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现世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萨义德,音乐批评,现世性,他者
现世性论文文献综述
李盛[1](2018)在《声音的现世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东方学”是当前学界讨论萨义德文艺思想的关键词,可是阅读萨义德批评文集,可以发现音乐对他的影响非常深远。国内学者对萨义德思想的研究却总是把音乐批评排除在外,反倒确证了音乐的不可化约。本文的源起,就是经由音乐这一特殊路径,秉持一种他者目光,对萨义德的文艺理念和政治思想加以重述。萨义德的“现世性”观念以兼具美学与政治的广博性为我们提供了新的阐述入口,涵括了音乐美学与声音政治的“声音的现世性”因而成为本文的核心问题意识。具体而言,本文以“声音的现世性”为问题和方法,围绕“音乐如何现世?”和“现世如何被音乐塑造?”这两大问题展开论述。在绪论中,笔者首先对文章两个文眼性概念“声音”和“现世性”作出界定。关于“声音”,在萨义德看来,即便是作为音乐材料的声音也无时无刻不与情感乃至现世关联,他笔下的“声音”不是脱离人的纯粹声响,而是与“人”的听觉密切相关,充满了“我”的体验。关于“现世性”,与其说它是精确概念,不如说是一种真诚的观念,它强调一种反形上的性质,总是要求我们重回历史现场,关注历史事件的情境性和起源性。第二章梳理了萨义德流亡性的历史经验与现世性的美学趣味。在此基础上,通过与阐释、诠释、批评等概念的比较,对作为萨义德音乐批评开端的核心概念“阐发”作了详细界定,指出其从“无穷可能性”到“无限敞开性”的现世特质。经由萨义德的“阐发”——描述音乐、近似音乐的努力,音乐首先可以被言说。第叁章在当代音乐的专业化封闭、大众普遍的“听觉退化”以及由此而来的表演变成一个极端场合的背景下,探讨萨义德“以极端作开端”的两种突围路径:一为托斯卡尼尼坚守舞台,以绝对控制姿态,将表演者主体性发挥到极致;一为古尔德在坚持主体性的基础上,逃离舞台,直接参与文化工业音乐生产,使表演从舞台走向现世。随着音乐逐渐变得现世化,现世同样不断被音乐塑造,以本章第叁节对《阿依达》与东方学共谋的讨论为中介,我们随即进入“声音的现世性”第二个大问题:现世如何被音乐塑造?第四章的追问在于:欣赏音乐、阅读小说这类相对私人的美学体验,它本身怎样参与并改造了政治,进而对现世产生影响?围绕这一追问,萨义德以“我”和“我们”的张力倒转了总体的风格,创造出他所谓每个人独特的“乐中之乐”。通过与晚年和死亡的遭遇,“乐中之乐”在“晚期”的新境况中被生成。经由“乐中之乐”和“晚期”概念,本文逐渐抵达“声音现世性”的“终点”,同时也是由萨义德“晚期风格”生发的新开端:现世中的人和人文主义。(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王建刚[2](2015)在《“现世性”理论与文学经典问题——萨义德文学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后殖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萨义德的"现世性"理论强调权力、政治和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强调知识分子的批评责任和社会介入意识。这势必影响他的文学思想,他反对借助审美的名义而在社会的、历史的脉络之外来阅读文学,肯定文学经典的社会历史的尤其是政治的维度。萨义德的这一理论有助于学术界对文学及相关问题的重新思考,同时也给文化和后殖民主义研究带来了重要启示。(本文来源于《美育学刊》期刊2015年03期)
邢颖[3](2014)在《《简·爱》的现世性及帝国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赛义德提出文本的现世性理论,文本与其所处的历史背景之间存在着至关重要的联系,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借助赛义德的现世性理论解读《简·爱》的帝国文本,勃朗特赋予罗切斯特、圣约翰对外拓展的激情来象征大英帝国海外扩张的雄心。勃朗特的帝国偏见使她对来自英国殖民地的女人伯莎进行了非人化的处理。文本中帝国叙事的现世性生动说明了帝国主义的广泛性与渗透性。(本文来源于《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5期)
Phil,Zuckerman[4](2013)在《《无神论与现世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科学与无神论》期刊2013年06期)
张松[5](2013)在《侯登科的“现世性”纪实摄影观》一文中研究指出2003年2月3日,享年53岁的侯登科因病逝世,他的摄影思想、摄影经历、摄影思考、摄影影像无不深深的撼动着摄影界。“边缘”、“农民”、“业余”等称谓一直伴随着侯登科的一生,虽然有着“业余”的身份,但是他的影像和思考一起呼唤着人性自觉的意识,他的《麦客》以及其凝练的影像、质朴的文以辅图的形式和深刻沉重的精神内涵,呈现出“最接近麦客原生态的历史”的影像证据,这些影像不但见证了当时的岁月变迁,也为迎接纪实摄影的全面发展和人文主义精神奠定了坐标式的视觉基础,为中国早期纪实摄影提供了一个经典之作。而侯登科纪实摄影观所蕴含的摄影心理、摄影行为、摄影方法、影像呈现等方面也都值得我们当代摄影人的学习与借鉴。从侯登科2002年提出了“现世性”纪实摄影观至今,翻阅了大量的文献和摄影论着,在摄影领域中从“现世性”角度分析摄影作品的案例几乎没有。故本论文共从四大部分来进行该方面的研究:第一部分内容主要是明确纪实摄影“现世性”的内涵,及其与“真实性”的区别和联系。第二部分主要梳理侯登科摄影观形成因素及《麦客》的创作背景,主要是从两个点来进行表述:人生经历和“农民”的摄影身份;国内外环境的影响。第叁部分重点解读《麦客》的“现世性”的创作方式和影像解读。主要从五个点来进行论述:为民、惟民、畏民的“农民”摄影心理;同苦、同等、同行的“大同”摄影行为;客观、随性、本能的摄影方法;朴实、直白、沉重的影像呈现;文以辅图的影像呈现。第四部分是剖析侯登科纪实摄影观下《麦客》的价值和局限。侯登科的《麦客》的历史价值和见证记录了即将消逝的麦客历史;给了读者“使不可见者成为可见”的影像多重解读;也启发了人文主义关怀,但是也要认识到侯登科纪实摄影观下的摄影语言、逻辑性与表现性的相对匮乏等特点。(本文来源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期刊2013-06-07)
阴瑛[6](2012)在《中庸思想的现世性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庸思想是孔子哲学最基本的范畴,是中国思想中最具辩证性的思想。它对中国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语言表达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就由中庸思想产生的中国人的保守、求同、克己、忍耐、含蓄、内向、知足、礼让的性格在现实社会汉语言中的表现做出探讨,对中庸思想做出现世性的解读。(本文来源于《语文学刊》期刊2012年22期)
任婷婷[7](2012)在《犹太教、神道教“现世性”之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犹太教和神道教分别是犹太民族和日本大和民族的民族宗教,对于两个民族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这两种宗教在内在教义、外在形式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巨大差异,另一方面,两者却都表现出强烈的"现世性"色彩。本文通过对两者"现世性"的特点、形成原因及其在世俗生活等方面的表现进行比较研究,以便更好地把握这两种民族宗教的本质差异和探索宗教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本文来源于《世界民族》期刊2012年04期)
查常平[8](2010)在《初期道教的现世性与基督教的超越性——从信仰方式及其内容方面审视》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信仰方式及其内容两个方面,将公元二世纪末(东汉末年)至六世纪末(南北朝【420-589】前)的初期道教与主后30-100年的初期基督教比较,指出前者因以现世的肉体生命的长生不朽为个体修炼的人生目标、以现世的肉体生命的彼此共在(太平世界)为道教徒共同体的信念而具有现世性,后者因以承受超验的精神生命(上帝的灵)的永生同在为个体信仰的人生目标、以超验的上帝之国的期盼降临为基督徒共同体的教义信仰而具有超越性。(本文来源于《宗教学研究》期刊2010年04期)
赵佳丽[9](2010)在《论《庄子》美学中“游”的内心现世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哲学和美学并举是《庄子》的一大特征,其中"游"的审美理念更是《庄子》思想的终极阐述,是其审美的重中之重。精神要达到"得道"的境界才能合乎内心现世性。庄子通过对有限人生和人世的否定,通过对无限精神自由的追求,提出了"游"的内心现世性。"游"则是达到精神自由的途径。(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4期)
陈家琪[10](2009)在《什么是学院人文知识分子的“现世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世性"(worldliness)在萨义德(Edward W Said)的学说中具有空前的重要性。作为一个具有特殊身份的、身兼美籍阿拉伯裔,既为学院教授同时又投身于巴勒斯坦人的解放事业的人文知识分子,什么是他所理解的"现世性",对我们(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期刊2009年09期)
现世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为后殖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萨义德的"现世性"理论强调权力、政治和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强调知识分子的批评责任和社会介入意识。这势必影响他的文学思想,他反对借助审美的名义而在社会的、历史的脉络之外来阅读文学,肯定文学经典的社会历史的尤其是政治的维度。萨义德的这一理论有助于学术界对文学及相关问题的重新思考,同时也给文化和后殖民主义研究带来了重要启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现世性论文参考文献
[1].李盛.声音的现世性[D].华东师范大学.2018
[2].王建刚.“现世性”理论与文学经典问题——萨义德文学思想研究[J].美育学刊.2015
[3].邢颖.《简·爱》的现世性及帝国叙事[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4].Phil,Zuckerman.《无神论与现世性》[J].科学与无神论.2013
[5].张松.侯登科的“现世性”纪实摄影观[D].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13
[6].阴瑛.中庸思想的现世性解读[J].语文学刊.2012
[7].任婷婷.犹太教、神道教“现世性”之比较[J].世界民族.2012
[8].查常平.初期道教的现世性与基督教的超越性——从信仰方式及其内容方面审视[J].宗教学研究.2010
[9].赵佳丽.论《庄子》美学中“游”的内心现世性[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10].陈家琪.什么是学院人文知识分子的“现世性”?[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