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水县2001-2003年疟疾疫情调查与控制

商水县2001-2003年疟疾疫情调查与控制

一、商水县2001~2003年疟疾暴发调查与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段晓伟[1](2019)在《姚汉源与京杭运河史研究探析》文中研究表明姚汉源(1913—2009)是我国着名的水利史研究专家、教育家,新中国水利史研究事业的先驱者和探索者,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他一生致力于中国水利史研究事业,独树一帜,笔耕不辍,尤其在京杭运河史的研究中,硕果累累,成绩斐然,在国内外都产生广泛的影响。本文拟在充分搜集文献史料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与方法,兼用历史地理学、水利工程学、历史文献学和考据学等学科的综合理论,由概述姚汉源从事中国水利史研究事业及致力于京杭运河史研究的历程为切入点,着重分析、探讨姚汉源在京杭运河史研究中,对京杭运河史研究基本理论、京杭运河工程技术史、明清时期黄运关系史和其问鼎巨着《京杭运河史》的学术理念、研究方法,由此展示出姚汉源在京杭运河史研究中的学术风格和取得卓越成就的成功之道,以期从一个侧面展现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水利史研究事业跌宕起伏的历史进程和水利史研究工作者无私奉献的卓着贡献。

王鑫[2](2019)在《清代耕牛疫灾的时空分布与社会应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清代动物灾害中耕牛疫灾发生频繁。清代268年中,以内地十八省为范围的统计数据显示共有510次耕牛疫灾,其中疫灾年数有129年,清代耕牛疫灾频度为48.31%。从总体趋势来看,清代中前期及末期耕牛疫灾频率较高,中期频率偏低。从季节分布上看,春夏更易多发。从地域分布来看,共有268个县级政区发生过耕牛疫灾。其中,疫灾发生两次以上的县数有100个,3-5次的有42个,6-10次的有8个,10次以上的有1个。疫灾高频发生省域为湖南、河南、山东、浙江、甘肃、江苏等。清代耕牛疫灾的疫因与旱灾、雨涝、低温冻害及天时不正等自然因素有关。其中,在510次耕牛疫灾记载中,旱灾致疫有45次,雨涝致疫有19次,低温冻害有10次,天时不正有47次。牛疫致使牛只病亡,造成小农家庭经济受损。重大的疫情会对疫区的农业经济产生巨大的破坏。此外,疫死牛尸的处理不当而造成疫情进一步扩散,使疫情久久难以平息。在应对耕牛疫灾的措施上,民间应对相对被动,多在疫灾后采取替代畜力耕种的方法应对乏牛耕种的局面,祈福祭祀也是常用的方法。民间的士绅有时会担起地方救助的责任,买种借贷,集中处理牛尸。官方在疫情较重时多以应对灾荒的方式援助疫区,有时以财政出资,发放或借贷牛种,甚至举行官方祭祀,为民祈福,总体来说,医药救治较少记载。清代民间私宰现象履禁不止,时常假借牛疫之由行私宰之实,因此,官方为此实行管控措施,遏制私宰现象。

郗万富[3](2014)在《民国时期河南医疗状况研究》文中提出民众医疗卫生状况是民生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民众的身体状况在近代中国更是被赋予了“强种强国”的政治寓意。民国时期是中国医疗卫生体制变化的重要阶段,北洋政府在晚清“新政”框架下,初步建立了中央卫生行政体系,南京国民政府进一步构建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医疗卫生体制,并一度在它的统治范围内推行了所谓的公医制度。但是,这些医疗改革措施在各地的实际运作效果如何,在疫灾丛生的近代社会,能否真正缓解了民众就医难的局面,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运用自下而上看历史的方法,通过对民国时期地处内陆、人口众多的河南省的医疗机构运作状况、民众生存与求医问药情况的具体考察,力图揭示基层民众在政府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程中的现实就医处境,揭示他们在医疗体制变化中的无奈。本文首先从百姓的经济收入、受灾情况、卫生环境等方面考察近代河南民众的生存状况,指出民国时期河南民众经济困顿、疫灾频发、生存艰难的现实处境,然后阐述河南中医生的主要来源,分析晚清以来河南医者与患者之间、医生与药铺之间既相互依存又有竞争的多重关系,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分析河南中医在传染病肆虐、卫生行政组织化面前的得与失。其次,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研究外国传教士借医传教活动带动河南地区西医传播与发展的情况,指出教会医院集聚和培养了河南最早的一批西医人才,带动一些人士开办了西医院和诊所,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百姓看病难的局面。再次,文章以时间为顺序,追溯清末民初及国民政府时期,各界政府所进行的中央与地方卫生行政体系建设活动,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历史的反思,揭示政策制定者无视国情、民情而造成的卫生系统结构性失衡现象。此外,笔者依据地方文献资料,具体考察国民政府时期河南省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建立和运作状况,揭示绝大多数公办医院运作混乱、运行不畅,私立医院和诊所发展参差不齐的事实,并分析其中的原因。最后,文章考察了穷困无助的河南民众面对教会医院、中医药店铺、公私立西医院和诊所等医疗机构,却不得不做出的选择,揭示了民众求医路上充满的太多辛酸与无奈。总之,由于民国政府无视民众具体生存实际和就医可能性,缺乏具体的国情关照,或一味仿日,或追欧揖美,以致于尽管政府构建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因经济支撑乏力、西医医务人才奇缺、中医发展受阻、管理混乱等原因,再加上社会动荡不安,真正惠民效果甚微,面对各种医疗机构,民众的就医可能性与可及性并未真正提高。

袁菊花,郝家禄[4](2013)在《2000-2012年商水县疟疾防治效果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2000-2012年商水县疟疾流行情况,评价疟疾防治措施及防治效果。方法收集2000-2012年商水县疟疾流行、防治措施、防治效果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2年间商水县共进行疟疾休止期治疗15 931人次,治疗现症病人3 811人次,血检发热病人119 918人次。结论商水县采取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有效控制了本地疟疾的暴发和流行,今后应采取消灭传染源、加强输入病例监测和处置等综合防治措施,从控制疟疾努力向消除疟疾迈进。

曹秀丽[5](2013)在《民国时期河南省疫灾时空分布及其社会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民国是中国近代历史中一个多灾多难的社会转型时期,本文在大量文献史料的基础上,从历史地理学角度分析、探讨民国时期河南省疫灾的时空分布规律、引发瘟疫的自然和社会因素、瘟疫的社会影响等,以期对当代的疫病防治工作有一定的启示和参考意义。民国38年历史中,河南省仅民国三年和民国四年没有疫灾记录,整体疫灾频度为94.7%,基本上是“无年不疫”;夏、秋两季为疫灾高发期;另外,从累积受灾县数来看,民国时期河南省疫灾波及县数越来越多,疫灾影响面越来越大;阶段性特征上,民国前期年际受灾县数相对均匀,且单个受灾年份的波及面相对较小。中期受灾县数的年际差异较大。后期与前期相似,但平均受灾县数比第一阶段要高得多,年均受灾县数高达11.6个:空间特征上,民国时期河南省疫灾地主要集中在东部和南部。从省内主要交通线路的延伸方向上看,疫灾多发区主要集中在交通线的末端部位,形成南部、东部、北部省界边缘向内延伸、合拢包围的态势,且民国时期河南省的疫灾重心区数量上有由少到多、面积上有由小到大的波动性特征。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河南省瘟疫的发生与自然灾害密切相关,如饥荒、洪涝、干旱、蝗灾等多是疫灾的诱发因素。此外,战乱、迷信、交通、经济低下等社会环境因素对疫灾也有直接或间接关系。民国时期河南省疫灾是自然和社会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疫灾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人口死亡、心理恐慌等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更是对社会经济及秩序等的严重考验。然而,瘟疫也间接地促进了人们防疫观念、卫生意识的提高,一定程度增强了社会的防疫抗疫能力。在防疫观念和卫生意识上,主要体现在由风俗防疫——卫生防疫——科学防疫的进步上。风俗防疫有较多封建迷信思想的参与,防疫观念不科学,在疫病应对中往往处于被动;卫生防疫从公共卫生学角度,注重水源、食品、街道、厕所等卫生状况的改善,对切断瘟疫传染源、预防及阻止疫病的流行有积极作用;科学防疫从完善的卫生机构、有效的卫生制度、充足的社会赈济资金、健全的医学教育以及群众性的舆论寓教等角度,全面论述了现代防疫体系所应该具备的方方面面,只有健全的防疫救疫体系,才能真正有效地在防疫抗疫中发挥最大效用。

许汴利,苏云普,刘颖,张红卫,贺丽君,陈建设[6](2011)在《1970-2010年河南省疟疾防治效果评价》文中提出目的分析1970-2010年河南省疟疾流行情况,评价疟疾防治措施及防治效果。方法收集1970-2010年河南省疟疾流行、防治措施、防治效果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0年间河南省共进行传播休止期治疗19 704.54万人次,流行季节服药治疗24 041.57万人次,治疗疟疾现症病人和疑似病人4 181.02万人次。结论河南省采取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有效控制了疟疾发病,今后仍应采取以消灭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从控制疟疾努力向消除疟疾迈进。

张士民,郭超,郭璐[7](2011)在《2003~2009年河南夏邑县疟疾疫情监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夏邑县疟疾流行病学特征,探讨进一步控制疟疾策略。方法收集夏邑县2003~2009年疟疾疫情报告、个案病例调查资料,应用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夏邑县2003~2009年共报告疟疾病例1 207例(其中1例为输入性恶性疟),年发病率为0.8/10万38.16/10万,2003~2006年发病率均较上年升高4倍以上,2007年较2006年上升48.81%,2008年、2009年分别较上一年下降了33.67%和60.07%。发病主要集中在胡桥、岐河二个乡镇,占全县发病总数的25:43%。发病高峰在8~10月份,占全年病例数的56.59%。男女性别比为1.19:1,农民和学生分别占81.47%和17.23%。5~9月媒介调查共捕获中华按蚊289只,未发现嗜人按蚊。结论经采取各项防治措施后,夏邑县疟疾疫情快速上升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单丽[8](2011)在《清代古典霍乱流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全面认识清代全国霍乱大流行,复原霍乱流行状况,分析霍乱疫区变化及流行病学特征,探究民众的病因感知及流行原因,并以霍乱作为历史进程指标透视其时的社会环境。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在1961年前共有6次古典霍乱大流行。就清代的霍乱疫情而言,霍乱大流行共有4次、2种类型:1820-1822年,1862-1864年,1902年疫情为爆发型霍乱大流行,峰值显着,其中尤以1821年霍乱疫情最为严重;1888-1895年疫情是持续型霍乱流行,疫情连续但峰值不显着。霍乱传入后,受社会环境及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数次霍乱流行蔓延的速度、疫点分布区域都差异甚大。从历史疫情的月份分布来看,区域温度等气候因素对霍乱蔓延影响较大,阳历8月是霍乱流行的高峰期,该高峰不仅表现为疫死人数最多,疫区亦是最广。这也意味着霍乱极可能与副霍乱一样,其流行强度与高温、高湿环境密切相关。从霍乱疫区来看,南方沿海的山地地形极大地限制了霍乱的内陆蔓延,而直隶、山东地区大片平原的存在为霍乱内传提供生态结构平台,使得中国北方的霍乱要远严重于南方。对照世界霍乱大流行年份可知,几乎每次世界霍乱大流行之时,中国都会有或强或弱的霍乱疫情发生,表现为霍乱大流行或霍乱散发,显示出中国社会机体本身的特性和对世界情势的敏感性。作为变化的因素,气候异常对霍乱流行影响甚大,这也是嘉道之际霍乱突破原先恒河三角洲疫源地并造成世界霍乱大流行的重要原因。就中国霍乱大流行时的旱涝干湿定量分析来看,早灾相比涝灾更易诱发霍乱。河道交通缓冲区的分析显示河流对霍乱疫区的变化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并非均质,而是以南方受影响更大。普通民众不洁的饮食习惯、脏乱的生活环境是霍乱流行的结构性影响因素,霍乱人群的易感性不仅取决于其暴露程度,更取决于其生活的社会环境及日常生活习惯。相对于现代医疗机构和体系的建立,清代霍乱对中国的触动更体现在民众心理的冲击上,国家对霍乱的反应相当迟钝。自嘉道之际古典霍乱传入至清末壬寅年最后一次霍乱大流行,其传播模式的变化及疫区变迁反映出开埠通商后随着沿海港口的次第开放,区域港口与腹地的商业体系轮廓逐渐成型,人口交往密度的沿海大倾斜和以海路为主的交往模式使得沿海地区的开发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

郭超,郭子叶,班淑敏,郭璐[9](2010)在《河南省夏邑县2003~2009年疟疾防治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夏邑县疟疾流行病学特征,探讨进一步控制疟疾策略,评价防治效果。方法收集夏邑县2003~2009年疟疾疫情报告、个案病例调查资料,应用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夏邑县2003~009年共报告疟疾病例1207例(其中1例为输入性恶性疟疾),年发病率为0.8/10万~38.16/10万,2003~2006年发病率均较上年升高4倍以上,2007年较2006年上升48.81%,2008年和2009年分别较上年下降了33.67%和60.07%。专项调查显示居民疟原虫带虫率由2006年的0.73%降至2009年的0.20%,24h完成规范治疗的比例由2006年的15.38%提高至2009年的34.48%,一周内从村医报告到乡镇的比例由2006年的48.39%升至2009年的84.31%。2008年5~9月媒介调查共捕获中华按蚊289只,未发现嗜人按蚊。结论经采取各项防治措施后,夏邑县疟疾疫情快速上升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蔡黎[10](2009)在《湖北省农村社区疟疾干预策略与效果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通过对项目社区人群进行健康促进活动和实施一系列强化干预措施,达到提高人群疟疾防治知识知晓率的目的,并评价疟疾防治中健康促进对农村社区居民和学生的影响,为今后开展适合社区人群疟疾防治的干预模式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根据项目地区疟疾发病密度分布,采用典型抽样的方法选择居民和小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疟疾防治健康促进5个月,通过干预前后2次问卷调查,评价社区居民防治疟疾干预的效果。研究结果1、调查地区听说过疟疾、知道疟疾的传播方式、疟疾典型症状的分别为57.7%、49.7%、15.6%;认为预防疟疾的最好方法是使用蚊帐以防蚊虫叮咬的占35.4%;知道疟疾治疗药物和服药天数的为31.8%和47. 7%。2、不同地区、人群的知晓率存在差异(P<0.01),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疟疾传播途径、发作的症状、治疗药物和服药时间知晓的因素有地区和人群类别;影响预防方法知晓的因素为人群类别。性别不是影响疟疾防治知识知晓率的因素。3、健康促进干预后,社区人群疟疾防治知识知晓率有明显提高(P<0.01),防疟行为良好率显着上升(P<0.01)。研究结论1、农村地区疟疾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仍需加强,电视宣传为最受欢迎的宣传教育形式,可充分利用这种喜闻乐见的宣传媒体做好疟疾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2、对社区人群采用适合当地情况的综合干预措施,有针对性的进行健康促进,可以明显改善农村社区居民对疟疾防治的知识、态度、行为(KAP)。

二、商水县2001~2003年疟疾暴发调查与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商水县2001~2003年疟疾暴发调查与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姚汉源与京杭运河史研究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章 姚汉源对京杭运河史研究的学术历程概述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学术积淀(1913~1949)-9 -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京杭运河史研究的开端(1950~1978)
    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谱写运河史研究新篇章(1979~2009)
第二章 对京杭运河形成及演变特点的研究
    第一节 界定运河形成和演变的分期
    第二节 揭示出运河布局嬗变的特征
    第三节 阐释清末京杭运河衰败的因由
第三章 对京杭运河工程技术史的研究
    第一节 南旺枢纽演变的辨析与释疑
    第二节 清口航道工程措施的概括与总结
    第三节 浙东运河工程技术史的开拓性研究
第四章 对明清时期黄运关系史的研究
    第一节 论证历史时期黄运关系复杂化之因由
    第二节 对明清时期黄运关系嬗变研究之卓识
第五章 《京杭运河史》的编撰特色与成就
    第一节 《京杭运河史》的编撰特色
    第二节 《京杭运河史》与同类着作的比较
第六章 余论
    第一节 京杭运河史研究中的学术特色
    第二节 京杭运河史研究走向成功的原因试析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清代耕牛疫灾的时空分布与社会应对(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资料来源与处理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清代耕牛疫灾的时空分布
    第一节 清代耕牛疫灾的时间分布
    第二节 清代耕牛疫灾的空间分布
    小结
第二章 清代耕牛疫灾发生的因素及影响
    第一节 清代耕牛疫灾发生的自然因素
    第二节 清代耕牛疫灾发生的社会因素
    第三节 清代耕牛疫灾的影响
    小结
第三章 清代社会对耕牛疫灾的应对措施
    第一节 民间应对措施
    第二节 官方应对措施
    第三节 近代通商口岸的应对措施
    小结
第四章 牛疫与私宰——国家对民间私宰之风的管控
    第一节 耕牛保护的原因与历史时期耕牛保护政策
    第二节 清代对私宰行为的管控措施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清代耕牛疫灾史料集
    清代耕牛疫灾分省次数表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3)民国时期河南医疗状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
    二、学术史的回顾
    三、本文的思路及结构
第一章 民国时期河南百姓生存状况考察
    第一节 河南百姓的经济状况考察
        一、河南农民的生活情况
        二、河南工商业工人的工资状况
        三、沉重的捐税负担与河南百姓的经济生活
    第二节 各种灾害面前人民生活的艰难
        一、民国时期河南省频繁的自然灾害
        二、战乱给河南人民带来的灾难
        三、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剥削给河南人民带来的灾难
    第三节 河南百姓的卫生状况考察
        一、民国时期河南各地疫灾状况及医疗卫生机构的无奈
        二、河南瘟疫流行的原因分析
第二章 民国时期河南的中医与百姓医疗状况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地方医事制度与民间医学力量的变化
        一、中国古代地方医事制度
        二、中国古代民间医学力量的生成与变化
    第二节 近代河南的医者与患者
        一、河南民间中医生的来源
        二、乡村社会中医者与患者的乡邻情结
        三、现实竞存面前的医者与患者
    第三节 传染病肆虐下河南中医界的得与失
        一、河南中医界人士对抗传染病之得
        二、河南中医界对抗传染病之失
第三章 外国传教士与河南的西医传播及医疗
    第一节 外国传教士与西医在华早期传播
    第二节 外国传教士在河南的借医传教活动
        一、基督教传教士在河南的借医传教活动
        二、河南天主教传教士的医疗活动
    第三节 教会医疗活动与西医在河南的传播
        一、教会医院与近代河南的西医人才
        二、教会医院带动下的河南早期西医院和诊所
        三、教会医疗宣传活动与地方卫生运动
第四章 近代中国卫生行政体系的构建
    第一节 清末民初中央卫生行政组织的建立
        一、晚清“新政”初设的卫生机关
        二、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的医疗卫生组织
    第二节 国民政府中央卫生行政系统的构建
        一、中央卫生行政组织框架建构
        二、国民政府地方医疗卫生系统的创建与设计
    第三节 近代中国医疗卫生行政系统构建的反思
        一、中医价值贬损导致卫生系统结构性失衡
        二、盲目照搬而缺少国情关照
        三、卫生组织建制不稳
        四、系统构建中派系现象严重
第五章 国民政府时期河南医疗卫生机构的运作状况
    第一节 河南省卫生行政机构的建立
        一、河南省地方行政建制的变化
        二、河南省医疗卫生机构的建立
    第二节 河南省医疗机构运作状况考察
        一、省立医院的运作状况
        二、各地方公立医疗机构的运转状况
        三、公立医院发展艰难的原因分析
    第三节 河南省私立西医院的建立与发展
        一、河南省私立医院群体的来源
        二、河南省政府对私立医院的利用与管理
        三、私立医院的发展特征分析
第六章 河南百姓的就医选择与无奈
    第一节 教会医疗场景下百姓的选择与无奈
        一、初期免费医疗下河南百姓的选择
        二、收费医疗环境下百姓的无助
    第二节 中医面前河南百姓的选择与无奈
        一、民国年间河南中医的发展
        二、百姓面对中医的选择与无奈
    第三节 西医面前河南百姓的选择与无奈
        一、政府所办医疗机构面前百姓的无奈
        二、私立医院的“贵族化”与百姓的距离
        三、西医人才严重不足面前百姓的求医艰难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4)2000-2012年商水县疟疾防治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抗疟措施执行情况
    1.1 休止期服药
    1.2 现症病人规范治疗
    1.3 发热病人血检
    1.4 宣传教育
    1.5 全球基金疟疾项目
2 防治效果
3 效果评价

(5)民国时期河南省疫灾时空分布及其社会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概念、研究现状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民国时期河南省行政沿革
第二章 民国时期河南省疫灾序列
    第一节 民国前期疫灾序列
    第二节 民国中期疫灾序列
    第三节 民国后期疫灾序列
第三章 民国时期河南省疫灾的时空分布
    第一节 民国时期河南省疫灾的时间分布
        一、整体特征
        二、季节分布
        三、年际波动及长期趋势
    第二节 民国时期河南省疫灾的空间分布
        一、整体特征
        二、疫灾重心区的空间变化
        三、主要疫病的空间分布特征
第四章 民国时期河南省疫灾产生的原因
    第一节 民国时期河南省疫灾产生的自然因素
        一、自然灾害因素
        二、地理环境因素
    第二节 民国时期河南省疫灾产生的社会因素
        一、战争因素
        二、经济因素
        三、习俗因素
        四、交通因素
第五章 民国时期河南省疫灾的社会影响
    第一节 民国时候河南省疫灾的社会影响
        一、人口死亡
        二、经济损失
        三、心理恐慌
        四、治安混乱
    第二节 防疫观念和卫生意识的变迁
        一、风俗防疫
        二、卫生防疫
        三、科学防疫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1970-2010年河南省疟疾防治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防治措施
    1.1 休止期服药
    1.2 预防服药
    1.3 现症病人治疗与发热病人血检
    1.4 防蚊灭蚊
    1.5 保障措施
2 防治效果
    2.1 控制了大范围的疟疾流行
    2.2 控制了恶性疟流行
    2.3 实现了全省基本消灭疟疾
    2.4 控制多处局部暴发流行后, 抗疟成果进一步得到有效巩固
3 防治效果评价
    3.1 综合性防治措施在疟疾防治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3.2 在控制流行的基础上遏制了周期性流行强度
    3.3 疟疾在全省报告传染病中的构成比显着减少
    3.4 依靠科学研究促进抗疟事业的向前发展
4 展望

(8)清代古典霍乱流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图表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学术史回顾
    第二节 研究思路和框架
    第三节 资料情况
    第四节 概念界定
第一章 方志疾病谱与霍乱年代
    第一节 古典霍乱始发问题探讨
    第二节 嘉庆元年至清末疾病谱
        一、医学体系中的主要传染病
        二、正史方志史料中的疾病谱
    第三节 霍乱病理、病症与异名
        一、医书中的霍乱异名
        二、方志中的霍乱异名与病症
        三、方志体系的霍乱年代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从方志看中国古典霍乱大流行的次数
    第一节 嘉庆初至清末全国综合疫情
    第二节 分省疫情
    第三节 疫情高峰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霍乱大流行的地域分布与变迁
    第一节 1820-1822年的霍乱疫情
    第二节 1862-1864年霍乱疫情
    第三节 1888年与1895年霍乱疫情
    第四节 1901-1902年霍乱疫情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霍乱流行因素分析
    第一节 疫情季节分布与流行路线
        一、总体疫情季节分布情况
        二、单次霍乱大流行的季节分布
        三、流行路线
    第二节 疫情烈度与易感人群
        一、疫情烈度变化
        二、易感人群
    第三节 流行原因
        一、霍乱大流行时的反常气候
        二、饮食习惯与生活环境
        三、河道交通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霍乱病因认识
    第一节 传统"霍乱"症候与中医病因解释
    第二节 中医对古典霍乱的认知
    第三节 民间的霍乱病因感知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霍乱与社会(一):1820年赣南周边霍乱重疫区的形成与变迁
    第一节 嘉道之际异常疫区的出现
    第二节 五口通商前的赣南周边商贸
    第三节 商贸重心的转移与霍乱疫情变化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霍乱与社会(二):1902年广西霍乱大流行探析
    第一节 时疫的考辨与流行情况
    第二节 流行因素分析
    第三节 各界应对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霍乱与社会(三):从1902年霍乱传播模式看清末北方社会
    第一节 海路港口的传入与埠内外的小区域传播
    第二节 向内蔓延——重疫区的形成
    第三节 强弩之末——内陆疫点霍乱流行情况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九章 本文结论
附录一: 中国霍乱流行年录
附录二: 嘉庆元年至清末方志系统疾病谱
附录三: 嘉庆初至清末霍乱年代表
附录四: 嘉庆元年至清末全国综合疫情分布表
附录五: 嘉庆至清末全国综合疫情三级对照表
附录六: 方志参考资料
附录七: 霍乱流行月份表
参考文献
后记

(9)河南省夏邑县2003~2009年疟疾防治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疟疾病例诊断标准
    1.3 方法
2 结果
    2.1 发病情况
    2.2 居民疟原虫带虫率 (表2)
    2.3 疟疾病人发热24h内规范治疗情况
    2.4 疟疾病人一周内从村医报告到乡镇的比例 (表4)
    2.5 采取的防治措施
3 讨论

(10)湖北省农村社区疟疾干预策略与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疟疾防制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商水县2001~2003年疟疾暴发调查与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 [1]姚汉源与京杭运河史研究探析[D]. 段晓伟.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2]清代耕牛疫灾的时空分布与社会应对[D]. 王鑫. 暨南大学, 2019(02)
  • [3]民国时期河南医疗状况研究[D]. 郗万富. 天津师范大学, 2014(06)
  • [4]2000-2012年商水县疟疾防治效果评价[J]. 袁菊花,郝家禄.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 2013(06)
  • [5]民国时期河南省疫灾时空分布及其社会影响研究[D]. 曹秀丽. 华中师范大学, 2013(S2)
  • [6]1970-2010年河南省疟疾防治效果评价[J]. 许汴利,苏云普,刘颖,张红卫,贺丽君,陈建设.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 2011(05)
  • [7]2003~2009年河南夏邑县疟疾疫情监测分析[J]. 张士民,郭超,郭璐. 中国热带医学, 2011(07)
  • [8]清代古典霍乱流行研究[D]. 单丽. 复旦大学, 2011(12)
  • [9]河南省夏邑县2003~2009年疟疾防治效果评价[J]. 郭超,郭子叶,班淑敏,郭璐. 中国热带医学, 2010(10)
  • [10]湖北省农村社区疟疾干预策略与效果评价[D]. 蔡黎. 华中科技大学, 2009(02)

标签:;  ;  ;  ;  

商水县2001-2003年疟疾疫情调查与控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