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油脂肪酸论文_刘发强,夏培蓓,李玉梅,袁一龙,马君佩

导读:本文包含了植物油脂肪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脂肪酸,植物油,色谱,气相,质谱,反式,食用植物油。

植物油脂肪酸论文文献综述

刘发强,夏培蓓,李玉梅,袁一龙,马君佩[1](2019)在《基于气相色谱方法的植物油脂肪酸分析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材料、试剂、仪器、方法等方面入手,介绍了植物油脂肪酸分析实验用到的材料与方法;其次,从定性和定量分析、色谱柱的选择、甲酯化体系的选择、反应温度影响、精密度和稳定性实验、实际样品测定及植物油脂肪酸组成特点、聚类分析七个方面入手,研究了植物油脂肪酸分析实验的结果与分析;最后,总结了植物油脂肪酸分析实验的结论。希望通过这次研究,为实验人员加深对基于气相色谱方法的植物油脂肪酸分析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本文来源于《云南化工》期刊2019年05期)

邓莉,何静仁,何毅,舒静[2](2019)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植物油中脂肪酸组成》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植物油中脂肪酸组成的方法。选用硼化氟-甲醇体系对样品进行甲酯化处理,再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对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和鉴定。共分离出11种脂肪酸,结果表明:植物油中的脂肪酸以油酸、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为主,其中油酸和亚油酸含量均达70%以上,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与饱和脂肪酸含量的比值:玉米油5.9%,菜籽油17.6%,葵花籽油11.7%,花生油3%,调和油5%。植物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远远高于饱和脂肪酸含量。(本文来源于《中国调味品》期刊2019年06期)

郭蓉,王玮,李敏,程国霞,刘存卫[3](2019)在《陕西省市售食用植物油及油脂类食品中脂肪酸氯丙醇酯的污染水平调查与暴露风险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陕西省市售食用植物油及油脂类食品中脂肪酸氯丙醇酯的污染水平,并对食用植物油和油脂类食品中氯丙醇酯暴露量进行风险评估。方法2015—2016年,在陕西省10个地市的各大超市、农贸市场和零售商店进行随机采样,共203份样品,包括食用植物油、油炸食品和烘烤食品叁大类,根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2015年国家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工作手册》氯丙醇酯的检测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两类氯丙醇酯[3-氯-1,2-丙二醇酯(3-MCPD酯)和2-氯-1,3-丙二醇酯(2-MCPD酯)]进行检测,结合叁类食品的膳食消费量,对陕西省居民膳食暴露氯丙醇酯进行确定性评估。结果 3-MCPD酯总检出率为31.53%,平均值为0.22 mg/kg;2-MCPD酯总检出率为12.30%,平均值为0.02 mg/kg; 3-MCPD酯检出率最高的是焙烤食品,为47.06%;2-MCPD酯的检出率最高的是油炸食品,为20.00%;除去菜籽油、橄榄油、糕点和饼干外,其余均检出2-MCPD酯;叁类油脂性食品中3-MCPD酯的平均暴露量和高端暴露量与每日最高允许摄入量的百分比值均小于100%。结论陕西省食用植物油及油脂类食品中3-MCPD酯的污染普遍存在,陕西省居民经食用植物油和油脂类食品摄入3-MCPD酯的健康风险较低。(本文来源于《卫生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牛倩倩[4](2019)在《植物油中脂肪酸检测新方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日常生活中植物油种类繁多,如菜籽油、豆油和花生油等,但各种植物油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并不相同,为了均衡营养、合理摄入植物油中的脂肪酸,开发出更加简便、灵敏的脂肪酸检测技术是非常必要的。目前检测植物油中脂肪酸的方法主要有气相色谱法和气质联用法,而这些方法在分析之前都需要将沸点较高的叁酰甘油酯衍生为沸点较低的甲酯化合物,在这个过程中都会产生比较多的副产物,存在反应不完全的问题;另外,油脂中脂肪酸的定量分析大多采用峰面积归一法,只能得到相对含量。针对传统方法出现的问题,本研究以植物油为分析对象,通过一系列的条件优化、方法学考察及其验证实验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法(HPLC-ELSD法)、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HPLC-FLD法)以及高效液相色谱-激光诱导荧光检测法(HPLC-LIFD法),更加简便、灵敏的检测脂肪酸。实验结果如下:第一部分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与蒸发光散射检测器联用,通过色谱条件的优化,对9种脂肪酸实现了良好的分离。并且在该方法中脂肪酸的线性关系较好;稳定性和精密度的相对标准偏差都在3%之内;芥酸最低检测限达到10~(-6) mol/L,其余脂肪酸的最低检测限达到10~(-5) mol/L;平均回收率都在90%-110%之内。本方法中样品无需衍生,前处理过程简便,可以得到植物油中脂肪酸的绝对含量,但只能检测到C14-C22脂肪酸。第二部分合成了荧光标记试剂,1-乙基-(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酰二亚胺盐酸盐(EDC)作为缩合剂,4-二甲基吡啶(DMAP)作为催化剂,在35℃C下40 min内完成脂肪酸的荧光标记衍生。在荧光检测器激发波长440 mn,发射波长520 nm时,通过色谱条件的优化在50 min内对19种脂肪酸实现了良好的分离。并且该方法中19种脂肪酸都有较好的线性关系;稳定性和精密度的相对标准偏差都在4%之内;最低检测限都达到10~(-8) mol/L;平均回收率都在90%-110%之内。该方法衍生过程简单,能够检测C_3-C_(22)的脂肪酸,并且比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法具有更高的灵敏度。第叁部分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与激光诱导荧光检测器联用,通过色谱条件的优化,在毛细管柱管径为530 μm,流速0.2 mL/min时,对19种脂肪酸实现了良好的分离。该方法中19种脂肪酸都有较好的线性关系;稳定性和精密度的相对标准偏差都在3%之内;11种脂肪酸的最低检测限达到10~(-9) mol/L,其余8种脂肪酸的最低检测限达到10~(-8)mol/L;平均回收率都在90%-110%之内。该方法操作简便,并且比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具有更高的灵敏度。(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熊小平,杨明,樊淑宏,罗婷婷,徐小平[5](2019)在《GC-MS法对13种植物油中甾醇和脂肪酸的分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建立GC-MS法对植物油中的甾醇和脂肪酸含量进行测定,研究常用植物油中甾醇和不饱和脂肪酸的分布规律。采用程序升温法,由安捷伦毛细管GC柱HP-5MS UI(30 m×0.250 mm×0.25μm)和HP-88(60 m×0.250 mm×0.2μm)分离植物油中的甾醇和脂肪酸。结果表明,植物油经皂化,正己烷提取后进样分析,在24-420μg/mL的范围内菜籽甾醇等5个甾醇的线性关系良好(R=0.999 1~0.999 5),检测限在1~2μg/mL; 13种植物油中均检出β-谷甾醇(含量79.54~6 185.42 mg/kg),均未检出菜籽甾醇和麦角甾醇,其中橄榄油和小麦胚芽油中无豆甾醇,牡丹油和山茶籽油中无菜油甾醇。13种植物油均富含不饱和脂肪酸(76%~92%),同时含有较丰富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ω-3系和ω-6系,可按比例调配食用,补充机体修复所需。所建立的GC-MS检测法可快速灵敏地适用于植物油中的甾醇类和脂肪酸类组分的定量分析。(本文来源于《中国测试》期刊2019年02期)

徐斌[6](2019)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植物油中脂肪酸氯丙醇酯》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测定植物油中3-氯-1,2-丙二醇脂肪酸酯(3-MCPD酯)。使用苯基硼酸溶液衍生反应后应用GC-MS法对7种不同植物油进行检测,得出实测质量和实测含量。结果表明,植物油中3-MCPD酯含量由高至低分别为棕榈油、芝麻油、菜籽油、二级棉油、大豆油、花椒油、橄榄油,含量在2370~50690μg/kg之间,以棕榈油含量最高,橄榄油含量最低。橄榄油加标回收实验中,加标回收率为83.6%~103.2%,RSD为2.9%~6.5%,精密度和准确度满足分析需要。GC-MS法的检测灵敏性较高,结果准确,样品前期处理简单,有机溶剂消耗量少,减少了仪器污染问题。(本文来源于《检验检疫学刊》期刊2019年01期)

刘剑,刘元法,李进伟[7](2019)在《基于气相色谱的植物油特征脂肪酸高温热氧化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自制高温热氧化装置和气相色谱法分别测定棕榈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在不同温度下的氧化降解曲线,同时采用微分法对热氧化降解反应动力学方程的参数(氧化活化能Ea,反应级数n,反应速率常数k,指前因子A)进行了计算,进而确定了反映棕榈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在高温下热氧化降解历程的宏观反应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棕榈酸热氧化降解反应动力学模型为r_A=-dcA/dt=9. 292×10~(66)exp(-648. 492/RT) c_A~(6. 504);油酸热氧化降解反应动力学模型为r_A=-dc_A/dt=3. 213×10~(59)exp(-548. 724/RT) c_A~(5.201);亚油酸热氧化降解反应动力学模型为r_A=-dc_A/dt=2. 865×10~(57)exp(-515. 468/RT) c_A~(3.220);亚麻酸热氧化降解反应动力学模型为r_A=-dc_A/dt=4. 451×10~(39)exp(-350. 851/RT) c_A~(2.108)。4种脂肪酸的动力学方程分别反映了其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温度和底物浓度的关系,同时揭示出不同脂肪酸热氧化的特性:随着不饱和度的升高,脂肪酸的热氧化稳定性降低;不饱和度越高,脂肪酸热氧化受自身浓度的影响越小;不饱和度越高,温度对其反应速率的影响越大。(本文来源于《中国油脂》期刊2019年01期)

江燕,黎贵卿,张思敏[8](2018)在《11种食用植物油中脂肪酸组成的GC-MS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给人们的合理用油提供有益的指导,本文以花生油、玉米油、大豆油、茶油等11种常见食用植物油为研究对象,运用GC-MS对其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并对各脂肪酸含量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11种植物油除棕榈油外不饱和脂肪酸总含量为80.31%~90.15%,均超过80%;棕榈酸的含量最高为棕榈油(46.54%),但其他的普遍不高(5.12%~12.32%);亚油酸含量较高的有玉米油、大豆油、菜籽油、葵花油、葡萄籽油、核桃油,达到55.64%~60.33%。其中,葵花油和核桃油最高,分别为60.08%、60.33%;油酸含量差异较大,为20.88%~83.12%,其中茶油和橄榄油较为突出,分别为80.86%、83.12%;硬脂酸的含量普遍不高,位于1.65%~6.22%之间;亚麻酸含量较高的为菜籽油、葡萄籽油和核桃油,分别为5.72%、4.42%、3.56%,棕榈油和橄榄油未检出亚麻酸;花生酸含量较高的为花生油和菜籽油,分别为3.10%、3.56%,葡萄籽油、棕榈油、核桃油、茶油未检出花生酸。(本文来源于《广西林业科学》期刊2018年04期)

李双,邵仕萍,陈秀明,陈少敏[9](2018)在《食用植物油中反式脂肪酸的含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GB 5009. 257-2016为检测方法,对96个从市场上购买得来的食用油样品(包括有橄榄油、菜籽油、调和油、花生油、玉米油、葵花籽油)中的17种反式脂肪酸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植物油的种类不同,其反式脂肪酸的组成及含量也不同。其中,反十八碳烯酸的检出含量较高,其它碳原子数的反式脂肪酸含量则相对较少。C18:2 9T12C、C18:2 9C12T虽然不在国标要求的检测范围之内,但其含量较高,在不同种类的食用油中所占的比例差异较大,其作用还有待研究。常见的食用油中,调和油中反式脂肪酸的含量相对较高,平均值是1. 87%,含量最高的可达到4. 12%,橄榄油中的反式脂肪酸含量较低。(本文来源于《中国检验检测》期刊2018年05期)

杨明,邵鹏,赵建业,沈甘霓,仝东超[10](2018)在《GC-MS双内标法测定植物油中脂肪酸组成》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植物油中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双内标定量的检测方法。样品经甲脂化衍生后,通过HP-88毛细管柱(100 m×0.25 mm×0.20μm)分离,在选择离子监测(SIM)模式的条件下,植物油中46种脂肪酸成分在39 min以内得到了较好的分离。利用保留时间和特征离子定性,根据定量离子的峰面积,采用内标法定量。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靠。同时对亚麻籽油中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α-亚麻酸进行6次测量,结果的回收率为99.1%~101.6%,变异系数均小于4.00%。将本方法应用于市售样品分析,结果证明这些食用植物油完全符合相关的国家标准。(本文来源于《分析试验室》期刊2018年07期)

植物油脂肪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建立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植物油中脂肪酸组成的方法。选用硼化氟-甲醇体系对样品进行甲酯化处理,再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对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和鉴定。共分离出11种脂肪酸,结果表明:植物油中的脂肪酸以油酸、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为主,其中油酸和亚油酸含量均达70%以上,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与饱和脂肪酸含量的比值:玉米油5.9%,菜籽油17.6%,葵花籽油11.7%,花生油3%,调和油5%。植物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远远高于饱和脂肪酸含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植物油脂肪酸论文参考文献

[1].刘发强,夏培蓓,李玉梅,袁一龙,马君佩.基于气相色谱方法的植物油脂肪酸分析探究[J].云南化工.2019

[2].邓莉,何静仁,何毅,舒静.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植物油中脂肪酸组成[J].中国调味品.2019

[3].郭蓉,王玮,李敏,程国霞,刘存卫.陕西省市售食用植物油及油脂类食品中脂肪酸氯丙醇酯的污染水平调查与暴露风险评估[J].卫生研究.2019

[4].牛倩倩.植物油中脂肪酸检测新方法的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9

[5].熊小平,杨明,樊淑宏,罗婷婷,徐小平.GC-MS法对13种植物油中甾醇和脂肪酸的分布研究[J].中国测试.2019

[6].徐斌.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植物油中脂肪酸氯丙醇酯[J].检验检疫学刊.2019

[7].刘剑,刘元法,李进伟.基于气相色谱的植物油特征脂肪酸高温热氧化特性研究[J].中国油脂.2019

[8].江燕,黎贵卿,张思敏.11种食用植物油中脂肪酸组成的GC-MS分析[J].广西林业科学.2018

[9].李双,邵仕萍,陈秀明,陈少敏.食用植物油中反式脂肪酸的含量研究[J].中国检验检测.2018

[10].杨明,邵鹏,赵建业,沈甘霓,仝东超.GC-MS双内标法测定植物油中脂肪酸组成[J].分析试验室.2018

论文知识图

甘油叁酯(人乳脂和普通植物油)在体内...和植物油脂肪酸含量及饱和度5种植物油脂肪酸判别分析图不同植物油的脂肪酸分布图9(10)-羟基十八酸的红外光谱图13(14)-羟基廿二酸的红外光谱图

标签:;  ;  ;  ;  ;  ;  ;  

植物油脂肪酸论文_刘发强,夏培蓓,李玉梅,袁一龙,马君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