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城:《春秋悟道》之“悟”论文

刘长城:《春秋悟道》之“悟”论文

·书评·

己亥初夏,有幸受邀于河北师范大学,参加“百年中国哲学和文化发展的回顾、总结与前瞻——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暨张岱年先生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与山西省学者李国大先生相识,李先生赠我一部他著的《春秋悟道》,感谢李先生,使我有机会拜读其大作。李先生在该书的扉页中写了两句话:道通宇宙,德贯中西。窃认为,这两句话是本书的主题,也是《道德经》(《老子》)的灵魂。先哲探道明德,为天地立心;后学传火接薪,弘道新人。李先生就是传火接薪、弘道新人的一名学者,他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身体力行,笔耕不辍,孜孜以求,其诚可感。

古往今来,研究《道德经》的论著不知有多少,代有哲人,老学可谓历久弥新。它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源头活水,其“天光云影”随时代之赓续而多所变幻。每一时代有每一时代对老学的解读,而解读的关键即在于对“道”的理解。古人讲道常常与天相关,讲道不可不讲天(或曰“天地”)。

冯友兰先生把“天”界定为五:“曰物质之天,即与地相对之天;曰主宰之天,即所谓皇天上帝,有人格的天、帝;曰运命之天,乃指人生中吾人所无奈何者;曰自然之天,乃指自然之运行;曰义理之天,乃谓宇宙之最高原理。”[1]281冯先生说,《诗》《书》《左传》《国语》中所谓天,除指物质之天外,似皆指主宰之天。古代所说的天,是具有主宰的、有意志的天。《论语》中孔子所说之天,亦皆主宰之天也。孔子即这样主张,墨子也作如是说,但到了孟子这里,情况似乎有所变化,那就是把具有主宰意义的天赋予义理的意义。天既然具有了义理的意义,那它就具有了道德的意义。道、德合而论之即人的社会行为规范。但在古代,道与德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且先不论道,单就德说,“德者,道之舍……德者得也,得也者,谓其所得以然也。”(《管子.心术上》)德即得之于道,从这个意义上说,道是根本,德则其次。道德与天合而论之,即具有义理意义亦即道德意义的天。而具有主宰、道德意义的天在《道德经》中则发生了逆转,如“天地不仁”者即是。天地既然“不仁”,那它就失去了其道德的意义。失去了道德意义的“天地”,在《道德经》中则以“道”的形式出现。

那么,究竟如何界定“道”,也即是说如何给“道”以定义,用语言说出之?老子是这样说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二十五章)这样看来,老子把道说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实际上,老子并不知道“道”的名字,曰道、曰大仅仅是“字之”、“强为之名”。老子在说到“道”的作用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这就为后人留下了一个千古智慧之谜,让后人自己去弄清“道”。后人为了解道、识道、说道、体认道、悟道,也因此写下了种种著作,各有各的解说,各有各的道理。李国大先生在当今时代,为“悟道”而作《春秋悟道》,这样一“悟”,为老学百花园中又平添了一朵奇葩。

作为东道主的中国,应该有更多的研究者参加这一机会难得的盛会,在ICME-14上充分展示中国数学教育界的实力.大会在中国召开,为更多的中国学者和一线数学教师提供了参与数学教育最高学术会议的机会,也提供了展示自己研究成果,学习国内外数学教育先进成果与方法,与国内外优秀研究者交流,规范自己研究方法和提高自己研究水平的机会.

事实上,读《道德经》,不仅仅从字面上去读,而是靠“悟”,靠心悟。如果不靠心悟,一部《道德经》是无论如何也不能从“精神往来”上读通它、读明白、读透彻。正是这种悟,才能悟出老子在五千言中之开首所讲的那段千古哲理的奥妙:“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李国大先生在本书首篇即对“道”作了“心读”。心读并非简单地从字面上“读”,而是对于“道”的心悟。他说:“人们在解读《道德经》五千言时,遇到最大的困惑就是‘道’为何物?这是一个世界级的大问题,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答案。”到目前为止对于“道”的困惑,李先生是这样“悟”的:“在我们的象形文字中,一个小小的方块汉字,便蕴含着人们思想意识中的一个整体观念。道,从这个字的本身来看,是否暗示着几分玄机。”他是这样悟的:“道”字里的首,不正是我们的大脑吗?大脑乘车而远游,是思想意识的远游,精神的远游,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远游,天地精神是无边无际的,永恒的,亿万年以来,宇宙间就运转着一个高度和谐的境域。康德在他《宇宙发展史概论》一书的结束语中说:“在晴朗之夜,仰望星空,就会获得一种愉悦,这种愉悦只有高尚的心灵才能体会出来。在万籁无声和感官安静的时候,不朽精神的潜在认识能力就会以一种神秘的语言,向我们暗示一些尚未展开的概念,这些概念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在这里,李先生对于汉字“道”的“悟”,把其与西方哲学家的“神秘语言”联系在一起。这种“悟”,不仅仅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悟”,而是中西合璧式的“悟”。本来,中国传统哲学对于概念的解释并不是十分清晰而明白的,它本身就具有一种神秘感。这种神秘感,如果想用清晰的、有层次的、严谨的逻辑推理去把握它,不是说解释不清楚,而是一旦从逻辑上解释清楚了,那么,它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本来所具有的神秘感立马就失去了令人陶醉的神秘光环,所剩者只有一个干巴巴的哲学概念,不能令我们心驰神往,当然也不能令我们想入非非。换言之,你如果把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似是而非的、含混不清的概念解释清楚了,它的精神愉悦感就没有了。在这个解释学的领域里,冯友兰先生在其早年的两卷本《中国哲学史》中做了大量的学术解释工作,把本来不清晰的哲学概念给解释清楚了,但从另一个方面说,中国哲学所固有的“独与天地往来”的精神就暗淡了许多。因此,冯先生在其后来的著作中特别注意到了这一点,那就是他所提出的“负的方法”。相对于负的方法,前者对于概念的逻辑分析就是“正的方法”。正的方法虽然可以使概念清晰,但不能达到哲学的最高境界;不能达到哲学的最高境界,就不能体现中国哲学的精神;要想体现中国哲学的精神,就必须运用负的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李国大先生对于老学之“道”的心悟,正是他自觉不自觉地在运用冯友兰先生的负的方法“悟”道。

水泥浆体的材料采用I型硅酸盐水泥,为纯水泥熟料掺加5%的石膏其化学组成见表4,矿渣的化学成分见表5,矿渣采用外掺量,分别为水泥质量的10%、20%、30%、40%、50%和60%。

道,并不是不可以说的,但是,你一旦把道说出来,它就不是老子《道德经》中的道了。这就是说,“道”是不可以说的,只可以用心去“悟”它。如果一定用语言去说它,它可以是“无”,也可以是“有”,无即无名,有即有名。无名也好,有名也罢,它统统是道。这看似是矛盾的,实际上是统一的,或者说是同一的。从“无”讲,这是其“妙”,从“有”论,这是其“徼”。李先生对此的解释是:从无讲,这是天地之本始;从有论,它是不同的万物之存在。无论是无还是有,同出于道。据此,可以说,无亦谓有,有亦谓无,“同出而异名”。这样一说,似乎有相对主义之嫌,怎么办?我们不说它,我们去体悟它,从心而悟,这样一悟,则可见其玄机之大焉,正是这样的“玄”,才是天地万物一切变化的根本。

《春秋悟道》中,李先生认为,道是形而上者,现实的世界是形而下者。那么,在形而上与形而下之间,如何从无到有?这是一个问题,是一个哲学的大问题。李先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从道的“能动性的绝对”以推向对这一哲学大问题的解决。为了论述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关系,他又将之与西方哲学——柏拉图哲学、康德哲学的“不可逾越”论拿来与中国哲学的“道”好作一比。我们知道,柏拉图、康德把“世界”作二分:理念的世界(物自体)与现实(现象)的世界。现象的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此二世界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在老学中,没有这样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为什么中西哲学在这个重要问题上会有如此之不同?李先生给出了一个令我们非常惊喜的答案:道是能动性的绝对!我可以说,这个答案是中肯的,是合道的,是道自身所固有的本质,这是李先生悟道之精华所在。西方哲学把理念(可用中国哲学的道以界定)规定为“静止不动的绝对”,而静止不动的绝对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使现象世界动起来;而老学把道规定为“能动性的绝对”,这就把二者之间的不可逾越的鸿沟“填平”了。

红色文化旅游+红色文化教育为核心的红色文化金融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革命老区经济的发展,进而防止革命老区脱贫后再返贫,为实现我国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形而上与形而下之间既无不可逾越的鸿沟,那么,道与天下万物即可和谐而无冲突,也因此说出了中国哲学的一贯主旨:和。从道的“能动性的绝对”以“观其妙”、以“观其徼”,这个“观”字,在李先生那里,并不是分析、推理、论证、解释,应当是“悟”,或者说是心悟。悟出了什么?悟出了天地万物在道的形而上的统率下而形成的五彩缤纷的现实世界!

近二十年前,我在撰写《传统文化时述》[2]时,把老子作为先秦诸子之一设一专章加以论述,指出了老子哲学体系的最高范畴是“道”,尽管也点出了老子对于“道”的界定,也论述了道与宇宙万物的关系、道如何生育万物的等问题,但与李先生的《春秋悟道》作一比较,现在看来,我的论“道”重点在于“读”,而不是像李先生的重点在于“悟”。读与悟是有差别的。今读李先生的书,颇有醍醐灌顶之感。

再次感谢李先生赠书于我。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二卷)[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2]刘长城.传统文化时述[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7.

收稿日期:2019-06-26

作者简介:刘长城(1952-),男,河南唐河人,特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暨冯友兰哲学。

标签:;  ;  ;  ;  ;  ;  ;  

刘长城:《春秋悟道》之“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