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手术前潜视力评估的应用

白内障手术前潜视力评估的应用

一、潜视力评价在白内障术前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唐昕宇[1](2021)在《护士主导的白内障日间手术术前评估项目的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初步构建适合中国本土的白内障日间手术术前评估项目,并检验其信效度,以期为临床护士进行白内障患者的术前评估提供科学指导。方法:1.系统检索国内外与白内障手术及老年手术患者术前评估有关的临床实践指南及专家共识,确定白内障日间手术术前评估项目的框架;回顾与白内障日间手术有关的高质量相关的文献,将眼科学会发表的白内障手术临床实践指南的推荐意见作为理论依据,形成白内障日间手术术前评估项目的条目池,确定评估项目的基本内容;根据德尔菲法咨询问卷的基本格式制定函询问卷,继而进行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根据咨询结果对前期研究进行修正,形成评估项目的初稿。2.选取2020年10月至12月某所三级甲等眼科专科医院315例白内障手术患者,使用白内障日间手术术前评估表在预约手术后对患者进行评估,对初步形成的评估项目的信、效度进行验证。结果:1.根据国内外白内障手术术前评估的原始研究及老年患者术前评估有关的临床实践指南和专家共识,研究小组初步形成了评估项目的条目池;2.研究小组共遴选了24位相关领域专家,经过两轮函询初步拟定的白内障日间手术术前评估项目包含3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及53个三级指标,两轮函询专家积极系数均大于95%,权威系数分别为0.91、0.89,Kendall’s W值分别为0.285、0.240(均P<0.01),说明专家积极性较高且具有权威性;3.经检验,删除五个三级指标后,整体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660,三个一级指标Cronbach’s系数范围为0.685~0.751,说明该评估表具有较好的信度。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评估项目结构与构建前期预设基本吻合,条目绝大多数进入各自维度范围,结构效度较好。结论:白内障日间手术术前评估项目以眼科协会发布的白内障手术指南的推荐意见为框架,基于循证和德尔菲法,最终形成了包含3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48个三级指标的评估项目,信效度和稳定性均较好,各项指标均满足测量学标准的条件,能够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指导。

董登昊[2](2021)在《客观视觉质量分析系统对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的预测效果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白内障患者术前PVA100%与BCVA的定性关系用于预测术后视力的准确性目的评估客观视觉质量分析系统(Optical Quality Analysis SystemⅡ,OQASⅡ)用于预测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的准确性。方法前瞻性研究,筛选2019年2月到7月期间于大坪医院眼科由同一医生行手术治疗的白内障患者共计205人(259眼),根据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与模拟对比度视力(Predicted Visual Acuity,PVA100%)的相对大小分为A、B两组:A组:PVA100%差于BCVA(145眼);B组:PVA100%优于或等于BCVA(114眼)。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月视力提升情况。结果与术前BCVA相比,术后1月BCVA提升达到2行或以上的,A组有112眼(77.24%),B组有93眼(81.58%),两组间视力提升2行或以上的人数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394)。A组患者视力平均提升幅度为0.3LogMAR,B组患者视力平均提升幅度为0.4LogMAR,两组间视力提升幅度有统计学差异(P=0.001)。A、B两组患者组内术前PVA100%与术后BCVA之间均没有显着相关性(P=0.888,P=0.304)。对于术前合并眼部疾病的患者,术后视力提升幅度达到2行或以上的,A组有17眼(94.44%),B组有26眼(65.00%),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8)。有眼部合并症的患者,A组平均视力提升幅度为0.3LogMAR,B组为0.3LogMAR,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597)。结论根据PVA100%与BCVA的相对大小不足以准确预测白内障术后视力能否明显提升。对于术前眼部有合并症的白内障患者,如果术前PVA100%差于BCVA时,术后视力明显改善的可能性较大。PVA100%对于白内障术后视力的预测价值有待进一步的研究。第二部分白内障患者术前PVA100%与BCVA的定量关系用于预测术后视力的探索性研究目的研究白内障患者术前PVA100%与BCVA之间的定量关系是否可以用于预测患者的术后视力。方法回顾性研究,筛选2019年2月到7月期间于大坪医院眼科由同一医生行手术治疗的白内障患者共计240人(312眼)。将患者视力转换为LogMAR视力,定义ΔLogMAR=术前PVA100%-术前BCVA,设立4个目标视力值:0.3LogMAR、0.2LogMAR、0.1LogMAR、0LogMAR。根据患者术后1月视力能否达到目标视力分为两组,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差异。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5项指标(患者年龄、性别、术前视力、眼部合并症、ΔLogMAR)与目标视力的定性关系。并绘制ΔLogMAR判断患者术后视力能否达到目标视力的ROC曲线,并分别计算Youden指数,当Youden指数最大时,该ΔLogMAR值为判断患者能够达到目标视力的临界值。结果对于各目标视力,两组间术前眼部合并症(P=0.000/0.000/0.000/0.001)、术前BCVA(P=0.000/0.000/0.000/0.000)、ΔLogMAR(P=0.000/0.000/0.000/0.000)有显着统计学差异。当目标视力为0.1或0LogMAR时,两组间年龄(P=0.024/0.001)也有显着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对于各目标视力,ΔLogMAR的优势比较大(OR=392.102/77.687/34.229/4.601)。使用ΔLogMAR预测术后能否达到目标视力的最大Youden值(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0.05(76.7%/93.3)/-0.05(80.2%/84.1%)/-0.05(86.4%/56.0%)/-0.05(92.9%/35.5%)。结论白内障患者术前BCVA与PVA100%之间的差异(ΔLogMAR)和术后BCVA有关;年龄、合并症以及术前BCVA也和术后BCVA有关,但是强度稍弱;本研究中性别对术后BCVA没有显着影响。ΔLogMAR可以用来预测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当ΔLogMAR>-0.05时患者术后视力可能较好,用来预测0.3LogMAR和0.2LogMAR时特异性及敏感性较高,可能可以帮助临床判断白内障患者预后。

易思豆[3](2020)在《中药协定方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觉质量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祛风明目、健脾除湿、清肝凉血中药对白内障患者术后的视觉质量的作用,探索中医药在此方面的优势,为运用中医药干预缩短白内障术后视觉恢复时间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按照相同纳入、排除标准收集白内障术后病例72例(74眼),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例分为常规药物+中药治疗组(中药干预组)和常规药物对照组(对照组),术后第1天对照组予以常规眼药治疗,中药干预组在常规眼药治疗的同时服用中药颗粒剂治疗,7天为一个疗程,共两个疗程。分别于术后第1、7、15天记录患者视力和中央角膜厚度,术后第1、3、7天记录角膜水肿情况,术后第1、15天记录对比敏感度及视功能问卷调查评分情况。结果:1.本次研究共纳入72例患者(74眼),实际完成临床观察共有66例(66眼),两组完成情况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基线、术前及术后1天各项相关指标无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2.裸眼远视力(UDVA)比较:(1)两组间比较:术后7天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时间段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中药干预组不同时间段比较:术后1天与术后7天、15天对比均有显着差异(P<0.05);术后7天与15天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对照组不同时间段组内比较:术后1天与术后7天对比差异有显着性(P<0.05);术后1天与15天比较、术后7天与15天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最佳矫正远视力(BCDVA)比较:(1)两组间对比:术后7天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时间段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中药干预组与对照组在不同时间段的组内比较:两组术后1天与术后7天、15天对比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术后7天与15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对数对比敏感度函数下的面积(AULCSF)比较:(1)在明、暗光及暗环境眩光条件下:中药干预组、对照组治疗前后AULCSF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2)在暗光条件下,术后15天,中药干预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明光条件下,术后15天,中药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暗环境眩光条件下,术后15天,中药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角膜指标:(1)角膜水肿消退率比较:术后3天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7天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中央角膜厚度比较:所有完成临床观察的患者术后7天两组间比较,差异性显着(P<0.05),术后15天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水肿患者术后7天和15天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视功能相关生命质量量表(NEI-VFQ-25)评分比较:术后15天,NEI-VFQ-25量表评分两组间比较,中药干预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结论:1.从所有完成临床观察患者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运用中药干预,可以在短期内加快术后角膜水肿的消退,加快视力恢复,对对比敏感度和视觉相关生活质量的提升也有一定的作用。2.运用中药干预白内障患者术后视觉质量,能有效加快患者视觉质量的恢复。

肖羽,杨燕宁,黄林英,郭婉若[4](2019)在《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系统定性预测白内障手术效果的准确性》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系统(OQASTMⅡ)定性预测白内障手术效果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18-10/12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白内障患者57例67眼,根据术前客观散射指数(OSI)分为A组(28眼,OSI>8.0)、B组(28眼,OSI≤8.0)、C组(11眼,因晶状体严重混浊无法检测出OSI值)。根据术前模拟对比度视力(Predicted VA100%)和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预测手术疗效。结果:A组患者术后达到符合标准者26眼(93%),B组患者术后达到符合标准者24眼(86%),两组患者术后符合率无差异(P=0.669),且两组患者术前Predicted VA100%与术后2wk BCVA无相关性(rs=0.103,P>0.5)。结论:OQASTMⅡ系统能够客观、准确、直观地定性预测白内障手术疗效。

龚铠,解云,袁媛,王炜[5](2017)在《高度轴性近视白内障潜视力预测的准确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LAMBDA100视网膜计在预测高度轴性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视力准确性及影响因素。方法:应用LAMBDA100视网膜计测定91例91眼高度轴性近视白内障患者的患眼视网膜视力,与术后2wk最佳矫正视力进行比较。预测视力与术后视力相差2行对数视力表以内为符合。结果:患者91例91眼预测的总符合率为62%,假阳性率2%,假阴性率36%。晶状体混浊度影响预测准确性,混浊愈重,准确度愈低。眼轴≥32mm预测准确度明显低于眼轴<32mm预测准确度,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最佳矫正视力≥4.0组预测准确率为75%,最佳矫正视力<4.0组为49%,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合并非成熟性白内障的高度近视患者,LAMBDA100可以作为预测术后视力的辅助工具,眼轴、术前视力和白内障程度会影响预测的准确度。

胡然[6](2016)在《高度近视患者白内障术后黄斑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的观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研究不同眼轴高度近视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Phacoemulsification,PHACO)联合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术前,术后一周,一月,三月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Foveal retinal thickness,FRT)与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的病例资料来源于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在2016年01月至2016年05月期间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患者63例(80眼),男性32例(39眼),女性31例(41眼),年龄48-79岁,平均(63.52±7.56)岁,其中32例(48眼)白内障患者是眼轴长度>26mm高度近视,31例(32眼)白内障患者是眼轴长度在22mm-26mm的单纯老年性白内障。根据患者的眼轴长度分成3组,A组(22mm<眼轴≤26mm)共31例32眼,男16例(16眼),女15例(16眼),B组(26mm<眼轴≤28mm)共21例30眼,男10例(14眼),女11例(16眼),C组(眼轴>28mm)共11例18眼,男6例(9眼),女5例(9眼)。入选患者年龄,性别统计学比较无差异(P>0.05)。术前、术后均用OCT行视网膜黄斑区扫描及国际标准视力检查,记录术前,术后一周,术后一月,术后三月术眼的FRT和BCVA。分析不同眼轴高度近视患者白内障PHACO术前及术后FRT和BCVA之间相关性。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各组白内障患者眼轴,黄斑区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最佳矫正视力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P<0.05被定义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各组患者PHACO术前FRT分别为:A组:226.00±10.00μm;B组:208.75±6.65μm;C组:199.00±14.14μm;B组和C组患者FRT明显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各组患者在PHACO术后一周,一月,三月分别检查BCVA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提高,且A组BCVA显着高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一周、术后一月、术后三月各组BC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三月时A组、B组和C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0.3所占比例分别96.88%,83.33%,44.44%,眼轴和术后BCVA呈负相关。各组在术后各时间点BC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A组术后FRT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术后一月FRT较术前增厚,差异时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三月FRT下降,与术后一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与单纯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相比,高度近视(眼轴>26mm)患者术前OCT检查发现FRT明显变薄。2.各组患者术后BCVA均较术前显着提高,提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术可以安全有效提高高度近视患者白内障术后的视力。3.在白内障术前行A超检查眼轴长度和OCT检查FRT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患者的术后视力。4.高度近视(眼轴>26mm)患者PHACO术后一月易发生黄斑水肿引起FRT增加,术后三月后FRT下降,表明随着时间推移,眼球内环境逐渐趋于稳定,黄斑区水肿减轻,部分患者BCVA可能进一步提高,术后FRT增加越明显则术后BCVA越差。OCT检查可以为高度近视患者白内障手术的潜视力预测及必要的随访治疗提供客观可靠的依据。

陈约洁,王爱荪,胡小周,孙莉[7](2015)在《免散瞳法视网膜视力预测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的可行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免散瞳法测量视网膜视力预测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的可行性。方法收集白内障患者79例共132眼,均行超声乳化人工晶体置入术。晶状体混浊程度按LOCSⅡ分级,LOCSⅡ1级20眼,LOCSII 2级72眼,LOCSII 3级40眼。术前分别测量每眼散瞳前后的视网膜视力,术后1个月测量每眼矫正视力。分别将3组患者散瞳前和散瞳后的视网膜视力与术后视力进行相关性分析和一致性检验。结果 LOCSII 1、2级患者免散瞳法和散瞳法视网膜视力与术后矫正视力均有显着性相关性(均P<0.05);LOCSII 3级患者免散瞳法视网膜视力与术后矫正视力无显着性相关(P>0.05);LOCSII 3级患者散瞳法视网膜视力与术后矫正视力有显着相关性(P<0.05)。LOCSII 1级患者免散瞳法视网膜视力与术后矫正视力的一致性较好,而LOCSII2、3级患者散瞳法视网膜视力与术后矫正视力欠佳。结论白内障晶状体轻度混浊患者免散瞳法视网膜视力与术后视力有很好的相关性和一致性,是预测视网膜视力的可行方法。

陈炜,王毅[8](2015)在《白内障术前行相关检查对视功能评估及视网膜疾病检出的有效性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闪光视网膜电图(FERG)或图形视网膜电图(PERG)、眼底照相、眼部B超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应用于白内障术前对视功能的评估及对视网膜疾病检出的有效性观察。方法:对148例196眼白内障患者术前应用眼科电生理仪、眼底照相、眼部B超和OCT,根据FVEP和FERG(或PERG)、眼底照相、OCT、眼部B超检查结果的阳性率进行分析。结果:患者148例196眼中,B超检查显示玻璃体混浊165眼(84.2%),无法获取B超图像31眼(15.8%);成功获取眼底照相图像161眼(80.6%),无法获取图像35眼(19.4%);获得有价值VEP、ERG 58眼(29.6%),VEP、ERG未见明显异常138眼(70.4%);成功获取OCT图像167眼(85.2%),无法获取OCT图像29眼(14.8%)。结论:视觉电生理检查、眼底照相、眼部B超和光学相干断层图像结果可对白内障患者术前的视功能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多种检查方法相互配合,可进一步提高白内障手术前对视网膜疾病以及其他眼科疾病的检出率。

刘远珑[9](2014)在《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视力相关影响因素初探》文中认为目的:研究眼轴、黄斑中心凹厚度及视网膜视力与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视力的相关性。方法:1、选取在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21例(36眼),术前、术后均未发生其它眼病及其它眼科手术史。所有病例术前行眼轴测量及黄斑中心凹厚度测定,眼轴均≥26mm,随访术后3月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分析眼轴、黄斑中心凹厚度与BCVA的相关性。2.选取在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23例(39眼),所有病例术中、术后未出现并发症。术前均行Lotmar Visometer视网膜视力测定,所得结果与随访术后3月最佳矫正视力(BCVA)进行比较,分析视网膜视力与BCVA的相关性。结果:1、眼轴和术后BCVA呈显着负相关(r=-0.476,p=0.004)。2、黄斑中心凹厚度和术后BCVA呈显着正相关(r=0.375,p=0.027)。3、视网膜视力与术后BCVA呈显着正相关(r=0.668,P=0.000)。结论:1.在无其它眼病的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中,眼轴与黄斑中心凹厚度是影响术后视力的因素,术前进行眼轴及黄斑中心凹厚度的测定能帮助预测术后视力。2. Lotmar Visometer视网膜视力能预测高度近视白内障术后视力。

金晨晖,滕坚,司马晶,张艳玲[10](2014)在《具有视力计功能的手持式视网膜对比敏感度测量仪的研制与应用》文中认为目的研究设计具有干涉视力计功能的手持式视网膜对比敏感度(retina contrast sensitive function,RCSF)测量设备,并探究其临床测量的重复性和有效性。方法制作手持式具有干涉视力计功能的RCSF样机3台,并对48例(48眼)正常人(RCSF测量组)和20例(33眼)成熟白内障患者(干涉条纹视力测量组),分别进行2次RCSF测量和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测量。对2组间RCSF测量差异性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术前、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相关性采用线性相关分析。结果在对48例正常人的2次测量中,对应空间频率2.4 c·d-1、3.6 c·d-1、6.0 c·d-1、9.0 c·d-1、15.0 c·d-1、24.0 c·d-1的前后不一致的次数分别是0次、0次、2次、4次、4次、9次,一致率分别是100%、100%、95.8%、91.7%、91.7%、81.3%。除对应空间频率24.0 c·d-1的RCSF测量值外,其余空间频率测量结果与平板微机RCSF测定仪的测量结果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33眼白内障患者中有19眼术前无法用样机测出最佳矫正视力,术前和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之间具有相关性(r=0.382,P=0.028)。>2040岁组、>4060岁组和>6080岁组,术前与术后视力测量一致性分别为34.4%、53.7%和25.9%。结论具有干涉视力计功能的手持式RCSF测量样机具有较好的移动性、良好的测量稳定性和有效性,不但可以用于测量RCSF,且具有良好的干涉视力计测量功能。

二、潜视力评价在白内障术前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潜视力评价在白内障术前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护士主导的白内障日间手术术前评估项目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操作性定义和理论框架
    1.5 研究步骤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初步构建白内障日间手术术前评估项目
    第一节 相关指南内容分析及质量评价
        1.1 研究目的
        1.2 对象与方法
        1.3 研究结果
        1.4 讨论
    第二节 编制白内障日间手术术前评估项目
        2.1 研究过程
        2.2 数据统计分析
        2.3 质量控制
        2.4 结果
        2.5 讨论
        2.6 小结
第三章 白内障日间手术术前评估项目的验证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样本量
        1.3 研究方法
    2 研究内容
        2.1 研究工具
        2.2 资料收集
        2.3 统计分析
        2.4 质量控制
        2.5 伦理原则
    3 研究结果
        3.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3.2 评估项目的条目再筛选及信效度检验
    4 讨论
        4.1 量表的筛选及评测
        4.2 量表内涵的意义
        4.3 量表的应用价值及推广
        4.4 小结
第四章 结论及展望
    1 研究成果
    2 研究的创新性及局限性
        2.1 创新性
        2.2 局限性
    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护士主导术前评估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2)客观视觉质量分析系统对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的预测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abstract
摘要
第1章 前言
第2章 白内障患者术前PVA100%与BCVA的定性关系用于预测术后视力的准确性
    2.1 资料和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白内障患者术前PVA100%与BCVA的定量关系用于预测白内障术后视力的探索性研究
    3.1 资料和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全文结论
研究不足之处及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预测白内障术后视力的方法研究现况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3)中药协定方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觉质量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研究对象选择标准
        1.2.1 诊断标准
        1.2.2 纳入标准
        1.2.3 排除标准
        1.2.4 剔除与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随机方法及分组
    2.2 手术操作方法
    2.3 用药及疗程
    2.4 材料及仪器来源
        2.4.1 试验用药
        2.4.2 相关仪器
    2.5 观察指标及检查方法
        2.5.1 观察指标
        2.5.2 检查方法
    2.6 统计学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病例入选及脱落情况
    3.2 两组基线情况比较
        3.2.1 两组间性别比较
        3.2.2 两组间年龄比较
        3.2.3 组间术前及术后第1天相关指标比较
    3.3 UDVA
        3.3.1 UDVA组间比较
        3.3.2 UDVA组内比较
    3.4 BCDVA
        3.4.1 BCDVA组间比较
        3.4.2 BCDVA组内比较
    3.5 角膜相关指标比较
        3.5.1 角膜水肿消退时间比较
        3.5.2 中央角膜厚度比较
    3.6 AULCSF
        3.6.1 明光条件下,AULCSF比较
        3.6.2 暗光条件下,AULCSF比较
        3.6.3 暗环境眩光条件下,AULCSF比较
    3.7 视功能问卷NEI-VFQ-25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ARC术后视觉质量的认识
        1.1 视觉质量概念及评估方法
        1.2 白内障术后视觉质量影响因素
    2 中医药学对ARC手术及术后相关的认识和研究
        2.1 历史源流
        2.2 白内障病因病机
        2.3 对白内障手术的认识及临床应用
        2.3.1 白内障术后病因病机
        2.3.2 中医中药在白内障术后的应用
    3 立法选方
    4 研究结果及疗效分析
        4.1 视力比较
        4.2 角膜相关指标比较
        4.3 AULCSF比较
        4.4 术后视功能问卷评分比较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一 综述 白内障术后视觉质量分析研究评价
        参考文献
    附件二
        1.NEI-VFQ-25 视功能量表
        2.CSF-1000E频率、对比度对数转换表
    附件三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4)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系统定性预测白内障手术效果的准确性(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1.2方法
2结果
3讨论

(5)高度轴性近视白内障潜视力预测的准确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2 结果
    2.1 预测视力与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的一致性分析
    2.2 晶状体混浊程度对预测视力准确性的影响
    2.3 眼轴与预测视力和术后视力及预测准确度的关系
    2.4 白内障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对预测视力准确性的影响
3 讨论

(6)高度近视患者白内障术后黄斑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的观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A组病例纳入标准
        2.1.2 B组病例纳入标准
        2.1.3 C组病例纳入标准
        2.1.4 病例排除标准
    2.2 主要仪器
    2.3 方法检查
        2.3.1 术前检查
        2.3.2 术后检查
    2.4 手术方法和术后处理
    2.5 统计分析方法
第3章 结果
第4章 讨论
    4.1 OCT在白内障术前、术后检查中的应用
    4.2 高度近视患者眼轴和黄斑区中心凹视网膜厚度
    4.3 白内障术后人工晶状体眼黄斑囊样水肿
    4.4 高度近视患者PHACO手术注意要点
    4.5 存在的问题
第5章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7)免散瞳法视网膜视力预测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的可行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8)白内障术前行相关检查对视功能评估及视网膜疾病检出的有效性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 对象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9)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视力相关影响因素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眼轴、黄斑中心凹厚度与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视力的相关性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章 、视网膜视力与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视力的相关性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10)具有视力计功能的手持式视网膜对比敏感度测量仪的研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四、潜视力评价在白内障术前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护士主导的白内障日间手术术前评估项目的构建研究[D]. 唐昕宇.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2]客观视觉质量分析系统对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的预测效果研究[D]. 董登昊.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1)
  • [3]中药协定方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觉质量的临床研究[D]. 易思豆.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系统定性预测白内障手术效果的准确性[J]. 肖羽,杨燕宁,黄林英,郭婉若. 国际眼科杂志, 2019(05)
  • [5]高度轴性近视白内障潜视力预测的准确性分析[J]. 龚铠,解云,袁媛,王炜. 国际眼科杂志, 2017(06)
  • [6]高度近视患者白内障术后黄斑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的观察研究[D]. 胡然. 苏州大学, 2016(06)
  • [7]免散瞳法视网膜视力预测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的可行性分析[J]. 陈约洁,王爱荪,胡小周,孙莉. 现代实用医学, 2015(12)
  • [8]白内障术前行相关检查对视功能评估及视网膜疾病检出的有效性探索[J]. 陈炜,王毅. 国际眼科杂志, 2015(02)
  • [9]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视力相关影响因素初探[D]. 刘远珑. 福建医科大学, 2014(02)
  • [10]具有视力计功能的手持式视网膜对比敏感度测量仪的研制与应用[J]. 金晨晖,滕坚,司马晶,张艳玲. 眼科新进展, 2014(02)

标签:;  ;  ;  ;  ;  

白内障手术前潜视力评估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