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性评价论文-白子怡,薛亮,张翀

恢复性评价论文-白子怡,薛亮,张翀

导读:本文包含了恢复性评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土壤湿度,植被覆盖,生态恢复,适宜性

恢复性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白子怡,薛亮,张翀[1](2019)在《基于土壤湿度与植被覆盖变化的黄土高原生态恢复项目适宜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2001—2014年的MODIS数据和Landsat数据,利用温度植被干旱指数对黄土高原土壤湿度进行了反演,并应用Theil-Sen趋势和Hurst指数,通过分析土壤湿度与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得到了未来不同土壤湿度情境下植被覆盖的变化特征,经过筛选和分析划分出了黄土高原生态恢复项目适宜性区域。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TVDI的Hurst指数均值为0.49,其中持续性和反持续性面积分别占42.54%,57.46%。根据TVDI未来变化特征来看,未来土壤湿度减小的区域面积占54.08%且遍布整个研究区。(2) NDVI的Hurst均值为0.52,其中持续性面积占55.01%,表明黄土高原植被覆盖持续性强于反持续性。根据NDVI未来变化特征,植被覆盖持续改善面积达46.95%,退化转为改善占6.08%,呈良好趋势。(3)生态恢复项目弱适宜区面积最大,占总面积的59.90%,其次为不适宜区,面积占25.39%;适宜区面积仅占黄土高原的13.41%,较适宜区面积仅为1.30%。(4)未来的植被恢复工程主要针对坡度较大的耕地实施退耕还林,还需要考虑对土壤水分适宜的地区进行了退草还林,而且坡度较小的较适宜区应在粮食安全的基础上进行了退耕还林和退草还林。(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刘群阅,吴瑜,肖以恒,黄启堂,兰思仁[2](2019)在《城市公园恢复性评价心理模型研究——基于环境偏好及场所依恋理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境偏好是游憩者对城市公园环境的一种评价,场所依恋是游憩者与城市公园之间的情感联结,而恢复性评价则是人在城市公园中感知到的心理健康效益。论述了环境偏好、场所依恋及恢复性评价之间的关系,借鉴自我调节理论,构建了城市公园恢复性评价心理模型,并以福州的9个城市公园为例,进行模型验证。结果表明,城市公园的恢复性评价心理路径有2条,分别是"环境偏好→恢复性评价"的简单影响路径和"环境偏好→场所依赖→场所认同→恢复性评价"的综合复杂影响路径。表明游憩者在城市公园中的恢复性感知是一个渐进式的心理感知过程,尤其是在具有场所依恋情感的环境中,经历了"环境认知评价→情感响应→情绪启动"的心理过程,认清这种复杂的心理路径对今后塑造更具恢复性的城市公园景观具有一定的指导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园林》期刊2019年06期)

杜杰[3](2019)在《道路网络震后可恢复性评价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力发展,特别是在交通领域,呈现出四通八达、相互交错的道路网络形态。21世纪以来,我国地震频繁发生,其中造成破坏最为严重的当属汶川地震,其次为玉树地震和芦山地震,这些地震对道路交通系统造成的破坏会导致城市功能下降甚至失效。地震发生后,道路网络不仅作为救灾生命线承担着运输救灾物资、疏散灾区群众、运送救援力量的重要任务,而且在震后灾区重建,恢复民生方面同样具有关键的作用。因此,道路网络的震后可恢复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何定量评价路网的震后可恢复性成为目前研究的重要方向。本文基于路网震后修复费用,提出了针对道路网络震后可恢复性的评价方法。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论述了可恢复性的定义及相关研究现状,并介绍了路网的类型与组成。2.总结了路网单元震害评估方法,分析了每种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采用了汶川地震中道路、桥梁、隧道的震害资料,对主要方法进行了对比研究,给定了路网单元震害评估方法的选用建议。3.选取了路段连接度、介中心性、长度、车道数为关键指标建立了路段重要度计算模型,根据路段所处区域位置的重要程度给出了重要度修正系数。以某路网作为算例,将该模型进行应用,验证了该模型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并基于算例中修正后的重要度计算结果对各个路段的震后优先恢复次序进行分级。4.以路段震后修复费用、总造价、重要度为主要参数,建立了路网震后可恢复性评价模型,并基于路网类型的差异对该模型进行了修正。提出了路段震后修复费用计算方法和路网单元造价估算方法。利用该模型评价了汶川地震中遭受震害路网的可恢复性,并将评价结果与实际恢复情况进行对比,验证了所建立评价模型的合理性。最后,以某路网作为算例,利用该模型分析了路网在Ⅵ—Ⅹ度下的可恢复性,验证了该模型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期刊2019-06-01)

高旭[4](2019)在《生态恢复先锋植物苔藓的耐旱性评价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东北常见苔藓植物为试验材料,人工模拟干旱胁迫环境,根据苔藓生理特性对干旱胁迫的响应,通过主成分分析法(PCA)和神经网络自组织映射(SOM)聚类分析法对苔藓进行抗旱性综合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各苔藓种类抗旱性由大到小依次排列为:葫芦藓>泥炭藓>真藓>小墙藓>大灰藓>山地墙藓>仙鹤藓>狭叶小羽藓>刺叶墙藓>黑扭口藓>提灯藓>大帽藓>曲柄藓>小叶藓>凤尾藓。(本文来源于《防护林科技》期刊2019年05期)

黄鑫,王娟,周志翔,滕明君,吴昌广[5](2018)在《基于物元模型的长江流域森林植被恢复适宜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长江流域大于15°的坡耕地和裸地为评价对象,根据土地利用状况、植被景观格局和自然环境特点,建立了长江流域植被恢复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物元模型分别对长江上游和中下游2个区域森林植被的恢复适宜性进行了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森林植被恢复后的长江流域潜在森林植被格局。结果表明,长江流域适宜森林植被恢复的面积为54 103 km~2,占评价区域总面积的91.11%,主要分布在上游低海拔区域以及中下游地区;属于较适宜恢复等级的面积为2 945 km~2,占评价区域总面积的4.96%,分布在上游的山地和高山峡谷区;属于不适宜恢复等级的土地面积为2 336 km~2,占评价区域总面积的3.93%,主要分布在上游海拔4 000 m以上地区和高山峡谷区。采用价值当量法评估结果表明,森林植被恢复后长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将增加770.34亿元/a。(本文来源于《林业调查规划》期刊2018年05期)

郭晓艺,熊洪,张林,蒋鹏,朱永川[6](2018)在《杂交水稻恢复系和杂交组合的耐热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减缓高温热害对水稻生产的影响,从品种出发探讨高温抗性,是水稻科研的优先领域和重大问题。本文参考农业部发布的高温行业标准评价指标,在水稻开花期,于人工气候室高温和常温处理条件下,对本课题组新育成的恢复系及生产上常用恢复系成恢727的配组品种(组合)等进行了耐高温特性鉴定,并将恢复系和品种(组合)耐热性分为5个等级。筛选鉴定出1个极耐热恢复系R4093、9个耐热恢复系(其中包括丰产性较好的恢复系,如R1015、R107等)、4个极耐热品种(组合)和25个耐热品种(组合),以及5个极不耐热恢复系、12个不耐热品种(组合)和6个极不耐热品种(组合)等。其中,耐高温对照N22、恢复系R103、R132、R642、杂交水稻品种(组合)‘川优5727’、‘宜香2115’、‘繁源A×R642’、‘中64香A×黄占’、‘川农优华占’、‘蓉18A×R1015’、‘渝香6203’和‘川优5727’在本试验中的常温结实率和相对结实率均高于70%,虽然被鉴定为中间型材料,但具有较大的耐高温潜力。试验还讨论了水稻品种的生产布局。结果表明:第Ⅰ级和第Ⅱ级品种耐高温性较好,可布局在高温易发区、高温轻发区和无高温区;第Ⅲ类品种为中间型,可布局在高温轻发区和无高温区;第Ⅳ类和第Ⅴ类品种为不耐热型和极不耐热型,可布局在无高温区,以避免高温对水稻的伤害。研究还发现父(母)本耐高温性好,不一定品种(组合)耐高温性都好,而父(母)本耐高温性不好,其品种(组合)耐高温性也不一定不好,这与父(母)本的耐高温性及配合力有关。耐热配合力好的父(母)本配出的组合多为耐热型组合,耐热配合力差的父(母)本配出的组合多为不耐热型组合。其中,恢复系R105、R642、R104和R727耐高温配合力较好,但恢复系R107、R1015耐高温配合力相对较差。不育系赣73A和内香6A的耐高温配合力较好,而繁源A、606A、608A和中64香A的耐高温配合力较差。优质稻中‘金10’耐高温配合力较好。为了更好更多地育成耐热性强的杂交稻组合,筛选耐热配合力高的亲本是关键。(本文来源于《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舒荣星[7](2018)在《电网地震安全性与地震可恢复性评价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网是城市工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会生产、居民的日常生活及其他社会活动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旦电网在地震中遭受破坏导致无法维持正常供电时,还将会严重影响灾后的应急救援和快速重建,造成更大的损失。国内外关于电网设施或设备抗震的研究多集中在电网单体元件(设施、设备)的抗震能力、地震易损性、减隔震措施、灾害损失评估以及电网可靠性分析等方面,而电网在遭受地震时能否保持安全运行并持续供电,以及震后是否能够快速恢复等方面的研究并不多见。目前,我们仍不知道对电网在遭受地震动作用时保持安全运行的能力以及震后恢复能力的强弱如何进行评价。在电网设施或设备地震易损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评价地震时电网保持安全运行以及震后能否及时恢复的能力,是提高电网的地震安全性能和加快震后恢复进度的重要前提。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开展了以下工作:(1)介绍了电网的组成以及电力设施的震害特点,总结了国内外关于安全性评价理论、可恢复性理论以及电网地震易损性、地震安全性和地震可恢复性的相关研究现状。(2)统计了汶川地震中电力设施地震易损性相关结果,对地震安全性的相关概念和涵义进行了阐释,分析了影响变电站和输电线路地震安全性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变电站、输电线路地震安全性指数。分别进行了变电站和输电线路地震安全性等级划分方法研究,提出将变电站、输电线路的地震安全性划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3)统计分析了汶川地震中电力设施易损性与震后恢复时间之间的关系。定义了变电站地震可恢复性,将变电站地震可恢复性划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提出了变电站地震可恢复性指数及其计算式,对汶川地震中102个变电站样本的可恢复性指数计算,建立了地震可恢复性等级与可恢复性指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分析了变电站可恢复性指数、烈度与恢复时间之间的关系,统计了变电站地震可恢复性矩阵,提出了变电站地震可恢复性快速评估模型。(4)估算了汶川地震中绵阳和德阳地区输电线路的震后恢复进度,绘制出对应的恢复进度图。将输电线路地震可恢复性划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提出了输电线路地震可恢复性指数,对阿坝、广元、绵阳等地共213条输电线路的可恢复性指数进行了计算,分析了输电线路可恢复性指数与烈度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基于汶川震害资料的输电线路地震可恢复性矩阵,提出了输电线路地震可恢复性快速评估模型。(5)以克拉玛依地区电网为例,分别计算了22座变电站、33条输电线路的地震安全性指数和地震可恢复性指数,对变电站和输电线路各自的地震安全性等级和地震可恢复性等级进行了评价。最后,提出了整体电网的地震安全性和可恢复性评价方法,并对克拉玛依地区整体电网的地震安全性等级和可恢复性等级进行了评价。(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期刊2018-06-01)

刘群阅,陈烨,张薇,张逸君,黄启堂[8](2018)在《游憩者环境偏好、恢复性评价与健康效益评估关系研究——以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境偏好是游憩者对景观环境的喜好态度,恢复性评价是游憩者对恢复性环境恢复效果的评价,健康效益评估则是游憩者对恢复性环境健康效益的综合评价。大量研究指出人们对不同的环境会产生不同的偏好,且偏好程度越高的环境恢复性效益越高,正如自然环境与城市环境相比,前者大多更受人偏爱,恢复性效益也更高。此外,人们对环境恢复性评价地提升有助于提高对环境健康效益地评估。为了探究环境偏好、恢复性评价与健康效益评估之间的关系及作用机理,本研究构建了叁者之间的路径模型,以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为例,进行结构关系模型验证。结果表明:(1)修正后的一致性、复杂性和神秘性叁个维度能够有效预测环境偏好,其中,神秘性对环境偏好的解释能力最高;(2)远离、延展性、魅力性和兼容性均能够有效反映环境恢复性评价,其中,魅力性对恢复性评价影响最大;(3)环境偏好对恢复性评价有显着正向影响,环境恢复性评价对健康效益评估具有显着正向影响;(4)环境偏好对健康效益评估没有直接影响,但可以通过恢复性评价产生间接影响。因此,在进行自然游憩地的规划设计时,为了营造具有更高健康效益的景观环境,应考虑游憩者对景观功能的多样需求,并适当塑造具有神秘性、魅力性且多元丰富的景观环境。(本文来源于《资源科学》期刊2018年02期)

刘洋[9](2017)在《桥梁震后可恢复性评价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和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广大城市所面临的地震灾害威胁不断加深,城市工程系统在地震发生后的可恢复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建立城市工程系统功能可恢复性定量评价理论与方法成为迫切的需求。桥梁是城市生命线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震后的可恢复性对城市的可恢复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研究,本文针对桥梁建立了两种震后可恢复性评价方法:第一种适用于评价单体桥梁的可恢复性,方法中提出了可恢复性曲线的概念;第二种适用于评价某类桥梁的可恢复性,方法中提出了可恢复性矩阵的概念。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介绍了选题的背景和意义,介绍了可恢复性相关研究的现状。2.在桥梁构件易损性、构件修复加固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构件性能的单体桥梁可恢复性评价方法,适用于评价单座桥梁的可恢复性。提出了可恢复性指数及可恢复性曲线的概念,建立了相应的计算公式,可以反映桥梁可恢复性与地震大小之间的关系,考虑了桥梁建造时间及修复时间的影响。给出了单体桥梁可恢复性的评价方法和步骤。3.以桥梁整体脆弱性、修复时间和建造时间为主要参数提出了基于整体性能的可恢复性评价方法,适用于评价某类桥梁的可恢复性。提出了可恢复性矩阵的概念,可恢复性矩阵可以反映不同烈度区内桥梁的震后可恢复性。分析了汶川地区梁式桥和拱桥的震后可恢复性,分别给出了两类桥的可恢复性曲线和可恢复性矩阵并进行了分析和对比。4.建立了一座钢筋混凝土梁式桥的有限元模型,分析了该桥梁的自振特性和桥墩的弯矩-曲率关系。对模型进行了非线性时程分析,得到桥墩和支座的脆弱性曲线。利用本文建立的第一种方法分析了该桥梁的震后可恢复性,给出了其震后可恢复性曲线并进行了评价。(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期刊2017-06-01)

张健,洪剑明,陈光,马腾宇[10](2016)在《我国东部水鸟迁徙通道主要栖息地保护恢复优先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对我国东部水鸟迁徙通道的55个主要栖息地进行了保护恢复优先性评价,平均得分66.51分,其中,1个栖息地得分80~90分,15个栖息地得分70~80分,13个栖息地得分60~70分,8个栖息地得分50~60分。有16个栖息地得分在70分以上,其中6个位于黄渤海沿岸,5个位于东北和内蒙古,5个位于长江中下游,基本覆盖我国东部水鸟迁徙通道重要的繁殖地、越冬地和迁徙停歇地,保护恢复应予以优先考虑。(本文来源于《湿地科学与管理》期刊2016年02期)

恢复性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环境偏好是游憩者对城市公园环境的一种评价,场所依恋是游憩者与城市公园之间的情感联结,而恢复性评价则是人在城市公园中感知到的心理健康效益。论述了环境偏好、场所依恋及恢复性评价之间的关系,借鉴自我调节理论,构建了城市公园恢复性评价心理模型,并以福州的9个城市公园为例,进行模型验证。结果表明,城市公园的恢复性评价心理路径有2条,分别是"环境偏好→恢复性评价"的简单影响路径和"环境偏好→场所依赖→场所认同→恢复性评价"的综合复杂影响路径。表明游憩者在城市公园中的恢复性感知是一个渐进式的心理感知过程,尤其是在具有场所依恋情感的环境中,经历了"环境认知评价→情感响应→情绪启动"的心理过程,认清这种复杂的心理路径对今后塑造更具恢复性的城市公园景观具有一定的指导借鉴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恢复性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1].白子怡,薛亮,张翀.基于土壤湿度与植被覆盖变化的黄土高原生态恢复项目适宜性评价[J].水土保持研究.2019

[2].刘群阅,吴瑜,肖以恒,黄启堂,兰思仁.城市公园恢复性评价心理模型研究——基于环境偏好及场所依恋理论视角[J].中国园林.2019

[3].杜杰.道路网络震后可恢复性评价方法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9

[4].高旭.生态恢复先锋植物苔藓的耐旱性评价及应用[J].防护林科技.2019

[5].黄鑫,王娟,周志翔,滕明君,吴昌广.基于物元模型的长江流域森林植被恢复适宜性评价[J].林业调查规划.2018

[6].郭晓艺,熊洪,张林,蒋鹏,朱永川.杂交水稻恢复系和杂交组合的耐热性评价[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8

[7].舒荣星.电网地震安全性与地震可恢复性评价理论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8

[8].刘群阅,陈烨,张薇,张逸君,黄启堂.游憩者环境偏好、恢复性评价与健康效益评估关系研究——以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为例[J].资源科学.2018

[9].刘洋.桥梁震后可恢复性评价方法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7

[10].张健,洪剑明,陈光,马腾宇.我国东部水鸟迁徙通道主要栖息地保护恢复优先性评价[J].湿地科学与管理.2016

标签:;  ;  ;  ;  

恢复性评价论文-白子怡,薛亮,张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