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也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追求和判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一个基本尺度。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我国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的解放和发展之路,实现了社会主义价值的新拓展。
【关键词】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社会主义价值;新拓展
马克思主义是人的解放学说,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在这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了一个基本目标、基本原则,也成为了一门行动科学、一种现实运动。因此,也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追求和判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一个基本尺度。
一、人的解放: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核
站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马克思、恩格斯厘清了既往各种形色的抽象、机械的人道说教,建立起了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始终的人的解放学说——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都有论述。例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人作了综合的论述,阐述了人的三个方面的属性以及相互关系,肯定了人的本质规定是自然、实践和社会的统一体;《共产党宣言》中认为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并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看作是共产主义最根本的特征;《资本论》中把经济研究同人的问题有机结合了起来,在劳动的一般过程中进行了考察和论证,从经济学角度实现了人的自然性和实践性的统一。《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指出劳动实践是人和动物相区别的根本标志,提出“劳动创造人”,并阐述了人的自然性和实践性在人类发展历史上的作用是变化的,“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的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1]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内涵得到了深刻阐述和展开。第一,只有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条件下,随着社会制度巨大优越性的凸显、剥削制度被彻底消灭、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产品和服务极大丰富,才会提供人的需要的自由全面发展存在的真实环境空间。第二,在马克思主义这里,有生命的、现实的个人是人类历史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人的解放是综合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高度发展的过程和结果,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提供着一切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前资本主义社会在落后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中,个人的社会关系和个性自由明显受局限于狭隘领域。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获得了很大发展,自然也在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基础上形成了全面关系、多方面需求和全面能力体系,但人的本质发生了异化。而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形成自由人的联合体,共产主义作为自由王国的基本内容和体现就是把人的能力发挥和发展作为始点和目的本身,把具有极大普遍性和全面性的人的本质力量呈现出来,建立以生产力高度发达和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社会财富为基本特征的共同体,是以人为目的和归宿而不是服务于物(物只是介体),各个个体自愿联合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由全面发展。第三,共产主义社会作为个性充分发展的自由人联合体,作为包括个人特有的性格、爱好、兴趣、特长、情感、素质、品格、气质及自我意识等方面总和的人的个性,都应该是主体自觉、自主、自愿的发展,都应该是充分、全面的发展,并体现为一种综合表现。
二、历史的困境:东西方社会研究与实践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传播和发展,东西方社会思潮同时高度关注人的发展理论。20世纪以来关注人的发展理论的西方世界最重要思潮就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从人的现实生存状况出发,确定人的研究为核心理论主题,针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物质繁荣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所造成的现代人被异化的现实状况,进行了严厉和深刻的批判,并反复追问人的意义和价值,千方百计寻求防止被异化以及寻求人的解放与自由。例如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卢卡奇等为代表)、法兰克福学派(以霍克海默等为代表)以及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萨特的存在主义、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赖希的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等,他们都突出了对如何扬弃异化、实现人的彻底解放等的探索。这些理论家都期望能开出救治良方,以期在真实的社会发展中尝试找到人的自由解放之路。但是无一例外,他们的理论主张都陷入了这样那样的局限和困境,在空想、人道、假设的世界里盘旋,找不到真正的出路和方向,其共同的重大缺陷就是舍弃了马克思历史观中基始的“唯物”的方面。东方国家研究与实践状况与以前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实践密切相关。列宁主张,从客观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他这里,列宁非常清楚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未把东方社会纳入视野范围,正如马克思在考察资本主义时指出,马克思主义相关研究更倾向于适用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前苏联作为社会主义政权坚持“从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出发,将人民的利益看做最高的法律。”[2]在列宁时期,从理论和实践上都追求共产主义既要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也要保证社会全体成员的充分福利和自由的全面发展,即使在非常艰难的经济社会条件下也正确、比较正确地实施着这一原则。到了斯大林时期,从上至下推行高度集权模式和肃反扩大化,造成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史上严重的“左”倾人本错位,在此基础上衍生了倾向于从“物质决定论”或阶级斗争等方面解释马克思主义而忽视其价值原则,以及将对人的关怀与关注斥为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而列入禁区的两大理论研究误区,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及至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时期,将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而实质性否定社会主义改革,并根本背离了马克思主义人本观,导致了前苏联解体。与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初(前后)的中国传播大致同步,人的发展理论在我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发展中也经历了比较、选择这个较长的过程。近代以来,一方面是帝国主义的入侵掠夺和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另一方面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也在积极探索向西洋文明努力学习、寻求救国救民真理。在西学东渐的大潮中,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从当时的经济社会客观环境出发,把人的发展理论作了如下倾向的解读:一是把马克思主义解释为安民济世、恢复人类真正自由、平等、人道、正义之学说;二是又将阶级竞争视为马克思主义之钥匙。在此后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救亡图存中,由于当时斗争的迫切需要,阶级竞争说占据了主导地位。包括此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文化大革命时期,与当时相适应的理论研究也一般集中在国家、阶级、革命等领域而忽略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学说。
三、价值新拓展:中国特色的人的解放和发展之路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的意义以及人的科学在人的历史中的意义,就是实现人的经济、社会和精神方面的解放、内在潜力的挖掘,以及这些潜力在创造性建设过程中的自由而全面的发挥,[3]而且关键是“一个绝对命令:必须推翻那些使人成为受屈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4],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制度。新中国的建立,民族获得了完全独立,劳动人民从被奴役的地位彻底翻身做了社会主人,从而一举奠定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最根本的社会制度基础。在国家的建设、改革和发展中,历届国家领导人都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致力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致力于人民当家作主,致力于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
毛泽东同志在领导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完整国民经济体系的过程中,充分奠定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坚实政治基础。毛泽东同志还强调要发挥教育的作用。他指出,包括教育在内的“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5]因此在毛泽东这里,“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6]同时毛泽东也提出实践的观点,他指出必须从参加社会实践的角度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强调从“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知识分子必须与工农民众相结合、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三个方面真正把握人的发展的实现形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栏目主要刊登医院医学教育和毕业后医学教育及管理方面的理论研究、工作经验、调查报告等。按不同的论文格式和内容分为论著、教育实践、教学改革、教学法研究、实验教学、留学生教育与双语教学、学术观点、经验探讨、综述等子栏目。
邓小平同志坚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坚持从时代特点变化和世界发展趋势出发,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高度着手,强调能否做好一切工作“关键在人”,强调按照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实践标准,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提出社会主义的两大原则“一是发展生产力,二是实现共同富裕”,坚定把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任务,并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与生产力发展相结合。同时他也明确指出,“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时,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全国人民作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7]并在国家方针政策上深刻影响了当代中国人才培养和人民素质素养的提高。
江泽民同志第一次明确把“人的全面发展”论断提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战略上来。他指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的越多,人民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8]在这里,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是相辅相成、双向互动的。
之所以选择在接受理论视角下看文化缺省的翻译,是因为在接受理论的核心概念中就包括“视域融合”,“未定点”等概念,这种“未定点”就是作者预留给读者引起共鸣的,而文化缺省就是这种有意安排的“未定点”中的一类,同时它在文化构建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研究关于文化缺省翻译的问题在以读者为导向的阅读过程中会更好地促进读者对于不同文化的欣赏同时又在其接受范围内,不会影响作者与读者的交流,从而使得跨文化交际更好更有效地进行。
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9]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10]在这里,经济社会发展要具体落实“以人为本”的战略发展目标,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而实现更高程度的人的全面发展。
查询某机井某年度灌溉的各类作物面积和各类作物的各轮次详细配水和实际用水量,及时形成单眼机井灌溉统计报表数据。
习近平同志立足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他主张,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在他这里,能否与人民保持血肉关系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涉及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作为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提出来的,因此,我们这个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然是也只能是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最终朝向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终极目标,朝向按需分配的自由人联合体。在这里,习近平进一步指出,“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三大利益,构成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个有机联系的辩证统一整体。”[11]经济社会发展就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2]因此,必须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五大发展理念统筹推进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真正实现人民丰富性、多面性的利益,在伟大事业的实践中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发展。毫无疑问,我国正在一步一步走出一条人类史无前例的中国特色的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4.
[2]列宁.列宁全集(第 3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89.
[3]沈恒炎,燕宏远主编.国外学者论人和人道主义(第二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42.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61.
[5]毛泽东选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663.
[6]毛泽东选集(第 5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385.
[7]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0.
[8]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80.
[9]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35.
[10]胡锦涛.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发展的整个过程[J].求是,2005,(1):3.
[11]习近平.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J].求是,2005,(19):33.
[1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9.
【DOI】10.3969/j.issn.1009-2293.2019.03.023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93(2019)03-0087-03
基金项目:2017年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ZJGB2016197)
作者简介:李纯斌,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白卫华,重庆邮电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朱小宝)
标签:全面发展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社会论文; 自由论文; 人民出版社论文; 社会科学总论论文; 社会学论文; 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论文;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年第3期论文; 2017年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ZJGB2016197)论文;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论文; 重庆邮电大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