛分为专家评审(遴选入围作品)、入围作品在院校两级媒体上推广投票、最终确定获奖名单等程序。优秀作品推荐到学校校报和本地媒体发表,同时择优结集出版。
三、结语
写作能力作为一种思维及沟通表达能力,对学习和工作的重要性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写作课的开设也得到越来越多高校的重视。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入,教学数字化平台的不断完善,高校写作课教学既赶上了空前的大好形势,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此形势下,高校一定要牢记初心,正确树立写作课的教育价值观,以让学生获得终生受用的“写作能力”为宗旨,结合学校定位和学生实际构建科学的写作课程体系,基于信息技术富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并辅之以大量的课外创作,使学生得到有效的思维训练和书面表达训练,掌握各类文体的写作规范和技巧,真正做到学有所用、知行合一。
他回答道:以趣味为根底,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我所做的事常常失败,严格一点儿可以说没有一件不失败,然而,我总是一边失败一边做,因为我不但在成功里感觉趣味,在失败里头也感觉趣味。
参考文献:
[1]郭艳.“互联网+”环境下翻转课堂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职业,2017(1):88.
[2]张燕.应用写作教学中自媒体专业平台的应用效果分析[J].应用写作,2018(5):35.
[3]陈乐.写作研讨:普林斯顿本科生的“前学术训练”[J].教育发展研究,2018(17):51.
[4]陈乐.理念与实践:耶鲁大学通识教育写作课之理性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9(1):34.
【本文为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校级重点教研项目——“基于成果导向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以文秘专业为例”(项目编号JG20170104)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
标签:学生论文; 课程论文; 专业论文; 应用文论文; 媒体论文; 社会科学总论论文; 管理学论文; 管理技术与方法论文; 《秘书之友》2019年第6期论文;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校级重点教研项目——“基于成果导向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以文秘专业为例”(项目编号JG20170104)论文;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