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纤维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纤维素,纳米,吸水率,活性,砂土,竹材,滤纸。
纤维素论文文献综述
杜兆林,陈洪安,安毅,郭晓燕[1](2019)在《木质纤维素基重金属吸附剂的制备技术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木质纤维素的组成成分和结构性质,归纳出木质纤维素基吸附剂的制备路线,系统总结了木质纤维素预处理、化学改性技术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阐述了制备过程中主要因素的影响;结合表征手段揭示了其吸附机理,介绍了其吸附及再生研究方法。结果表明,为提高木质纤维素对重金属的吸附效果,可通过化学改性在其纤维素上引入活性官能团。但纤维素被封闭在由半纤维素和木质素构成的致密网状结构内,加之其结晶度较高,使得改性效果较差,因此,在化学改性前需要先进行预处理。目前的预处理技术除了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技术,还有微波、超声等新兴技术;化学改性技术主要包括单体接枝和直接改性。原材料和试剂的种类与用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方式等因素对制备过程影响较显着。木质纤维素基吸附剂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机理主要是表面络合和离子交换,目前吸附研究主要采用间歇式静态吸附法,再生研究主要采用溶剂再生法。最后,指出了木质纤维素基吸附剂的制备、吸附和再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李伟刚,凤权,胡金燕,杨李燏,陈欢欢[2](2019)在《再生纤维素基复合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和化学改性制备聚氨酯(PU)-偕胺肟聚丙烯腈(AOPAN)-再生纤维素(RC)复合纳米纤维膜,将其作为分离膜构建动态分离系统,并测定其对Fe~(3+)的动态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在液柱高度8 cm、膜层数5、Fe~(3+)的质量浓度5 mg/L的条件下,动态吸附率最高可达100%,溶液体积流量为4.60 m L/min;当Fe~(3+)的质量浓度为300 mg/L时,动态吸附数据符合Thomas和Yoon-Nelson动态吸附模型,平衡吸附量分别为117.0 mg/g和113.3mg/g。通过对复合纳米纤维膜的扫描电镜、红外光谱及拉伸力学测试表征发现,加入PU后,其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均有所提升,同时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稳定的微观形态。(本文来源于《水处理技术》期刊2019年12期)
谢欢,陈争光[3](2019)在《遗传模拟退火算法在玉米秸秆纤维素含量检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方法预测了玉米秸秆纤维素的含量。针对近红外光谱的高维高相关性的特点,探讨在对玉米秸秆纤维素建立偏最小二乘(PLS)预测模型时的特征波长筛选问题。首先探讨了联合区间偏最小二乘法(SIPLS)和后向区间偏最小二乘法(BIPLS)的区间划分数对算法效果的影响。在SIPLS和BIPLS的基础上,利用遗传模拟退火算法(GSAA)进行二次特征波长筛选,进一步提高模型的预测精度和建模效率。结果表明:相对于PLS方法,3种算法单独使用均能够提高所建模型的预测精度,但是SIPLS、BIPLS两种算法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区间划分数的影响。BIPLS模型的预测集均方根误差(RMSEP)虽然最小,但选择的变量数多达485个,影响模型的建模效率。在SIPLS和BIPLS的基础上,利用GSAA进行二次特征波长筛选,相较于BIPLS, BIPLS-GSAA模型的RMSEP虽略增大,但其输入变量减小到134个,而建模的主成分数也由11降为10个。相较于SIPLS, SIPLS-GSAA模型的输入变量仅为34个,预测精度得到了提升,实验结果表明,SIPLS-GSAA模型的预测效果最好。基于SIPLS和BIPLS上的GSAA对光谱数据进行二次筛选不仅能简化模型的输入,而且能有效提升模型的预测能力。(本文来源于《分析化学》期刊2019年12期)
陈珊珊,李欣欣,马中苏[4](2019)在《利用苹果渣制备纳米纤维素的工艺优化研究及其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苹果的综合利用价值,本研究利用苹果渣作为原材料,应用微波-超声波协同效应辅以酸水解的方法制备纳米纤维素。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应用响应面试验法对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并对制备得到的纳米纤维素进行了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和粒径分析。结果表明:当微波功率为443.34 W、反应时间为13.89 min、硫酸浓度为53.93%、液料比为20.98:1时,预测得出纳米纤维素得率为29.66%,验证试验中纳米纤维素得率为29.52%。制备的苹果渣纳米纤维素呈棒状,直径为20~40 nm,长度为100~400 nm。(本文来源于《现代食品》期刊2019年23期)
潘虎,朱兆静,田云,王翀,达娃卓玛[5](2019)在《高效纤维素降解复合菌系M6的构建及堆肥效果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微生物复合菌系对纤维素的协同降解效果,从西藏农田土壤和长沙稻田腐叶堆积物中筛选出6株高温纤维素降解菌,构建纤维素高效降解复合菌系M6,分析复合菌系M6对堆肥物料的温度、pH值、总有机碳含量、总氮含量、碳氮比、总养分含量和种子发芽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菌系M6处理具有较好的CMC-Na酶活性和滤纸酶活性,在50℃下发酵25 d时,接种复合菌系M6的油菜秸秆降解率可达16.4%;复合菌系M6处理较其他处理具有较高的堆肥温度及较长的高温时间,在发酵的第3天迅速达到温度峰值(63.7℃),其高温期可持续8 d;复合菌系M6处理的堆肥物料pH值呈弱碱性;堆肥末期,复合菌系M6处理总有机碳含量由50.44%下降至32.77%,总氮含量由1.79%升高到2.28%,碳氮比由28.18下降至14.19,总养分含量为13.27%;复合菌系M6处理的种子发芽指数始终高于其他处理,堆肥末期种子发芽指数为107%,复合菌系M6处理的堆肥具有较好的腐熟度及品质。(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2期)
黄鸿彬,杨轸,李若瑜[6](2019)在《3种纳米纤维素改性沥青的性能测试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比添加3种不同类型的纳米纤维素后改性沥青的常规技术指标,结合动态剪切流变试验(DSR),研究纳米纤维素对改性沥青高温性能和流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纤维素能够有效提高改性沥青的高温稳定性、抗车辙和抗变形等路用性能;当纳米纤维素的掺量越高,改性沥青的上述性能提高越大;TEMPO氧化木浆纤维素对改性沥青的路用性能的提高效果最佳。(本文来源于《华东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王郁,刘顺义,任丹[7](2019)在《不同超声时间对竹材薄壁细胞基纳米纤维素薄膜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高效利用竹材中的薄壁细胞,提高其附加值。首先采用物理法高效分离毛竹材中薄壁细胞和纤维。然后,采用不同时间的高强度超声处理与化学预处理制备了纳米纤维素(NCF)薄膜。结果表明,不同超声处理时间对NCF薄膜的结构和微观形貌影响较大。延长超声处理时间,可使得薄膜的微观结构变得更加完善,即表面更加光滑且截面更加致密;同时可以轻微地提高NCF薄膜的结晶度和NCF上纤维素分子间的氢键作用。另外,随着超声处理时间的增加,NCF薄膜的拉伸性能显着提高,溶胀度和水蒸气透过系数则显着降低。其中,与未处理样品相比较,超声处理50 min制得NCF薄膜的拉伸强度提高了355.4%,溶胀度和水蒸气透过系数分别降低了40.0%和81.1%。但是保水性基本保持不变。(本文来源于《绿色包装》期刊2019年12期)
杨晴雯,裴向军,黄润秋[8](2019)在《改性钠羧甲基纤维素加固粉砂土水稳性及稳定机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加固剂可改善土体理化特性。选择改性钠羧甲基纤维素(M-CMC)为加固剂,以粉砂土为加固对象,研究M-CMC加固粉砂土水稳性及稳定机理。开展不同加固剂掺量下加固土湿化崩解试验进行崩解状态监测和完全崩解系数(C_R)测试,结果显示:随加固剂掺量的增加,试样开始崩解的时间延时、崩解产物中粗粒含量增加、悬浮粒减少,C_R快速降低,当掺量达0.9%时,加固土样无崩解。进一步对试样的渗透性、基质吸力、抗剪强度、化学组分及微观结构进行测试,结果显示:随加固剂掺量的增加,加固土样团聚体粒径增大、渗透性减小、基质吸力增大、抗剪强度提高。研究成果表明:M-CMC在土颗粒表面产生"包裹效应"、相邻土颗粒间产生"吸附效应"、相隔土颗粒间产生"连接效应",使得土颗粒由镶嵌点接触转变为面式接触和链式连接,形成网状胶结结构团聚体,从而提高加固土水稳性。(本文来源于《长江科学院院报》期刊2019年12期)
辛民岳,梁列峰[9](2019)在《超声波辅助酸碱法提取芦苇纤维素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芦苇为原料,采用超声波、碱性过氧化氢、醋酸溶液依次对其进行处理来提取纤维素,通过正交试验优化提取工艺条件,借助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热重分析仪对不同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超声波处理15min,液固比30:1、NaOH质量分数4%、H2O2体积分数0.8%、加热温度80℃、碱处理5h,酸处理4h时,提取的纤维素纯度最高,为93.5%;纤维素内部晶体结构仍保持纤维素Ⅰ型,结晶度为71.52%,最大热解峰值为368℃。(本文来源于《武汉纺织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贯东艳,崔少宁,谢玮,孙杰[10](2019)在《纤维素纳米晶对木薯淀粉基复合膜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改善提高木薯淀粉基复合膜的性能,以木薯淀粉为原料,附加甘油、壳聚糖,加入纤维素纳米晶,采用流延法制备淀粉基复合膜,研究纤维素纳米晶对木薯淀粉基膜理化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纤维素纳米晶含量增加,淀粉基膜的吸水率、透光率及透油率均呈下降趋势,膜的生物降解性提高。纤维素纳米晶添加质量分数为2.5%、降解7 d时,降解率达18.28%。结果证明纤维素纳米晶改善了木薯淀粉基膜的性能,增强了膜的生物降解性。可为用作绿色生物包装材料、减少环境污染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陕西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纤维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和化学改性制备聚氨酯(PU)-偕胺肟聚丙烯腈(AOPAN)-再生纤维素(RC)复合纳米纤维膜,将其作为分离膜构建动态分离系统,并测定其对Fe~(3+)的动态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在液柱高度8 cm、膜层数5、Fe~(3+)的质量浓度5 mg/L的条件下,动态吸附率最高可达100%,溶液体积流量为4.60 m L/min;当Fe~(3+)的质量浓度为300 mg/L时,动态吸附数据符合Thomas和Yoon-Nelson动态吸附模型,平衡吸附量分别为117.0 mg/g和113.3mg/g。通过对复合纳米纤维膜的扫描电镜、红外光谱及拉伸力学测试表征发现,加入PU后,其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均有所提升,同时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稳定的微观形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纤维素论文参考文献
[1].杜兆林,陈洪安,安毅,郭晓燕.木质纤维素基重金属吸附剂的制备技术研究进展[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9
[2].李伟刚,凤权,胡金燕,杨李燏,陈欢欢.再生纤维素基复合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其应用[J].水处理技术.2019
[3].谢欢,陈争光.遗传模拟退火算法在玉米秸秆纤维素含量检测中的应用[J].分析化学.2019
[4].陈珊珊,李欣欣,马中苏.利用苹果渣制备纳米纤维素的工艺优化研究及其表征[J].现代食品.2019
[5].潘虎,朱兆静,田云,王翀,达娃卓玛.高效纤维素降解复合菌系M6的构建及堆肥效果初探[J].河南农业科学.2019
[6].黄鸿彬,杨轸,李若瑜.3种纳米纤维素改性沥青的性能测试与分析[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19
[7].王郁,刘顺义,任丹.不同超声时间对竹材薄壁细胞基纳米纤维素薄膜性能的影响[J].绿色包装.2019
[8].杨晴雯,裴向军,黄润秋.改性钠羧甲基纤维素加固粉砂土水稳性及稳定机理分析[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9
[9].辛民岳,梁列峰.超声波辅助酸碱法提取芦苇纤维素的研究[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9
[10].贯东艳,崔少宁,谢玮,孙杰.纤维素纳米晶对木薯淀粉基复合膜性能的影响[J].陕西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论文知识图
![酶预处理制备的纳米纤丝纤维素...](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1013151590.nh0046&suffix=.jpg)
![(a)微晶纤维素和(b)纳米微晶~#...](/uploads/article/2020/01/03/80aa079beef3fbc82ae16b1d.jpg)
![金纳米粒子、羧甲基纤维素钠](/uploads/article/2020/01/03/aebda203d7fa30da62b79614.jpg)
![地笋根状茎膨大过程中纤维素的...](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1013249800.nh0063&suffix=.jpg)
![木质素生物合成路径[84]](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1013004963.nh0006&suffix=.jpg)
![纤维素酶预处理前后TMP纤维的...](/uploads/article/2020/01/03/5afbc256063848fb29c8ccdd.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