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作为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成员,是中国共产党的杰出代表。他生活俭朴,清正廉洁、克己奉公、无私奉献。他心系群众,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为民解忧。他坚持实事求是、务实求真的工作作风,始终保持艰苦奋斗品质和人民公仆本色,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和人格魅力,是俭朴清廉的党风楷模。本文以三件文物为例,讲述少奇同志在这方面的感人故事。
一件蓝灰两色羊毛衣
这是刘少奇在1952年到1968年间常穿的一件蓝灰两色羊毛衣。整件衣穿得破旧了,衣的里外两面共有20多个小洞,袖口和扣眼已破烂。1983年12月,王光美托当时在北京开会的湖南省人大副主任罗秋月将衣服带回省委办公厅,后转交刘少奇同志故居,现珍藏在刘少奇同志纪念馆,经鉴定属国家二级文物。
刘少奇的穿戴一向朴素简单。在王光美捐赠给刘少奇同志纪念馆的文物中,有一部分是刘少奇生前穿过的衣服。这些衣服大部分都已经磨破了袖口和领子,或者洗得褪去了原来的颜色。据曾经在刘少奇同志故居接待过刘少奇的成艾山女士回忆,1961年刘少奇回湖南家乡调查时穿的白衬衣袖口上还打着补丁呢。
王光美曾回忆说,新中国成立以后,虽然刘少奇身居高位,但他们家人口多,靠工资维持生活,经济并不宽裕。刘少奇对自己、对孩子要求都十分严格,在吃穿用上注意节省,从不浪费。他们家里的日用品都是普通的大众用品,没有任何奢侈、高档品。
平常在家,刘少奇最爱穿布衣布鞋。他的衣服、袜子穿破了,总要由王光美给补一补。这件羊毛衣的袖口就由王光美补过。一件衬衣刘少奇常常穿到无法再补了才肯换新的。有的手帕磨出了洞他也不让工作人员扔掉。毛巾中间破了,他就让人从中间剪断,把边上的两头接起来再用。而一条床单一用就是十几年。一条带格围巾,也是用了十多年,上面的绒都快掉光了。
这张木质棕黄色办公桌,是20世纪60年代刘少奇同志在北京中南海福禄居办公时使用过的。该办公桌保存完好,但色彩陈旧,桌面漆皮上有几处杯底烫痕,桌面右下部有一处烟头烫痕。此办公桌现收藏于刘少奇同志纪念馆。2006年11月,经湖南省文物鉴定专家组确认为国家一级文物。
毫无疑问,维护宗教和谐,加强教牧人员法治、教务的学习、培训,以及实施严格有序的管理是重中之重。北辰教堂在过去的12年中和谐稳定的发展就足以说明这点。
1961年回乡调查睡过的木床
这张木床为1959年开放刘少奇故居时的复制件。1961年刘少奇回故乡调查时,在他青少年时代睡过的房间里工作和生活了6天,他睡的就是这张普通而简单的木床。“文化大革命”中,因有老百姓借用此床而得以保存下来。1980年刘少奇同志故居重新开放以后,取回陈列,一直至今。同时室内还陈列有当年刘少奇回乡调查使用过的简陋的旧桌椅、古朴的煤油灯以及他回乡调查时伏案批阅文件的照片等。此床经鉴定为国家三级文物。
1991年3月11日,江泽民总书记到刘少奇同志故居参观,在刘少奇1961年回花明楼调查时的卧室兼办公室即刘少奇青少年时代的卧室里,他仔细地听讲解员讲解,推推床架,摸摸桌椅,深为刘少奇的艰苦朴素、深入群众的精神所感动,赞叹不已。他参观后题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加强共产党员的修养。”
孟子认为,对待他人的爱和敬是每个人天然本有的。因此,在人与人交往中“其待我以横逆”之时,孟子强调再三反躬自省自身的不足。可以看到,这便与孔子所持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态度有所区别。
调查期间,为了减轻地方的负担,刘少奇谢绝了当地政府为他安排的条件较好的招待所,就住养猪场饲料房、农舍和他自己的旧居。他曾说:“我是下来搞农村调查的,住招待所高楼大厦,与人民群众疏远了;住在自己家里,乡亲们来去自由,顶好。”于是,刘少奇就在他青少年时代的卧室一间普通的土砖房里住了整整6天6夜。
刘少奇在家乡进行考察时,当他得知部分群众的房屋在“大跃进”、全民炼钢和办公共食堂中被拆除,现已无房可住,而地方干部却违背他的意愿,将其故居改建为纪念馆,于是就耐心而又诚恳地批评地方干部:“这里搞我的旧居纪念馆,曾写信问过我,我几次写信说不要搞,结果还是搞了。”并在座谈会上当众宣布:纪念馆不办了,旧居腾出来给无房群众住,屋里的木板,拿去替没门
以上式中:S为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的视在功率;PS和QS分别为柔性直流输电系统注入交流系统的有功和无功;US为换流变阀侧电压;UC为换流器出口电压;δ为移相角度;X为换流电抗。
的人家做门。这样,先后有6户村民搬进了旧居。这也正是刘少奇同志故居经历了十年浩劫,仍能基本上保存原来模样的一个意想不到的原因。
刘少奇担任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职务,在人民中享有崇高威望。但他从不以“功臣”自居,在工作中和生活上继续保持着革命战争年代艰苦朴素、谦虚谨慎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他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下面视察和调查。1961年四五月间,时年63岁的国家主席刘少奇回家乡进行了长达44天的实地考察。他身着蓝布衣,脚穿黑布鞋,身边只带几名工作人员,轻装便行,以至发生县委书记闻讯出门迎接,与刘少奇照面而过却没有认出他的故事,在中共廉政史上留下了一段动人的佳话。
1963年4月,刘少奇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即将出访印度尼西亚、缅甸、越南、柬埔寨四国。外交部礼宾司通知,请“刘少奇和王光美同志做出国服装”。秘书报告他后,刘少奇说:“有穿的就不要再做了,出国不一定非得穿新衣服。”工作人员将此话转告礼宾司后,司长俞沛文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来到刘少奇家,要求看看刘少奇的衣服是否能行。他们打开衣柜把刘少奇和王光美的衣服一件件地认真检查了一遍,感慨地说:“这些衣服都不行,作为国家主席和主席夫人出国访问要按照外交部的规定办。另外,这四国的气候也不一样,有热带,也有亚热带,现有的这些衣服不适合那里的季节,而且都是穿过多年的旧衣服。”后来,刘少奇虽然勉强同意做些薄衣服,但还是有自己的看法,说:“我们有我们的国情嘛,不要完全同人家比,俭朴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不是丑事。”
在中南海使用过的办公桌
1960年冬天,刘少奇要去莫斯科参加国际会议。工作人员说莫斯科天气寒冷,要给他做一件新大衣。刘少奇坚决不同意,最后,工作人员把一件1942年12月在晋西北贺龙送给他的一件皮大衣改了改,刘少奇就穿着这件旧大衣去了冰天雪地的莫斯科。
讲起这张办公桌的来历,还真是巧合呢。那是1987年11月,刘少奇同志纪念馆工作人员去北京征集刘少奇在中南海的文物,找到中央警卫局。警卫局的同志也不知道哪些是刘少奇曾经用过的,就带他们到一间存放闲置办公用品的房子里,让他们自己去搬部分同一时期的办公桌椅作代用品。该办公桌与其他同样的办公桌放在一起,他们当时就选搬了这一张,连同其他办公用品一起运回纪念馆,陈列在复制的刘少奇在中南海的办公室里。2006年6月30日,纪念馆请刘少奇身边工作过的贾兰勋等5人来馆鉴定刘少奇文物,当我问到这张陈列在中南海的办公桌是不是原物时,贾兰勋肯定地说,这是刘少奇当年用过的桌子,是原物。由于刘少奇爱抽烟,有一次没注意,放在烟灰缸上的烟掉到了桌面上,致使桌面被烟烫了一个印痕。贾兰勋用手指着说,就是这个烟痕。谁也没有料到,陈列了近20年的办公桌竟是刘少奇在中南海福禄居办公时使用过的原物。我们在场的工作人员真是喜出望外。
从酷暑到寒冬,除了外出调查和开会,刘少奇总是整天坐在办公室里起草和批阅各种文件和报告。据刘少奇秘书吴振英、刘振德回忆:少奇同志在正常的情况下,一天要工作十七八个小时。特别是当了国家主席之后,国务活动更加繁重。遇上开会或其他特殊任务,每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有的时候还要连轴转。他的时间观念是分秒必争,但他的工作也有个规律,大致是:起床后,先让秘书报告有什么急件和当天的活动安排,然后浏览当天的报纸。早饭后,如果当天没有别的活动,就开始在办公室批阅文件或写东西,一直到第二天清晨两点左右才离开办公室(1954年以前,刘少奇每天工作到第二天八九点钟才休息,这是在战争年代养成的习惯)。少奇同志每天处理的文件很多,工作时思想高度集中,有时秘书进去也不知道。办公桌上文件堆得满满的,但哪些是毛主席批来的,哪些是政治局要讨论的,哪些是要传阅的,哪些已批阅,哪些需急办,哪些可缓办,哪些要暂存在他那儿,他心中都有数,放得各有位置,清清楚楚。少奇同志总是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毫无保留地用在了操劳国家大事上。有时不看文件,不谈话,但脑子并不闲。那是他沉浸在聚精会神的思考之中了。
换届以来,潍坊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强化党建引领、机制改革、典型示范、信息化提升四项举措,推动机关建设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效。
就这样,从白天到黑夜,从春夏到秋冬,刘少奇为了国家的繁荣和富强,总是忘我地工作着。在刘少奇办公室内几样简单的办公设备中,可以说这张办公桌也算是和刘少奇最亲近和密不可分的了。刘少奇使用它办公直到“文化大革命”期间失去自由时为止。后来这张桌子就由中央警卫局收存了。
这表明在7种植被恢复模式中刺槐+山杏+紫花苜蓿混交土壤微生物对主要碳源利用情况均较高,优于其他模式。另外,碳水化合物类是所有植被恢复模式中土壤微生物的主要碳源,其次为氨基酸类、羧酸类和聚合物类,其他混合物和胺类利用较低。
如今,每当人们来刘少奇同志纪念馆参观,听讲解员讲解这张陪伴着刘少奇度过了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办公桌时,就仿佛看到了当年的刘少奇日夜伏案工作、为国操劳的身影。
(编辑 韦潇)
标签:同志论文; 办公桌论文; 纪念馆论文; 这张论文; 故居论文; 政治论文; 法律论文; 中国共产党论文; 党史论文; 党史参考资料论文; 《大江南北》2019年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