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实现燃煤颗粒物(PM)污染排放控制必须深入了解颗粒物排放规律及生成机理。煤粉燃烧过程中产生飞灰颗粒粒径分布为粗模态,细模态和超细模态3种。与粗模态PM相比,细模态PM占比较大,其小粒径与富集性特点影响人体健康及大气环境。同时,相对于形成过程与机理相对成熟的超细模态PM,细模态PM形成机理及研究进展尚缺乏系统总结,抑制细模态PM排放存在困难。笔者分析了细模态PM的形成机理(焦炭颗粒的破碎、矿物质熔融聚合、外在矿物质破碎、表面灰粒的脱落)及主要影响因素,探讨了模拟研究进展并指出未来研究重点。煤灰PM粒径分布主要是焦炭颗粒破碎与矿物质聚合行为这2个因素相互竞争的结果。破碎行为使得细模态PM数量增多粒径减小,而矿物质聚合使得PM数量减小,有利于粗模态PM形成。影响PM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孔隙结构、燃烧模式与焦炭粒径。孔隙率较高的煤胞型焦炭相较于其他结构焦炭更易发生破碎,产生更多细模态PM。增加温度与氧含量,降低粒径均有助于PM生成,但较高温度下灰粒的聚合可能导致粒径分布倾向于粗模态PM。破碎行为对焦炭燃烧特性模拟大致分为群体平衡模型和逾渗模型2类。基于细模态PM形成机理与影响因素,认为逾渗模型考虑了焦炭本身孔隙结构,更适于模拟焦炭破碎行为。本征动力学燃烧模型与逾渗模型的结合是准确预测灰颗粒粒径分布的关键,是下一步的研究重点。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刘思琪,牛艳青,温丽萍,闫博康,王登辉,惠世恩
关键词: 煤焦燃烧,细模态颗粒物,形成机理,逾渗模型
来源: 洁净煤技术 2019年03期
年度: 2019
分类: 工程科技Ⅰ辑
专业: 燃料化工
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51776161),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资助项目(2018JQ5010)
分类号: TQ534
DOI: 10.13226/j.issn.1006-6772.19011803
页码: 9-18
总页数: 10
文件大小: 2434K
下载量: 126
相关论文文献
- [1].储层岩石的三维逾渗模型研究[J].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0(03)
- [2].逾渗模型与复杂网络[J]. 现代物理知识 2015(03)
- [3].裂隙多孔介质双重逾渗模型的算法实现[J]. 计算物理 2014(02)
- [4].基于逾渗模型的盐岩损伤与破坏研究[J]. 岩土力学 2014(02)
- [5].碳系导电填料混杂填充聚合物共混体系的导电逾渗模型[J].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15(08)
- [6].一种基于逾渗模型的裂隙岩石渗透系数确定方法[J]. 西北地震学报 2011(S1)
- [7].多层网络上的逾渗相变[J]. 科技导报 2017(14)
- [8].低碳技术在市场中扩散的逾渗模型——基于新能源乘用汽车产业的仿真分析[J]. 系统工程 2020(05)
- [9].基于逾渗模型的泥页岩导电机理模拟[J]. 地球物理学报 2017(05)
- [10].金属-绝缘体颗粒膜电阻的蒙特卡罗模拟[J]. 电工材料 2018(01)
- [11].随机多孔介质逾渗模型渗透率的临界标度性质[J]. 物理学报 2008(04)
- [12].爆发性逾渗模型的Shortest-path指数和Backbone指数[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2)
- [13].煤焦破碎及颗粒物形成的逾渗模拟[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1(11)
- [14].低剪切混合方法制备炭黑/聚丙烯纳米复合材料及其电性能研究[J]. 高分子学报 2009(01)
- [15].PP/AlN复合材料导热机理研究[J]. 塑料科技 2013(04)
- [16].基于双重逾渗模型的裂隙多孔介质连通性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1(06)
- [17].La_(0.67)Ca_(0.33)MnO_3/Zn_(0.95)Co_(0.05)O复合材料的输运特性[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5)
- [18].上覆岩层裂隙演化逾渗模型研究[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13(06)
- [19].聚氨酯弹性体电致伸缩特性[J].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3)
- [20].卡尔曼一致性滤波器的丢包性能分析及能量优化[J]. 控制理论与应用 2018(08)
- [21].含随机裂纹网络孔隙材料渗透率的逾渗模型研究[J]. 物理学报 2015(13)
- [22].煤气化过程中单颗粒吸收剂脱硫反应模型概述[J]. 东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2)
- [23].荧光光谱跟踪结冷胶水溶液的溶液-凝胶转变[J]. 高分子学报 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