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建立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白酒中氰化物含量检测的方法,探究GB5009.36-2016第二法在白酒、白兰地、威士忌、朗姆酒等酒样中应用的区别。方法将酒样进碱解前处理后,以顶空进样器注入气相色谱仪进行分离,电子捕获检测器进行检测。以加标回收率为指标,对方法及前处理进行评价。结果国标第一法与第二法结果有较大的差别,碱解前处理的气相色谱法与国标第一法结果相近。用GB 5009.36-2016第二法测定白酒、白兰地、威士忌、朗姆酒等中的氰化物含量时,均无法得到较好的加标回收率;用GB5009.36-2016第二法检测伏特加、以食用酒精为酒基的露酒中的氰化物含量时可以得到较好的回收率。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白酒中氰化物含量时,线性相关系数r为0.9999,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RSD)为8.0%,回收率为78.0%~1112.5%。结论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白酒中氰化物含量时能够得到与国标第一法相近的结果,该方法操简单、灵敏度高,结果准确度高,适合白酒中氰化物含量的测定。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李南,何海茵,郑悦珊,陈思敏,熊含鸿,洪泽淳,简德威,梁旭霞
关键词: 氰化物,酒类,白酒,顶空气相色谱法
来源: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9年01期
年度: 2019
分类: 工程科技Ⅰ辑
专业: 化学,轻工业手工业
单位: 广东省食品检验所
分类号: O657.71;TS262.3
页码: 240-244
总页数: 5
文件大小: 1111K
下载量: 274
相关论文文献
- [1].焦炉煤气中氰化物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J]. 广州化工 2020(16)
- [2].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白酒中的氰化物含量[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9(13)
- [3].新鲜竹笋中氰化物含量测定及家庭加工方法对其含量的影响[J]. 职业与健康 2010(05)
- [4].保定市区银杏叶一年中氰化物含量的变化趋势[J]. 职业与健康 2010(07)
- [5].酱香型白酒中氰化物含量测定方法的改进[J]. 酿酒科技 2015(08)
- [6].香港食用植物中氰化物含量及加工过程对其含量的影响[J].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08(05)
- [7].香料中氰化物含量检测方法的探究[J]. 酿酒 2019(03)
- [8].生活饮用水中氰化物含量测定方法的改进[J]. 预防医学论坛 2011(06)
- [9].白酒中氰化物含量测定及其不确定度评定[J]. 中国酿造 2013(05)
- [10].分光光度法测定白酒中的氰化物含量不确定度的评定[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0(07)
- [11].银杏种核采后处理对氰化物含量的影响[J]. 江苏农业学报 2009(06)
- [12].白酒中氰化物含量定性检测方法的研究[J]. 酿酒科技 2014(10)
- [13].滴定法测定白酒中氰化物含量的方法研究[J]. 食品安全导刊 2019(21)
- [14].催化剂废水中氰化物含量的准确测定[J]. 环境研究与监测 2018(03)
- [15].顶空气相色谱法筛选低含量氰化物酿酒原料的研究[J]. 中国酿造 2016(10)
- [16].甜秆植株中氰化物分布规律研究[J].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2020(02)
- [17].分光光度法测定白酒中氰化物含量的不确定度评定[J].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0(08)
- [18].竹笋中生氰糖苷含量的测定[J]. 分析仪器 2010(01)
- [19].白酒中氰化物的研究进展[J]. 酿酒科技 2017(08)
- [20].顶空气相色谱法快速测定酒中氰化物含量[J].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7(11)
- [21].离子色谱-脉冲安培法测定白酒中氰化物[J].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20(03)
- [22].白酒中氰化物含量测定方法的改进[J]. 食品与发酵科技 2016(03)
- [23].检测食用酒精氰化物含量的不确定度评定[J]. 酿酒科技 2019(05)
- [24].离子色谱法测定蒸馏酒中氰化物含量的方法性能分析[J]. 食品与发酵科技 2017(02)
- [25].白酒中氰化物国标检验方法的验证与探讨[J]. 食品界 2020(10)
- [26].木薯中氰化物含量的异烟酸-吡唑林酮分光光度法测定[J]. 分析仪器 2009(01)
- [27].炼油厂催化裂化装置管道气体中氰化物含量的测定[J].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2015(02)
- [28].如何防止氰化物中毒[J]. 家庭医学(下半月) 2016(06)
- [29].新型荧光探针的合成与苦杏仁中氰化物含量的检测[J]. 食品科技 2018(07)
- [30].酵母发酵对杏原料中氰化物的降解作用[J]. 中国酿造 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