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流行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香港,粤语,歌词,粤曲,古诗词,毛毛雨,月亮。
流行曲论文文献综述
宋清平[1](2019)在《把老歌唱成流行曲》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和歌曲《北京的金山上》相遇在童年。那是20世纪70年代,互联网还是茫茫不可知的事物,智能手机尚陷在渺远的时空里尚未成形,甚至连当时最有远见的人都可能不曾预测,将来会有一种俗称为手机的无线电话,可以将千山万水的思念一线牵。有线电话当然是有的,但因昂贵稀缺尚未进入家庭。黑白电视机成为一个家庭中尊贵的成员,录音机亦如是。在我家,两者皆无。对于一个刚刚解决温饱的家庭来说,那是奢侈品。父母忙于生计,一天到晚难(本文来源于《时代邮刊》期刊2019年20期)
黄启哲[2](2019)在《拿什么拯救华语流行曲歌词?》一文中研究指出正在热播的央视综艺《经典咏流传》通过流行音乐赋予古诗词全新面貌,让不少观众感慨,或隽永或激昂的词句在当代旋律中,仍能给人以感动与鼓舞。而与之相对照的,是华语流行乐坛优质歌词创作的越发“贫瘠”甚至“枯竭”。《学猫叫》《带你去旅行》《离人愁》等“网(本文来源于《文汇报》期刊2019-04-17)
狮子笑[3](2018)在《给《琵琶行》谱上流行曲》一文中研究指出背诵古诗对一些学生来说,是一种折磨。如果把长短不一的古诗词变成朗朗上口的歌曲,会是怎样一种效果呢?有一个女孩子不仅敢想,而且敢于行动,经她谱曲的《琵琶行》放到网上,仅两天就有上万播放量。她就是徒有琴,毕业于国内某知名艺术学校。曾经,她很头疼背古诗,往往记了下句忘上句,如此反复让她很是无奈。有一天,喜欢唱歌的她突然想:如果古诗像流行歌曲一样,让耳朵有一番享受后,字词也铭刻于心,那该多好。大学期间,出于对音乐的热爱,徒有琴除了课上(本文来源于《高中生》期刊2018年19期)
陆应铸[4](2017)在《聚焦生态文明:把主旋律唱成流行曲——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深挖新闻富矿引领转型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环境保护能否落到实处,根本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盐阜大众报在生态文明建设报道中,高点站位,抓准重点,化解痛点,攻克难点,唱准高音,唱好乡音,去除杂音,把主旋律唱成地方戏和流行曲。在地方党报集团主流舆论引导下,"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把良好生态作为发展之道、立市之本、惠民之举等社会共识逐步形成,有力地推动了区域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本文来源于《新闻战线》期刊2017年23期)
金永淼[5](2016)在《粤语流行曲的文化走势》一文中研究指出《歌词的背后》是香港着名词人卢国沾在内地出版的首部文字作品,他以曾经创作的每首歌名字作为每一篇篇名,依次回顾了《万里长城永不倒》《小李飞刀》等名作歌词的创作缘起和经验心得,书写这些歌词背后的故事,以及香港流行乐坛乃至当时香港文化界的状况,读者可于歌词背后(本文来源于《文汇报》期刊2016-05-02)
刘靖之[6](2016)在《香港的粤语流行曲——叁个时期、叁种不同风格》一文中研究指出"香港的粤语流行曲"这篇文章介绍粤语流行曲的发展概况,特别着重评论1970年代中在香港兴起的流行曲,其风格和特色是以粤语来演唱,朴实简练,充满了阳光、自信、实干精神,深得香港居民的喜爱,在短短的20年间传遍神州大地以至海外华侨所在地区。香港的粤语流行曲在19世纪、20世纪初以粤曲的形式出现,而粤曲则源于粤剧和八大音的散曲、小品,既不需要布景也不用戏服,因此业余爱好者自发地组织民间音乐团体,工余聚在一起自拉自唱,蔚然成风。20世纪初,香港的一些游乐场和茶楼设有粤曲歌坛,演唱者多为名妓女。1950年代粤剧名伶开始形成不同风格的腔调,如新马腔(模仿新马师曾唱腔)、新艳芬腔、新红线女腔、新何非凡腔等。在粤曲歌坛演唱粤曲的也模仿这些不同的唱腔。此乃粤语流行曲在香港发展的第一个时期。太平洋战争时期(1941—1945),包括粤曲歌坛的百业萧条,1949年前后上海的电影明星、作曲家和导演纷纷南下香港,把上海的时代曲也带来了香港,一向以粤剧、粤曲为主流的香港听众被星光灿烂的人物和音乐所吸引,传统的清唱粤曲开始衰落,海派时代曲席卷香江。1960年代台湾的歌星又带来了一阵台湾时代曲,"披头四"访港又带来了欧美流行曲,这个时期(1945—1970)是过渡时期。1970年代香港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市民生活明显改善,香港居民,包括从内地移民香港的人们,对香港这个小岛开始有了安身立命之感,现代粤语流行曲在顾嘉辉和许冠杰带领之下开始兴起。在1970—1990这20余年里,香港粤语流行曲及其创作人(音乐人和填词人)和演唱者风魔了海峡两岸叁地以及海外华侨地区,这是粤语流行曲在香港发展的第个二期。进入21世纪,过去的光辉不再,粤语流行曲已失去了魔力,是否像黄沾所说的那样已衰落了?粤语流行曲的内容与风格随着香港社会的变化而改变,不仅在风格上与1970—1990年代的不同,更失去了原有的香港的阳光、自信和实干的精神,这便是粤语流行曲在香港发展的第叁个时期,前后也是20年。讲座还分析评论现代粤语流行曲的曲式、音域和调性。(本文来源于《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期刊2016年02期)
任银梅[7](2014)在《耿城里的流行曲》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是文化人类学学科研究的核心要素。泰勒关于文化定义的阐释对于我们探索文化的具体内涵及构成要素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从泰勒的文化定义中不难发现,艺术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曲艺作为艺术的重要分支之一,理应成为文化研究的重要议题。全国首届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交流会上,诸多学者和专家就现存的新生代关注的创新诉求与老艺人固守传统之间的不对称、理论与表演无法同时发挥作用及提升捍卫地方语言的自觉性等一系列问题展开了讨论,并提出避免文化盛宴成为“剩宴”的可行性举措,可见曲艺对于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作用。曲艺由兴起之初的“小技能”到成为一个专门性的艺术门类,期间经历了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其内涵、艺术范式及构成也逐渐确定下来。然而,其发展过程潜在的诸多问题也日渐凸显。曲艺的相关研究为本文开展对山西地方曲艺干板腔的分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干板腔是一种发端于民谣的地方曲艺形式,分布区域主要在晋南河津市的北坡一带。因其简单质朴的台词、朗朗上口的节奏及通俗易懂的表说内容而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成为节日庆祝、思想宣传、伦理价值观普及的文化媒介之一,对该艺术形式进行深入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就理论方面而言,其一,干板腔是山西地方曲艺的分支之一,关于其艺术特质的探索给曲艺尤其是板腔类曲艺的研究补充了一定的内容;其二,借用解释人类学、功能主义等人类学理论加以分析,是用专业视角认识地方曲艺的有效探索;其叁,关于地方曲艺的研究是保持文化多样性的题中之义,文本内容和艺术范式的归纳是有效传承地方曲艺文化的必然要求。就实践意义而言,首先,干板腔将熟人社会中的伦理关系、情感表达惯习通过艺术化的手法表现出来,对于维系人际关系、规范社会秩序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其次,作为干板腔的语言载体,北坡土话的说表效果是其他方言及普通话所无法比拟的,这为传播当地方语言及地方文化提供了有效的渠道;再次,干板腔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创新,对于加强代际交流、挖掘文化发展潜力有很大的作用。基于此,本文从干板腔的历史起源、艺术范式及构成、文化符号及功能、典型个案等视角展开对这一艺术形式的具体分析。第一章主要是基于干板腔的文献综述,从历史起源、身份归属、艺术范式及构成、潜在的问题及对策等方面进行了详实的阐述。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干板腔是曲艺艺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因此关于曲艺艺术本身的相关分析自然应成为干板腔研究的重要参考。第二章就干板腔的分布区域、艺术特点、主要代表人物、主要成果等方面展开述说,其中关于“四项基本选择”的分析是明确干板腔艺术特质的重中之重,也是本文言说的重点。第叁章以杨玉林经典作品《老鼠运动会》为个案,展开对干板腔的民族志描述,以系包袱——解包袱——抖包袱为主线,展开对干板腔的程式叙述,就此总结出演员声腔、眼法、手势、道具等文化符号;第四章主要探索干板腔发展过程中的功能指向变迁;第五章从名称及表演场地、演员和受众、表演内容和范式的多样化、传承及传播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的变迁进行具体分析。(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4-05-01)
董德伟[8](2011)在《香港流行曲的兴衰及曲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阐述香港流行曲近二十年来的兴衰,探讨为何香港唱片业下滑及领导地位消失,徒香港流行曲词内容人手分析其质量下降原因和词曲关系的问题,指出以粤语为主的香港流行曲的发展路向。香港流行曲自上世纪90年代「四大天王」(张学友、刘德华、郭富城及黎明)的时代经历过最高峰全盛期之后,到90年代末进入萎缩期,这个「四大天王」时代被学者引狄更斯《双城记》的开卷句喻为「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壤的时代」①。被喻为是「最好的时代」是因为「四大天王」的影响力及当时香港的粤语流行曲、粤话电视剧和粤语电影的传播力无远弗届,受到东南亚以至世界各地华人的广泛支持,粤语流行曲成功地成为一个潮流指标。可惜「最好的时代」持绩没有多久,唱片业受到了97年金融风暴和03年SARS夺命传染病的影响(卡拉OK业急促萎缩),唱片业界众口一词把矛头指向盗版CD和网上侵权行为,称它们为罪魁祸首,但事实上却另有内情。唱片业过去把眼光放在CD的销售量上,可以说是与世界脱轨。回看从前人们买黑胶唱片,卡式录音带,到光碟CD甚至MD (Mini Disc),是实物交易,但到了21世纪数码年代的今天,人们已不再用CD player或MD player随身听,而是用体积细小的MP3 player、苹果电脑品的iPod、iPhone甚至所有的手机也可以播放数码音乐档案,CD已不再是一个方便的商品。唱片业不能再以盗版唱片作为档箭牌,为唱片销售下降而辩护,反而应积极进取开拓网上数码平台,以迎合时下消费的模式。借观韩国的情况,它一样经历过97年金融风暴和盗版的威胁,但现在却成功打造出被称为“韩流”的韩剧、韩语流行曲,带挈了韩剧名星和歌星一并走红亚洲。不要迷信十年河东十年河西的说法,香港流行曲好景不再,可以说有数个原因,其中包括唱片工业销售模式追不上趋势,歌星出现断层以致青黄不接,作曲人及填词人材稀少而出现垄断情况,香港流行曲不善创新和出现抄袭现象,以及流行曲的文学性与艺术性的探讨等等,这一切都关乎到香港流行曲的生与死。本文从多位音乐界的业者访谈录,流行文化研究学者的研究,以及不同的市场数据等,归纳出多个改善方向,指出未来香港流行曲的何去何从。从音乐角度剖析流行曲与词的必然协调性,制出一些香港流行曲的错误例子,以改善香港流行曲的质量,使香港人甚至世界各地重拾香港流行曲,冀望香港流行曲重拾惜日光辉,再次带动地区潮流文化。(本文来源于《中央音乐学院》期刊2011-04-26)
阳桀[9](2010)在《生活流行曲》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上海企业》期刊2010年11期)
任卫新[10](2010)在《词海钩沉(二十二) 第一首流行曲》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在"微博"上发过这样一个帖子:时下流行唱红歌。但在我心里一直觉得有些纠结的是,红歌这个概念是否准确?因为,如果说红歌会演唱的那些歌曲是红歌的话,其它大家喜欢的那些歌曲是什么歌?难道是黄歌?是黑歌?还是有哪位专家给用颜色定位个(本文来源于《词刊》期刊2010年10期)
流行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正在热播的央视综艺《经典咏流传》通过流行音乐赋予古诗词全新面貌,让不少观众感慨,或隽永或激昂的词句在当代旋律中,仍能给人以感动与鼓舞。而与之相对照的,是华语流行乐坛优质歌词创作的越发“贫瘠”甚至“枯竭”。《学猫叫》《带你去旅行》《离人愁》等“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流行曲论文参考文献
[1].宋清平.把老歌唱成流行曲[J].时代邮刊.2019
[2].黄启哲.拿什么拯救华语流行曲歌词?[N].文汇报.2019
[3].狮子笑.给《琵琶行》谱上流行曲[J].高中生.2018
[4].陆应铸.聚焦生态文明:把主旋律唱成流行曲——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深挖新闻富矿引领转型发展[J].新闻战线.2017
[5].金永淼.粤语流行曲的文化走势[N].文汇报.2016
[6].刘靖之.香港的粤语流行曲——叁个时期、叁种不同风格[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6
[7].任银梅.耿城里的流行曲[D].安徽大学.2014
[8].董德伟.香港流行曲的兴衰及曲词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1
[9].阳桀.生活流行曲[J].上海企业.2010
[10].任卫新.词海钩沉(二十二)第一首流行曲[J].词刊.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