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思想政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河北省大名县第三中学郭子娟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和亮点之一,它的实施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彻底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并给长期沉浸于单一学科教学的教师带来了严重的挑战。为此,中学政治教师要转变观念、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中不断学习、感悟、反思、总结,与新课程和学生共同成长!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体验;感悟;成长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应运而生的一门新课程,它的实施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两年多时间里,既有和学生共同体验和成长的喜悦,也遇到很多困难和困惑,给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经验、能力、素养、知识结构等方面都带来严重的挑战。下面针对案例,笔者谈谈自己在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一点体会和认识。

一、创设问题情境,指导学生选好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是从问题开始的,活动主题的选择和确定至关重要。活动主题的提出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从身边的生活中提出问题。由于中学生身心特点、生活阅历、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方面都与成人存在一定的差距,对科学研究方法的掌握以及对科学研究的过程体验很少,学生选题时经常会出现要么课题太大,研究无从下手;要么课题太小,无事可做,深究不下去。这时,教师必须给予指导,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如:①选题要小,涉及面太广,很难考虑周全,实践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片面性,在研究过程中就会“大海捞针”,难定目标和方向;②选题要实,即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尽可能贴近政治学科教材内容。一方面可以让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让学生感到此项活动能有助于自身学习成绩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可以发挥教师的特长和学科的优势,以便实施有效指导;③选题要新,即新颖,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做到研究有新发现、新认识、新见解、新举措;此外,要从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方面去考虑活动实施的可行性。经过师生讨论,认为研究的范围太大,超出中学生的研究能力,于是将研究主题改为“建设节约型校园初探”和“关爱地球,校园拒绝一次性用品”。这样学生调查研究的范围小了,课外活动的时间、空间有了保障,同时也能得到学校领导、总务处、校团委、学生会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只有选择了切实可行的主题,才能进行有效的探究。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强调改变旧课程实施的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要求实际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在当前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评价体制和高考升学制度没有发生根本改变的情况下,要在平时课堂教学中一步到位的去完成这个转变,难度相当大。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找到了突破口,起到了开路先锋的作用。在笔者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有90%以上的同学认为主题研究是自己所遇到的最大挑战,有学生说“,平时上课时,无论有什么问题,老师都会通过一定的途径引导你往正确答案上靠,而在课题研究中,老师几乎不给任何框框,每一步都让我们自己走,一时真是难以适应”。如在开展“建设节约型校园”的活动中,从主题提出、活动方案设计、制订采访调查提纲、收集信息资料并进行分析处理、得出结论、撰写研究报告等一系列的过程中,都让学生自己完成,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上述活动中,活动分成四个小组:文献组、访谈组、实地调查组、问卷调查组,各小组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收集大量校园浪费现象的资料后,我没有就事论事,而是趁机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造成浪费的原因,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虽然在实施的过程中,学生遇到很多困难,会迷茫,甚至打退堂鼓,教师要作必要的指导、鼓励,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应留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主体作用,充分开发学生自我管理、主动学习和自主成长的能力,重视学生的体验、探究和发展的过程。综合实践活动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做出来的,是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活动,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拥有高度的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把学生从书本和课堂引向了大自然,走进社区,走近生活,关注社会,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着眼引领,重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课堂外进行的,更加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活动目标的确定、任务的分配、进程的安排、方法的选择、材料的收集分析整理、研究报告的撰写等诸多环节,都关系活动开展的顺利性和有效性,教师必须参与上述环节的设计,才能减少活动的盲目性。为此,教师必须注意自身的角色转换,要作为一个活动的开发者、实施者、参与者而不是主宰者身份来共同参与学生的活动,并对活动进行有效地指导和监控。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笔者感到不少教师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不准确,要么放任自流、不闻不问,还要振振有词地说。综合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做研究,教师不能干预太多,致使学生在活动中盲从、茫然无助,活动流于形式;要么越俎代庖,从选题到各种资料、表格设计和统计都由教师包办代替,让学生亲历一次造假体验。教师的指导作用应该体现在活动的准备阶段中,教师要提供给学生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有效方法;在探究中提出富有启发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维;在讨论中对一些偏离主题的观点、看法有针对性地给予引导;在辩论中,调节和疏导学生因争执而发生的矛盾;在照顾学生的差异性上,协助和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在调查中,帮助学生解决具体操作中的困难等;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情感上的激励和支持,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克服困难,坚持完成任务;尤其在指导学生收集、统计、分析、整理各类信息和资料得出研究结果和结论方面,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平时很少从事研究工作的学生来说,怎样才能让一大堆原始资料和数据“摇身一变”成为研究的结果和结论呢?我告诉学生,数据收集后,一般要经过四个步骤的工作才能得到研究结果。①质量检测:对收集到的资料和数据的完整性、清晰性和正确性进行检查,确保收集到的数据都是有效的;②数据编码:将收集到的所有资料进行分类,并确定数字代码,这样可以提高统计的效率;③数据录入:设计一张能把所有数据集中起来的汇总表,将所有的数据进行汇总和登记;④制表和统计分析:找出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得出结论。教师的指导过程渗透和体现着教师的教学思想和个人风格,同时也体现着教师个人的智慧。理性的组织者和积极的参与者、促进者是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体现,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能否富有成效的关键。

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行为的和谐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界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健全的人格、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为目标”。可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仅仅注重学生知识的运用,更注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应该说我们的学生大部分都知道国家乃至世界能源短缺、环境恶化的现状,知道浪费和破坏环境的危害性,但往往是“只有心动,没有行动”,不能真正做到“知”“、行”统一。如何把认知通过情感上升到意志落实到行动上,最有效的途径是实践。通过指导学生开展“建设节约型校园初探”和“关爱地球,校园拒绝一次性用品”活动,学生珍惜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和行为明显增强和改善。同学们在研究报告中写道“:数百份的问卷调查,几十个人的口头访问,一个个浪费问题浮出水面,它们让我们意识到,浪费问题已相当严重,浪费现象几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当我们把雪白的米饭、馒头丢弃在泔水桶里时,有没有想到非洲还有多少人因为饥饿而死亡;当我们开大水龙头冲洗碗筷,用一满盘水洗一双手,又换一桶水洗一双脚,洗澡时用满满的一桶水从头顶冲下来,也许有无限惬意吧!可这对于那些住在干旱地区的人民来说恐怕要记上一笔严重的罪过吧!浪费就是犯罪”。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唤起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情感,坚定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志,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将所学的德育知识内化为信念,并外化为自觉的行动,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高中思想政治课必须基于生活,以社会生活为主题展开教学过程、开展认知活动,这不是简单地联系现实生活,而是有着丰富的、深刻的内涵。

(一)必须正确把握关注怎样的现实生活。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关注的生活,不只是学生的实际生活,也不是所有的社会现实生活,而必须根据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进行选择。大致可以从由点到面、由个人生活到社会生活三个层面来考虑,一是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发展需要。高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活动范围的扩展,认知水平的提高,生活经验、社会信息不断丰富。特别是随着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大众文化传媒的发展,对人生、社会的观察思考不断扩展和深入。并且,高中学生即将面临激烈的高考竞争,面临关系今后发展的专业选择。因而有着既不同于初中生,又不同于成年人的许多困惑、烦恼和见解。教师必须充分了解、正确把握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社会认识,这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探究活动的起点,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充分了解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思想认识问题,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与以疏导和引领。

(二)关注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现实生活。

高中学生受自己生活环境、家庭条件、兴趣爱好、目标追求等因素的影响,对社会现实问题有着自己关注的热点、兴奋点,如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劳动就业形势与政策、人才管理体制改革、社会治安形势等。同时,出于对祖国前途命运的关心,也会对国家政治经济生活和国际关系中的一些重大事件表现也浓厚的兴趣。教学中不能对学生兴奋点视而不见,只是根据知识学习的需要指令性地组织探究现实问题,对学生关注的问题进行分析引领,是政治课教学应尽的职责,也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契机。

(三)要联系高中学生应该关注的社会现实生活。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基本目标是帮助学生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高中学生即将成为成年公民,即将对国家和社会行使应有的权利,行使应尽的义务。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选择一些适合学生认知水平、促进学生思想发展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社会热点问题开展学习和探讨,以帮助学生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和谐社会等,可能学生认为与已无关,但都是高中学生应该学习、也是可以学习的重要的内容。当然要把握好“度”,不能过深过宽,在具体的教学要求上必须适切学生的认知基础。

(四)必须研究怎样有意义地联系生活。

引领学生关注生活,走向社会,开展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关键是要把学科知识的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观察思考有机结合起来。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知识离开生活与实践,将是抽象的说教,更难形成实际的能力。而生活与实践离开科学理论的指导,就会缺乏科学的方法而偏离方向。只有把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起来,联系现实生活才有意义。

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从生活走向知识,二是以知识分析生活。从生活走向知识,就是引领学生在观察分析现实生活过程中思考问题、领悟知识、学习方法、提练思想。如在课堂教学和课外练习中呈现生活材料或案例,指导学生通过分析感悟道理。

一次活动的体验,比任何语言上的德育教育来得更直接、深刻和有效,教师作为学生道德成长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融入社会,提高自我,不断获得知识、能力、素质、品德的发展!

五、多元评价和多主体评价方式相结合。

卡罗汤姆林森说过:“评价应该是永远更好地帮助学生成长,这比把学生进行错误地归类更重要”。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常常借助于终结性测验或水平考试,过于关注结果,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并把它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种测试的结果显然无法全面反映教学质量的好坏,更无从反映学生的情感态度、思想道德状态和行为表现。《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强调“要改变过去注重知识性和单一纸笔测验的评价方式,立足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建立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评价机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之一,是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的体验。因此,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应重体验而非结果,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不能苛求所有学生的研究成果都一定要达到有所创新的目标,其实绝大多数学生的研究成果都显得稚嫩,只要学生亲身参与了整个学习过程,不管结果如何,我们都应该给予肯定,都可以给他一个满意的分数,以此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欲,激励学生的进步。评价主体应该多元化,评价不应只由教师来定,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家长共同参与相结合的方式;评价要采取多种方式,如论文、设计方案、口头汇报、答辩等。综合实践活动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彻底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生活,对于长期沉浸于单一学科教学的教师来说是给他们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同时,教师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受益者,它打开了教师视野,引发了教师继续学习的需求,为教师进一步提高素养和发挥潜能提供了大好机遇和巨大空间。让我们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研究,在实践中反思,在实践中总结,与新课程和学生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江西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总动员》〔M〕.南昌:21世纪出版社,2007(1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

[3]马彦平.新课程四大困惑的探索〔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58).

标签:;  ;  ;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