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实行行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过失,价值论,教唆犯,共犯,贪污罪,伤害罪,重犯。
实行行为论文文献综述
李凌旭,童伟华[1](2019)在《组织、利用邪教组织破坏法律实施罪实行行为之教义学反思与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组织、利用邪教组织破坏法律实施罪的实行行为是本罪犯罪构成中的重要要素,主要围绕"破坏""组织""利用"而引发争议。在传统的刑法注释学背景下,关于本罪之实行行为的认定有以目的犯理论为基底的单行为犯说、行为和结果混同说、手段行为+目的行为说、司法解释分类说等诸多立场,都存在各自的缺陷。在教义学视域下着眼于"破坏"之属性判断,应将"破坏"作为结果看待,"组织""利用"才是本罪的实行行为。(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张晨[2](2019)在《论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实行行为——以不作为说为切入点》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刑法第叁百九十五条第一款规定:"国家工作人员的财产、支出明显超过合法收入,差额巨大的,可以责令该国家工作人员说明来源,不能说明来源的,差额部分以非法所得论。"一直以来,学者们针对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在实行行为性质上存在的不同认识,从现行犯罪论体系及法解释角度反推只能得出本罪的实行行为是不作为,由此肯定行为人的故意心态及公诉机关对于构成要件完全的客观证明责任。然而在此基础上,应当肯认本罪的提出属于过渡性质的无奈之举,不作为说的解释路径无法充分接受检验,从而应回到立法原意、使本罪的立法功能步于堵截罪状,并在立法论层面预留反思空间。(本文来源于《法制博览》期刊2019年24期)
蓝梓文[3](2019)在《贪污罪实行行为的教义学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立法与司法解释大幅度提高贪污罪入罪数额之后,进一步加深了贪污罪与盗窃罪、诈骗罪等罪处罚不协调的现状。因此,当下有必要重新思考贪污罪在今日法秩序的规范性意义。首先,贪污罪的保护法益应回归于单一的财产法益。其次,按照文理解释、体系解释及目的解释的要求,贪污罪的实行行为应限制解释为侵占一种,"窃取""骗取"是指侵占内容下实施非法占有的不同行为手段,而非等同于盗窃罪与诈骗罪的构成行为。(本文来源于《四川警察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刘天宏[4](2019)在《教唆行为与实行行为的共同过失解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教唆犯,按照我国刑法的通说理论,教唆犯在主观上必须具有教唆他人犯罪的故意。教唆的故意,理论上一般为双重故意即故意引起他人犯罪的犯意和希望或者放任他人完成犯罪[1]。而在司法实践中还存在着教唆他人过失犯罪,如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发布的关于审理交通肇事罪若干问题的司法解释中,第7条规定: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或者机动车辆承包人指使、强令他人违章驾驶造成重大交通事故,具有本解释第二条规定情形之一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这里就是暗含共同犯罪之意。理论上也将这种情况称为教唆过失。对于教唆过失是否应当属于共同犯罪的问题,应当肯定故意教唆他人过失犯罪成立共同犯罪。(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崔耀华[5](2019)在《过失犯实行行为定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过失犯实行行为的定型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理论上与刑法的两大基本原则——罪刑法定原则和罪刑相适应原则相契合,实践中又迎合了破除对“社会危害性”过度依赖的需求并将过失犯的实行行为与一般的过失违规行为区分开来。但是,过失犯的实行行为定型在我国的立法与司法现状中却又存在许多问题,我国刑法总则仅对过失犯的主观方面设置规范,而对过失犯的实行行为的规范不明确,而刑法分则对过失犯的实行行为的表述或与故意犯实行行为等同或与行政违规行为的结果加重犯混淆。而司法中对过失犯实行行为的认定,或是过于形式化而忽略行为本质的法益侵害性,或是过度运用类型化思维忽略构成要件形式上的符合性。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我们可以借鉴德日的先进理论,从而得出符合我国国情的过失犯实行行为的定型结论,即形式上将其定型为对客观义务的违反,在实质上定型为制造了法不容许的危险。另外通过德日司法实践中的理论运用,我们将形式上的定型作为积极的认定因素,而实质上的定型作为消极的排除因素。最后,回归到我国过失犯实行行为定型问题的具体解决,原则有二,第一,坚持形式定型和实质定型的统一;第二,坚持形式定型优先于实质定型。立法中过失犯实行行为的缺失可采用“例示法”运用在立法解释和司法解释中予以弥补,司法中以形式理性矫正对类型化思维的过度运用。(本文来源于《华侨大学》期刊2019-05-29)
陈历文[6](2019)在《论犯罪实行行为“着手”判定之标准》一文中研究指出犯罪实行行为"着手"的认定有主观说、客观说以及折中说等不同的主张,它们都试图将"着手"的认定标准构建为数学公式式的一个精确的"点"。鉴于对"着手"问题的探讨一般是与违法观相结合的传统,故而在对其认定标准的理解上也应如此。基于二元的行为无价值论的立场,行为本身所具有的危险当然要以具体的客观因素加以判别,但在判定行为具有引起某种危险之后,对该行为到底成立何种犯罪的"着手"还须结合行为人的主观要素进行整体评价。(本文来源于《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何琳[7](2019)在《论间接正犯实行行为着手的认定》一文中研究指出Where the perpetrator directly commits a crime,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perpetrator's conduct is generally not a difficult problem.However,in judicial practice,there are also cases in which deliberately resort to the hands of those who have no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or who are completely unaware of the situation in order to ensure that their criminal purposes can be achieved.In this case,because its criminal acts include the indirect principal offender's behavior and behaviors by the person who was be used.How to identify the proceeding of its action?It is undoubtedly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issue of criminal law worthful studying.Therefore,this paper intends to expand the research on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indirect principal offender's execution behavior,by defining our country's accomplice system,trying to limit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indirect principal offender's execution behavior to a reasonable range.Then,within the framework of not breaking through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our current criminal law,in line with the modesty of criminal law,in order to provide solutions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indirect principal offenders.The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according to the writing ideas used in the research process are to put forward problems-analyze problems-solve problems.Therefore,under the guidance of this train of thought,the article is mainly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o discuss.First is the introduction,which begins with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is topic,the theory of identification of indirect principal offenders by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and the methods and routes of this study.In the first part,according to the effective cases in our country,the controversial focus of conviction and determination is brought out,so as to analyze and discuss how to identify the indirect principal offender in our country,and based on judicial practice,pointedly put forward the current indirect principal offender in our country to identify the standard of ambiguity and inconsistency.In the second part,on the basis of defining our country's accomplice system,the author expounds the theoretical controversy about indirect principal offender,and puts forward her own views after commenting and analyzing it.The last part of the article combines the judicial practice of our country,carries on the typification analysis to the indirect principal offender,and carries it out in practice.(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陈志军[8](2019)在《准确认定实行行为与伤亡结果之间因果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并非任何暴力都具有实行行为性,只有具有实行行为性的暴力才能以过失致人死亡罪、故意伤害罪等犯罪论处。对不具有实行行为性的轻微暴力,即使造成了致人死亡的结果,也不应当以上述犯罪论处。因果关系的判断是一种纯客观事实判断。行为人以及一般人在行为当时能否(本文来源于《检察日报》期刊2019-04-26)
吴璘芝,莫志强[9](2019)在《论虚假诉讼罪的实行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虚假诉讼罪在法律上是指自然人或者单位利用不可能存在的或者是不真实的人或事,又或者称之为捏造事实,对他人或者单位提起民事诉讼,扰乱、妨害司法秩序或者严重侵害他人或单位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虚假诉讼罪就其行为性质来说是结果犯,虚假诉讼罪的主要表现形式多见于在保险案件中的虚假串通行为、虚构事实以获得优先受偿权、"影子合同"、虚假离婚、以企业破产为被告的虚假诉讼、串通虚假和解。虚假诉讼罪以提起民事诉讼、提交民事起诉状为着手,以法院作出生效判决为结果,以此来判断虚假诉讼罪的停止形态。(本文来源于《经济与社会发展》期刊2019年02期)
彭哲[10](2019)在《我国过失实行行为研究——以客观归责论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客观归责论对过失犯罪相关疑难的分析研究存在独特的优势,特别是在判定因果关系以及对过失实行行为进行判定时,尤为突出。文章就目前国内对过失犯罪的研究正面临现实问题与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联系起来,以客观归责论为视角,分析解剖过失实行行为,进而帮助过失犯罪理论完善其存在的不足,以期在合理借鉴客观归责论的前提下,为我国的过失犯罪理论的发展献出自己绵薄之力。(本文来源于《法制与经济》期刊2019年02期)
实行行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我国刑法第叁百九十五条第一款规定:"国家工作人员的财产、支出明显超过合法收入,差额巨大的,可以责令该国家工作人员说明来源,不能说明来源的,差额部分以非法所得论。"一直以来,学者们针对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在实行行为性质上存在的不同认识,从现行犯罪论体系及法解释角度反推只能得出本罪的实行行为是不作为,由此肯定行为人的故意心态及公诉机关对于构成要件完全的客观证明责任。然而在此基础上,应当肯认本罪的提出属于过渡性质的无奈之举,不作为说的解释路径无法充分接受检验,从而应回到立法原意、使本罪的立法功能步于堵截罪状,并在立法论层面预留反思空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实行行为论文参考文献
[1].李凌旭,童伟华.组织、利用邪教组织破坏法律实施罪实行行为之教义学反思与建构[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2].张晨.论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实行行为——以不作为说为切入点[J].法制博览.2019
[3].蓝梓文.贪污罪实行行为的教义学解读[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19
[4].刘天宏.教唆行为与实行行为的共同过失解构[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
[5].崔耀华.过失犯实行行为定型研究[D].华侨大学.2019
[6].陈历文.论犯罪实行行为“着手”判定之标准[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9
[7].何琳.论间接正犯实行行为着手的认定[D].华中科技大学.2019
[8].陈志军.准确认定实行行为与伤亡结果之间因果关系[N].检察日报.2019
[9].吴璘芝,莫志强.论虚假诉讼罪的实行行为[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9
[10].彭哲.我国过失实行行为研究——以客观归责论为视角[J].法制与经济.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