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含英,何来咀华——谈文言文诵读

没有含英,何来咀华——谈文言文诵读

山东省泰安高新区徂徕镇第二中学271000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没有含英,何来咀华。强调了读的作用及其重要意义,反复朗读能领会文章的旨意。文言文教学虽教法多样、课型多样,但有一点不变——读。读是基础,读是手段,读更是目的。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没有文言语感,文字生疏,也没有停顿断句常识,是学不好文言文的。要学好文言文,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读”摆在首位,在教学中要突出朗读教学。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科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理解为:这是在强调将教师的“教”建立在学生的“学”上,以带领学生主动学习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做读书卡积累语言的习惯、质疑探究学会思辨的习惯。一句话,由“学会”走向“会学”,由“要我学”走向“我要学”。

我常有这样的体会,不开口读书的学生,往往成绩也不好。原因就在于他们不明白朗读的重要,没有养成朗读的学习习惯,更没有掌握朗读的科学方法,没有把握学习文言文的精髓。所以要使这部分学生提高语文能力,就必须先让他们开口“读”书,教他们发于声、入于耳、思之于大脑的科学的朗读方法,懂得“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清,细思可精”的道理。

那么怎样进行文言文的诵读呢?

一、尝试性读

在新课伊始,老师自己或请同学对所要诵读的经典作品作导语性介绍,如作者的简况、写作背景以及选文的精妙之处等,以期在学生心目中建立起即将学习的经典作品的上位概念,从而提高学生诵读的兴趣和效果。例如我讲诸葛亮的《出师表》,就顺便讲一讲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接着让学生自由尝试性朗读,当然,学生预习不够充分时,由于初次接触新课文,从读音到句读均有可能出现错误,这是难免的,也是必要的。如果一点儿错都不出,还要老师干什么呢?况且,读错了音,断错了句,才会对后来的正确读音、标准断句有深刻的记忆。

二、理解性读

诵读经典作品,充分展示作品蕴含的艺术魅力,使学生达到感情上的共鸣;对重点语句作精当阐述,对选文大意做概括性描述。要求是:对文意,只求粗知,不求甚解;对文采,只求知其妙,不求知其所以妙。此后让学生理解性朗读。此时,字词理解了,句意也疏通了,为加深理解,逐段读个两遍很有必要。

三、精彩性诵读

这种读法最好在一篇文章学完之后,文意已全部疏通,文章结构已全部掌握了,可以再绘声绘色地诵读一遍。要读准音;要读出节奏,要有抑扬顿挫,读出音韵美和节奏感;要确定基调,读出情感。

四、记忆性背诵

这种读法完全为了背诵,课余和早读时可用此法。教师引导学生大声诵读该经典作品,以熟读成诵为目标,其间教师辅以必要的检查和指导。应特别提到的是,在上述四个步骤中,还存在一个语速问题。一般来说,尝试性朗读应慢读,理解性朗读为中速,精彩性诵读的语速缓急结合抑扬顿挫,记忆性朗读可快读,使口舌顺溜,成为脱口即出的语言行为。

至于朗读的方式方法可以有多种形式,如齐读、个人读、分小组读、分角色读、男女生对读等等。齐读不适合一课之初的尝试性朗读,可用于巩固朗读和记忆性朗读阶段,而个人读恰恰适合新课文之始,也适合检验预习效果和学习新课后的表演性朗读。分角色朗读的课文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文中的邹忌、妻、妾、客、齐威王以及旁白,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表演。分小组读最适合在理解性朗读阶段,而且可以形成竞赛态势。男女生对读适合有大量对偶、排比句的课文。像《小石潭记》,女生读“佁然不动”,男生接“俶尔远逝”,上下接龙,有散句的可齐读,以至篇末,然后男女生再换位读一遍,这样,可以达到当堂背诵的程度。一堂课里,光齐读不好,因为不能凸现优生的朗读水平;光个人读也不好,因多数人得不到锻炼。所以读法应灵活多样,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文言文中的经典文学之所以成为诵读的对象,是因为经典著作蕴涵了对人格智慧的培养、对历史文化的涵养和文学造诣的训练。现代心理学已经证明,初中阶段正处于人生记忆力发展的顶峰时期,这时他们的记忆力最好,理解力尚未发展成熟。背诵对他们来说很简单。所以我们要在学生记忆最好的时候,多让他们记下有价值的东西。我们只鼓励学生熟记,而不要他们完全理解,正是利用他们学习的这种特点。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运用这种方法,一方面可以通过中国古典文化的教育,使广大青少年了解和学习祖国古老的文化瑰宝,接受传统文明的熏陶,启迪智慧,塑造良好的思想道德品格。

总之一句话,文言文的教学重在朗读,重在采用丰富多样的诵读形式,让学生在充满情趣的诵读中,不知不觉读通,读熟直至能背下来。至于意思的理解,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没有含英,何来咀华.让朗朗的读书声充满整个语文课堂!

标签:;  ;  ;  

没有含英,何来咀华——谈文言文诵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