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力频率论文_季宏平,孟庆林,王芊,张匀华,石凤梅

导读:本文包含了毒力频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小麦,频率,毒力,白粉,病菌,白粉病,基因。

毒力频率论文文献综述

季宏平,孟庆林,王芊,张匀华,石凤梅[1](2011)在《黑龙江省小麦白粉病菌毒性结构和毒力频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经对黑龙江省不同地区小麦白粉病菌毒性结构和毒力频率研究表明,黑龙江省小麦白粉病菌具有基本相同的群体结构,其中,V0、V1、V3a、V3b、V3c、V3f、V5、V5(Mli)、V7、V8为黑龙江省小麦白粉病菌的毒性基因,而V2、V5+6、V2+Talent、V2+Mid、V2+6毒力频率较低。因此,与之相对应的抗性基因Pm2、Pm5+6、Pm2+Talent、Pm2+Mid、Pm2+6,可作为黑龙江省抗小麦白粉病育种的抗源。(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1-08-18)

季宏平,孟庆林,王芊,张匀华,石凤梅[2](2007)在《黑龙江省小麦白粉病菌毒性结构和毒力频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经对黑龙江省不同地区小麦白粉病菌毒性结构和毒力频率研究表明,黑龙江省小麦白粉病菌具有基本相同的群体结构,其中V0、V1、V3a、V3b、V3c、V3f、V5、V5(Mli)、V7、V8为黑龙江省小麦白粉病菌的毒性基因,而V2、V5+6、V2+Talent、V2+Mid、V2+6毒力频率较低,因此,与之相对应的抗性基因Pm2、Pm5+6、Pm2+Talent、Pm2+Mid、Pm2+6,可作为黑龙江省抗小麦白粉病育种的抗源。(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农业科学》期刊2007年03期)

孟庆林,张匀华,季宏平,王芊,孙毅民[3](2005)在《黑龙江省小麦白粉病菌毒性结构及毒力频率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04年的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小麦白粉病菌群体中,V1、V3a、V3b、V3c、V3f、V5、V5(Mli)、V6、V7和V8频率较高(>93.6%);而V2、V4a、V21、V5+6、V2+Talent、V2+Mid、V2+6频率较低(<17.7%)。与以往的研究结果比较,该地区与本省其它地区的小麦白粉病菌群体结构基本相同。(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农业科学》期刊2005年05期)

季宏平,孟庆林,王芊,张匀华[4](2004)在《黑龙江省小麦白粉病菌毒性结构和毒力频率初步研究再报》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白粉病是由布氏白粉菌(BlumeriagraminisDC.Speer)引起,属子囊菌白粉菌目。小麦白粉病是影响中国小麦生产最严重的病害之一。中国过去仅在西南各省和山东沿海地区发生较多,20世纪70年代后期全国有20个省、市发生,进入80年代,该病害(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04年04期)

季宏平,孟庆林,王芊,张匀华[5](2003)在《黑龙江省小麦白粉病菌毒性结构和毒力频率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白粉病是由布氏白粉菌 (Blumeriagrami nisSpeer)引起 ,属子囊菌白粉菌目。小麦白粉病是影响中国小麦生产最严重的病害之一。中国过去仅在西南各省和山东沿海地区发生较多 ,2 0世纪70年代后期全国有 2 0个省、市发生 ,进入 80(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03年04期)

孟庆林[6](2000)在《黑龙江省小麦白粉病菌毒性结构及其毒力频率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采用白粉病菌单孢菌株离体叶面接种法,利用一套已知单基因系的品种鉴别了小麦白粉菌的毒性结构及其毒力频率.供试的菌样采自哈尔滨地区,并从中分离了52个单孢菌株.初步试验结果,在我地区小麦白粉病菌群体中,主要毒性基因有V_0、V_1、V_(3b)、V_(3c)、V_5、V_6、V_7等,其毒力频率分别为90.4%、84.6%、82.7%、88.5%、90.4%、92.3%和76.9%.供试菌种对我地区当前生产中10个主栽品种(本文来源于《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期刊2000-06-30)

潘汝谦,康必鉴,黄建民,徐起峰,陈喜劳[7](1999)在《毒力频率和联合致病性在水稻抗瘟性鉴定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用生物间遗传学的毒力频率测定和联合致病性分析的方法,对广东省部分将推广杂交稻组合的抗瘟性进行了鉴定.21个待测杂交稻组合用100个田间菌株进行接种,其中14个组合的毒力频率小于对20%,表现出较好的抗性;联合致病性系数(PAC)、联合抗病性系数(RAC)和联合毒性系数(VAC)分析杂交稻组合与稻瘟病菌群体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50个杂交稻组合间的两两搭配的联合抗病性系数较高(≥0.80)、联合强毒性系数较低(≤0.02),均具有较好的抗性.并对杂交稻组合的抗性遗传背景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华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1999年04期)

周维佳,谢海呈,曾令祥[8](1998)在《毒力频率在水稻抗稻瘟病性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毒力频率,分析贵州省部分水稻品种(组合)与稻瘟病菌群体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在常规稻中,特叁矮2号,胜优2号毒力频率值最低;杂稻组合中,佛-青优青的毒力频率值最低。汕优多系1号,威优467、冈优12、冈优22的毒力频率值均低于汕优63(CK)。毒力频率在不同地区间有差异。通过联合抗病性分析,提出了抗性较好的品种(组合)搭配。(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1998年01期)

杨家书,曹远银,王志民,于泉林,杨英慧[9](1994)在《中国东北小麦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Dc.speer)毒力频率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于1982,1987,1988和1992年在东北地区的辽宁海城、沈阳、大连和吉林公主岭4个观察圃中系统观测了含有不同抗白粉菌基因的小麦品种和拟等基因系的白粉病病情:Pm1、Pm5、Pm7及Pm3a或Pm3b和Pm3c的病情均达20MS以上,感病严重.Pm2+6,Pm2或Pm4抗性较强,病情仅达0~5HR.采用离体活动圃鉴定法观测表明:1987~1988年各病圃白粉菌出现频率较高的基因为:V7(67.2%~80.4%,平均74.0%),V1(67.9%~78.1%,平均73.1%),V3c(61.9%~71.4%,平均67.6%),V5(62.3%~73.1平均67.3%),V3c(43.0%~51.8%,平均48.7%),V3a(32.7%~47.8%,平均39.5%),V5(15.6%~26.5%,平均20.25%);出现频率较低毒力基因为V2+6(0%~1.6%,平均0.51%),V2(2.1%~7.6%,平均4.05%)和V4(5%~12.6%,平均8.6%)。(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学报》期刊1994年03期)

杨家秀,刘正德,黄光明,李云鹤[10](1993)在《四川小麦条锈菌对小麦品种(系)毒力频率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生物间遣传学的观点,从寄主(小麦品种)与病原物(条锈苗)相互作用的关系。直接利用小麦品种(系)与当年小麦条锈菌群体(菌株)相互作用。同一品种(系)多年用不同菌株进行毒力频率测定,结果表明,目前生产上推广的绵阳系等小麦品种多数在苗期不抗条锈病,毒力频率为42.2~84.7%。条锈菌小种的异变和小麦品种(系)的易变性,是我省条锈病流行和品种抗锈性丧失的重要原因。(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1993年S1期)

毒力频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经对黑龙江省不同地区小麦白粉病菌毒性结构和毒力频率研究表明,黑龙江省小麦白粉病菌具有基本相同的群体结构,其中V0、V1、V3a、V3b、V3c、V3f、V5、V5(Mli)、V7、V8为黑龙江省小麦白粉病菌的毒性基因,而V2、V5+6、V2+Talent、V2+Mid、V2+6毒力频率较低,因此,与之相对应的抗性基因Pm2、Pm5+6、Pm2+Talent、Pm2+Mid、Pm2+6,可作为黑龙江省抗小麦白粉病育种的抗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毒力频率论文参考文献

[1].季宏平,孟庆林,王芊,张匀华,石凤梅.黑龙江省小麦白粉病菌毒性结构和毒力频率研究[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

[2].季宏平,孟庆林,王芊,张匀华,石凤梅.黑龙江省小麦白粉病菌毒性结构和毒力频率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7

[3].孟庆林,张匀华,季宏平,王芊,孙毅民.黑龙江省小麦白粉病菌毒性结构及毒力频率初步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5

[4].季宏平,孟庆林,王芊,张匀华.黑龙江省小麦白粉病菌毒性结构和毒力频率初步研究再报[J].中国农学通报.2004

[5].季宏平,孟庆林,王芊,张匀华.黑龙江省小麦白粉病菌毒性结构和毒力频率初步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3

[6].孟庆林.黑龙江省小麦白粉病菌毒性结构及其毒力频率的初步研究[C].西部大开发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2000

[7].潘汝谦,康必鉴,黄建民,徐起峰,陈喜劳.毒力频率和联合致病性在水稻抗瘟性鉴定中的应用[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1999

[8].周维佳,谢海呈,曾令祥.毒力频率在水稻抗稻瘟病性中的应用[J].西南农业学报.1998

[9].杨家书,曹远银,王志民,于泉林,杨英慧.中国东北小麦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Dc.speer)毒力频率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1994

[10].杨家秀,刘正德,黄光明,李云鹤.四川小麦条锈菌对小麦品种(系)毒力频率测定[J].西南农业学报.1993

论文知识图

黑龙江省不同地区小麦白粉病菌毒性基因~...22个水稻品种毒力频率聚类分析...山西省抗大斑病Ht基因对应病菌毒力2002-2004年陕西省小麦条锈菌毒力4个抗感指标的R型聚类分析哈尔滨、齐齐哈尔地区13个抗性基因出...

标签:;  ;  ;  ;  ;  ;  ;  

毒力频率论文_季宏平,孟庆林,王芊,张匀华,石凤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