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生态适应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适应性,生态,植物,生物学,气候变化,生理,纬度。
生态适应性论文文献综述
何云玲,熊巧利,余岚,屈新星,闫文波[1](2019)在《基于NDVI云南地区植被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遥感影像数据资料和ArcGIS,利用2000—2016年云南地区植被生态系统NDVI与气温及降水之间的响应关系,分析不同区域气候变化类型对当地植被生态系统长势的潜在影响,进行气候变化背景下植被生态系统的适应性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2000—2016年NDVI整体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植被覆盖度显着增加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滇东北和东部的部分地区,植被覆盖度减小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中部城市密集地区和滇西北。NDVI和气温整体上呈正相关关系,尤其以东北和东部地区较为明显,负相关的区域主要分布于滇西北高海拔地区; NDVI和降水的相关性小于气温。基于NDVI的植被生态系统表现为适应和中度适应当地气候变化类型的区域占研究区总面积89.16%,主要分布于南部、东北部和东部地区;表现为不适应当地气候变化类型的区域主要分布于中部城市密集地区、滇西北部分地区。森林生态系统表现为适应和中度适应当地气候变化类型的区域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9.29%,主要分布于东部、东北部和南部部分区域,不适应当地气候变化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滇西北和中部零星地区。(本文来源于《生态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宋海蟾[2](2019)在《生态翻译观照下贵州茶外宣英译适应性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茶业外宣英译质量的好坏决定着茶产品的畅销程度。产品名称的翻译应该文字简练、通俗易懂,力求在短时间内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产品译名应顺应目标国家的文化特点,避免因国俗词语直译而造成的文化误解或冲突。本文立足文化维、交际维和语言维这叁个生态纬度,对"天下第一壶"、"阳春白雪茶"、"遵义红红茶"的英译适应性进行了探讨。(本文来源于《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3](2019)在《《C_4植物生物学——荒漠植物生理生态适应性》出版》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本刊编委苏培玺着的《C_4植物生物学——荒漠植物生理生态适应性》一书,2019年9月由科学出版社龙门书局出版发行。本书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程国栋主编的《黑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集成研究》系列专着之一,为国家出版基金"十叁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本文来源于《中国沙漠》期刊2019年06期)
袁祯燕,王虹,王凯[4](2019)在《冰缘区藓类植物叶中肋细胞生态适应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采自新疆天山一号冰川冰缘区的35种生长在不同生境的藓类植物,分别观察离析后其叶片的中肋导水细胞长、宽,细胞壁厚薄、细胞端尾和纹孔场的数目。湿土面、阴湿岩面、土面和岩面四种生境下的藓类植物叶中肋细胞,随着生境中水分条件由湿到干其细胞长度、细胞宽度和厚度均有变大的趋势;中肋细胞端尾的形式多样,生长在土面的藓类具有多个端尾,具有增强细胞间的联系,有效控制导水和物质交换速度,并提高机械固着和支撑作用。不同生境下叶中肋细胞侧壁的纹孔场数目并无明显差异。中肋细胞的特征反映出其对冰缘区极端而复杂的环境的适应策略,为进一步研究苔藓植物在高寒环境地区的导水机理及生态适应性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植物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宋爽,王帅,傅伯杰,陈海滨,刘焱序[5](2019)在《社会—生态系统适应性治理研究进展与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生态系统(SES)由社会子系统、生态子系统及两者的交互作用构成,具有不同于社会系统或生态系统单独具有的结构、功能和复杂特征。社会—生态系统适应性治理旨在通过适应性的社会权利分配与行为决策机制,使社会—生态系统能够在动态条件下可持续地保障人类福祉。适应性治理理论的形成受到"公共池塘资源管理""韧性"和"治理"3方面理论的影响,并为"转型治理"与"协作治理"提供了建构基础。该理论具有以下3个主要目的:①理解和应对社会—生态系统多稳态、非线性、不确定性、整体性以及复杂性;②建立非对抗性的社会结构、权利分配制度以及行为决策体系,匹配社会子系统与自然子系统;③通过综合方法管理生态系统,使其可持续提供生态系统服务。因此,面对人类行为主导地表过程的"人类世",实现适应性治理有助于应对社会—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鉴于中国的生态环境正处于迅速变化时期,且中国与世界各国间的相互影响日益复杂,未来研究可重点关注以下3个方面:①理解耦合系统的多元互动过程,增强适应能力;②强调社会—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研究;③提高环境变化背景下理解和预测系统动态的能力。(本文来源于《地理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杨美娟,周晓燕[6](2019)在《火棘叶片解剖结构及其生态适应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石蜡切片技术,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了火棘[Pyracantha fortuneana (Maxim.) Li]叶片的解剖结构,结果显示,从横切面观察,火棘叶片解剖结构由表皮、叶肉与叶脉叁大部分组成。上表皮和下表皮细胞都是单层,排列整齐有序,外切向壁加厚为角质层,无表皮毛,下表皮的气孔凸出叶表面,有孔下室。典型异面叶,叶肉分化明显,富含叶绿体,栅栏细胞长柱状,排列有序,整齐划一,2~3层,海绵细胞排列无序,细胞形状不一,大小不一。主脉维管束发达,充分体现了其运输功能,另在维管束上下两侧有少量的机械组织,侧脉维管束结构简化。以上特征与干旱等环境条件相适应。(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20期)
庞淼[7](2019)在《西部生态脆弱社区气候变化适应性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气候变化是具有明显复杂性、长期性和外部性的全球环境问题。以全球变暖为显着特征的气候变化趋势和IPCC报告关于人类活动造成气候变暖的主流判断是本文研究的前提和基础。气候变化尤其对西部生态脆弱农村社区构成极大威胁。在这类高生态敏感性和脆弱性,相对贫困的多文化融合的区域,人类活动对赖以生存的资源和环境破坏更加严重,农民极端贫困与环境急需保护之间的矛盾最为突出。本文梳理了气候变化适应性的理论源起和进展,分析气候变化后给农村生态脆弱社区带来的影响,挖掘社区层面的气候变化适应行动,总结出西部生态脆弱社区气候变化适应性的社区启示与反思,提出西部生态脆弱社区气候变化适应性的模式探索建议。(本文来源于《农村经济》期刊2019年10期)
尹正纯,白若玲,李明阳,熊雪梅,蔡恺[8](2019)在《不同红叁叶品种在渝西地区的生态适应性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筛选出在重庆市渝西地区适应性较强的红叁叶品种,对多种红叁叶品种进行初筛后,选出炫丽、瑞德、红龙和VNS这4个红叁叶品种进行了在渝西地区的生态适应性比较。通过对物候期、生长速度、株高、叶长叶宽、叶绿素、茎叶比、分枝数、单株鲜草产量以及单株生物量的观测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相关红叁叶品种都能适应渝西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红龙综合表现最佳。其单株鲜草生物量为40. 87克/株,单株干重生物量为12. 31克/株,干物质含量达28. 06%,差异极显着。结论:红龙在参试品种中最适合在渝西地区推广种植。(本文来源于《草学》期刊2019年05期)
王尚萍,马玉鹏[9](2019)在《新引进甜荞品种在西吉县生态适应性筛选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宁夏农林科学院固原分院引进3个甜荞品种,以当地甜荞品种宁荞1号为对照,在西吉县西部雨养旱作农业区进行丰产性、适应性试验,结果表明:信农1号、固荞1号和榆荞4号3个品种中,固荞1号丰产性好,适应性强,可以在西吉县大面积推广种植。(本文来源于《农业与技术》期刊2019年19期)
姜燕华,王丽鸳,成浩,韩震[10](2019)在《茶树望海茶1号生态适应性及其制茶品质》一文中研究指出望海茶1号是宁海当地茶树群体种中选育出来的新品种,经对其种植成活率、叶片、花朵、芽叶等形态性状、春梢物候期、生化成分及制茶品质等方面的调查,得出该品种成活率高、适应性强、发芽早、芽叶肥壮、氨基酸含量高等特点,适宜制作高档名优绿茶。(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生态适应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茶业外宣英译质量的好坏决定着茶产品的畅销程度。产品名称的翻译应该文字简练、通俗易懂,力求在短时间内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产品译名应顺应目标国家的文化特点,避免因国俗词语直译而造成的文化误解或冲突。本文立足文化维、交际维和语言维这叁个生态纬度,对"天下第一壶"、"阳春白雪茶"、"遵义红红茶"的英译适应性进行了探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态适应性论文参考文献
[1].何云玲,熊巧利,余岚,屈新星,闫文波.基于NDVI云南地区植被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分析[J].生态科学.2019
[2].宋海蟾.生态翻译观照下贵州茶外宣英译适应性探讨[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
[3]..《C_4植物生物学——荒漠植物生理生态适应性》出版[J].中国沙漠.2019
[4].袁祯燕,王虹,王凯.冰缘区藓类植物叶中肋细胞生态适应性分析[J].植物研究.2019
[5].宋爽,王帅,傅伯杰,陈海滨,刘焱序.社会—生态系统适应性治理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学报.2019
[6].杨美娟,周晓燕.火棘叶片解剖结构及其生态适应性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9
[7].庞淼.西部生态脆弱社区气候变化适应性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农村经济.2019
[8].尹正纯,白若玲,李明阳,熊雪梅,蔡恺.不同红叁叶品种在渝西地区的生态适应性比较[J].草学.2019
[9].王尚萍,马玉鹏.新引进甜荞品种在西吉县生态适应性筛选鉴定[J].农业与技术.2019
[10].姜燕华,王丽鸳,成浩,韩震.茶树望海茶1号生态适应性及其制茶品质[J].浙江农业科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