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粉生物学论文_李建军,叶承霖,连笑雅,王兰,牛瑶

导读:本文包含了传粉生物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生物学,胚珠,花粉,比率,樟树,系统,形态。

传粉生物学论文文献综述

李建军,叶承霖,连笑雅,王兰,牛瑶[1](2019)在《红白忍冬繁育系统与传粉生物学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红白忍冬(Lonicera japonica var. chinensis(P. Watson) Baker)的繁育系统及传粉特性。观察记录花的发育和传粉过程,采用氯化叁苯基四氮唑(TTC)法和联苯胺-过氧化氢法分别测定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并运用异交指数(OCI)值、花粉与胚珠比(P/O)和人工授粉检测其繁育系统,用自交亲和性评价和荧光显微镜观察判断其自交亲和性。结果表明,红白忍冬的花为聚伞花序,总状排列,自下而上开放,单花发育分为7个时期,主要通过风和昆虫传粉,瓜芦蜂为主要传粉昆虫;雄蕊先熟,开花后4 h花粉活力达到最高值,柱头可授期约2 d,开花后8 h柱头可授性最强;红白忍冬OCI值为4,P/O比率为642. 24±79. 73,属于混合交配系统,以异花传粉为主;红白忍冬为配子型自交不亲和植物,自交结实率较低。(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李双梅,柯卫东,彭静,黄新芳,李明华[2](2019)在《菱传粉生物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6个菱品种为试材,对花器形态特征、群体花期及单花开花动态、开花时间、柱头可授性、花粉活力、杂交指数及传粉形式等进行观察测定。结果表明:菱花单生,两性,单花花期15 h,群体花期在5~10月,盛花期在7~8月;不同品种在一天中的开花高峰期存在差异;柱头可授期主要在萼片开裂后2 h内,结实率在50%以上;花粉在自然授粉条件下活力可保持7.5 h;以自花授粉为主,同时存在一定程度的无融合生殖和少量异花授粉。(本文来源于《中国蔬菜》期刊2019年08期)

朱晓珍[3](2019)在《罗汉果与近缘植物传粉生物学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罗汉果是葫芦科植物,其果实具有药食两用性,在食品、药品和保健品等方面广泛应用,也是广西桂林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在罗汉果的推广种植中发现,该植物自然授粉不良现象十分严重,需进行人工授粉方能结实,导致人力和财力耗费甚巨。罗汉果这种传粉不良现象在同科植物中十分罕见,鉴于显花植物花部的形态、颜色、挥发性物质、开花物候和花蜜有无等常常与传粉昆虫相联系,也间接影响着植物的传粉效率。为查明罗汉果自然传粉不良形成原因,本文以12种葫芦科(9个属)植物为研究对象,从花部形态特征、花朵挥发性物质以及访花昆虫等方面对其传粉生物学特征进行研究,旨在通过比较分析,深入揭示罗汉果自然传粉不良现象形成原因,并为葫芦科植物的传粉生物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罗汉果及其近缘植物的花部形态特征。对罗汉果及11种近缘植物的花部形态特征进行观测,结果显示:在花冠颜色方面,瓠瓜、栝楼和葫芦的花冠为白色,其余9种为黄色;在花冠开张时间上,棱角丝瓜、瓠瓜、葫芦和栝楼是夜间开花,其余8种是白天开花;在花冠大小上,节瓜、南瓜和长沙肉丝瓜花冠最大,花冠大小在70~110 mm之间,其次到瓠瓜、葫芦、栝楼和棱角丝瓜,花冠大小为30~50 mm,其余植物的花冠大小在20~30 mm。总体而言,罗汉果及其近缘植物的花部形态等相关特征有着各自的特点也有着相通之处,而这些花部特征与其访花昆虫之间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可能会影响其各自的访花昆虫,进而可能影响昆虫传粉的效率。2、罗汉果及其近缘植物的花部挥发性物质成分。用GC-MS方法对12种植物处于完全开放时的雌雄花挥发性物质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罗汉果雌雄花挥发性气味物质中以萜烯类化合物为主,(-)-A-荜澄茄油烯为罗汉果雌雄花主要成分,各占其挥发性气味物质相对含量的49.67%和67.60%;棱角丝瓜和南瓜的雌雄花具有相似的挥发性物质成分,棱角丝瓜雌雄花以(E)-β-罗勒烯为主要挥发性成分,各占其挥发性气味物质相对含量的96.31%和93.12%;南瓜雌雄花中以对苯二甲醚为主要的挥发性成分,各占其总挥发性气味物质性对含量的89.91%和62.34%;绿油苦瓜和黄瓜的雌雄花在挥发性物质上差异明显,其中油绿苦瓜雌花中以双戊烯为主要成分,占57.38%,而雄花中则是吲哚为主要挥发性气味物质,占53.49%,黄瓜雄花中苯甲醇的含量最高,达60.16%。由于花部挥发性物质通常具有吸引访花昆虫的作用,推测花部挥发性物质的种间差异对供试植物的访花昆虫种类及其访花行为特征产生了差异性影响。3、罗汉果及其近缘植物的访花昆虫。经观测发现,在研究植物中,夜间开花的植物,如棱角丝瓜、瓠瓜等的访花昆虫以蛾类为主,而日间开花的植物,如油绿苦瓜、长沙肉丝瓜等则以蜂类为主要访花昆虫。进一步分析发现,访花昆虫种类与植物种类间基本不存在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如观测到隧蜂(Halictus sp.)访问油绿苦瓜、长沙肉丝瓜等,蓝彩带蜂(Nomia chalybeata)会访问长沙肉丝瓜、苦瓜和罗汉果雄花等,但其对于不同植物访花频率存在差别。如隧蜂访问长沙肉丝瓜花时频率高达2.67±1.11,而访问苦瓜花时频率最高为1.05±0.76。此外,少量昆虫种类被发现仅访问一种植物,如无角栉距蜂(Ctenoplectra davidi Vach)仅访问罗汉果雌雄花,黑长喙天蛾(Macroglossum pyrrhosticta)仅访问棱角丝瓜花,该虫主要于18时和19时访花,其各自的访花频率分别为1.96±0.74和0.53±0.75。观察各实验植物访花昆虫的种类数量及其访花频率,在罗汉果雄花和长沙肉丝瓜雄花记录到最大的访花昆虫种类数量和访花频率。总体而言,实验植物的访花昆虫种类及其访花行为特征存在较大差异。4、罗汉果传粉昆虫的触角感器特征。无角栉距蜂是罗汉果的有效传粉昆虫,本研究发现该蜂访花对象专一,在12种实验植物中仅对罗汉果进行访花。为探究无角栉距蜂这种专性访花行为的形成机制,本文对无角栉距蜂的触角感器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和分析。结果显示:无角栉距蜂的触角为膝状,总共有11种感器类型,分别为毛形感器,刺形感器,芽形感器,锥形感器,腔锥形感器,板形感器,B?hm氏鬃毛,钟形感器,缘感器,刚毛和感觉孔。其中,毛形感器有3种亚型,而锥形感器和刺形感器有2种亚型。在鞭节腹面以刺形感器为主,而在背面则以锥形感器和板形感器为主。板形感器是嗅觉器官,普遍存在于膜翅目昆虫,亦广泛分布于无角栉距蜂触角F3~F11鞭节背面,认为其可能具有探测寄主位置的功能,即在准确定位罗汉果雌雄花协助其完成授粉中起着关键作用;锥形感器也是嗅觉感器,可以感受植物气味,初步认为其可能在该虫准确定位宿主植物中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罗汉果雌雄花在花形、花色、花挥发性物质成分、访花昆虫种类及其访花频率等与其近缘植物存在较大的差别,加之罗汉果在人工栽培中注重经济效益,人为的破坏雌雄株间的比例,可能是导致其在自然状态下存在传粉受限的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初美静,宫子惠,孙纪霞,张英杰,张京伟[4](2019)在《肉饼兜兰传粉生物学及开花进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肉饼兜兰的开花以及传粉生物学特性,对2种肉饼兜兰的开花进程进行观察。结果发现,肉饼兜兰具有很特殊的花部结构,利用鲜明的花色与带斑纹的假雄蕊吸引传粉者落入陷阱,从而带走花粉完成传粉。2种肉饼兜兰开花进程相近,绿肉饼兜兰从花葶抽出到花朵完全绽开所需的时间稍长,花径较大;红肉饼兜兰花葶较长,花葶直径较粗。对肉饼兜兰的花粉/胚珠比率(P/O值)与胚珠/种子比率(O/S值)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肉饼兜兰的花粉呈脂质状,绿肉饼兜兰单花花粉量和胚珠数的平均值分别为265 443.8±32 126和12 217.6±1 286.9;花粉/胚珠比率(P/O值)和胚珠/种子比率(O/S值)分别为20.9±4.4和1.083。红肉饼兜兰单花花粉量和胚珠数的平均值分别为255 693.8±54 265.5和11 768.9±2 173.8;花粉/胚珠比率(P/O值)和胚珠/种子比率(O/S值)分别为22.6±2.7和1.087。P/O值较低与其具有较大的柱头有关,O/S值接近于1,说明其花粉活力与胚珠的受精能力较高,具有高效的传粉机制。(本文来源于《种子》期刊2019年03期)

罗长维,陈友,张涛[5](2019)在《凤丹繁育系统与传粉生物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凤丹(Paeonia ostii)为我国新型食用油原料树种,了解其繁育系统与传粉生物学有助于成功繁殖凤丹。【方法】分别采用TTC法和联苯胺-过氧化氢法对凤丹的花粉活力与柱头可授性进行检测,利用杂交指数估算、花粉胚珠比(P/O)、去雄套袋人工控制授粉等检测繁育系统,同时野外观测昆虫访花习性。【结果】凤丹单花期4 d,群体花期17~19 d,呈现集中开花模式。花粉不具黏附性,柱头为湿型,雄蕊与柱头存在一定的空间分离。花粉寿命4 d,花粉活力第1天最高(65.21%),第2天略微下降,第3~4天急剧下降;柱头可授性在第1天较强,第2~3天最强,第4~5天开始减弱,随后逐渐失去可授性,至第8天完全失去可授性。花粉活力与柱头可授期重迭。单花具雄蕊(211±10)枚,总花粉量为159.7×10~4~576.3×10~4粒,单花胚珠数(67±3)枚,花粉胚珠比为58 940,杂交指数为4。人工控制授粉试验表明异交结果率与单果种子数量显着高于自交,不存在无融合生殖、自花自动授粉和风媒传粉。传粉昆虫有蜂类、蚁类、甲虫与蝇类,其中中华蜜蜂、意大利蜜蜂与黄熊蜂为主要传粉昆虫。【结论】凤丹繁育系统以异交为主,自交部分亲和,传粉过程需要传粉者。(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刘淑娟,杨爱红,周华,刘腾云,李彦强[6](2019)在《樟树的开花特性及传粉生物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樟树的开花及传粉生物学特性。[方法]测量花部综合特征,MTT法测花粉活性,联苯胺-过氧化氢法测柱头的可授性,通过异交指数、花粉胚珠比和人工授粉试验测定樟树的繁育系统类型,通过访花观察确定樟树的主要传粉者类型。[结果]樟树的花较小,柱头-花药间存在一定的空间分离;樟树的单花期3~4 d,花粉的高活性可以持续到花开后的第3天,而柱头具有较高的可授性是在花开的前2 d;樟树的繁育系统为兼性异交,自交亲和,需要传粉者,且樟树的结实率受到传粉者不足的限制,导致其自然结实率偏低,只有36.7%。[结论]该研究可为深入开展樟树的种质资源保存、杂交育种以及良种选育等工作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门兴元,李丽莉,卢增斌,欧阳芳,刘丽[7](2018)在《壁蜂生物学特性与传粉服务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壁蜂是对蜜蜂总科(Apoidae)切叶蜂科(Megachilidae)壁蜂属(Osmia)的统称,主要分布北半球的温带区域,在自然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中均发挥着重要的传粉生态服务功能。壁蜂群居筑巢、接受人类提供的巢穴、一年一代的习性,使它们很容易被大量饲养,并且人们可以通过调节其在春节破茧羽化的时间与作物花期同步,为多种目标作物授粉。本文综述壁蜂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传粉功能及其影响因子,旨在于为发挥壁蜂的传粉功能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应用昆虫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王武,梁跃龙,刘南南,余元均,罗火林[8](2018)在《泽泻虾脊兰传粉生物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泽泻虾脊兰(Calanthe alismaefolia)的传粉机制,本文以江西省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分布的泽泻虾脊兰为研究对象,对其花的结构和开花物候进行了观察,对花粉活力与柱头可授性、繁育系统以及花的挥发性成分检测,拍摄和捕获传粉昆虫,对温度的变化与花粉块移入、移出数进行了统计,采用黑白瓶实验检验了颜色与气味对昆虫的吸引,对改变唇瓣的颜色以及去除胼胝体对昆虫访花次数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泽泻虾脊兰的花白色或略带浅紫堇色,唇瓣深2裂,基部具有一个黄色胼胝体;居群的花期长约50d,单个总状花序平均花期为(15.5±1.7)d,单花平均花期为(8.7±1.5)d;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在初花期和盛花期均达到较高水平;不去雄套袋和去雄套袋结实率均为0,不存在无融合生殖和自动自花授粉,人工自花授粉与异花授粉的结实率均为100%,说明具有极强的自交和异交亲和性,去雄不套袋的结实率为15%,自然结实率为23.3%,必须通过一定的媒介传粉才能繁衍后代,且居群内缺少有效传粉昆虫;泽泻虾脊兰全花与去除胼胝体的花朵挥发性成分及含量大致相同,主要为醛类、烯类及烯醇类化合物,而胼胝体主要挥发性成分为庚醛、香桧烯及壬醛;泽泻虾脊兰的有效传粉者是鳞翅目弄蝶科的绿弄蝶(Choaspesbenjaminii)、斑星弄蝶(Celaenorrhinus maculosus);温度与花粉块移出数之间存在正相关,当温度升高,花粉块移出数也相应增加,而温度与花粉块移入数之间不存在相关性;泽泻虾脊兰颜色对两种蝶有显着性吸引作用,而气味对两种蝶无显着性吸引作用;将唇瓣涂成红色、黄色、蓝色、黑色,或是去除,昆虫访花次数都会显着性减少,说明白色的唇瓣对两种蝶有很强的吸引作用;将胼胝体涂成红色、蓝色、黑色,或是去除,昆虫访花次数也会显着性减少,说明黄色的胼胝体对两种蝶有很强的吸引作用。泽泻虾脊兰不为传粉者提供花蜜、花粉等报酬,也没有模仿同期开花植物花的形态特征,而是通过白色的唇瓣和唇瓣基部显着的黄色胼胝体来吸引传粉者,属于食源性欺骗传粉。(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学会八十五周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93-2018)》期刊2018-10-10)

李璐,李杨,耿远恒,罗艳[9](2018)在《缘毛鸟足兰(兰科)的花粉小块发育及传粉生物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缘毛鸟足兰(Satyrium ciliatum Lindl.)是在具有近26,000种的兰科植物中鲜有报道过的雄性不育类型与两性类型共存的唯一例子。通过传统石蜡切片技术,在显微镜下系统的研究了可育雄蕊和退化雄蕊的发育过程;利用解剖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花形态结构和成熟花粉小块的表皮超微形态特征,结果如下。缘毛鸟足兰的一朵花具有可育雄蕊和退化雄蕊,两种类型的花药发育表现出相似性和不同。花发育早期,可育雄蕊的花药为药隔组织相连的两个侧生药室,每个药室中央分化出不育隔膜组织,将其分为2个孢子囊。小孢子母细胞通过减数分裂形成四合花粉,不同数目四合花粉再聚合构成锥型花粉小块,紧密排列在隔膜组织上。花药壁由4层细胞组成,符合单子叶型的花药壁发育模式。在小孢子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期中层和绒毡层细胞开始解体,药室内壁发生马蹄形的纤维性加厚。到成熟花粉时期,花药壁仅剩中层和绒毡层,不育隔膜组织宿存。小孢子母细胞呈不规则多边形,通过同时型胞质分裂方式形成小孢子四分体,排列形式多为正四面体型、左右对称型和交叉型。成熟花粉为2-细胞型,在扫描电镜下外壁纹饰呈粗网纹状。退化雄蕊有两枚,着生于蕊喙两侧。退化雄蕊的花药壁由外到内共4层,属于单子叶型发育模式,中层和绒毡层在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时期逐渐解体,同时型胞质分裂方式形成四分体,在四分体进行有丝分裂的过程中细胞活动停滞受阻,细胞轮廓发生变形,表现为败育。与可育雄蕊相比,退化雄蕊形态较小,其药室中央并没有分化出隔膜组织,表现为单孢子囊的特征。在花药发育过程,从小孢子四分体阶段开始,中层和绒毡层细胞才逐渐被吸收发生解体;到了可育雄蕊花药发育成熟时,花药室形态结构完整,没有出现纤维性加厚及花药壁断裂散粉等特征,其药室为排列稀疏的败育花粉。在发育过程中,可育雄蕊和退化雄蕊的花药发育时期保持同步,只有当退化雄蕊花药室内的小孢子四分体不再继续有丝分裂,退化雄蕊的发育表现为滞后。退化雄蕊在进化中获得了非繁殖子代的功能,如吸引传粉动物、欺骗传粉和筛选传粉昆虫等。(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学会八十五周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93-2018)》期刊2018-10-10)

杨柏云,罗火林,熊冬金,肖汉文,刘南南[10](2018)在《Danxiaorchis yangii传粉生物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Danxiaorchisyangii传粉生物学特性,以江西省井冈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内的丹霞兰为研究对象,对其开花物候、繁育系统、花开口大小与昆虫活动时间、昆虫传粉行为进行了观察记录,对捕获的有效传粉昆虫携带的花粉块和花粉进行了电镜扫描,对丹霞兰与广西过路黄(Lysimachiaalfredii)花色的反射光谱、花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检测,对二者在10M2内的株数与结实率之间的关系进行样方调查,同时还做了二者间颜色与气味的吸引传粉昆虫以及广西过路黄的密度移栽实验等,结果表明:研究地区内的丹霞兰居群花期约为26d,单朵花花期为(8.44±1.91)d,单株花序花期为(13±2.55)d,且丹霞兰与广西过路黄花期分布重迭度较高;丹霞兰不存在自动自花授粉和无融合生殖,人工自花授粉、同株异花授粉和异株异花授粉的结实率分别是90%、96.7%和96.7%,自然结实率为23.3%,丹霞兰为高度自交亲和的异交种,需要昆虫帮助传粉,且居群内缺少有效的传粉昆虫,调查发现,丹霞兰唯一的传粉者为隧蜂科(Halictidae)昆虫(种名还在鉴定之中);丹霞兰花开口大小与有效传粉昆虫活动时间高度一致,上午10:00至下午14:00丹霞兰花开口最大,也是有效传粉昆虫访花频率最高的时间段;扫描电镜观察表明,传粉昆虫携带的花粉块和花粉粒,与丹霞兰和广西过路黄的一致;丹霞兰与广西过路黄花瓣反射光谱高度一致,且二者间无共同的主要挥发性气味;样方内广西过路黄株数与丹霞兰结实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90和0.484(P=0.000-0.005<0.05),即广西过路黄株数与丹霞兰结实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当广西过路黄株数增加时,丹霞兰结实率也会相应增加;丹霞兰颜色(P=0.002<0.05)和广西过路黄颜色(P=0.021<0.05)对有效传粉昆虫有显着的吸引,而两者的气味(P=0.337>0.05)对传粉者均无显着吸引;在以丹霞兰为中心的1.0m2范围内,分别移栽0、1、4、8株广西过路黄,在相同的时间内,有效传粉昆虫访花次数分别为19、34、35、95次,说明在丹霞兰的四周,增加广西过路黄的株数,能有效增加昆虫访丹霞兰的次数。综上所述,丹霞兰传粉机制为色泽拟态,即模仿同期开花植物广西过路黄颜色以达到其吸引传粉者的目的。(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学会八十五周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93-2018)》期刊2018-10-10)

传粉生物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6个菱品种为试材,对花器形态特征、群体花期及单花开花动态、开花时间、柱头可授性、花粉活力、杂交指数及传粉形式等进行观察测定。结果表明:菱花单生,两性,单花花期15 h,群体花期在5~10月,盛花期在7~8月;不同品种在一天中的开花高峰期存在差异;柱头可授期主要在萼片开裂后2 h内,结实率在50%以上;花粉在自然授粉条件下活力可保持7.5 h;以自花授粉为主,同时存在一定程度的无融合生殖和少量异花授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传粉生物学论文参考文献

[1].李建军,叶承霖,连笑雅,王兰,牛瑶.红白忍冬繁育系统与传粉生物学的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9

[2].李双梅,柯卫东,彭静,黄新芳,李明华.菱传粉生物学研究[J].中国蔬菜.2019

[3].朱晓珍.罗汉果与近缘植物传粉生物学的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9

[4].初美静,宫子惠,孙纪霞,张英杰,张京伟.肉饼兜兰传粉生物学及开花进程研究[J].种子.2019

[5].罗长维,陈友,张涛.凤丹繁育系统与传粉生物学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6].刘淑娟,杨爱红,周华,刘腾云,李彦强.樟树的开花特性及传粉生物学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9

[7].门兴元,李丽莉,卢增斌,欧阳芳,刘丽.壁蜂生物学特性与传粉服务功能[J].应用昆虫学报.2018

[8].王武,梁跃龙,刘南南,余元均,罗火林.泽泻虾脊兰传粉生物学研究[C].中国植物学会八十五周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93-2018).2018

[9].李璐,李杨,耿远恒,罗艳.缘毛鸟足兰(兰科)的花粉小块发育及传粉生物学意义[C].中国植物学会八十五周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93-2018).2018

[10].杨柏云,罗火林,熊冬金,肖汉文,刘南南.Danxiaorchisyangii传粉生物学研究[C].中国植物学会八十五周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93-2018).2018

论文知识图

少花柊叶的传粉生物学a.生境,...细叶榕花序与花的形态结构毛菍的花、果实、花粉和访花昆虫美花石斛传粉生物学观察点生境多花野牡丹花粉粒3.6ISSR-PCR扩增引物筛选(...

标签:;  ;  ;  ;  ;  ;  ;  

传粉生物学论文_李建军,叶承霖,连笑雅,王兰,牛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