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市地下管网GIS总体设计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夏松林[1](2021)在《基于BIM的地下管网综合运维管理平台开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地下管线的建设规模越来越大,长久以来敷设的老旧管网和新建管网都深埋地下,可见性差,给管网的运维管理带来很大难度。地下管网交互系统是城市的“神经”和“命脉”,如何实现现有城市管网维护管理的智慧化,是当前的研究热点课题之一。现有的地下管网运维管理系统以平面化的图形交互和专业分析为主,相较于三维模型不够直观。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技术具有三维可视化、信息集成等特点,本文以“实现地下管网的智慧运维管理”为研究目标,提出基于BIM的地下管网综合运维管理平台,主要研究工作如下:地下管网静态信息和动态数据的集成管理,选取My SQL数据库存储的方式,将地下管网的BIM属性信息、实时传感信息、运维活动信息进行提取,以SQL语句建立数据库表间关系,完成主键信息的动态连接,使平台中的管网信息能实时反映实际运行状态,解决了以往多类型数据查询繁琐、数据存储分散的问题。地下管网的运行监测及智能预警,针对地下管网的运行场景,突破了有线网络和局域网的短途限制,采用4G无线通讯网络协议,通过传感器+采集仪+DTU无线传输的硬件运行流程,完成监测数据的云端传输,调用API实现传感信息的采集入库,对相关数据设置超限阈值和告警方式,以平台化的形式对管道中的压力、流量等数据进行智能监测和实时预警,及时掌握管网运维状态。地下管网运维管理平台开发,通过走访调研完成平台的功能需求分析和指标分类,提出了B/S架构下BIM应用于地下管网运维管理的技术路线,打通技术链路,以BIM(可视化)+物联网(实时监测)+数据库(信息管理)的技术融合方式建立系统框架。采用BIMFACE轻量化引擎对BIM模型进行“瘦身”,将复杂的BIM模型在Web端展现,通过调用Java Script API和服务端API,实现了Web三维视角下的管网专业性分析功能和可视化管理的功能开发。同时对涉及各类人员的巡检、维修等工作流程进行再梳理,并通过平台实施,改变运维流程的管理无序现状,满足地下管网的可视化、实时性、协同性、可追溯性等智能运维管理需求。以SSM框架作为运行框架,对后台进行系统设计,Java作为后台语言进行服务端开发。最后将本平台应用效果同传统地下管网管理系统进行对比,体现了地下管网运维和BIM技术结合的优势。所提出的平台具有以下创新性:(1)开发了基于轻量化BIM模型的地下管网可视化管理系统和专业分析系统,使地下管网的信息管理更加直观、完善,管网运维中的故障查询和维修定位更加方便、快捷。(2)打通监测数据传输的硬件链路,以查看图表、设置阈值的方式实现监测数据的实时查看和智能预警,消除管线管理中事故发现不及时,人员响应速度慢的问题,监测数据云端调用本地存储,使监测信息更安全。(3)建立了地下管网静态属性信息和动态传感数据的动态管理体系,使管网信息能够依照巡检时间、监测状态等条件实现动态的统计查询,为平台使用者提供多角度的运维数据分析方式。
彭勃[2](2020)在《西安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在城市地下管线管理中,由于历史遗留的各方面问题,已建成管线数据资料分散保存在各产权单位,且没有规范的形成标准和统一的利用机制,在城市建设中挖断地下管线、停水停电、煤气泄漏甚至爆炸、交通阻断等事故屡有发生,不仅给各类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带来了严重影响,也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以西安市为例,各管线权属单位资料收集还停留在老式的纸质资料存档阶段,仅有西安秦华天然气有限公司和西安市自来水公司在2011年对内部资料管理进行改革,对运营管理的管线通过地下管线探测、信息化存储和建设管理系统等技术手段,建立了各自的管线管理系统,提升了管线管理水平。但是,受制于与其他管线对接机制及自身的更新机制问题,无法反映与其他管线现状关系及无法确保管线信息的现势性,制约了管线信息系统的作用。为了提高全市地下管线的管理水平,使地下管线在科学规划、科学管理、科学决策方面的进一步提升,开发管线信息的深度智能化应用,所以西安市于2015年启动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笔者有幸组织实施了西安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经过调研明确了用户需求,通过对管线管理系统数据库与功能的调研分析,确定了系统的总体设计,利用Visual C#、ArcGIS Engine开发技术和Oracle数据库软件建立了数据库,通过管线综合应用系统建设和管线三维虚拟现实系统有效集成、开发各类数据,最终形成具有文件管理、图形属性查询、图件编辑与管理、格式转换、空间分析与应用、专题出图、数据输出等功能的综合地下管线管理信息系统,利用试验区管线普查数据,对该系统进行了功能测试,最终经过验收完成了本项目。为了总结经验,笔者针对该项目,从需求、功能总体设计、数据库设计、测试等方面进行了相关分析研究,内容如下:(1)从系统的需求入手,给出了系统功能需求,介绍了系统总体设计思想,包括系统建设总体目标、原则、框架、数据库平台以及系统硬件与网络等方面;(2)依据国家相关标准与本地区相关规范,重点阐述了系统数据库的设计,给出了数据库设计思想、数据库表结构、管线编码原则、以及数据库性能与可靠性设计,并基于Oracle数据库平台建立了系统数据库。从各方面阐述了西安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系统数据库的详细设计思想;(3)探讨了地下管线数据探测、测量等实测手段的内容要求与方法,并依托相关测量规范,分析了地下管线数据探测与测量质量评定的精度要求,以及地下管线图编绘的具体要求;(4)在系统的功能开发上,系统不仅实现了数据文件管理、格式转换、数据导入与导出、图形编辑、图件动态浏览、专题图制作、坐标系转换、数据查询、信息查询、统计、图形定位、三维可视化以及空间量算等基本GIS功能,还实现了数据监理质量检查、入库及空间分析功能,其中,空间分析功能该地下管线管理系统的主要特色模块,主要包括道路纵断面分析、横断面分析、碰撞分析、影响区域分析、交叉点分析、空间叠加分析、连通性分析、缓冲区分析、净距分析等分析功能,基本满足了城市地下管线管理系统的功能需求,为用户带来了管线管理与设计上的工作便利,并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马开德[3](2020)在《基于二三维一体化的综合管网信息系统研发》文中指出随着城市规模的逐渐扩大,城市地下管网越来越复杂,为了高效的帮助管网管理部门对管网进行综合管理,本文利用GIS进行了二三维数据的集成、属性数据存储和管理以及空间分析等功能的实现。对管线、管点、地物等数据进行采集、整理、建模和入库,分别在二维和三维地图上进行矢量化展示和真三维可视化,通过基于OpenGL的管线模型绘制算法,实现二维管线到三维管线的快速转换,进而形成基于数据驱动的综合管网信息系统,协助管理和组织城市地下管线。本文通过对现有管网信息系统的研究,经过分析和比较,总结了系统的现状和特点。鉴于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本系统基于ArcGIS Engine二维GIS开发平台和CityMaker三维GIS开发平台,以Microsoft SQL Server和Geodatabase为基础管理属性和空间数据,采用3ds Max作为建模工具,结合C/S框架和B/S框架,最终实现基于二三维一体化的综合管网信息系统,能够帮助管线管理人员管理城市地下管网以及其附属设施,实现管网管理信息化。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研究和分析二三维一体化技术,探讨如何实现矢量数据、DEM、模型文件、纹理图片、引擎索引等管网一体化空间数据的组织、存储和表达。(2)研究管网模型三维建模算法,包括管网空间位置及表面几何构成、管段模型和管线拐点模型的计算,以实现二维管线数据到三维管线数据的快速转换。(3)完成综合管网信息系统的系统数据采集,以及属性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库设计,实现研究区域真三维场景构建,完成二三维数据可视化。(4)设计并实现综合管网信息系统,完成用户交互,属性数据查询和分析,地图空间量算,空间分析和权限管理等功能。本研究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通过剖析应用现状,比较和总结相关技术和算法,结合用户实际需求,研发了综合管网信息系统,可以较好的满足管网管理的需要。希望本系统今后能更好地拓展GIS能力,改进和优化更多具体的功能,从而在管网管理、预警、抢险和决策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展现实用价值。
荆瀛[4](2020)在《基于GIS的地下管网3D可视化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一个城市的地下管网是整个城市的经济命脉,是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猛,城市化的步伐加快,以至于城市地下管线种类、数目都大大增加,实时性管理复杂繁多的地下管线状态和信息,使这个城市经济命脉安全稳定的为人民服务,是实现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目前我国大多还是用着二维平面化的平台对地下管线进行管理,这样非但不立体,并且在对地下资源进行施工开发的时候,由于没办法直观、清晰地看到地下的管线分布情况,以至于经常导致事故的发生,轻则对居民日常生活造成影响,重则给国家财产造成损失或是产生人员伤亡,所以,地下管网的3D可视化管理势在必行。本文基于日常生活中工作人员对城市地下管线管理的需求,采用三维GIS技术设计并开发了一个地下管网3D可视化系统。本论文所做工作如下:首先,在对数据进行预处理时分析目前主流的数据转换平台,最终采用了Arc GIS平台;其次再通过Terra Builder以及Terra Explorer Pro对地上3D场景进行搭建,实现了地图的三维展示;最后对Terra Explorer Pro进行二次开发实现了系统对地下管线的管理与空间分析;在传统地下管网的爆管分析中,发现大多的关阀决策都未管体流向考虑进去,本文根据实际情况,分析了传统方法的不足后,根据管体流向是否有效分别对爆管进行关阀分析。本论文设计并开发的基于GIS的地下管网3D可视化系统可以将城市地下管线直观、清楚的向用户显示出来,不仅可以对地下管线的空间和属性信息进行查询、编辑和统计,而且也具有自己的空间分析能力;在系统的爆管分析功能中,根据地下管线是否具有流向,或流向是否具有实际意义,给出不同的爆管关阀方法,加快事故抢修效率。本系统可以做为决策工具为信息化城市规划建设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使城市的规划管理能力进一步提高。
朱朝宁[5](2019)在《三维GIS管网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进步,我国的城镇化率不断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好,在2018年末我国的城镇化率逼近60%,管网在系统规模上愈加庞大,在拓扑方式上日益复杂,使得管网系统的管理成本越来越高,传统的治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智慧管网的需求,因此使用高新技术进行管理方式的更新换代已经成为必然。现有方案中基于三维GIS技术管理管网系统是一个主要研究方向,但是管网管理系统中的三维模型存在精细程度不足和建模效率低等问题,而且管网管理系统在三维GIS的空间分析策略方面存在传统的空间分析策略无法满足日益庞大、复杂的管网系统,而新的空间分析策略又相对较少的困境。为了解决当前管网管理系统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文首先在管网管理系统的三维建模方面使用Autodesk Revit建模软件利用参数进行三维建模,以及利用Revit公式和Dynamo可视化编程软件避免重复工作以提高三维建模效率,实现了在保证模型精细程度的情况下提高建模效率的目的;然后提出了以动态权值为基础的空间分析策略,并通过三维爆管分析来进行验证;最后,以某大型建筑的管网系统作为数据对象,使用Cesium地图框架和SSM开发框架开发基于B/S开发模式的三维GIS管网管理系统,以实现上述关键技术的应用,使其符合管网系统的需求。通过对精细快速建模和新型空间分析策略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三维模型在精细程度和建模效率上存在的问题,同时为管网管理系统的空间分析提供了新的空间分析策略。研究管网系统三维模型的精细快速建模方法和新型三维GIS空间的空间分析策略对实现管网系统的科学化、现代化管理有重要借鉴意义,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张璐[6](2019)在《既有校园雨洪管理体系构建研究 ——以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快速城市化进程下的城市环境正在面临严重的“雨洪”危机,既有校园作为城市建成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筑密度高、容积率低、绿化率低、可置换面积有限、地下管网复杂的特点,更使其成为雨洪问题的“重灾区”。暴雨条件下,雨水无法正常下渗、也无法通过管网及时排走,硬质地面形成大量地表径流造成积水与内涝,给师生正常学习、工作、生活带来极大不便。本研究旨在将海绵城市理念引入校园,针对既有校园搭建雨洪管理体系构建理论研究框架,并以此为依据完成“评估-模拟-设计”实践,尝试在景观层面寻求既有校园雨洪问题的解决途径。本研究以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为例,首先对场地现状进行调研校核,统计暴雨条件下的积水路段、积水点,发现雨洪问题。基于AHP-Mc Hurg针对天大校园做建设适宜性评价分析,并利用Arc GIS软件对天大校园地表环境建模、分析,使用SWMM软件模拟不同暴雨条件下场地的水文情况,以剖析不同区域出现雨洪问题的原因。其次,根据不同重现期下的模拟结果提出校园雨洪问题应对策略,并据此布设雨洪设施,构建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雨洪管理系统。而后,再次运用SWMM软件对场地水文进行二次模拟,对比不同场景下的系统径流量、分析雨洪系统管理绩效。最后,根据雨洪管理体系构建结果提出具体的景观设计策略与景观改造方案,实现既有校园雨洪管理能力与海绵校园景观品质的提升。既有校园如何通过自我更新实现对暴雨的科学应对和对雨水的有效利用不仅是惠及师生的大事,还将对雨洪技术措施的应用起到展示作用、对各类场地雨洪管理体系构建起到示范作用,带动海绵城市建设。
周玲,陈强[7](2020)在《城市地下管网增强现实系统研究》文中指出针对地下管网管理系统存在的管道图空间沉浸感不强,施工监控和碰撞检测等决策不灵活,地面建筑模型数据存储和渲染的问题,设计了城市地下管网增强现实系统。通过高精度定位服务来加载管道数据,采用七参数坐标转换方法将管道的经纬度坐标转换成Unity3D的数据;利用ARCore实现了管道模型的虚实融合;使用视觉惯性测距(Visual Inertial Odometry,VIO)算法实现对移动设备的跟踪。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可实现管道模型与现实场景相融合,多方位实时查看,实时交互等功能,增强了管网管理的空间决策支持能力,降低了海量地面建筑数据处理的难度。
于志远[8](2018)在《面向施工需求的地下综合管廊工程BIM技术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对其施工建设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向具体施工需求的BIM技术应用研究,为解决地下综合管廊施工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可行的方法,本文针对地下综合管廊施工阶段的不同需求,设计地下综合管廊BIM应用实施方案,研发地下综合管廊施工快速计量工具,并结合倾斜摄影技术辅助地下管网迁改,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BIM技术在地下综合管廊场地布置、虚拟建造、进度管理、工程量统计、地下管网迁改方面的应用需求,确定BIM应用目标;设计项目实施BIM技术的总体思路与详细流程,以明确实施步骤和业务内容;提出BIM模型创建、完善、交付的质量控制要求,确保模型的使用价值。(2)结合地下综合管廊施工过程中工程量统计的实际需求以及当前BIM模式下快速计量存在的问题,分析Revit模型图元的特性,建立模型计量数据提取与计算的方法,设计满足多种方式统计的地下综合管廊混凝土材料用量和预埋件数量快速统计的功能模块,并基于Revit平台采用C#语言开发了快速计量工具。(3)针对地下管网迁改需求,提出采用BIM+倾斜摄影技术辅助管网迁改的方法,通过基于倾斜摄影技术建立的实景模型与BIM模型的融合,判断地下管网与在建地下综合管廊的冲突,进而辅助设计地下管网迁改方案。(4)结合杭州市艮山路地下综合管廊实际工程,制定了 BIM技术实施方案,并对快速计量工具以及基于倾斜摄影技术的地下管网迁改方法进行了应用测试。结果表明,本研究有助于提高地下综合管廊施工的效率和质量,为后续BIM技术在地下综合管廊施工中的实施提供参考。
耿继军[9](2016)在《城市智慧管网信息系统的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智慧管网以地下管线精细化管理为目标,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构成基础。城市地下管网种类多,分布范围广,附属设施众多,存在着大量的“信息孤岛”,并且管网几何、拓扑结构比较复杂,这就造成了管网数据难以充分利用和共享的问题。论文通过构建一整套智慧管网信息系统,为地下管网的全方面、多层次和精细化的管理提供方案,以期解决上述问题。首先,深入地分析了一些相关的关键技术,包含J2EE技术、基于SOA架构的系统技术、基于安全XML数据交换、基于组件模型的系统内核结构和基于门户服务的用户访问等,总结这几种关键技术的主要特性,确定这几种技术的主要使用范围。其次,设计了面向智慧城市的智慧管网的较为完整的设计体系,包括系统设计思路,系统开发技术基础、系统技术路线和系统配置及软硬件选型原则等,对整个系统的总体设计进行了介绍。再次,对云服务共享平台的建设与设计进行了分析,包括平台总体结构和逻辑结构、信息资源规划和数据库设计、基于云技术的计算和存储、应用支撑服务设计等,对于整个云服平台的搭建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最后,通过构建智慧管网信息系统,验证了所研究的关键技术的可行性。所研究的智慧管网信息系统包含综合管网信息系统,智慧管网运行监管系统,三维管网信息系统三个子系统。此外,设计了一种新的管网数据处理入库方法,为海量地理数据处理提供了一种可行性方案。论文将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方法应用到智慧管网建设工作中,综合应用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建设云服务数据共享智慧化管理平台,并且在这个平台的基础上建设了智慧管网信息系统,从而完成了地下管网监、控、管一体化管理,把“智慧”的思想理论运用在管网的建设中,为城市地下管网的智慧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周京春[10](2016)在《地下管网三维空间数据模型及自动化精细建模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城市地下管网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座城市能量输送、物质传输、信息传递、排涝减灾和废物排弃的重要载体。作为城市地下空间中的一种重要对象,正承载着日益增长的城市居住人口及城市活动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压力,成为了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中的重中之重,日益呈现出错综复杂、相互交叠的立体特征,并具有施工不可见性、难度大、投资大、开发后不易改变等特点,因此,实现城市地下管网定位管理精细化、安全监管综合化、应急处置高效化和信息共享全面化已成为地下管网信息管理的本质目标。但是,目前面向地下管网的三维空间数据模型及其相关标准不统一,在数据信息含量、空间表现和分析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不足,三维模型缺乏完整的精细化构模和井室内外一体化表达的有效方法,造成了地下管网信息资源在表达和理解上各有不同,共享困难,建成的地下管网3D GIS成为了“信息孤岛”,三维模型建模自动化程度不高且更新困难,难以实现业务融合和协同互联,更无法支撑各种管网专业领域的知识模型。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昆明市地下管网信息应用与共享平台建设为基础,以城市地下管网实体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一种顾及几何、时态、拓扑、语义的一体化的地下管网三维空间数据模型,并在模型基础上,寻求一种自动化程度高、精细化、便于更新维护的三维构模方法。本论文主要的研究工作如下:(1)分析了面向智能管网的地下管网综合管理的需求及其内涵,提出了一体化的地下管网三维空间数据模型。以三维地下管网对象为核心,包含了语义数据模型、几何数据模型和时态数据模型三个部分,通过现实世界中的地下管网→地下管网本体系统→地下管网对象类库→地下管网时空对象的映射和转换,将地下管网实体的几何特征、时间特征、拓扑特征、语义特征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便于模型在计算机中得以实现,又保障了语义信息无歧义地传输和执行。(2)提出了基于CSG+Sweep+体布尔运算的混合方法来自动化、完整地建立三维地下管网精细模型的新方法。将地下管网实体分为了抽象化的不规则形体的管点实体、尺寸结构属性驱动的管点实体、拓扑连接关系驱动的管点实体和管段实体四类,不同的实体采用不同的表面数学建模方法,并设计了3种基本几何元素和7种实体对象的数据结构,研究了井室内外一体化表达的方法。(3)研究了地下管网三维模型数据在线更新的方法。针对管网变化后整体生成管网三维模型,时间长而无法满足应急等相关应用需求的难题,采用面向服务的架构(SOA),在服务器和客户端采用XML进行数据交换,实现了管网二维数据变更后,同步在线自动化局部更新管网三维模型数据的技术流程,填补了国内的空白。(4)基于上述研究成果,以昆明市地下管网信息应用与共享平台为原型系统,重点阐述了其中三维系统的实现路线及其建模效果,并以两个真实的应用案例,验证了本文研究成果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应用价值。
二、城市地下管网GIS总体设计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市地下管网GIS总体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BIM的地下管网综合运维管理平台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创新点和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论文创新点 |
1.4.3 论文技术路线 |
2 地下管网运维管理平台相关技术 |
2.1 BIM技术 |
2.1.1 BIM技术特点 |
2.1.2 BIM软件 |
2.1.3 BIM技术应用于地下管网运维管理的优势 |
2.2 BIM模型轻量化过程 |
2.2.1 BIM模型轻量化应用思路 |
2.2.2 BIM模型轻量化引擎 |
2.3 数据库技术 |
2.3.1 MySQL数据库 |
2.3.2 Mybatis持久层框架 |
2.3.3 数据库执行过程 |
2.4 地下管网运维IOT物联感知技术 |
2.4.1 无线感知基本原理 |
2.4.2 实时数据传输过程 |
2.5 本章小结 |
3 地下管网运维管理平台总体设计 |
3.1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3.2 系统设计要求及原则 |
3.2.1 系统设计目标 |
3.2.2 系统设计原则 |
3.2.3 平台开发技术路线 |
3.3 数据库设计 |
3.3.1 数据采集入库和更新 |
3.3.2 管网属性数据表 |
3.3.3 运维管理活动数据 |
3.4 系统架构 |
3.5 本章小结 |
4 地下管网综合运维管理平台开发过程 |
4.1 数据处理 |
4.1.1 BIM数据的处理 |
4.1.2 轻量化数据获取过程 |
4.1.3 BIM数据和维护管理数据的连接 |
4.2 运维平台总体功能设计 |
4.2.1 总体功能描述 |
4.2.2 系统框架选择 |
4.2.3 平台基本界面 |
4.3 平台基础管理 |
4.3.1 用户管理 |
4.3.2 组织管理 |
4.3.3 安全管理 |
4.4 可视化管理系统 |
4.5 管网专业分析系统 |
4.6 检修管理系统 |
4.6.1 巡检活动管理 |
4.6.2 维修活动管理 |
4.6.3 统计分析 |
4.7 设备运行管理系统 |
4.7.1 地下管网设备运行管理系统架构体系 |
4.7.2 数据监测内容和指标确定 |
4.7.3 监测点布置位置确定 |
4.7.4 测点异常值处理 |
4.7.5 告警设置 |
4.8 本章小结 |
5 工程案例及应用场景分析 |
5.1 BIM模型的构建 |
5.1.1 项目概况 |
5.1.2 BIM模型处理 |
5.2 平台基础功能应用 |
5.2.1 平台基础管理 |
5.2.2 可视化管理 |
5.3 平台专业功能应用 |
5.3.1 管网专业性分析 |
5.3.2 管网检修 |
5.3.3 数据监测和智能预警 |
5.4 对比分析 |
5.4.1 专业分析可视性 |
5.4.2 施工状态联动性 |
5.4.3 对比总结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维修反馈功能数据库设计程序代码 |
附录B 巡检任务派发JSP程序代码 |
附录C 管网流向分析功能JS程序代码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西安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1.5 论文安排 |
2 系统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 |
2.1 系统建设需求 |
2.1.1 多源数据的存储与管理需求 |
2.1.2 基础数据的浏览需求 |
2.1.3 信息的查询需求 |
2.1.4 管理对象的空间分析需求 |
2.1.5 统计与制图输出需求 |
2.2 系统建设框架 |
2.3 功能总体框架设计 |
2.4 数据源管理规划设计 |
2.4.1 数据的分层 |
2.4.2 数据的编码 |
2.5 系统网络设计 |
2.6 GIS平台 |
2.7 数据库平台 |
2.8 三维可视化平台 |
3 系统数据库设计 |
3.1 数据库设计 |
3.2 数据库表设计 |
3.2.1 数据库表结构定义 |
3.2.2 数据库主要表结构 |
3.3 管线编码设计 |
3.3.1 编码原则 |
3.3.2 管线分区 |
3.3.3 地下管线分类与编码 |
3.4 数据库性能及可靠性设计 |
3.4.1 数据库性能优化 |
3.4.2 数据库可靠性设计 |
4 系统功能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功能综述 |
4.2 系统界面 |
4.3 地图操作 |
4.4 数据查询 |
4.5 数据统计 |
4.6 管网分析 |
4.6.1 横断面分析 |
4.6.2 爆管分析 |
4.6.3 埋深分析 |
4.6.4 连通分析 |
4.6.5 碰撞分析 |
4.6.6 水平净距分析 |
4.7 规划业务 |
4.7.1 扯旗与打印 |
4.7.2 项目立案 |
4.7.3 CAD规划分析 |
4.7.4 放验线办理 |
4.7.5 竣工办理 |
4.7.6 案件统计 |
5 系统功能测试与数据质量检查 |
5.1 系统功能的测试 |
5.1.1 测试区域介绍 |
5.1.2 测试内容 |
5.2 数据质量检查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基于二三维一体化的综合管网信息系统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基于GIS的管网信息系统 |
1.2.2 二三维一体化研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行文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关键方法和技术研究 |
2.1 二三维一体化技术 |
2.1.1 一体化空间数据的组织 |
2.1.2 一体化空间数据的存储 |
2.1.3 一体化空间数据的表达 |
2.2 三维管网模型建模算法 |
2.2.1 管网空间位置与表面几何构成 |
2.2.2 管段模型计算 |
2.2.3 管线拐点模型计算 |
2.2.4 OpenGL管线模型绘制 |
2.3 软件开发平台 |
2.3.1 ArcGIS Engine |
2.3.2 CityMaker |
2.3.3 CityMaker与 Arc GIS3D性能比较 |
2.3.4 基于ArcGIS Engine和 CityMaker的系统二次开发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系统总体需求 |
3.2 功能性需求分析 |
3.3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3.4 系统可行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1 系统数据采集 |
4.1.1 管线、管点数据采集 |
4.1.2 地物数据采集 |
4.2 属性数据库设计 |
4.2.1 管点属性表 |
4.2.2 管段属性表 |
4.2.3 地物属性表 |
4.3 空间数据库设计 |
4.3.1 管线、管点图层设计 |
4.3.2 地物数据图层设计 |
4.3.3 管网种类设计 |
4.4 真三维场景构建 |
4.4.1 管网模型构建 |
4.4.2 地物模型构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5.1 系统设计原则 |
5.2 系统总体设计 |
5.2.1 技术路线 |
5.2.2 架构设计 |
5.2.3 功能设计 |
5.3 开发环境与运行环境 |
5.3.1 开发环境 |
5.3.2 运行环境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系统功能实现 |
6.1 基本信息控制模块 |
6.2 空间操作模块 |
6.3 属性查询模块 |
6.4 定位查询模块 |
6.5 统计分析模块 |
6.6 地图量算模块 |
6.7 数据输出模块 |
6.8 空间分析模块 |
6.9 剖面分析模块 |
6.10 用户管理模块 |
6.11 其他功能模块 |
6.12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基于GIS的地下管网3D可视化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课题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课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2.系统开发所需理论与技术基础 |
2.1 GIS技术 |
2.1.1 GIS技术简介 |
2.1.2 GIS软件技术的发展 |
2.1.3 GIS二次开发概述 |
2.2 GIS空间分析 |
2.2.1 叠置分析 |
2.2.2 缓冲区分析 |
2.3 管线碰撞分析 |
2.3.1 管线碰撞检测处理方法 |
2.3.2 基于三维空间几何的最短距离计算 |
2.4 爆管关阀分析 |
2.4.1 逻辑网络拓扑关系的建立 |
2.4.2 图的遍历搜索算法 |
2.5 系统开发可行性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系统总体设计与管线数据库的建立 |
3.1 系统总体设计 |
3.1.1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3.1.2 系统体系架构设计 |
3.1.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3.2 综合管线数据库的建立 |
3.2.1 Geodatabase数据模型 |
3.2.2 地下管线数据预处理 |
3.2.3 地下管线数据模型的设计 |
3.2.4 地下管线数据结构的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4.系统详细设计 |
4.1 3D可视化场景的构建 |
4.1.1 地上三维场景的构建 |
4.1.2 三维地下管网的构建 |
4.2 空间分析 |
4.2.1 剖面分析 |
4.2.2 开挖分析 |
4.3 爆管分析 |
4.3.1 爆管产生原因 |
4.3.2 爆管关阀算法 |
4.4 本章小结 |
5.系统成果展示 |
5.1 系统主界面 |
5.1.1 载入地形 |
5.1.2 地下模式 |
5.2 管线管理 |
5.2.1 管线编辑 |
5.2.2 管点编辑 |
5.2.3 管线分类统计 |
5.3 空间分析 |
5.3.1 爆管分析功能 |
5.3.2 剖面分析功能 |
5.3.3 开挖分析功能 |
5.3.4 碰撞分析功能 |
5.4 本章小结 |
6.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5)三维GIS管网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精细快速建模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空间分析策略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目前存在的问题 |
1.5 论文主要内容和组织结构 |
1.5.1 论文主要内容 |
1.5.2 论文组织结构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精细快速建模方法研究 |
2.1 管网系统特征分析 |
2.1.1 管网系统的类别分析 |
2.1.2 管网系统的空间结构分析 |
2.1.3 管网系统构件的几何分析 |
2.2 三维模型建模技术 |
2.2.1 三维可视化 |
2.2.2 Autodesk Revit软件 |
2.2.3 Autodesk Revit软件建模 |
2.3 精细快速建模研究 |
2.3.1 管件参数化建模 |
2.3.2 定义连接规则 |
2.3.3 Dynamo可视化编程 |
2.4 三维模型精细程度评价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管网系统空间分析策略研究 |
3.1 三维GIS平台 |
3.1.1 Cesium地图框架 |
3.1.2 3D Tiles数据标准 |
3.2 管网系统的模型数据分析 |
3.2.1 切片集、元数据、切片的属性分析 |
3.2.2 实例3D模型文件结构 |
3.3 空间分析策略研究 |
3.3.1 管网属性预处理 |
3.3.2 遍历管网数据 |
3.3.3 权值计算 |
3.4 三维爆管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管网管理原型系统分析与设计 |
4.1 管网管理系统目标 |
4.2 管网管理系统可行性分析 |
4.2.1 技术可行性 |
4.2.2 经济可行性 |
4.2.3 社会因素可行性 |
4.2.4 应用前景 |
4.3 管网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
4.3.1 系统功能需求 |
4.3.2 系统性能需求 |
4.4 管网管理系统网络部署和运行环境 |
4.5 管网管理系统的总体设计 |
4.5.1 系统开发模式 |
4.5.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4.5.3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6 管网管理系统详细设计 |
4.6.1 模型展示模块 |
4.6.2 查询与量算模块 |
4.6.3 管网信息编辑模块 |
4.6.4 管网分析模块 |
4.6.5 数据库详细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管网管理原型系统实现与测试 |
5.1 管网管理系统实现 |
5.1.1 管网模型展示模块的实现 |
5.1.2 查询与量算模块的实现 |
5.1.3 管网信息编辑模块的实现 |
5.1.4 管网分析模块的实现 |
5.2 管网管理系统测试 |
5.2.1 测试方法 |
5.2.2 测试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6)既有校园雨洪管理体系构建研究 ——以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中国城市普遍面临雨洪问题 |
1.1.2 “海绵城市”进入新阶段 |
1.1.3 绿色发展对校园环境提出新要求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相关研究综述小结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论文框架与技术路线 |
1.6.1 论文框架 |
1.6.2 技术路线 |
第2章 既有校园雨洪管理系统构建研究 |
2.1 相关概念 |
2.1.1 既有校园 |
2.1.2 雨洪管理理念 |
2.1.3 精细化设计 |
2.1.4 模块化设计 |
2.2 既有校园环境特征分析 |
2.2.1 功能布局 |
2.2.2 广场绿地系统 |
2.2.3 道路系统 |
2.2.4 河湖水系统 |
2.3 既有校园海绵建设影响要素 |
2.3.1 自然条件 |
2.3.2 建设现状 |
2.3.3 目标与需求 |
2.4 海绵城市理念在既有校园内的应用 |
2.4.1 发展趋势 |
2.4.2 应用原则 |
2.4.3 技术流程 |
2.4.4 雨洪设施类型与选择 |
2.4.5 雨洪设施规模计算方法 |
第3章 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区域现状与问题评估 |
3.1 研究区域概况 |
3.1.1 地理环境 |
3.1.2 校园建设 |
3.1.3 雨洪改造 |
3.2 基于AHP-MCHURG适宜性分析法的建设适宜性评价分析 |
3.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2.2 确定评分标准与结果计算 |
3.2.3 适宜性评价分析 |
3.3 SWMM模型模拟分析 |
3.3.1 SWMM模型模拟原理 |
3.3.2 地表部分模型构建 |
3.3.3 地下部分模型构建 |
3.3.4 设计雨型与参数率定 |
3.4 模拟结果分析 |
3.4.1 地表径流模拟结果 |
3.4.2 节点超载模拟结果 |
3.4.3 雨洪问题成因分析 |
第4章 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雨洪管理体系构建 |
4.1 基于SWMM模拟结果的校园雨洪问题应对策略 |
4.1.1 校园雨洪控制重点 |
4.1.2 雨洪系统构建策略 |
4.1.3 校园绿地布局调整方案 |
4.2 雨洪管理系统设计 |
4.2.1 系统下垫面整理 |
4.2.2 年径流量控制目标取值与分解 |
4.2.3 雨洪系统设施布设 |
4.2.4 雨洪调蓄容积估算 |
4.2.5 雨洪设施规模推演 |
4.3 多情景雨洪控制模拟比较 |
4.3.1 情景一:原始系统 |
4.3.2 情景二:绿地系统 |
4.3.3 情景三:雨洪系统 |
4.3.4 对比分析 |
第5章 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海绵校园景观改造 |
5.1 设计目标与原则 |
5.1.1 设计目标 |
5.1.2 设计原则 |
5.2 设计策略 |
5.2.1 设计理念 |
5.2.2 总体设计 |
5.2.3 模块分区 |
5.3 模块化海绵景观设计 |
5.3.1 道路交通层面 |
5.3.2 广场绿地层面 |
5.3.3 附属绿地层面 |
5.4 景观节点设计方案 |
5.4.1 六里台学生宿舍区 |
5.4.2 26号教学楼周边片区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创新点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7)城市地下管网增强现实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总体设计方案 |
2.1 硬件平台总体设计 |
2.2 软件平台总体设计 |
2.2.1 软件环境 |
2.2.2 系统的主要软件设计 |
3 关键技术 |
3.1 高精度差分定位 |
3.1.1 基于RTK的定位设计 |
3.1.2 基于七参数坐标变换的管道数据设计 |
3.2 基于ARCore的虚实融合 |
4实验测试与结果分析 |
4.1虚实融合可视化测试 |
4.2 交互测试结果 |
5 结束语 |
(8)面向施工需求的地下综合管廊工程BIM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
2 地下综合管廊工程施工BIM实施方案研究 |
2.1 地下综合管廊工程BIM技术应用需求分析 |
2.2 地下综合管廊施工BIM实施框架设计 |
2.2.1 BIM技术应用目标 |
2.2.2 BIM应用实施框架 |
2.3 地下综合管廊施工BIM实施环境搭建 |
2.3.1 BIM应用实施组织结构 |
2.3.2 BIM应用实施平台选择 |
2.4 地下综合管廊施工BIM技术应用流程设计 |
2.4.1 BIM应用流程总体设计 |
2.4.2 BIM应用流程详细设计 |
2.5 地下综合管廊施工BIM信息模型质量控制 |
2.5.1 施工BIM模型创建要求 |
2.5.2 施工BIM模型完善要求 |
2.5.3 施工BIM模型交付要求 |
2.6 本章小结 |
3 地下综合管廊工程快速计量工具的设计与开发 |
3.1 基于BIM的地下综合管廊快速计量开发的需求 |
3.1.1 地下综合管廊工程计量内容 |
3.1.2 BIM技术在快速计量中的问题 |
3.2 计量工具开发关键技术 |
3.2.1 Revit开发平台分析 |
3.2.2 Revit API及开发工具 |
3.3 快速计量工具的功能设计与实现 |
3.3.1 功能设计 |
3.3.2 功能实现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BIM+倾斜摄影技术的地下管网迁改应用探索 |
4.1 地下管网迁改中面临的难题 |
4.2 基于BIM的地下管网碰撞检测 |
4.2.1 地下管网BIM模型建立 |
4.2.2 地下管网碰撞检查 |
4.3 基于倾斜摄影技术的地下管网迁改 |
4.3.1 技术与平台简介 |
4.3.2 实景模型建立 |
4.3.3 实景模型在地下管网迁改中的应用 |
4.4 本章小结 |
5 工程实例应用 |
5.1 工程概况及特点 |
5.2 地下综合管廊施工BIM技术实施及应用 |
5.2.1 BIM实施策划 |
5.2.2 BIM技术应用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成果 |
附录 |
(9)城市智慧管网信息系统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2 智慧管网信息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
2.1 J2EE技术 |
2.1.1 支持异构环境 |
2.1.2 可伸缩性 |
2.1.3 稳定的可用性 |
2.1.4 强大的应用开发能力 |
2.2 基于SOA架构的系统技术框架 |
2.2.1 重点关注服务 |
2.2.2 松耦合 |
2.2.3 重构的灵活性 |
2.3 基于安全XML的数据交换 |
2.3.1 XML是可行的解决数据交换问题的方案 |
2.3.2 XML技术与PKI技术的结合---安全XML |
2.4 基于组件模型的系统内核结构 |
2.5 基于门户服务的用户访问 |
2.6 基于消息服务的数据交换与共享 |
2.7 本章小结 |
3 智慧管网信息系统总体设计 |
3.1 系统设计思路 |
3.1.1 基础数据层 |
3.1.2 共享云平台管理层 |
3.1.3 系统应用层 |
3.2 系统开发技术基础 |
3.2.1 基于B/S和M/S混合体系开发 |
3.2.2 Web GIS构建 |
3.3 系统的技术路线 |
3.3.1 系统的逻辑结构 |
3.3.2 GIS云服务平台 |
3.3.3 系统特点 |
3.4 系统配置及软硬件选型原则 |
3.5 本章小结 |
4 云服务共享平台设计 |
4.1 平台总体结构和逻辑结构 |
4.2 信息资源规划和数据库设计 |
4.2.1 信息资源规划 |
4.2.2 数据库设计 |
4.3 基于云技术的计算和存储 |
4.3.1 数据安全可靠 |
4.3.2 客户端需求低 |
4.3.3 轻松共享数据 |
4.3.4 可能无限多 |
4.4 应用支撑服务设计 |
4.4.1 数据使用权限控制 |
4.4.2 数据库备份服务 |
4.4.3 统一权限认证管理平台 |
4.4.4 防恶意软件服务平台 |
4.4.5 运维审计平台 |
4.5 本章小结 |
5 智慧管网信息系统构建与实现 |
5.1 综合管网信息系统构建与实现 |
5.1.1 管网数据维护管理信息子系统(C/S) |
5.1.2 综合管网信息发布子系统(B/S) |
5.2 智慧管网运行监管系统构建与实现 |
5.2.1 系统结构 |
5.2.2 巡检监控管理系统 |
5.2.3 维修管理系统 |
5.2.4 养护管理系统 |
5.3 三维管网信息系统构建与实现 |
5.3.1 系统设计 |
5.3.2 功能设计 |
5.4 智慧管网数据处理系统 |
5.4.1 数据类型比较 |
5.4.2 实验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10)地下管网三维空间数据模型及自动化精细建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地下管网建模需求概述 |
1.2.1 国家政策层面 |
1.2.2 智慧城市与智慧管网 |
1.2.3 BIM与地下管网三维模型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地下管网三维GIS的研究现状 |
1.3.2 地下管网三维空间数据模型的研究现状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4.3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地下管网的特征及数据分析 |
2.1 地下管网的特征及分析 |
2.1.1 地下管网的几何特征及分析 |
2.1.2 地下管网的时间特征及分析 |
2.1.3 地下管网的语义特征与分析 |
2.2 地下管网数据的内容 |
2.3 地下管网数据的获取与表达 |
2.3.1 管线探测技术 |
2.3.2 管道闭路电视(CCTV) |
2.3.3 管线电子标识系统 |
2.3.4 管线状态传感器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一体化的地下管网三维空间数据模型 |
3.1 地下管网一体化的三维空间数据模型 |
3.1.1 模型建设思路 |
3.1.2 一体化模型的设计 |
3.2 地下管网的语义数据模型 |
3.2.1 基于本体的语义数据模型 |
3.2.2 地下管网本体与专业管网本体间的集成与互操作 |
3.3 地下管网的几何数据模型 |
3.3.1 几何数据模型 |
3.3.2 空间关系的描述 |
3.4 地下管网的时态数据模型 |
3.4.1 规划设计时态 |
3.4.2 建设工程时态 |
3.4.3 管网设施时态 |
3.4.4 运行维护时态 |
3.4.5 在线监测时态 |
3.4.6 事件时态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地下管网三维自动化精细构模方法 |
4.1 构模思路 |
4.1.1 管网实体表面数学构模方法的选择 |
4.1.2 模型数据结构设计 |
4.2 地下管网实体的构模方法 |
4.2.1 三维管网整体构模步骤 |
4.2.2 数据约束及数据处理 |
4.2.3 CSG方法构模 |
4.2.4 Sweep方法构模 |
4.3 管井相交处理 |
4.4 管网三维模型的更新 |
4.4.1 模型更新架构 |
4.4.2 模型更新工作流 |
4.4.3 模型更新规则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地下管网三维原型系统及其应用分析 |
5.1 原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5.1.1 原型系统概述 |
5.1.2 三维原型系统实现 |
5.1.3 建模效果及分析 |
5.2 应用分析 |
5.2.1 辅助管网工程在线三维规划审批 |
5.2.2 对排水管网专业模型的支持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的研究工作 |
6.2 主要的创新点 |
6.3 进一步的工作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所编着作与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博期间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 |
攻读期间获得的科技奖励 |
致谢 |
四、城市地下管网GIS总体设计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BIM的地下管网综合运维管理平台开发研究[D]. 夏松林. 烟台大学, 2021(11)
- [2]西安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彭勃.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3]基于二三维一体化的综合管网信息系统研发[D]. 马开德.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4]基于GIS的地下管网3D可视化系统设计与实现[D]. 荆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7)
- [5]三维GIS管网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 朱朝宁. 河北工程大学, 2019(02)
- [6]既有校园雨洪管理体系构建研究 ——以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为例[D]. 张璐. 天津大学, 2019(01)
- [7]城市地下管网增强现实系统研究[J]. 周玲,陈强.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20(01)
- [8]面向施工需求的地下综合管廊工程BIM技术应用研究[D]. 于志远. 西安理工大学, 2018(01)
- [9]城市智慧管网信息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 耿继军. 东华理工大学, 2016(08)
- [10]地下管网三维空间数据模型及自动化精细建模方法研究[D]. 周京春. 武汉大学, 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