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籽粒氮产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粳稻,孕穗期,干旱胁迫,γ-氨基丁酸
籽粒氮产量论文文献综述
谷海涛,贾琰,张博,孙斌,王卓茜[1](2018)在《孕穗期干旱胁迫下外源γ-氨基丁酸对寒地粳稻籽粒氮素形成及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孕穗期干旱胁迫下外源γ-氨基丁酸(GABA)对寒地粳稻籽粒氮素及产量形成的调控效应,以东农425和松粳6为试验材料,设置6个GABA浓度(0,0. 25,0. 50,1. 00,2. 00,4. 00 mmol/L),以正常灌溉为对照(CK),分析孕穗期干旱胁迫下外源GABA对寒地粳稻籽粒干物质量、全氮含量及氮代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孕穗期干旱处理下寒地粳稻产量、产量构成因素、籽粒干物质积累量(除齐穗后7 d)显着降低;籽粒谷草转氨酶(GOT)和谷丙转氨酶(GPT)酶活性降低,籽粒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升高(齐穗后7,14 d),籽粒全氮(除松粳6齐穗后21~35 d)和内源GABA含量(齐穗后7,14 d)显着升高。与干旱处理相比,施用不同浓度GABA能够显着提高寒地粳稻籽粒产量、产量构成因素以及籽粒干物质积累量、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全氮和内源GABA含量,随着喷施GABA浓度的增加,东农425和松粳6的产量、产量构成因素、籽粒干物质量积累、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全氮和内源GABA含量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通过回归分析得出,孕穗期干旱胁迫下东农425和松粳6喷施外源GABA的最适浓度分别为0. 54,1. 22 mmol/L。(本文来源于《华北农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李金娜,姜丽娜,岳影,张雅雯,朱娅林[2](2018)在《灌溉方式和施氮量对冬小麦籽粒氮代谢酶和蛋白质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不同灌溉方式和施氮量对冬小麦籽粒氮代谢酶活性及蛋白质产量的影响,以矮抗58为材料,分析了不同灌溉方式(滴灌和漫灌)和施氮量下小麦籽粒产量、蛋白质产量及灌浆期不同穗位籽粒谷丙转氨酶(GPT)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与漫灌相比,滴灌处理可显着提高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施氮量220kg·hm-2下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最高;各水氮处理下,小麦不同穗位籽粒GS和GPT活性均随籽粒灌浆进程的推进而降低,花后7~14d下降迅速,之后下降缓慢;滴灌下,增施氮肥可显着提高灌浆中期中部和下部穗位籽粒GS活性及整个灌浆期各穗位籽粒GPT活性;漫灌下,增施氮肥可显着提高整个灌浆期中部和下部穗位籽粒GS活性及各穗位籽粒GPT活性。相关性分析表明,成熟期籽粒蛋白质含量分别与下部穗位籽粒GS活性、中部和下部穗位籽粒GPT活性呈显着相关,蛋白质产量分别与下部穗位籽粒GS活性和上部穗位籽粒GPT活性呈显着相关,籽粒产量与下部穗位籽粒GS活性及各穗位GPT活性呈显着相关。综合考虑籽粒产量、蛋白质产量及水氮投入认为,滴灌下施氮量220kg·hm-2可作为该地区小麦适宜栽培模式的参考。(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刁超朋[3](2018)在《旱地高产小麦品种籽粒氮磷含量差异与产量形成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是叁大粮食作物之一,2014年我国旱地粮食总产为2.8亿吨,占全国粮食总产47%。黄土高原小麦种植面积占其农作物种植面积的44%,产量占该地区粮食总产的35%,保证旱地小麦产量对区域和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持续投入化肥在提高西北旱地小麦产量与改善小麦品质过程中,也给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难以实现小麦可持续增产提质增效。为此选育高产优质品种并进行科学的施肥管理成为西北旱地小麦研究的重要方向。旱地雨养条件下,明确籽粒养分含量差异与产量形成和氮磷钾吸收利用的关系,可为旱地选育高产优质品种选育和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本研究于2013年9月至2016年6月,在黄土高原开展为期3年的田间定位试验,以我国主要麦区的123个小麦品种作为供试材料,采集成熟期植物样品,分析不同小麦品种的生物量、产量形成因素与氮磷钾含量及其与氮磷钾吸收利用的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高产小麦籽粒氮磷含量与产量呈显着负相关。高产小麦籽粒产量为6885.7 kg hm~(-2),其籽粒产量每增加1000 kg hm~(-2),氮含量平均降低3.2 g kg~(-1),磷含量平均降低0.4 g kg~(-1)。2、高产品种中,高低氮品种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无显着差异,高氮品种收获指数比低氮品种低4.4%。高氮品种产量、生物量、收获指数、穗数和穗粒数对施肥的响应更敏感。3、高氮品种籽粒磷含量高、钾含量低,营养器官氮含量高。高氮品种籽粒氮含量为24.2 g kg~(-1),磷含量为3.2 g kg~(-1),钾含量为3.7 g kg~(-1),营养器官氮含量为7.0 g kg~(-1)。4、高氮品种地上部氮磷吸收量高,施肥后高氮品种地上部氮磷钾吸收量增幅均高于低磷品种。高低氮品种向籽粒转移氮磷的能力无显着差异,高氮品种向籽粒转移钾的能力较低,施肥后高低氮品种向籽粒转移氮磷钾的能力均降低。5、高低磷品种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无显着差异,高磷品种收获指数比低磷品种低4.3%。高磷品种产量、生物量和穗数对施肥的响应更敏感。6、高磷品种籽粒氮含量高,钾含量无显着差异,营养器官氮磷钾含量均无显着差异,施肥响应也无差异。高磷品种籽粒氮含量为23.4 g kg~(-1),磷含量为3.3 g kg~(-1),钾含量为3.9 g kg~(-1)。7、高磷品种高地上部氮磷吸收量,施肥后高磷品种地上部氮磷钾吸收量增幅均高于低磷品种。高低磷品种向籽粒转移氮磷的能力无显着差异,高磷品种向籽粒转移钾的能力较低。施肥后高低磷品种向籽粒转移氮磷钾的能力均降低。因此,旱地高产优质品种选育和栽培中,应进一步提升品种的氮磷吸收量与收获指数,根据土壤养分供应情况,合理施用氮磷肥,促进籽粒氮磷吸收与利用,使产量和籽粒氮磷含量同步提高,实现旱地小麦高产优质生产。(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赵宏伟,张博,贾琰,王卓茜,孙斌[4](2017)在《孕穗期干旱胁迫对寒地粳稻籽粒氮素形成及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孕穗期干旱胁迫对寒地粳稻籽粒氮素形成及产量影响,以水稻松粳6(不耐旱型)和东农425(耐旱型)为材料,通过盆栽控水方式于孕穗期不同梯度干旱处理(土壤水势分别为:0、-10、-25、-40 k Pa),20 d后恢复正常管理。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轻度干旱胁迫下(土壤水势为-10 k Pa)籽粒氮代谢关键酶(GS、GPT、GOT)活性显着升高,东农425增幅高于松粳6;重度干旱胁迫(土壤水势为-40 k Pa)下酶活性显着降低,东农425降幅小于松粳6,品种间差异显着。干旱胁迫可提高籽粒蛋白质及各组分含量,籽粒清蛋白、球蛋白含量升高主要受GS、GPT和GOT活性变化影响,醇蛋白含量升高与籽粒GS活性关系密切,谷蛋白含量变化主要受籽粒GPT、GOT活性影响。孕穗期干旱胁迫显着降低寒地粳稻产量,随土壤水势降低,产量降幅逐渐增大,东农425降幅显着低于松粳6,产量降低主要影响因素是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文章从氮代谢关键酶调控角度分析孕穗期干旱胁迫对寒地粳稻籽粒灌浆过程中蛋白质及各组分含量和产量影响,为揭示干旱胁迫下寒地粳稻产量及品质形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12期)
白羿雄,姚有华,姚晓华,徐仲阳,吴昆仑[5](2017)在《水分亏缺对青稞产量及籽粒氮、磷、钾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水分亏缺对青稞产量性状和籽粒N、P、K含量的影响,采用温室抗旱鉴定池种植的方法,对10个青稞品种设置水分充足(CK)、轻度水分亏缺、重度水分亏缺处理,分析其不同水分条件下的产量性状和籽粒中N、P、K的累积状况。结果表明,水分轻度亏缺下,导致各品种产量降低的因素不尽相同,昆仑14号和肚里黄的成穗数降低,柴青1号的穗粒数和千粒重降低,其他7个青稞品种的穗粒数、成穗数和千粒重均有所降低。水分重度亏缺下,10个青稞品种的成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显着降低,导致其籽粒产量显着降低。10个青稞品种的籽粒减产幅度随水分亏缺程度加剧而增大。昆仑15号、昆仑14号、肚里黄和柴青1号可作为不同生态区重要的高产种质资源;康青8号和昆仑14号可作为高氮素积累的种质;旱地紫和昆仑14号可作为高磷素积累的种质;藏青2000可作为高钾素积累的种质。(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7年10期)
王树林,祁虹,王燕,张谦,冯国艺[6](2016)在《粮棉轮作模式下施氮磷钾肥量对小麦产量及籽粒氮磷钾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粮棉轮作模式下小麦经济合理施肥量,在大田条件下采用随机区组试验,按照N、P2O5、K2O分别设置了0,75,150,225,300kg/hm~2 5个用量梯度,研究了不同肥料用量对小麦产量、养分吸收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N用量在0~150kg/hm~2之间时随施N量增加,小麦籽粒产量增加,在N用量超过150kg/hm~2后小麦籽粒产量趋于稳定,籽粒N含量随施N量增加先升后降,在225kg/hm~2时达到最大值2.249%,籽粒N田间携出量随施N量增加先升后降,在225kg/hm~2时达到最大值190.5kg/hm~2;随P2O5用量增加,籽粒产量先升后降,施P2O5量在75kg/hm~2时达到最高值,P2O5用量在300kg/hm~2籽粒产量降低5.1%,籽粒P含量与P2O5田间携出量随施P2O5量增加而持续升高,最高值分别达到0.700%与131.3kg/hm~2;K2O对小麦籽粒产量影响不显着,但随施K2O量的增加,籽粒K含量持续增加,K2O田间携出量在34.6~37.0kg/hm~2之间。综合考虑产量结果与氮磷钾养分的田间携出量,小麦季节肥料适宜用量为N 150~225kg/hm~2,P2O575~150kg/hm~2,免施钾肥。(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罗妙明[7](2014)在《锌肥施用方法对水稻产量及籽粒氮锌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大家对食物营养成分的关注越来越强烈。对于水稻的种植过程而言,施锌肥是较为常见的农业种植策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水稻的产量,保证水稻种植的经济性,而且,选择不同的施锌肥方法则会对水稻产量的高低造成影响,也会对水稻籽粒氮锌含量造成不同影响。本文就对此内容做科学化的分析与研究,以期为农业种植领域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来源于《福建农业》期刊2014年08期)
李中阳,齐学斌,樊向阳,李彩霞,吕谋超[8](2014)在《不同灌溉方式下丛枝菌根对玉米产量及籽粒氮素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常规灌溉(CFI)为对照,利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交替隔沟灌溉(AFI)条件下不同种类丛枝菌根(Glomus mossea,BEG167;Glomus Diuphauam,GD;Glomus Versiforme,GV)对玉米生长、产量、籽粒氮含量的影响及其差异性。结果表明,AFI显着增加茎干基部直径、次生根数量、根干重和籽粒氮含量,分别增加了6.8%、10.9%、11.5%、11.5%。接种菌根对玉米株高没有影响,但在AFI处理下GV显着增加玉米单株叶面积,且茎干基部直径和次生根数量也分别显着增加了10.3%、15.2%。3种菌根处理均显着增加了根干重,但只有GV对穗干重和籽粒千粒重的增加作用较为明显,尤其是在AFI处理下,穗干重和籽粒千粒重分别显着增加了8.4%和2.5%。3种菌根处理均显着增加了籽粒氮含量,其中BEG增加效果最为明显。AFI条件下不同种类丛枝菌根对玉米生长、产量及籽粒氮含量的影响存在显着的品种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期刊2014年04期)
郭九信,廖文强,孙玉明,郭俊杰,孔亚丽[9](2014)在《锌肥施用方法对水稻产量及籽粒氮锌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锌肥用量及施用方法对水稻产量及籽粒锌含量的影响,在江苏省如东县分别选取土壤锌含量较低(DTPAZn 0.84mg/kg)和土壤锌含量临界缺乏(DTPA-Zn 0.60mg/kg)的两个位点,对常规粳稻品种镇稻11号进行2个施锌方法(土壤施锌、叶面喷锌)和3个土壤施锌量(0,15,30kg/hm2 ZnSO4·7H2O)处理的田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施用锌肥显着提高水稻产量,各处理较对照增产幅度为0.3%~13.0%,且随施锌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中,锌临界缺乏土壤的增产效果高于低锌土壤。锌肥的施用方法也能显着影响水稻的产量和水稻植株各器官的锌含量和锌累积量,锌肥土施的增产效果高于叶面喷施,而叶面喷施对提高水稻植株各器官的锌含量方面显着优于土施。采用不同的锌肥施用方法水稻各器官锌含量表现为锌肥土施+叶面喷施>叶面喷施>土施>对照。另外,锌肥的施用在提高水稻植株产量和锌营养的同时,也相应地提高植株对氮的吸收与累积,表现为氮锌协同作用。综上,在土壤锌含量较低的地区,结合锌肥的土施和叶面喷施,能最大程度地提高锌肥在水稻增产和增加籽粒锌营养品质上的双重效应。(本文来源于《中国水稻科学》期刊2014年02期)
郭九信,隋标,商庆银,胡香玉,廖文强[10](2012)在《氮锌互作对水稻产量及籽粒氮、锌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氮锌互作对水稻产量及氮、锌含量的影响,以"镇稻11号"为供试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2个氮肥用量(N 200、300 kg/hm2)下6个施锌水平(ZnSO4·7H2O 0、10、25、50、100、150 kg/hm2)对水稻产量及成熟期植株氮、锌浓度及累积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锌肥的施用对水稻产量的增加不显着,但施锌能显着提高水稻各部位的锌浓度和籽粒锌累积量,并能提高水稻籽粒的氮浓度和粗蛋白含量,且表现出随施锌量的增加籽粒的氮浓度和粗蛋白含量增加的趋势;高施氮量有利于水稻的增产及对锌的吸收与累积。因此,氮锌配施具有增加籽粒锌富集和提高蛋白质含量的双重效益。(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2012年06期)
籽粒氮产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究不同灌溉方式和施氮量对冬小麦籽粒氮代谢酶活性及蛋白质产量的影响,以矮抗58为材料,分析了不同灌溉方式(滴灌和漫灌)和施氮量下小麦籽粒产量、蛋白质产量及灌浆期不同穗位籽粒谷丙转氨酶(GPT)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与漫灌相比,滴灌处理可显着提高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施氮量220kg·hm-2下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最高;各水氮处理下,小麦不同穗位籽粒GS和GPT活性均随籽粒灌浆进程的推进而降低,花后7~14d下降迅速,之后下降缓慢;滴灌下,增施氮肥可显着提高灌浆中期中部和下部穗位籽粒GS活性及整个灌浆期各穗位籽粒GPT活性;漫灌下,增施氮肥可显着提高整个灌浆期中部和下部穗位籽粒GS活性及各穗位籽粒GPT活性。相关性分析表明,成熟期籽粒蛋白质含量分别与下部穗位籽粒GS活性、中部和下部穗位籽粒GPT活性呈显着相关,蛋白质产量分别与下部穗位籽粒GS活性和上部穗位籽粒GPT活性呈显着相关,籽粒产量与下部穗位籽粒GS活性及各穗位GPT活性呈显着相关。综合考虑籽粒产量、蛋白质产量及水氮投入认为,滴灌下施氮量220kg·hm-2可作为该地区小麦适宜栽培模式的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籽粒氮产量论文参考文献
[1].谷海涛,贾琰,张博,孙斌,王卓茜.孕穗期干旱胁迫下外源γ-氨基丁酸对寒地粳稻籽粒氮素形成及产量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18
[2].李金娜,姜丽娜,岳影,张雅雯,朱娅林.灌溉方式和施氮量对冬小麦籽粒氮代谢酶和蛋白质产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18
[3].刁超朋.旱地高产小麦品种籽粒氮磷含量差异与产量形成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关系[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4].赵宏伟,张博,贾琰,王卓茜,孙斌.孕穗期干旱胁迫对寒地粳稻籽粒氮素形成及产量的影响[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7
[5].白羿雄,姚有华,姚晓华,徐仲阳,吴昆仑.水分亏缺对青稞产量及籽粒氮、磷、钾含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17
[6].王树林,祁虹,王燕,张谦,冯国艺.粮棉轮作模式下施氮磷钾肥量对小麦产量及籽粒氮磷钾含量的影响[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6
[7].罗妙明.锌肥施用方法对水稻产量及籽粒氮锌含量的影响[J].福建农业.2014
[8].李中阳,齐学斌,樊向阳,李彩霞,吕谋超.不同灌溉方式下丛枝菌根对玉米产量及籽粒氮素含量的影响[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4
[9].郭九信,廖文强,孙玉明,郭俊杰,孔亚丽.锌肥施用方法对水稻产量及籽粒氮锌含量的影响[J].中国水稻科学.2014
[10].郭九信,隋标,商庆银,胡香玉,廖文强.氮锌互作对水稻产量及籽粒氮、锌含量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