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酶解论文-曾令辉,曾建成

控制酶解论文-曾令辉,曾建成

导读:本文包含了控制酶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羊胎素粉剂,仿人智能控制,量产,冻干工艺

控制酶解论文文献综述

曾令辉,曾建成[1](2019)在《酶解胎盘粉制备羊胎素粉剂量产工艺仿人控制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羊胎素是从羊胎盘中提取出来的一种具有极高生物活性的营养物质。作为药品、保健品、美容化妆品的添加剂,羊胎素已经越来越多地为许多行业所青睐。其自动化量产工艺的要求日渐突出。宁夏是羊胎素的主产地,目前,其生产规模多为实验室小样机的小规模生产,即使有少量企业级规模的生产设备,其控制方式也是传统的人工控制,生产成本高,产量也有限。设计了以Rabbit3000为核心的控制电路,合理设计了干燥机温、湿度及真空度传感器的安装数量及位置,在大量收集真空冻干机人工控制经验的基础上,优化控制决策库,构建具有较强鲁棒性的仿人智能控制系统。在大量企业级试验的基础上,给出酶解羊胎盘粉制备羊胎素粉剂的标准化控制曲线。(本文来源于《制造业自动化》期刊2019年01期)

崔浩,牟玉洁,王凯,康跻耀,张贵锋[2](2018)在《基于酶解-膜分离集成的胶原蛋白肽分子量控制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酶解-膜分离集成工艺制备分子量范围可控的胶原蛋白多肽,研究反应过程中酶种类、截留分子量和过滤体积等因素对酶解-膜分离集成工艺的影响.结果表明,用截留分子量为3 k Da的超滤膜处理的透过液分子量主要分布在4.0,1.6和0.6k Da,比例分别为13.7%,34.8%和51.4%;用截留分子量为8 k Da的超滤膜处理的透过液分子量主要分布在8.3,4.0,1.6和0.6 k Da,比例分别为14.5%,22.7%,37.7%和25.1%;酶解-膜分离集成工艺蛋白转化速率比酶解过程提高15%,表明酶解-膜分离集成可以加快大分子蛋白转化率,并使酶解产物分子量均一可控.(本文来源于《过程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崔浩[3](2017)在《基于酶解-膜分离集成的胶原蛋白肽分子量控制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胶原蛋白肽是以动物胶原为原料通过酶法、酸碱法或热降解法制备而成的小分子多肽混合物,在功能食品、美容护肤品、药物控释材料和诊断辅料等领域应用广泛。胶原蛋白肽有着抗氧化、防治骨质疏松和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活性等许多优秀的生物活性,因此胶原蛋白肽的制备成为近年的研究热点,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传统的胶原蛋白制备技术而言,其存在分子量范围宽、工艺条件不完善和降解过程不可控等缺点存在。本研究以胶原蛋白的不同蛋白酶的传统酶解反应过程研究为基础,考察了基于超滤膜分离技术对于胶原蛋白肽的提取工艺,采用酶解-膜分离集成工艺提取分子量均一可控的的胶原蛋白肽,并采用高效凝胶色谱对制备的胶原蛋白肽分子量范围进行检测,以牛明胶为原料探索了分子量均一多肽的制备方法。具体内容如下:1.酶解工艺研究:实验采用牛明胶为原料,利用不同蛋白酶对其进行酶解,探究其酶解动力学,对酶解速率及酶解程度进行探索,经实验所得,经酶解60min后10k Da以下的小分子多肽所占比例分别为:碱性蛋白酶44.7%、胰蛋白酶39.8%、木瓜蛋白酶35.7%和中性蛋白酶15.3%。2.胶原多肽膜分离研究:膜分离过程中多肽的透膜行为是进行酶解-膜分离集成工艺的基础,实验研究了明胶酶解产物超滤处理过程中溶液体积、循环流量等对不同分子量多肽跨膜行为的影响。实验对1.2L、600m L、300m L的明胶溶液进行比较,60min内3k Da左右的多肽组分变化量分别为分别为7.84%、16.99%、21.05%。3.酶解-膜分离集成过程研究:酶解膜分离集成过程采用连续酶解反应,在酶解的过程中通过中空纤维膜进行多肽过滤。实验采用了碱性蛋白酶酶解,使用300m L明胶溶液进行循环反应。在特定条件下经3k Da中空纤维膜的酶解-膜分离集成反应60min后,相对比传统酶解反应酶解速率提高了15%,所得多肽组分分子量集中在1700与600Da左右。(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7-05-04)

刘娜[4](2016)在《酸爆杨木复合酶解发酵过程控制及动力学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乙醇属于可再生能源的重要部分,利用木质纤维转化生物乙醇广受社会的关注和支持。近年来,其科学研究取得较大进展,但木质纤维高效预处理、酶解糖化、C5/C6糖协同发酵等关键技术仍是国内外研究重点。为提高乙醇得率、简化工艺、降低成本,针对杨木纤维生物转化乙醇关键技术进行了以下研究:(1)对稀磷酸浸渍结合蒸汽爆破杨木屑(简称酸爆杨木)处理效果分析。通过扫描电镜(SEM)观察纤维结构变化,纤维素测定仪测定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成分变化。结果表明:在2% (w/w)磷酸,固液比1:2.5,预浸渍1h,蒸汽爆破压强2Mpa,维压时间180s条件下处理杨木屑,有效的破坏了木质纤维结构,使半纤维素降解率达到64.71%,纤维素降解率达20.59%。(2)以酸爆杨木屑为原料,还原糖浓度为评价指标,研究了酶解温度,初始pH值,酶解时间,酶量,复合酶比对酶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酶解最佳条件:酶解温度45℃,初始pH5.5,酶量15-20IU/mL,酶解时间8-16h,β-葡萄糖苷酶/滤纸酶酶比1.56。获得最高还原糖浓度61.86mg/mL,还原糖得率高达72.78%。进行响应面优化实验,得出因素影响大小的顺序为酶比>初始pH值>酶解温度,所得理论的最优组合为:初始pH5.2,酶解温度46℃℃,酶比1.62。(3)以乙醇浓度为发酵效果评价指标,通过挑选优良菌种,比较不同的酶解、发酵工艺,获得产乙醇效果较好的菌种和工艺流程,再对发酵过程进行控制。具体试验如下:①以纯糖发酵产乙醇,对原始酿酒酵母S1,驯化选育出的酿酒酵母优势菌株S2及紫外结合γ射线诱变的酿酒酵母菌株S3进行评价。获得发酵效果最佳的菌株S2乙醇浓度34.89g/L,对应的乙醇得率(葡萄糖计算理论得率)91.22%。②以酸爆杨木屑为原料,验证单一酶解与复合酶解工艺的共发酵效果,结果表明,单一酶解共发酵乙醇最大浓度为19.85g/L,最高得率为45.17%;复合酶解共发酵乙醇最大浓度为31.09g/L,最高乙醇得率为71.72%,乙醇得率提高了26.55%。③以酸爆杨木屑为原料,对同步糖化发酵与共发酵工艺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大肠杆菌KO11与酿酒酵母S2共发酵效果最佳,乙醇浓度达到35g/L,乙醇得率为80.74%;驯化选育出的优势菌株酿酒酵母S2的发酵乙醇浓度达34.04g/L。④从菌种耐受性、简化工艺过程及高产乙醇得率等综合考虑,以酸爆杨木为原料,选择发酵菌种S2,对复合酶解发酵过程进行控制。研究酶解时间和通气时间对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乙醇浓度随着酶解时间的增加呈现上升趋势,在酶解8-16h乙醇浓度达到30g/L以上,具有较好的效果。随着通气时间的增加,还原糖被利用的越彻底,乙醇浓度升高;通气时间最佳为6-8h时,乙醇浓度最高为34.91g/L,乙醇得率为80.53%。通过电镜扫描、GC/MS法分析酶解发酵对酸爆杨木的影响。随着酶解、发酵的进行,酸爆杨木结构破坏程度逐渐加深。GC/MS分析鉴别出液体中均含十多种化合物(酚类、苯类、烷类)及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酸爆预处理产生了抑制物,酶解过程伴随有抑制物的增多;发酵液中出现了酸类物质,其中十六烷酸浓度的不同很可能是影响发酵效果的重要因素。(4)发酵动力学初步探究,分析纯糖和酸爆杨木复合酶解发酵的底物消耗及产物生成的关联性,其线性相关性相似,即还原糖消耗率和乙醇生产率成正比例下降。同时,对发酵菌种生长曲线进行测定。根据酸爆杨木复合酶解发酵工艺过程的具体情况,初步分析并假设出还原糖G的动力学模型。(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2016-06-01)

冯琬帧[5](2015)在《咸蛋清蛋白控制酶解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咸蛋是我国主要的蛋制品之一,年产量约为200万吨。咸蛋黄由于具有优良的质地及风味,被广泛应用于月饼、粽子、糕点等产品的制作中。然而,咸蛋黄加工的副产物——咸蛋清由于含盐量高达8%~10%,而未能被合理利用,绝大部分遭废弃,造成了蛋白资源的极大浪费。本文以咸蛋清为原料,采用控制酶解法,开发出两条高附加值综合利用咸蛋清蛋白的途径,研究结果如下:利用溶菌酶耐温耐酸、稳定性好的特性,采用酸热协同处理法分离提取咸蛋清中的溶菌酶。通过单因素实验,优化确定咸蛋清溶菌酶分离提取的工艺为:以咸蛋清:水=1:6对咸蛋清进行稀释,调节p H至3.0,于75℃水浴10 min,冷却离心后即可分别得到溶菌酶提取液和咸蛋清蛋白沉淀。此条件下制备得到的溶菌酶提取液的酶活回收率为67.03%,蛋白沉淀的蛋白质回收率高达85.11%。将咸蛋清提取溶菌酶后所得到的蛋白沉淀进行深度酶解,通过单因素实验,以蛋白回收率和水解度为指标,对深度酶解工艺进行了优化,确定其最优工艺条件为:选用酸性蛋白酶,加酶量为0.2%,p H为3.0,水解温度为55℃,水解时间为48 h。此条件下制备得到的咸蛋清蛋白水解物的蛋白回收率和水解度分别为81.09%和44.02%。咸蛋清蛋白水解物以分子量小于3000 Da的肽为主(含量高达85.01%),且其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以及较好的抗氧化活性。其必需氨基酸含量高达39.53%,对其进行体外抗氧化活性评价,测得咸蛋清蛋白水解物的氧自由基清除能力(ORAC值)为1000.46?mol TE/g,清除DPPH自由基的IC50值为7.10 mg/m L。咸蛋清蛋白沉淀经深度水解后,除能得到蛋白水解物外,还能回收咸蛋清中的蛋黄油。在最优的酶解工艺条件下,蛋黄油粗提物的得率为2.51 g/100 g咸蛋清,其蛋白质和脂肪的含量分别为37.09%和36.83%,且其必需氨基酸总量占总氨基酸总量的40.22%,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65.74%,可作为一种营养保健油脂进行开发。另一条高附加值综合利用咸蛋清蛋白的途径是,采用酸性蛋白酶轻度酶解咸蛋清蛋白制备含盐虾肉保水剂。水解度为3%的咸蛋清蛋白酶解液能较好地改善冻藏虾仁的保水力和质构,其使冻藏虾仁的解冻损失率降低了17.10%,蒸煮损失率降低了12.99%,蒸煮得率提高了5.63%,并且虾仁在蒸煮后具有较好的硬度、弹性和咀嚼性。此外,经水解度为3%的咸蛋清蛋白酶解液处理后的虾仁,其蒸煮后的色泽没有显着的变化,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没有在浸泡的过程中溶出,并且其肌肉蛋白的热稳定性得到了提高。因此,水解度为3%的咸蛋清蛋白酶解液可以作为一款无磷保水剂应用于冻藏虾仁的品质改善。(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5-04-25)

王雨生,陈海华,赵阳,赵延伟[6](2014)在《基于豆粕酶解液和脂肪控制氧化技术制备猪肉味香精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豆粕酶解液为原料,采用气质联用法(GC-MS)、电子鼻法和感官评价法,确定脂肪控制氧化技术制备肉味香精的工艺条件,并分析氧化脂肪对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肉味香精的最佳工艺条件:脂肪氧化温度130℃,氧化时间2 h,氧化脂肪的添加量5 g/100 mL酶解液;GC-MS和电子鼻分析结果可知,氧化脂肪能有效调控美拉德反应,生成较低量的含硫化合物、糠醛等美拉德反应的典型挥发性香气成分,同时生成大量的醇类、醛类等脂肪降解产物、美拉德反应产物和脂肪氧化降解的相互作用的产物。(本文来源于《中国粮油学报》期刊2014年10期)

邓雪燕[7](2014)在《酶解法制备纳米纤维素及其还原糖含量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化石能源与自然矿物资源的快速消耗及环境污染问题的突出,可再生资源的高效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中,纤维素作为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资源,以其可再生性与低廉价格,受到研究者的青睐。纤维素可降解为纳米纤维素(Nano-CrystallineCellulose, NCC),NCC的物理、化学性能与宏观物体显着不同,在很多工业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利用单一酶解法及复合酶解法制备纳米纤维素,研究金属离子对还原糖量的影响规律,以及预处理方式及实验条件对NCC产率的影响。利用纤维分析仪、光学显微镜(LM)、扫描电镜(SEM)、拉曼光谱(RS)、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研究预处理方式和实验条件对NCC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丙叁醇预处理后的纤维溶胀效果较好,而且丙叁醇可以回收再用。在不加入缓冲溶液的条件下,纤维素酶单一酶解、纤维素酶与木聚糖酶复合酶解均能制备出纳米纤维素。与未经处理的纤维素相比,NCC谱图上的特征峰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它们保持着基本相同的吸收波形,只是吸收强度以及吸收带位置有所差异,即处理后纤维素的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另外,在纤维素酶浓度为200u/mL,搅拌速率为350rpm,50℃下反应5h所得到的NCC分散性较好,可看到20~40nm的颗粒状粒子和一些数百纳米的棒状粒子;在复合酶浓度(纤维素酶:木聚糖酶=9:1)为20u/mL,搅拌速率为350rpm,50℃下反应5h可得到粒度均匀、粒径为20~30nm的NCC,且最终的产物形态显示出纤维素酶与木聚糖酶两者之间的协同作用。金属离子对不同酶解反应中的还原糖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金属离子对还原糖产率的影响不一样,其中ZnCl2对还原糖量的控制效果最好;CaCl2也能控制还原糖量且体系的NCC产率提高。当CaCl2加入量为1.11mg/mL时,促进酶解反应的进行,使酶解体系的还原糖产率降低,NCC产率提高;ZnCl2加入量为1.2mg/mL时,控制作用最为明显,还原糖量最低可控制到0.1%。另外,金属离子Ca2+的加入时间也会影响还原糖产量,开始时加入Ca2+的酶解反应的剩余纤维量减少、NCC产率提高;加入Ca2+的时间越往后,还原糖量越低,这可能是因为外切酶的活性受到抑制。(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4-06-01)

王小明[8](2013)在《橙汁加工过程的酶解工艺优化与褐变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甜橙全果加工生产浓缩橙汁,可以减少人工成本,实现全程自动化生产,但随着甜橙皮汁的掺入,浓缩橙汁出现了严重的褐变问题,成为了甜橙全果加工生产中影响浓缩橙汁品质下降的主要因素之一;另外,在加工过程中热敏性物质的挥发,使浓缩橙汁的香气物质损失,也成为了浓缩橙汁加工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研究解决浓缩橙汁加工过程中的褐变及风味物质逸散等关键技术问题,探明褐变的主要原因及其作用机理,提出控制褐变的方案,探明风味物质逸散的主要原因及采用增香技术,从而提出改善浓缩橙汁风味的方案,已成为当前我国橙汁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此研究对于提高浓缩橙汁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推进产业技术进步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通过在甜橙压榨工段添加纤维素酶和果胶酶进行酶解处理来提高橙汁的提取率,提高甜橙的原料利用率。在生产浓缩橙汁的浓缩工段前添加风味酶(β-葡萄糖苷酶)进行酶解处理来增加浓缩橙汁的香气,在确定β-葡萄糖苷酶酶解增香工艺的基础上,采用GC-MS分析方法,研究浓缩橙汁在主要加工工段香气物质总量的变化状况,改善浓缩橙汁产品的品质。通过研究去皮压榨浓缩橙汁和带皮压榨浓缩橙汁中酚类物质含量、维生素C含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差异,分析出带皮压榨浓缩橙汁产生褐变的主次要物质因素,并通过分析去皮压榨和带皮压榨两种工艺条件下生产浓缩橙汁过程中主要工段褐变指数变化,确定出控制浓缩橙汁褐变的关键工段。选用树脂吸附法、活性炭吸附法、pH值调节法和金属离子调节法研究出控制浓缩橙汁褐变的有效方法及相应工艺组合。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⑴橙汁酶解提取的工艺优化:通过纤维素酶和果胶酶酶比例、酶添加量、酶解温度和酶解时间四个因素所做的单因素实验,确定各因素的影响顺序为:酶解温度>酶解时间>酶添加量>酶比例。设计四因素叁水平的响应面分析,并用统计软件DesignExpert V.7.1.6对试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回归方程为:Y=60.05+0.13A+0.48B+0.72C+0.65D+0.24AB-0.055AC-0.17AD+0.19BC-0.21BD+0.100CD-0.57A~2-0.79B~2-0.65C~2-0.95D~2(R~2=0.9133),该模型回归系数R~2=0.9133,表明响应面模型回归性较好。通过实验优化后的甜橙果汁提取的最佳酶解工艺组合为:酶比例为1:2,酶添加量为0.04%,酶解温度为48.1℃,酶解时间为2.15h。此条件下,甜橙果汁的提取率为60.26%,比不添加纤维素酶和果胶酶的空白实验提取率54.57%有较大幅度提高。⑵橙汁酶解增香的工艺优化:影响橙汁酶解增香效果的主次顺序为:酶添加量>酶解温度>酶解时间。其中,酶添加量对酶解增香效果影响显着,表明是否添加β-葡萄糖苷酶和添加量是影响橙汁芳香效果的最主要因素。研究确定出橙汁酶解增香的最佳工艺组合为:酶添加量为2.0mg/L,酶解温度为40℃,酶解时间为60min。采用GC-MS联机分析,检测出来的有效香气成分有41种,主要为烃类、酯类、醇类、酮类和醛类化合物。含量较多的成分为D-柠檬烯、丁酸乙醋、巴伦西亚桔烯、4-松油醇、3-羟基己酸乙醋、己醇、β-月桂烯、芳樟醇、乙醇、反式-对-孟二烯-醇、香芹酮、顺式-3-己烯-1-醇、松油醇、己酸乙酯、1-辛醇等。研究表明经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复合酶酶解处理会导致橙汁香气物质损失4.86%;经热浓缩加工处理会导致香气物质损失达10.87%;而经杀菌工艺处理则会造成橙汁香气物质严重损失达16.64%;表明浓缩橙汁的加工过程对香气物质的影响较大。采用β-葡萄糖苷酶酶解处理可使浓缩橙汁香气物质成分提高7.06%,起到一定的增香作用。⑶浓缩橙汁加工过程的褐变研究:带皮压榨浓缩橙汁产生褐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甜橙带皮压榨过程中酚类物质、维生素C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所致。其中,甜橙全果浓缩汁比果肉浓缩汁中酚类物质和维生素C含量分别高出52.07mg/100mL、18.36mg/100mL,表明酚类物质和维生素C影响浓缩橙汁褐变的两个主要因素,而类胡萝卜素含量高出0.98mg/100mL,表明类胡萝卜素仅是影响浓缩橙汁褐变的次要因素。通过研究浓缩橙汁生产加工过程中褐变的动态过程,发现酚类物质在浓缩和杀菌阶段含量显着增加,从而使酚类物质自身聚合和相互氧化缩合反应增强而导致褐变,维生素C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在浓缩阶段由于浓缩效应而使其单位含量显着提高,但在杀菌阶段后维生素C和类胡萝卜素的单位含量出现明显下降,这是由于在浓缩和杀菌阶段的较高温度引起维生素C的氧化降解和类胡萝卜素的异构化和氧化降解反应。同时,两种加工方式生产的橙汁在杀菌阶段后的褐变指数比压榨阶段后的褐变指数分别高出0.09和0.159,确定出浓缩和杀菌阶段是引起浓缩橙汁褐变的关键工段。⑷浓缩橙汁的褐变控制研究:7种不同树脂对橙汁中酚类物质的吸附过程在前60min内吸附速率快,之后吸附速率比较平缓,在100min后吸附基本达到平衡。其中,大孔树脂的LSA-800C吸附性能最好,经大孔树脂LSA-800C动态吸附处理后,样品果汁中酚类物质含量大大下降,没食子酸含量为18.87mg/kg,残留率仅为35.42%,表儿茶素含量为19.51mg/kg,残留率仅为34.57%,阿魏酸含量为6.93mg/kg,残留率仅为31.24%。表明通过大孔树脂LSA-800C吸附处理能对橙汁褐变能起到较好的控制作用。经过LSA-800C树脂吸附后,带皮生产工艺浓缩橙汁的酚类物质含量比未经过树脂吸附处理的含量降低47.59mg/100ml,树脂吸附率达到27.97%。带皮生产工艺浓缩橙汁的褐变指数比未经过树脂吸附处理的降低0.113,褐变指数降低幅度达到28.18%。表明通过大孔树脂LSA-800C动态吸附处理能对橙汁褐变能起到较好的控制作用。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再进行正交设计实验,并经过对比验证实验,确定活性炭吸附处理最佳工艺组合为活性炭目数80目,活性炭添加量为11mg/200ml,活性炭吸附温度为30℃,活性炭吸附时间为1.5h。且经活性炭最佳工艺处理的橙汁色值比空白(未进行活性炭吸附处理)的橙汁提高5.0,表明活性炭吸附处理对控制带皮工艺生产橙汁褐变的效果较为明显。当pH值为3.5时,带皮工艺生产浓缩橙汁的褐变指数最低为0.383,当pH值为4.0时,去皮工艺生产浓缩橙汁的褐变指数最低为0.231。实验研究认为:带皮生产工艺生产浓缩橙汁的pH值应调节在3.5~4.0对控制褐变效果较好。各种金属离子对浓缩橙汁非酶促褐变的影响各不相同,但除K~+之外,其他同种金属离子对两种工艺生产浓缩橙汁非酶促褐变的影响性质基本相同。表现为:Sn~(2+)、Ca~(2+)和Al~(3+)具有较为明显的抑制橙汁非酶促褐变的作用,其抑制力由强到弱的顺序依次为Sn~(2+)>Al~(3+)>Ca~(2+);Zn~(2+)和Mn~(2+)对橙汁非酶促褐变也具有一定抑制作用;但Fe~(2+)、Fe~(~(3+))Cu~(2+)和Mg~(2+)对橙汁非酶促褐变具有促进作用,其促进力由强到弱的顺序依次为Mg~(2+)>Cu~(2+)>Fe~(3+)>Fe~(2+);K~+对带皮和去皮工艺生产浓缩橙汁非酶促褐变的影响性质分别为抑制和促进作用,但影响均较小。(本文来源于《广东海洋大学》期刊2013-06-01)

杨小满,戴文津,孙恢礼[9](2012)在《海洋贝类酶解液重金属控制与脱除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海岸线漫长,海洋资源丰富,生物物种多样。海洋贝类一直是我国重要的海洋经济产物。但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近海人类活动影响的加剧,工业废水、城市污水的排放使近海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贝类由于其滤食性特点而易受到重金属、农药、生物毒素、细菌、病毒等的污染。其中重金属污染更是贝类污染中危害最严重的一类,因食用重金属污染食品而中毒的现象已有发生[1-2],这些污染直接(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2012年03期)

黄婵媛[10](2011)在《小麦面筋蛋白控制酶解制备呈味基料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面筋蛋白是小麦淀粉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由于在水中溶解性差,限制了其在食品中的应用。米曲霉是一种好气性、易培养的菌株,在生长过程中能分泌多种酶系。本文旨在利用米曲霉制曲获得复合酶系,通过控制酶解小麦面筋蛋白生成小分子肽和游离氨基酸,为制备呈味基料奠定基础。选用小麦作为原料,以中性和酸性蛋白酶活力为指标,在实验室规模下优化米曲霉全小麦制曲条件。结果表明,米曲霉全小麦制曲的最优条件为:焙炒小麦30 min、曲料初始水分55%(w/w)、曲精接种量0.5‰(w/w)、培养时间46 h,葡萄糖添加量3‰(w/w)。在此条件下,小麦成曲的中性蛋白酶活力可达1424 U/g(干基,下同),酸性蛋白酶活力可达486 U/g。对小麦面筋蛋白进行预处理方式优化,得出最佳方式为85℃干热预处理30 min。在此基础上,优化得到最适酶解条件为,加酶量810 U/g蛋白,蛋白浓度6%(w/w),酶解温度50℃,酶解时间36 h,小麦面筋蛋白酶解液氨基酸转化率达61.83%,蛋白质回收率达74.78%。对比商业酶(木瓜蛋白酶、复合蛋白酶、风味蛋白酶)酶解效果,氨基酸转化率显着提高,蛋白质回收率相当,鲜味明显增强,苦味减弱,酸、甜及后味均稍强。对酶解过程的各氮元素、糖、酸等指标进行监控,酶解前12 h氮元素、糖、酸等各项指标变化幅度较大,而后趋于平缓。在酶解后期,酶解液中鲜甜味氨基酸含量超过苦味氨基酸。经肽段分析,酶解液中以1k-5kDa的肽段为主,大部分谷氨酸存在于肽链中,酶解液中鲜味物质大部分以鲜味肽的形式存在。将膜分离小麦面筋蛋白酶解液与木糖进行美拉德反应,并对产物进行风味分析,醛类物质是组成反应产物的主要风味物质,膜分离高分子量段美拉德反应产物中高级醛种类较多,吡嗪类风味物质主要由游离氨基酸参与美拉德反应生成。从感官评价的结果可以得出,分子量段3k-5kDa的膜分离组分,美拉德反应产物鲜味最突出,醇厚味明显,从氨基酸分析可见其鲜味氨基酸含量较高,苦味氨基酸含量较低。(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1-05-25)

控制酶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酶解-膜分离集成工艺制备分子量范围可控的胶原蛋白多肽,研究反应过程中酶种类、截留分子量和过滤体积等因素对酶解-膜分离集成工艺的影响.结果表明,用截留分子量为3 k Da的超滤膜处理的透过液分子量主要分布在4.0,1.6和0.6k Da,比例分别为13.7%,34.8%和51.4%;用截留分子量为8 k Da的超滤膜处理的透过液分子量主要分布在8.3,4.0,1.6和0.6 k Da,比例分别为14.5%,22.7%,37.7%和25.1%;酶解-膜分离集成工艺蛋白转化速率比酶解过程提高15%,表明酶解-膜分离集成可以加快大分子蛋白转化率,并使酶解产物分子量均一可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控制酶解论文参考文献

[1].曾令辉,曾建成.酶解胎盘粉制备羊胎素粉剂量产工艺仿人控制实验研究[J].制造业自动化.2019

[2].崔浩,牟玉洁,王凯,康跻耀,张贵锋.基于酶解-膜分离集成的胶原蛋白肽分子量控制技术[J].过程工程学报.2018

[3].崔浩.基于酶解-膜分离集成的胶原蛋白肽分子量控制技术[D].山东农业大学.2017

[4].刘娜.酸爆杨木复合酶解发酵过程控制及动力学探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6

[5].冯琬帧.咸蛋清蛋白控制酶解及其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5

[6].王雨生,陈海华,赵阳,赵延伟.基于豆粕酶解液和脂肪控制氧化技术制备猪肉味香精的研究[J].中国粮油学报.2014

[7].邓雪燕.酶解法制备纳米纤维素及其还原糖含量控制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

[8].王小明.橙汁加工过程的酶解工艺优化与褐变控制研究[D].广东海洋大学.2013

[9].杨小满,戴文津,孙恢礼.海洋贝类酶解液重金属控制与脱除技术研究[J].海洋科学.2012

[10].黄婵媛.小麦面筋蛋白控制酶解制备呈味基料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

标签:;  ;  ;  ;  

控制酶解论文-曾令辉,曾建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