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19世纪末,唯物史观遭到来自资产阶级学者和“青年派”的歪曲,恩格斯晚年通过一系列书信,捍卫了历史唯物主义,并且提出了著名的历史合力论思想,形象地以“力的平行四边形”对历史合力进行系统论述,一方面继续坚持经济因素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充分肯定了其他非经济因素也具有推动历史发展的关键作用,并且明确指出了个人意志对历史发展的贡献,充分肯定了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历史合力思想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在新时代,我们要继续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建设,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不断努力。
[关键词]恩格斯;历史合力论;唯物史观;书信
恩格斯晚年的历史唯物主义书信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了完善和发展,在这些珍贵的书信中,也蕴含了恩格斯著名的历史合力论思想。恩格斯的这一思想既坚持了经济因素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也明确指出非经济因素即政治、文化、思想等上层建筑的重要作用,同时阐明了个人意志在历史发展中也是有所贡献的。立足于现代,历史合力论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它与我国“五位一体”总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内在一致性。顺应了当前时代发展的要求,遵循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当前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因此,深入分析理解恩格斯历史合力论思想的基本观点,并对其当代价值进行探析,对于全面深入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具有重要价值及作用。
一、历史合力论思想提出的背景
在19世纪末,历史唯物主义受到了来自多个方面的各种的歪曲和质疑。主要是以保尔·巴尔特作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学者,将历史唯物主义同机械论、宿命论等同起来,并且认为唯物史观是只注重经济技术的经济唯物主义;再者就是当时的“青年派”,他们将唯物史观庸俗化、简单化,由于他们不懂辩证法,致使他们否认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并且认为历史是不需要任何人参与,自动就能形成的。他们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公式化,把它当做标签、套语随处乱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社会思潮的混乱。面对当时种种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误解及歪曲,恩格斯通过一系列书信来捍卫历史唯物主义,对资产阶级学者及“青年派”进行了有力地回击。这些书信中便包含了关于历史合力论的思想,通过坚持经济基础决定作用前提下,也指明其他非经济因素对社会历史发展所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明确历史发展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这是恩格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大贡献。
二、恩格斯历史合力论思想的基本观点
历史合力论将社会发展的动力视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诸因素都纳入了这一动力系统之中,从总体上阐明了诸因素在其中的位置。[1]101-104关于“合力”的概念,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这一经典著作中恩格斯进行了阐述:“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2]302这段话明确的阐述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每个人按照自己的愿望来活动,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但是在多数情况下,单个愿望是达不到预期的结果,其动机对结果来说只有从属意义,历史则是由来自各方的不同愿望及不同因素相互牵制、互相作用被创造、被推动的。关于历史合力论的详细论述,主要体现在恩格斯晚年的唯物主义书信中。这些书信系统地阐述了在历史进程中经济因素的根本决定性作用,以及历史发展中,上层建筑和个人意志的重要作用,提出了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多种因素交互作用而产生合力作用的结果,形成了著名的历史合力论。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这一观点,避免了历史唯物主义出现机械化和庸俗化的倾向,扭转唯物主义创立之初,过度强调经济决定作用所带来影响。
(一) 人在历史发展中处于主体地位
恩格斯重视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意志及力量对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首先,在1890年9月致约·布洛赫的信中恩格斯指出: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因此不同的个人对历史的发展都具有不同的影响,虽然历史不会如每个人预期的一样,也不是个人意志和力量就能够决定的,但是每个人的意志和力量对历史的发展都是有所贡献的,每个人的意志和愿望会“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3]593,历史是无数个意志的“合力”作用下的产物,也就是说,不同的个人的意志相互融合为一个总的合力,才能真正地推动社会历史向前发展。其次,社会中各种因素并不会自发的起作用,还需要具有不同意志和力量的人的实践活动来进行,因此,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主体性作用。[4]168-171这也肯定了人民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体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此外,恩格斯在致瓦尔特·博尔吉乌斯的信中通过分析偶然性和必然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伟大人物的出现也提出了一些见解,认为大人物的出现是具有偶然性的,当然这种偶然性中也包含着必然性,他们是时代与阶级斗争背景的产物,其出现是历史必然。在恩格斯的书信中,可以看出他强调人是创造历史的主体,指明了人对历史的创造是建立在已有的条件和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历史是在人这一历史主体与客观存在的现实条件相互作用下推动的。而历史进程是一个客观的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发展过程,作为历史主体的人,只有尊重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将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现实相结合,才能顺应历史的发展规律,使合力发挥出积极作用,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肌肤补水除了使用补水保湿的孕妇护肤品外,最健康的方式就是通过饮食补水来润泽肌肤,再辅助孕期专用的护肤品,加上规律的饮水,就可以帮助孕妈们甩掉缺水肌肤,重拾水润嫩白肌,也让冬日不再那么干燥。
(二) 在历史发展中经济因素归根到底具有决定性作用
根据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思想,经济因素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决定性因素,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需要牢固的经济基础为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并没有发生改变,仍然要注重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夯实经济基础,这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时期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从根本上说就是生产力水平还不够高。[8]虽然影响社会发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是经济因素在社会发展中“归根到底”具有决定性作用,各种因素作用的发挥“归根到底”要受到经济因素的制约。因此,要重视经济对整个国家发展的基础性作用,面对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我们不仅要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更要重视经济发展的质量,继续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建设现代化的经济体系,加强经济的基础性作用,才能更好的发挥上层建筑等非经济因素的作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三) 历史发展是众多因素推动的结果
以上两例都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回归到相关学科中去,学生有了可以依托的具体背景,在心理上就容易产生乐于接受的意向,进而主动学习,同时也显出数学在应用方面的魅力。
三、恩格斯历史合力论思想的当代启示
恩格斯晚年唯物主义书信中的历史合力思想,除了进一步明确经济因素所具有根本决定作用的基础外,更为重要的是他也肯定了非经济因素在整个社会历史发展中所具有的重要价值。恩格斯也关注个人意志在社会历史中所具有的作用,肯定个人意志对整个社会历史进程的贡献。立足于新时代,历史合力论思想启示我们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重视个人意志对社会历史发展的贡献;要重视经济的决定性作用,加快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率;还要具有整体性思维,坚持系统原则,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才能更好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历史的发展是复杂曲折的,是各种意志和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恩格斯在致约·布洛赫的信中有一段对历史合力论思想最为经典的表述,他生动形象的阐述了推动历史的发展的合力并不是每个人的意志和力量进行相加就可以形成的,而是需要许许多多个人期望与意愿,以及个人力量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多元互动构成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3]592,这些力的平行四边形相互牵制、此消彼长最终产生出一个总合力,社会历史发展就是这样的历史合力推动下所形成的。但是由于每个历史阶段都有其独特性,各因素的发展情况因此也是各不相同的,这个“力的平行四边形”会随着条件、冲突各方力量对比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这个合力系统是处在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中,新的力的平行四边形会不断取代旧的力的平行四边形。[6]88-94历史发展就是在多种因素相互作用下的结果,而各个因素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也是处在变化中的,这也就是说,由于不同的阶段,各个因素所具有的力量及作用也是在不断变化的,这也使得历史发展的总合力总是处于一个动态的过程中,因而历史发展的过程必然不会一帆风顺,总是伴有很多的不确定性,是迂回曲折的,但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还是不断向前进的。
(一)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历史合力论充分肯定了作为历史活动主体的人,在整个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肯定个人意志对社会历史发展的贡献的同时,也指出推动历史发展的“总合力”是由无数单个人的意志在相互融合、碰撞之后所产生的结果,也就是说,整个社会历史进程是人创造的,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具有主体地位。不论是在中国的革命、建设还是在改革时期,我们党始终都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肯定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要推动力量。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依旧是我们党推进各项工作的力量源泉。一方面要继续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和主体地位,在各项工作中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使人民群众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之中,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及生态建设中发挥好承担者和创造者的作用,[7]尊重人民群众在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中的生动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首创精神;另一方面,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进一步了解人民的所需所求,以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进一步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使广大人民群众紧紧围绕在党中央周围,进而更好的凝聚力量,形成推动社会发展的合力。
(二) 重视经济基础的决定性作用
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但是在诸多因素之中,经济因素归根到底是决定性因素。“……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进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3]591在1890年9月致约·布洛赫的信中恩格斯明确的指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因素始终对整个社会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而“归根到底”这一表述既包含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经济因素始终是最根本的推动力量,同时也说明经济因素并不是唯一起作用的因素,在社会发展中,还有政治、文化、思想观念等诸多非经济因素也对历史进程产生影响,只是各个因素在历史发展中所处的地位不同罢了。恩格斯强调这一点,也是将历史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以及那些将唯物主义曲解为“经济决定论”的做法划清了界限。[5]14-17在致瓦·博尔吉乌斯的信中,他再次强调:在社会历史进程中,具有根本的决定作用的是经济因素,同时政治、法等非经济因素相互作用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性,更加明确了上层建筑等非经济因素是与经济基础相互结合,形成“合力”推动着历史的发展的这一观点。可以看到恩格斯在这一观点的表述中,明确了历史是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其发展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历史合力论思想是具有一定的整体性的思维,并且十分强调系统性原则的,在考虑到经济基础的决定性作用,也重视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从总体上阐明了各个因素所处的地位。
(三) 着眼全面发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布局
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基于时代的特征和人民需求确立和推进的,这一布局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通过加强各方面建设,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缺一不可,它统一于“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目标,这一布局与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思想也是相契合的。因此以历史合力论为启示,强调整个社会发展的整体性,统筹推进五位一体建设,立足于化解社会矛盾,协调社会关系,着眼于整个社会全局的发展,致力于形成整个社会发展的最优合力。[9]5-8不仅要注重经济的发展,提高物质文明,也要注重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使其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整体推进,实现合力的最大化。此外还要把以人民为中心思想贯穿于各个方面的建设之中,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当中的每一项建设统筹兼顾起来,才能够使统筹推进更好地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的期待,才能顺利地实现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四、结语
恩格斯晚年的历史唯物主义书信系统阐述了“历史合力论”思想,坚持了经济因素在历史发展中的根本决定性地位,并对于非经济因素的作用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承认历史发展是有客观规律性的,指出人作为历史主体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恩格斯的历史合力思想不仅有力地反驳批评了当时资产阶级学者及“青年派”对唯物史观的歪曲,同时也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在新时代,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思想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需要始终坚持人民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重视经济基础的作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继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从而使我国的发展向着高质量、高效率、公平、可持续的方向继续前进。
Atrophic mucosa with intestinal metaplasia in differentiated gastric cancer and undifferentiated cancer of the gastric fundic gland mucosa are well-known example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astric cancer and the background mucosa[37].
[参 考 文 献]
[1]苏咏喜.历史合力论的方法论原则和现实价值[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曾红宇.恩格斯历史合力论的现实意蕴——以实现和谐民族关系为视角[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
[5]林娅,王多吉.历史合力论中的“合力”概念新解[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2).
[6]叶泽雄.再论恩格斯历史合力论研究中的几个关系问题[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2).
[7]潘丹丹.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及其当代价值[N].光明日报,2012-09-23(006).
[8]辛鸣.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EB/OL].人民日报,(2018-05-02)[2019-03-01]http://ex.cssn.cn/dzyx/dzyx_tt/201805/t20180502_4220215_1.shtml.
[9]曾福文.恩格斯历史合力论思想的当代社会价值[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
Engels’TheoryofHistoricalResultantForcesandItsContemporaryValue—— Reflections on Engels’historical Materialism Letters in His Later Years
NING Xin
(SchoolofMarxism,FujianNormalUniversity,Fuzhou350108,China)
Abstract:At the end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historical materialism was distorted by bourgeois scholars and the “youth school”. In his later years, Engels defende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hrough a series of materialist letters, and put forward the well-known theory of historical resultant force. He systematically expounded the resultant force of history in the form of “parallelogram of force”. On the one hand, he insisted that economy is the decisive factor for social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n the other hand, it fully affirms that other non-economic factors also play a key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 It clearly points out the contribution of personal will to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 and fully affirms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human beings in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 The thought of historical resultant force plays an important guiding role in the practice of current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China. In the new era,we should insist on respecting for the people’s subjective status, adhere to the economic construction as the center,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Five-point Strategy” as a whole, and strive continuously to achieve the goal of “two hundred years”.
Keywords:Engels; Theory of Historical Resultant Forces; historical materialism; letter
*[收稿日期]2019-05-23
[作者简介]宁鑫(1991-),女(蒙古族),内蒙古阿拉善人,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A8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882(2019)04-0016-04
[责任编辑:刘卫财]
标签:恩格斯论文; 历史论文; 合力论文; 因素论文; 作用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列宁主义论文; 毛泽东思想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马克思论文; 恩格斯著作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年第4期论文;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