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系鉴定论文_姜瀚林

导读:本文包含了株系鉴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马铃薯,病毒,鉴定,花叶,性状,序列,远缘。

株系鉴定论文文献综述

姜瀚林[1](2019)在《黑龙江省烟草马铃薯Y病毒和烟草花叶病毒分子株系鉴定及弱毒疫苗有效片段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烟草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黑龙江省是我国烟叶主要产区之一,所产烟叶以物理特性好、烟碱含量低等优点着称。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和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是危害黑龙江烟叶生产的主要病毒。PVY侵染烟草后产生花叶和叶脉坏死症状,TMV产生花叶和畸形症状。目前生产上没有高抗PVY和TMV的主栽品种,也缺少有效的抗病毒药剂。交叉保护是防治植物病毒病的有效方法。本文在明确黑龙江烟草PVY和TMV分子株系的基础上,利用我们已经获得的烟草脉带花叶病毒(Tobacco vein banding mosaic virus,TVBMV)弱毒疫苗筛选防治PVY和TMV的有效片段,并在田间进行了验证。主要结果如下:1、测定了黑龙江省Harbin和Mudanjiang两个PVY分离物的基因组序列,并进行了一致率、重组、系统发育和选择压力等分析,证明两个分离物均属PVY~(N-Wi)株系。分离物Harbin和Mudanjiang(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MH933741和MH933742)基因组全长均为9699核苷酸。Harbin与Mudanjiang和比利时分离物GBVC 26(JQ969039)一致率最高,为98.5%;Mudanjiang与Harbin和GBVC 26一致率最高,为98.5%。Harbin是美国分离物Oz和瑞士分离物N-605的重组体,MDJ是美国分离物CW和N-605的重组体。利用全基因组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PVY分离物分为9个株系,Harbin和MDJ均属PVY~(N-Wi)株系。PVY的11个基因均处于负选择,其中核内含体a基因的选择压力最大。2、测定了黑龙江省HEB1、HEB2和MDJ叁个TMV分离物的基因组序列,并进行了一致率、重组、系统发育和选择压力等分析,证明HEB1和MDJ属U1株系,HEB2属Rakkyo株系。分离物HEB1、HEB2和MDJ全长均为6395核苷酸(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MH595919、MH595920和MH595921)。HEB1和MDJ与辽宁分离物Beipiao(HE818412)一致率最高,分别为98.9%和99.6%;HEB2与云南分离物Chuxiong1(HE818417)一致率最高,为97.1%。HEB1是MDJ和HEB2的重组体。在根据全基因组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中,TMV分为3个分子株系,其中HEB1和MDJ均属I(U1)株系,HEB2属II(Rakkyo)株系。TMV的4个基因均处于负选择,其中衣壳蛋白基因的选择压力最大。3、筛选到能有效介导对黑龙江PVY和TMV抗性的有效片段。通过比对本文测定的及Genbank中注册的PVY和TMV分离物基因组序列获得保守序列,利用siRNA Direct网站筛选可能高效表达siRNA的片段,得到3个针对PVY的片段(PVYF1、PVYF2、PVYF3)和3个针对TMV的片段(TMVF1、TMVF2、TMVF3)。将6个片段分别连接TVBMV弱毒突变体,转化农杆菌感受态GV3101制成单联弱毒疫苗,分别命名为PVY1、PVY2、PVY3、TMV1、TMV2和TMV3。通过农杆菌浸润接种普通烟,15天后挑战接种强毒株系。挑战接种后15天检查结果,PVY2和TMV3两个弱毒疫苗能分别介导烟草对PVY和TMV的抗性。其中,PVY2的保护率为75%,病毒积累量降低89.27%;TMV3可显着减轻TMV的症状,病毒积累量降低67.20%。4、在山东省临沂市、潍坊市以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叁地烟田测定了弱毒疫苗PVY2和TMV3的交叉保护效果。PVY2和TMV3对黑龙江烟草PVY和TMV的相对防效分别为66.88%和80.74%。PVY2对山东临沂和潍坊烟草PVY的相对防效分别为76.46%和60.71%,TMV3对山东临沂和潍坊烟草TMV的相对防效分别为87.34%和74.40%。(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9-03-01)

张凤桐[2](2019)在《马铃薯Y病毒分离物A12株系鉴定及致病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是马铃薯上分布最广、危害最大的病毒,对马铃薯生产造成严重损失。准确鉴定PVY的株系类型对马铃薯病毒病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与马铃薯抗病基因的识别关系和在烟草上产生的症状可将PVY划分为PVY~C、PVY~O、PVY~N、PVY~Z和PVY~E株系,其中PVY~N又可细分为PVY~(NTN)、PVY~(N-Wi)和PVY~(NTN-NW)株系。本文通过生物学、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对采自黑龙江的分离物A12进行了株系鉴定,并对PVY~(NTN-NW)株系分离物A12未引起叶脉坏死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证明PVY分离物A12属于NTN-NW株系的SYR-II型ELISA结果表明,A12可被PVY~O的单克隆抗体特异性识别。A12开放阅读框包含9186个核苷酸,编码3061个氨基酸。一致率分析表明,A12的核苷酸、氨基酸序列与PVY~(NTN-NW)株系分离物SYR-II-Be1一致率最高,分别为98.3%和99.2%。重组分析表明,A12是N-605和O_z的重组体,重组类型与SYR-II-2-8相同。系统发育分析发现A12聚类到PVY~(NTN-NW)株系SYR-II型的一簇。以上结果表明,A12属于PVY~(NTN-NW)株系的SYR-II型。2.明确了PVY~(NTN-NW)株系分离物A12不能引起烟草叶脉坏死的原因PVY分离物A12属于PVY~(NTN-NW)株系SYR-II型,但与常见PVY~(NTN-NW)株系分离物在珊西烟引起叶脉坏死及花叶的症状所不同,A12仅产生花叶症状。序列比对发现,A12的辅助成分-蛋白酶(HC-Pro)第182位和第245位的氨基酸都是精氨酸(R),而其它PVY~(NTN-NW)株系分离物HC-Pro的第182位和第245位均为赖氨酸(K),因此推测由于第182位和/或第245位氨基酸的突变导致A12不引起叶脉坏中死。通过定点突变技术在PVY~N605侵染性克隆pCamPVY~N605-GFP中引入突变获得质粒pCamPVY~N605-HC_(K182R)和pCamPVY~N605-HC_(K245R),这两个质粒编码的HC-Pro第182位和245位氨基酸均由K被突变为R。接种珊西烟后发现,pCamPVY~N605-HC_(K245R)与pCamPVY~N605-GFP接种的植株引起的症状相同,都出现叶脉坏死,病毒积累量无明显差异;但pCamPVY~N605-HC_(K182R)接种的植株只出现花叶症状,病毒积累量也比野生型降低。说明HC-Pro第182位氨基酸由K突变为R导致N605突变体不引起叶脉坏死症状。推测A12不产生叶脉坏死症状是因为HC-Pro第182位氨基酸突变为了精氨酸(R)。与野生型HC-Pro相比,第182位氨基酸突变为精氨酸导致HC-Pro的RNA沉默抑制活性减弱。3.分析了PVY HC-Pro FRNK基序R~(180)在症状形成和抑制RNA沉默中的功能通过定点突变技术在PVY~N605的侵染性克隆pCamPVY~N605-GFP中引入突变,质粒编码的HC-Pro第180位氨基酸由R被突变为I,接种珊西烟后发现植株未出现叶脉坏死,并且检测不到病毒。随后分析沉默抑制能力的变化,发现与野生型相比pCaPVY-HC_(R180I)浸润部位GFP、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说明在HC-Pro第180位的突变导致PVY辅助成分-蛋白酶的沉默抑制功能丧失,从而影响了致病力。(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9-03-01)

邹文超,沈林林,沈建国,蔡伟,詹家绥[3](2017)在《马铃薯Y病毒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及其在株系鉴定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实现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常见株系的快速鉴定,本文以PVY的P1、HC-pro、VPg和CP 4个基因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快速准确的多基因联合体系。根据基因的不同组合建立5个不同数据集,分别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并通过贝叶斯标签关联显着性(Bayesian tip-association significance,Ba TS)分析各数据集中代表分离物与株系的关联性,以确定实现PVY快速鉴定的最佳组合。不同数据集的系统发育及Ba TS分析结果显示,除了联合P1、VPg和CP 3个基因数据集外,其他4个数据集均无法实现PVY常见株系的准确鉴定。采用不同建树方法对联合P1、VPg和CP 3个基因数据集比较分析显示,基于ML法和NJ法的系统发育树在拓扑结构上基本一致,均优于基于贝叶斯算法的最大分支置信(maximum clade credibility,MCC)树。同时,以HLJ26分离物为研究对象,对建立的多基因联合体系进行实际应用,结果显示该分离物与PVY~(NTN-NW)株系的3个分离物SYR-Ⅱ-2-8、SYR-Ⅱ-Be1和SYR-Ⅱ-Dr H以高置信值聚为一亚簇,表明该分离物可能属于PVY~(NTN-NW)株系(SYR-Ⅱ型)。重组分析显示,HLJ26基因组存在4个潜在的重组信号,分别位于P1、HC-pro/P3、VPg和CP的5¢-末端,与PVY~(NTN-NW)株系(SYR-Ⅱ型)的重组位点相一致,表明其属于PVYNTN-NW株系(SYR-Ⅱ型)。同时,应用多重RT-PCR成功扩增出约为1000 bp和400 bp的2个特异性片段,与PVY~(NTN-NW)株系(SYR-Ⅱ型)的特异条带大小相一致。这些结果进一步支持了多基因联合体系的鉴定结果。联合P1、VPg和CP 3个基因数据集系统发育分析,可以实现PVY常见株系的准确鉴定。(本文来源于《遗传》期刊2017年10期)

张锦芳,郑本川,李浩杰,蒲晓斌,崔成[4](2015)在《甘白远缘杂交新材料的创建及后代株系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自主选育的双低甘蓝型油菜品系CWH-2(P1)和白菜型菜用种千筋京水菜(P2)进行甘白远缘杂交并用P1回交再连续自交获得134个BC1F4株系。对甘白杂交134个BC1F4株系进行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统计及频次分布分析。结果表明,鉴定出芥酸含量1.5%以下、硫苷含量30μmol/g以下、含油率43%以上、产量290 kg/667m2以上,可以直接用于育种的优良株系6个;同时,鉴定出一批具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极端值的特殊材料。本研究鉴定出的优良株系为甘蓝型油菜育种储备了优良材料,具极端值的特殊材料为开展相关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储备了基础材料。(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靳继凯[5](2014)在《转多基因水稻耐盐株系鉴定与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盐渍化是严重的非生物胁迫因素之一,很大程度的限制作物生长。我国盐渍土约3亿亩,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4,随着社会工业发展、自然气候变化和水资源短缺,土地的盐渍化日益加剧,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占我国粮食总产量的40%。水稻的生长受多种胁迫因素的影响,其中土壤盐渍化更是制约水稻生产产量。长期以来,国内外广泛开展了对盐渍土的改良和利用的研究,人们运用基因手段,从植物中分离克隆了可耐盐的相关重要基因,培植转基因耐盐作物。相关耐盐基因的研究不但可以探索植物耐盐机制,还可以开发利用生植物耐盐基因资源,为培育耐盐农作物品种奠定基础。通过利用基因手段,提高水稻的耐盐能力,具有深远的应用前景。本研究前期以优育29号水稻为试验材料,将水稻愈伤组织作为外植体建立了愈伤组织受体系统的高频再生体系,优化了农杆菌介导的水稻遗传转化体系,利用农杆菌介导的转化法将载体KETG(ICE1-LOS5-CBF3-ABAR-NCED3)多基因转入水稻,获得了转多基因优育29号植株。本研究以转基因植株的T3代种子为试验材料,对获得的转基因植株进行分子检测和耐盐性鉴定,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首次以优育29号T3代种子为试验材料,获得12K10、12K12、12K26、12K38四个转基因株系的基因组DNA,用ICE1、LOS5、CBF3、ABAR、NCED3基因的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选取的植株基因组中均扩增出大小一致的目的条带,表明目的基因已经整合到水稻基因组中。2.125mmol/LNaCl胁迫处理24h后,以已提取的12K10、12K12、12K26、12K38四个株系的cDNA为模板,以actin为内参,用ICE1、LOS5、CBF3、ABAR、NCED3基因的特异性引物进行RT-PCR扩增,扩增产物用1.0%的琼脂糖凝胶进行电泳检测,选取的植株基因组中均扩增出大小一致的目的条带,表明目的基因均己在转基因植株中得到表达。3.在125mmol/L的NaCl胁迫下7d之后,四个转基因株系12K10、12K12、12K26、12K38的株高、地上部和根鲜重干重、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等生理生化指标都优于对照植株CK,均呈显着差异水平,说明转多基因载体提高了转基因株系的耐盐能力。(本文来源于《宁夏大学》期刊2014-05-01)

汪正鑫[6](2013)在《湖南省自育烤烟品系联合株系鉴定及品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是结合湖南地区的生态条件,以湖南省自育的10个烤烟品系(以K326为对照)为材料,在湖南的永州、郴州、浏阳和湖南农业大学四个点进行区域试验,结合各品系的苗期、大田期及烤后烟叶的各项指标对各品系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初步筛选出适应湖南生态区的烤烟新品系,为湖南省选育优良烤烟品种提供材料,真正实现湖南地区烟叶的可持续发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成苗期各品系(种)转换酶活性以V2最强,V1最低;硝酸还原酶活性以V4最强,V18最低;根系活力以V2最高,V1最低;丙二醛含量以V7最高,V4最低;叶绿素含量以V6最高,对照V17最低;整株干重以V2最高,对照V17最低。2.大田期各品系(种)的抗逆性以V2、V18表现最强,V1、V6较差;碳代谢以V8表现最强,其次是V8、V6,最差的为V1;氮代谢以V2、V3、V8、V17和V18表现较好,V4、V5、V9表现较差;叶绿素含量,在移栽后35天时,以V6最高,其次是V4,最低为对照V17,在移栽后50天时,以V8最高,V1最低,在移栽后80天,以V5最高,其次为V4,V1最低。3.大田期各品系(种)干物质,在移栽后35天,各参试品系(种)烤烟植株积累的干物质较少,干重在7.78-11.22g/株,其中以V6最高,V7最低;在移栽后35-50天期间,各参试品系(种)干物质积累量急速上升,干重在88.00-130.21g/株,以V8最高,其次是V2,V1最低;在移栽后50-65天范围内,各参试品系(种)干物质积累量仍然急速上升,此时干重在182.17-263.00g/株范围内。以V18最高,V1最低。4.各品系(种)抗病害性评价:在湖南地区,品系V7最易感染花叶病,V6最易感染黑胫病,V2对3种病害的抗性都较强。其余各品系对叁种病害的抗性与对照V17相差不大。5.各品系(种)综合经济性状评价:在湖南地区,综合经济性状以V2表现最好,V18次之,表现最差为V6。在整个湖南地区综合经济性状以V18表现最好,V2、V7次之,V1表现最差。6.各品系(种)化学成分综合评价:在湖南地区,上中部叶化学成分综合评价均较好的品系有V2、V8、V9,表现较差的有V1、V3、V4,v17、v18表现中等,且V17、V18表现为上部叶评价较差,中部叶评价较好。7.各品系(种)丰产性及稳定性分析:在湖南地区,各品系丰产性表现最好的是V18,其次是V2、V7、V8,最差为V1,稳定性表现最好的是V18,其次是V17、V8,最差的为V6。(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期刊2013-06-01)

韩雪平[7](2013)在《枇杷抗寒株系鉴定及其RAPD和ISSR标记》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在近年两次冻害中表现出抗寒性明显差异、生长势基本一致、没有病虫害的‘川农1号’、‘川农2号’、‘大五星’、‘4-1-11’、‘6-3-10’、‘6-4-10’、‘6-6-10’7份材料的幼果为试验材料,进行低温处理,以7℃为对照,设0℃、-3℃、-6℃3个温度梯度处理,处理时间为12h、24h、48h,测定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含量、脯氨酸(Pro)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等生理生化指标,在此基础上,还对7份材料进行了抗寒性综合评价和两种分子标记的研究,揭示枇杷的抗寒性,取得了以下成果:(1)低温处理过程中,从整体水平看,无论是果肉还是胚,‘6-3-10’的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最小,SOD活性、Pro含量最大,而‘川农1号’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最大,脯氨酸含量最小,其它依次是‘6-4-10’>‘4-1-11’>‘6-6-10’>‘大五星’>‘川农2号’。(2)7份材料果肉的半致死温度分别为-3.21℃、-6.01℃、-6.23℃、-6.35℃、-6.71℃、-6.59℃和-6.26℃;7份材料胚的半致死温度-3.53℃、-5.65℃、-6-35℃、-6.56℃、-6.82℃、-6.73℃和-6.47℃。(3)通过主成分分析,认为保护酶、质膜透性、膜脂过氧化与枇杷的抗寒性的关系相对较密切。四项生理指标与抗寒性的相关性分别为:呈现负相关是相对电导率、半致死温度、MDA含量;正相关是保护酶活性、脯氨酸含量。(4)通过隶属函数分析,得出参试的7份材料无论是果肉还是胚,它们的抗寒能力依次为:‘6-3-10’>‘6-4-10’>‘4-1-11’>‘6-6-10’>‘大五星’>‘川农2号’>‘川农1号’。(5)获得了1个与枇杷抗寒株系的抗寒基因有可能相联系的RAPD标记OPA16-1200bp。(6)在枇杷抗寒株系的ISSR标记中,获得一条可以在除‘6-3-10’外的其它6份材料中稳定扩增特异条带UBC857-600bp。(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3-06-01)

张维[8](2013)在《马铃薯A病毒湖南分离物株系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马铃薯A病毒(Potato virus A,PVA)属于马铃薯Y病毒属(Potyvirus)成员。马铃薯感染PVA后可造成高达40%的减产,是影响马铃薯产量和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国内对其病毒特性和多样性的研究甚少,对于湖南马铃薯病毒的研究更是空白。本论文旨在对从湖南湘西马铃薯地方品种上采集的PVA进行检测,并对其全序列进行测定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运用透射电镜技术观察病毒材料所携带马铃薯病毒呈线状,长杆形,长约750nm,直径约13nm,判断该病毒种类为马铃薯Y病毒属病毒。2、通过该病毒在指示作物(洋酸浆、普通烟、马铃薯A6品种)上的症状表现,表观确定该病毒材料所携带的马铃薯病毒为单一的马铃薯A病毒;并通过接种'King Edward'的症状表现,发现PVA湖南分离物跟PVA分离物Her, U症状最相似,初步判断PVA湖南分离物和PVA分离物Her,U同源性较近。3、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DAS-ELISA)对病毒材料进行PVA检测,结果显示所检测的样品都呈阳性反应,由此可以看出该病毒材料携带PVA。4、通过五重-RT-PCR法检测进一步确认该病毒材料携带PVA,且只携带了PVA,与电镜检测、DAS-ELISA检测以及指示植物鉴定结果一致。5、将该PVA湖南分离物的全基因组序列进行克隆测序,通过与Genbank中已知的PVA核酸全序列、多聚蛋白氨基酸序列、CP基因序列以及CP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结果表明PVA湖南分离物与已报道的PVA分离物全序列同源性在84%-98%之间;与已报道的PVA分离物多聚蛋白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在93%-99%之间;与己报道的PVA分离物CP基因序列同源性在89%-99%之间;与已报道的PVA分离物CP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在95%-100%之间,其蚜传基序DAG没有发生变化。(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期刊2013-04-01)

谢全[9](2012)在《普通小麦—黑麦—华山新麦草衍生后代大粒株系鉴定与黑麦染色体遗传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随着世界人口剧增和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小麦总消费量不断增长,往往超过总生产量;同时,气候变化、耕地减少等问题日益突出,小麦的稳产性和持续增产性受到极大的挑战,难以保证世界粮食安全。为进一步提高小麦产量,遗传改良、进而培育新品种将是最有效方法之一。然而,产量本身极其复杂,为便于分析,常将其划分为若干构成因素,主要包括单位种植面积的籽粒数目和平均籽粒重量。籽粒重量作为产量构成的重要因素之一,自“绿色革命”以来并未得到极大的提高。为突破粒重的内在稳定性,充分利用灌浆期间过量的光合产物,从遗传角度对其进行改良具有重要的意义。小麦具有丰富的近缘物种资源,作为叁级基因源物种,黑麦和华山新麦草近年来已被广泛开发。在本研究中,试图利用二者对小麦粒重进行改良;同时,亦将探索在小麦背景下黑麦染色体在细胞繁殖过程的遗传行为,以了解黑麦染色体(基因)渗入的遗传基础。本实验采用两个双二倍体,即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双二倍体(PHW-SA, AABBDDNsNs,2n=56)和六倍体小黑麦(“中饲828”,AABBRR,2n=42),分别作为华山新麦草与黑麦遗传物质的供体,将二者杂交,共获得15份衍生大粒株系;并且,利用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鉴定了这些株系的基因组组成。在该F3群体中,根据其形态特征变异程度,33个不含有华山新麦草染色体的F3株系被用于研究黑麦染色体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的遗传行为。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连续自交,共获得普通小麦-黑麦-华山新麦草239个F3衍生株系;以亲本千粒重平均值为标准,一共筛选出15份大粒株系,较亲本增加63-150%,变异范围为26.6-40.7g。2.大粒株系各性状间相关性分析表明,千粒重仅与旗叶长呈负相关(r=-0.75),并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与其他性状无显着相关性。3.细胞遗传学分析显示,这些株系根尖染色体数目为41—44,10个株系含有42条染色体。减数分裂中期染色体配对分析发现,单价体广泛存在,数目从0.16到10.26;二价体数目分布范围为15.74-21.10,9个株系出现多价体;株系928-6和953-3(2n=42)具有正常的减数分裂过程。整体看来,平均每个花粉母细胞中含有3.35单价体,15.85个环状二价体,3.49棒状二价体,0.06个叁价体和0.02个四价体。4.Giemsa C-带型分析表明,15个大粒株系均含有大量的黑麦染色体(10—14条);其中,9个株系具有全套黑麦染色体(1R—7R),4个株系含有13条,1个株系含有12条,1个株系(951-13)含有10条黑麦染色体并具有一条易位染色体(2RS.6DS)。与黑麦不同,华山新麦草染色体大量丢失,仅在3个株系(938-1、940-6和940-6)发现1—2条染色体。5.根尖染色体的基因组原位杂交鉴定结果与Giemsa C-分带一致,即仅用黑麦DNA作探针时,9个、4个、1个株系分别含有14条、13条、12条信号染色体;剩余一个株系951-]3,不仅含有10条黑麦染色体,而且一条小麦染色体的短臂散发出黄色杂交信号。当用华山新麦草DNA作探针时,仅938-1、940-6和944-6叁个株系各自含有2条、1条、2条信号染色体。6.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基因组原位杂交分析显示,仅用黑麦DNA作探针时,在所有株系中均可观察到散发荧光的二价体(1—7),多数细胞中同时含有被标记的单价体(0—12)。株系951-13含有5个黑麦二价体和一条易位染色体。两个株系即928-6和953-3,往往含有7个黑麦二价体(多为环状),其可正常分配到子细胞中。当使用单一的华山新麦草DNA作为探针时,仅仅在株系938-1、940-6和944-6观察到1—2个单价体。最后,以黑麦和华山新麦草混合DNA作为探针,12个株系的信号染色体数目和配对情况与单用黑麦DNA时的结果一致;而剩余3个株系(938-1、940-6和944-6)往往具有1—7个二价体,1个到数个的单价体。7.在小麦遗传背景下,对黑麦染色体行为观察发现,根尖有丝分裂过程中,黑麦染色体随小麦染色体一同分配至子细胞中,并无异常。在减数分裂时,黑麦二价体一般可稳定遗传;单价体在后期Ⅰ发生滞后,往往紧随着平等分裂,平等分裂后,这些单体常常滞后,部分产生染色体片段或微核,从而引起丢失。少数子细胞在第二次减数分裂时进程不一致,可产生未减数配子(单次减数分裂)。期间,小麦与黑麦染色体之间出现相互联会、易位现象,同时亦可观察到黑麦染色体桥。8.条锈病调查表明,F3衍生株系抗病性较一致,普遍率0—10%,严重度0—1%,反应型为0—1,为免疫或高度抗病。(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2-12-01)

田震,智海剑[10](2012)在《安徽等黄淮南部地区大豆花叶病毒的株系鉴定及动态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病是一种世界性大豆病害,严重影响大豆产量和品质。SMV病样的采集和分类不仅是病毒本身研究的基础,同时也为大豆抗病育种和抗性鉴定提供了依据。SMV存在株系分化,国内外学者已就SMV株系划分、抗源筛选、抗性遗传和抗性基因定(本文来源于《第23届全国大豆科研生产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2-08-01)

株系鉴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是马铃薯上分布最广、危害最大的病毒,对马铃薯生产造成严重损失。准确鉴定PVY的株系类型对马铃薯病毒病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与马铃薯抗病基因的识别关系和在烟草上产生的症状可将PVY划分为PVY~C、PVY~O、PVY~N、PVY~Z和PVY~E株系,其中PVY~N又可细分为PVY~(NTN)、PVY~(N-Wi)和PVY~(NTN-NW)株系。本文通过生物学、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对采自黑龙江的分离物A12进行了株系鉴定,并对PVY~(NTN-NW)株系分离物A12未引起叶脉坏死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证明PVY分离物A12属于NTN-NW株系的SYR-II型ELISA结果表明,A12可被PVY~O的单克隆抗体特异性识别。A12开放阅读框包含9186个核苷酸,编码3061个氨基酸。一致率分析表明,A12的核苷酸、氨基酸序列与PVY~(NTN-NW)株系分离物SYR-II-Be1一致率最高,分别为98.3%和99.2%。重组分析表明,A12是N-605和O_z的重组体,重组类型与SYR-II-2-8相同。系统发育分析发现A12聚类到PVY~(NTN-NW)株系SYR-II型的一簇。以上结果表明,A12属于PVY~(NTN-NW)株系的SYR-II型。2.明确了PVY~(NTN-NW)株系分离物A12不能引起烟草叶脉坏死的原因PVY分离物A12属于PVY~(NTN-NW)株系SYR-II型,但与常见PVY~(NTN-NW)株系分离物在珊西烟引起叶脉坏死及花叶的症状所不同,A12仅产生花叶症状。序列比对发现,A12的辅助成分-蛋白酶(HC-Pro)第182位和第245位的氨基酸都是精氨酸(R),而其它PVY~(NTN-NW)株系分离物HC-Pro的第182位和第245位均为赖氨酸(K),因此推测由于第182位和/或第245位氨基酸的突变导致A12不引起叶脉坏中死。通过定点突变技术在PVY~N605侵染性克隆pCamPVY~N605-GFP中引入突变获得质粒pCamPVY~N605-HC_(K182R)和pCamPVY~N605-HC_(K245R),这两个质粒编码的HC-Pro第182位和245位氨基酸均由K被突变为R。接种珊西烟后发现,pCamPVY~N605-HC_(K245R)与pCamPVY~N605-GFP接种的植株引起的症状相同,都出现叶脉坏死,病毒积累量无明显差异;但pCamPVY~N605-HC_(K182R)接种的植株只出现花叶症状,病毒积累量也比野生型降低。说明HC-Pro第182位氨基酸由K突变为R导致N605突变体不引起叶脉坏死症状。推测A12不产生叶脉坏死症状是因为HC-Pro第182位氨基酸突变为了精氨酸(R)。与野生型HC-Pro相比,第182位氨基酸突变为精氨酸导致HC-Pro的RNA沉默抑制活性减弱。3.分析了PVY HC-Pro FRNK基序R~(180)在症状形成和抑制RNA沉默中的功能通过定点突变技术在PVY~N605的侵染性克隆pCamPVY~N605-GFP中引入突变,质粒编码的HC-Pro第180位氨基酸由R被突变为I,接种珊西烟后发现植株未出现叶脉坏死,并且检测不到病毒。随后分析沉默抑制能力的变化,发现与野生型相比pCaPVY-HC_(R180I)浸润部位GFP、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说明在HC-Pro第180位的突变导致PVY辅助成分-蛋白酶的沉默抑制功能丧失,从而影响了致病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株系鉴定论文参考文献

[1].姜瀚林.黑龙江省烟草马铃薯Y病毒和烟草花叶病毒分子株系鉴定及弱毒疫苗有效片段筛选[D].山东农业大学.2019

[2].张凤桐.马铃薯Y病毒分离物A12株系鉴定及致病机理[D].山东农业大学.2019

[3].邹文超,沈林林,沈建国,蔡伟,詹家绥.马铃薯Y病毒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及其在株系鉴定中的应用[J].遗传.2017

[4].张锦芳,郑本川,李浩杰,蒲晓斌,崔成.甘白远缘杂交新材料的创建及后代株系鉴定[J].西南农业学报.2015

[5].靳继凯.转多基因水稻耐盐株系鉴定与评价[D].宁夏大学.2014

[6].汪正鑫.湖南省自育烤烟品系联合株系鉴定及品质分析[D].湖南农业大学.2013

[7].韩雪平.枇杷抗寒株系鉴定及其RAPD和ISSR标记[D].四川农业大学.2013

[8].张维.马铃薯A病毒湖南分离物株系鉴定[D].湖南农业大学.2013

[9].谢全.普通小麦—黑麦—华山新麦草衍生后代大粒株系鉴定与黑麦染色体遗传行为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2

[10].田震,智海剑.安徽等黄淮南部地区大豆花叶病毒的株系鉴定及动态变化研究[C].第23届全国大豆科研生产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2

论文知识图

:GFP阳性稳转单克隆细胞基因CmACS-3在不同株系表达情况杂种F1及其亲本的花粉育性Fig.11Polle...每穗颖花数在nG4近等基因系群体中的分布引物S7对7个材料扩增的SSR指纹图转基因株系鉴定

标签:;  ;  ;  ;  ;  ;  ;  

株系鉴定论文_姜瀚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