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贫困阶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阶层,贫困,流动性,城市,贫困人口,西安市,社会阶层。
贫困阶层论文文献综述
徐桂庭[1](2019)在《从教育扶贫看职业教育与贫困阶层的代际传递》一文中研究指出职业教育与贫困阶层代际传递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矛盾关系。一方面,职业教育领域存在着许多贫困代际传递现象,这些弱势群体的社会流动与教育的关系折射出教育类型与贫困的双向互动关系,某种程度上导致了贫困阶层固化;另一方面,职业教育是社会弱势群体救助补偿机制的有效实现形式,是淡化社会分层、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推进器,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从教育扶贫角度看,职业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路径之一,为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文来源于《职教论坛》期刊2019年09期)
刘春怡[2](2019)在《俄罗斯贫困阶层的成因及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各种社会人口因素使部分俄罗斯民众陷入低收入贫困和剥夺式贫困(即由于身体健康状况欠佳,需要的医疗支出过高,导致实际的生活水平低下)的风险之中,这启示我国扶贫工作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失业人员的社会支持体制、健全和(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报》期刊2019-05-20)
黄建宏[3](2018)在《住房贫困与儿童学业:一个阶层再生产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过去有关社会阶层再生产的研究常常将家庭阶层背景等同于父母收入、职业地位以及文化程度,且忽视了家庭阶层背景对后代教育的影响总是从早期儿童基础教育就已经上演这一重要事实。本文采用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并以住房条件指称家庭阶层背景且分析其与儿童学业表现之间的关系,在控制了个体、家庭、社区及学校等变量后,发现住房贫困对儿童学业表现能够产生负面影响。但进一步分析证实了这种影响受邻里环境调节,即富裕邻里会放大住房贫困对儿童学业所产生的负面后果,住房确实是阶层再生产的一个重要物理机制。本研究在政策层面上有助于更好地落实"扶贫必扶智"的重大举措,以"扶住"为切入点落实"扶智"会比直接现金援助更有效。(本文来源于《社会学评论》期刊2018年06期)
敖成兵[4](2018)在《“隐形贫困人口”的主动标签、阶层认同及温和抵抗》一文中研究指出"隐形贫困人口"作为青年阶层内部的亚阶层,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消费模态和阶层理念。在"隐形贫困人口"主动标签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其不仅"贫"于物质、"穷"在心绪,而且"窘"在境遇、"困"于精神。"隐形贫困人口"有其自我阶层内的话语认同、消费认同、风格认同和精神认同,其对现实社会的温和抵抗也是通过亚群体区隔、隐喻性表达、小我生活的营设等方式来进行。党和政府要关心和爱护"隐形贫困人口",使其真正向"显形中产阶层"转化,让他们有切实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足感;同时也要尊重"隐形贫困人口"的话语地位和阶层立场,为其积极进取、奋发有为提供动力支撑。(本文来源于《中国青年研究》期刊2018年10期)
李阳熙[5](2018)在《社会阶层视角下当代中国贫困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体制改革的深入,对社会各阶层间的利益关系造成了一定影响。在社会阶层分化严重的情况下,将不可避免产生利益冲突问题。本文围绕社会阶层视角下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实现社会阶层利益平衡的有效措施两个方面展开讨论,详细分析了社会阶层视角下的中国贫困问题,并制定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对各阶层利益平衡和经济增长将起到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祖国》期刊2018年09期)
赵文静[6](2018)在《公民科学素养与城市贫困家庭阶层分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深,社会矛盾也在不断凸显。城市贫困家庭这一特殊群体呈现出了长期贫困的特点,阶层分化呈现出阶层固化趋势。本文首先对城市贫困概念进行界定,运用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理论阐释社会阶层分化在社会中存在的合理性,阶层固化趋势则不利于社会各阶层的流动,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城市贫困家庭阶层固化的影响因素主要从父辈的初代贫困阶层地位的获得和子代贫困地位的继承两方面分析。本文通过引入公民科学素养视角,提出解决城市贫困家庭阶层固化的治理对策,不仅要继续加深我国的科技教育和建立更加完善法制化的科普机制,而且城市贫困家庭中的个人需要积极打破贫困文化的圈子目的在于打破城市贫困家庭阶层固化的链条,不仅可以实现城市贫困家庭的脱贫,而且有助于提高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建设创新型国家。(本文来源于《中原工学院》期刊2018-04-01)
李武斌[7](2017)在《西安城市贫困阶层居住空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990年代后,中国城市进入社会转型阶段。市场化改革使城市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外来人口大规模流向城市,进一步强化了城市贫困化程度,城市居住问题因而愈发严重。城市贫困阶层受限于居住选择能力,趋向于城市特定区域集聚,形成城市贫困阶层居住空间;反过来,居住空间的集聚,又会进一步固化社会阶层,拉大贫富差距,造成贫困恶性循环,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特别的关注。西安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又是一座经济飞速发展和人口规模化流动的现代城市。近年来,西安市新城市贫困阶层已经出现,贫困阶层居住空间问题已经成为制约西安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在此背景下,本文选择了西安市作为研究中国城市贫困阶层居住空间的实证对象。论文以城市贫困和居住空间经典理论为基础,采用政府统计和社会调查数据,对西安市城市贫困阶层居住空间,包括时间演变、空间分异、空间流动、空间适应和空间正义等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最后,基于居住正义原则与共享空间理念,提出了共享居住空间模式与益贫式治贫措施。论文共分为九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指出了论文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并说明了论文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研究范围和资料来源。第二部分为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首先介绍了城市贫困阶层居住空间的相关概念,包括贫困、新城市贫困、居住空间等,重新界定了城市贫困阶层居住空间的概念,并对其核心内涵与空间层次给予重点阐释;其次,对城市贫困阶层居住空间的经典理论和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最后,构建了城市贫困阶层居住空间研究的研究范式和指标体系。第叁部分为西安市城市社会分层与居住空间的历史演变。系统地回顾了近叁千年来西安市城市阶层分化与居住空间分异的演变过程,指出了西安市现今城市贫困阶层居住空间格局有其历史基因和动态发展的特征。第四部分为西安市城市贫困阶层与居住空间分异研究。首先指出了西安市社会转型期新城市贫困的标准、规模、构成及特征;基于对西安市常住人口居住条件的大型社会调查数据,运用因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西安市贫困阶层居住空间分异及形成机制进行了定量分析和定性研究。第五部分为西安城市贫困居住空间的流动性与驱动因素研究。文章不仅定量测算了西安市贫困阶层居住空间的流动性程度,而且尝试对城市贫困阶层居住空间流动性模式及驱动因素进行了定性分析。第六部分为西安城市贫困居住空间的环境变迁与适应性研究。以西安市典型的贫困阶层居住空间-大明宫地区为例,利用居住环境亲密度调查数据,探讨了贫困阶层居住空间变迁与居民适应性的关系。第七部分为西安城市保障性居住体系建设与满意度评价的研究。文中介绍了西安市保障性居住体系的现状特征;以廉租房住户调查资料为依据,对西安市保障性居住体系满意度给予定量评价,并指出影响居住满意度的主要问题。第八部分为西安城市贫困居住治理的理念与措施。基于空间共享与居住正义思想,提出了城市共享空间居住模式和益贫式政策措施。第九部分为结论与展望。对前八部分进行总结,指出了在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等方面的不足,并对未来研究提出一些值得改进的方向。本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以新城市贫困与城市居住空间理论为基础,将社会分层中的贫困阶层与居住空间中的贫困聚居析出,重新界定城市贫困阶层居住空间的内涵,并构建了城市贫困阶层居住空间研究的四层次、新范式和综合指标体系;(2)考虑居住资本缺乏,将贫困阶层扩展到贫困居住阶层,以城市街道办为微空间单元,利用全域调查数据和综合指标体系,定量测度了转型期贫困居住综合指数以及相对应的空间分异特征,并总结了其形成机制;(3)基于调查数据,定量测度城市贫困居住空间流动性,并归纳出流动叁阶段:推拉作用下城乡空间流动,贫困居住空间城市化;社会排斥下城市居住空间流动,贫困居住空间边缘化;城市排斥下定居意愿流动,贫困居住空间回流化;(4)以典型贫困居住空间-大明宫地区(多重因素迭加的持久性贫困居住空间)人居环境变动为例,采用居住环境亲密度为核心概念的指标评价体系,计算出大明宫人居环境总系统及各子系统亲密度总得分。原有社会阶层开始解体,新的居住阶层正在形成,不同阶层需要在环境变迁中不断调适自己的居住行为;(5)从城市空间正义原则与空间共享理念出发,构建了城市居住贫困治理的共享空间模式(不同性质居住组团+不同层次的公共空间混合居住=共享居住空间)和益贫式措施。(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7-09-01)
姚嘉[8](2016)在《我国贫困阶层的收入流动性研究:动态变化与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社会不平等现象加剧,相对贫困问题、跨代贫困问题也日益凸显的背景下,研究如何促使社会具有较大的收入流动性,如何寄予穷人改善自己相对收入的机会,并实现收入地位的向上流动已变得十分紧迫和重要。关于中国某一年度收入不平等的研究已有很多,但是从长期乃至终身视角下考察微观家庭代内收入流动性、代际收入流动性的联动变化以及代内、代际收入流动性影响因素的研究却仍很缺乏。本文以收入而非其他经济成就的指标来界定贫困群体,测度了我国贫困阶层收入状态的长期动态变化,联动考察了贫困阶层代内、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变动趋势以及跨代贫困的传递性,较全面地呈现了我国动态的长期收入分配情况;分析了影响贫困群体实现收入向上流动的因素,以及父代劳动力市场上的异地流动行为对子代发展的代际影响。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促进我国贫困人群实现收入的向上流动以及反贫困政策的制定,提供一些可行的依据及建议。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推导了影响收入流动性的人力资本理论模型,在人力资本理论框架下,分析教育、劳动力流动等生命周期过程中的人力资本投资、积累行为是如何影响代内及代际间收入流动性的。在理论分析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研究问题的几个基本假设。其次,本文基于跨度20余年的1989-2011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China Health and Nutrition Survey,CHNS)追踪微观家庭收入的动态变化,在不同的贫困标准和视角下,测度了转型升级背景中,我国城乡、各区域收入流动性的变化和趋势,尤其是贫困群体的贫困状态的动态变化、贫困阶层的代内、代际间的收入流动性和贫困的代际传递性。研究发现,1989-2011年间,我国城乡绝对贫困发生率大幅下降,绝对贫困发生深度下降。但是相对贫困发生率呈现出“倒U型”的变化模式,且近几年相对贫困发生深度在增加,社会被剥夺感在增大。虽然我国城乡家庭的贫困以暂时性贫困为主,即在贫困类型中,以某一单年发生贫困为主,但是我国城乡地区长期贫困占总贫困的比例仍然较高,缓解长期贫困的任务仍然较重。以2000年为界,我国地区的收入流动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进入21世纪后我国社会的收入流动性在降低,收入分层越来越明显,并且无论是城乡间比较,还是区域间比较,我国经济更发达的城镇地区,以及最发达的东部地区的收入流动性都相对是最低的。研究还发现无论是在农村地区还是城镇地区,贫困阶层前后两期一直停留在收入最低分位上的比率呈现出先下降后提高的趋势,即呈现出“V”型的变动趋势,表明近10年来贫困群体实现收入向上流动的概率在降低,并且经济发展越成熟地区的贫困家庭越难实现收入的向上流动。贫困的代际转移测度表明收入贫困存在代际间的显着传递影响。再次,基于理论分析和代内、代际间收入流动性的测度结果,本文使用两阶段工具变量法研究了影响微观贫困家庭收入向上流动的因素和作用路径;使用回溯性的方法,首次分析了父代劳动力外出务工行为对子代发展的长期代际影响。结论显示贫困家庭能否实现收入向上流动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家庭的人口特征和家庭的人力资本积累、家庭的经济基础、家庭经济行为和贫困家庭所在地区环境等。家庭的人力资本积累、家庭成员劳动力的外出流动会对贫困家庭实现向上的收入流动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但是父母外出的务工行为会对子代教育的长期发展产生显着的负面影响,对子代在正规部门单位就业也有负向影响。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一些改善贫困状态,促进贫困阶层收入向上流动的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6-12-01)
林竹[9](2016)在《资本匮乏与阶层固化的循环累积——论城市农民工的贫困》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城镇化已进入到加速发展阶段,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出现了贫困向城市集中的现象。农民工贫困事关我国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以及城市化质量的提升。农民工在经济方面相对贫困,能力贫困是其致贫的内因,而权利贫困则是诱发贫困的外因。究其根本,农民工的贫困源自资本匮乏,经济资本是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的基础,叁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造成了农民工的贫困。阶层固化使得农民工在代内以及代际间很难实现垂直流动。阶层固化与资本匮乏二者循环累积,形成了农民工贫困的再生产。研究得出:要增加农民工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构建公开公平的社会竞争机制,减弱先赋性因素对农民工社会流动的影响,增强自致性因素在阶层变迁中的作用,以打破农民工贫困的再生产。(本文来源于《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期刊2016年06期)
高雅[10](2016)在《基于社会阶层理论视阈的贫困地区网吧青少年用户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通过对贫困地区——阳高县青少年网吧用户的调查和访谈,从传播社会学的总体理论视角,结合社会阶层理论、休闲理论以及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理论,不仅探讨了青少年网吧用户以进入网吧为表现的休闲现状,更进一步探讨了社会阶层对贫困地区青少年网吧用户休闲行为的影响程度,从而探究青少年网吧用户热衷于进入网吧的原因。研究结果发现:1.社会阶层对青少年网吧用户行为所产生的显着影响主要体现在上网成本投入上,处于较高社会阶层的青少年更愿意在网吧花费时间和金钱;2.处于较高社会阶层的青少年对阳高县现有的休闲设施的满意度更高;3.在青少年网吧用户中,由社会阶层差异所造成的不同最为显着的方面依旧是上网成本投入,在其他方面社会阶层差异均不造成显着差别;4.影响青少年在网吧中花费的时长的最主要因素是家庭年收入,家庭年收入越高,其在网吧中花费的时间就越久;5.对休闲行为对网吧的依赖程度影响最为显着的是个人职业,所属社会阶层的自我认知的影响最小;6.朋友和同学是青少年网吧用户进入网吧的重要原因之一;7.阳高县青少年网吧用户渴望更加多元、健康的休闲方式和娱乐场所。结合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1.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多种公共休闲设施;2.以学校为阵地,培养健康的休闲理念与媒介素养;3.以社区为纽带,建立和谐融洽群体关系。总体来说,作为一项尝试性的研究,本研究有一些新的发现,希望为后来学者研究贫困地区青少年的互联网接入情况、使用情况提供一些灵感。(本文来源于《天津师范大学》期刊2016-05-20)
贫困阶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各种社会人口因素使部分俄罗斯民众陷入低收入贫困和剥夺式贫困(即由于身体健康状况欠佳,需要的医疗支出过高,导致实际的生活水平低下)的风险之中,这启示我国扶贫工作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失业人员的社会支持体制、健全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贫困阶层论文参考文献
[1].徐桂庭.从教育扶贫看职业教育与贫困阶层的代际传递[J].职教论坛.2019
[2].刘春怡.俄罗斯贫困阶层的成因及启示[N].中国社会报.2019
[3].黄建宏.住房贫困与儿童学业:一个阶层再生产路径[J].社会学评论.2018
[4].敖成兵.“隐形贫困人口”的主动标签、阶层认同及温和抵抗[J].中国青年研究.2018
[5].李阳熙.社会阶层视角下当代中国贫困问题研究[J].祖国.2018
[6].赵文静.公民科学素养与城市贫困家庭阶层分化研究[D].中原工学院.2018
[7].李武斌.西安城市贫困阶层居住空间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7
[8].姚嘉.我国贫困阶层的收入流动性研究:动态变化与影响因素[D].浙江大学.2016
[9].林竹.资本匮乏与阶层固化的循环累积——论城市农民工的贫困[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
[10].高雅.基于社会阶层理论视阈的贫困地区网吧青少年用户调查[D].天津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