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一新生学习适应性调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郭敏[1](2021)在《农村小学一年级新生学习适应性调查研究 ——以Z市三所农村小学为例》文中认为小学一年级是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起点,是由幼儿园教育过渡到小学教育的转折点。但我国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儿童在幼儿园的学习与小学的学习之间也存在着显着的不同。这种差异与不同易使一些儿童产生学习适应不良的状况,给儿童的学习及生活带来了诸多困扰。因此,提高一年级新生的学习适应性是帮助他们快速适应小学生活,获得良好学习效能及良好发展状态的必然要求。而农村的基础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学生的学习适应状况影响着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由于农村教育条件与城市教育条件存在很大的区别,农村小学一年级新生的适应性问题可能与城市之间存在很大的不同。因此,了解农村小学一年级新生学习适应性的情况,开展关于农村小学一年级新生学习适应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研究在运用文献法分析国内外有关学生学习适应性研究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以及个案研究法对Z市三所农村小学的一年级新生、教师、家长进行调查,了解农村小学一年级新生学习适应性的现状。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农村小学一年级新生学习适应性存在以下普遍性问题: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习惯不良、自我调整能力较低、学习任务不适应及学习环境不适应等。问题产生的原因可以归于四个方面:第一是幼小衔接方面的因素,包括幼儿园和小学之间存在断层,已有的习惯不适应小学课堂,缺乏对儿童学习态度的引导;第二是学生自身的因素,包括认知发展的局限性,性别差异的影响,知识储备的差异;第三是学校教育方面的因素,包括课堂教学单调枯燥,重知识传授、轻习惯培养,学习任务难度设置过高,缺乏适宜的学习环境;第四是家庭教育方面的因素,包括缺乏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不适当的家庭教养方式,入学关注不够、与学校配合程度低。基于以上问题及原因,研究从以下三个多方面提出改善农村小学一年级新生学习适应性的建议:首先,学校要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定期培训交流;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提高环境的衔接性;加强对农村家长的指导,改善家庭教育。其次,教师要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吸引学生注意力;尊重男女生的差异,注意因性施教;加强学习习惯的培养,提高适应能力;从学生发展水平出发,注意因材施教;创设良好的班级与人际环境,增强学生归属感。最后,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优化教养方式,加强对子女自我调整能力的锻炼;加强对子女的引导,培养学习习惯与兴趣;提高对子女的入学关注度,积极与教师配合。
易秋琳[2](2021)在《广西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适应性研究》文中指出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的重要构成部分,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量的技能型劳动人才。2010年我国正式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并为解决幼儿园师资不足问题,提出需要兴办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从纲要发布至今,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幼儿教师。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生源主要是初中毕业生,她们由接受普通初等教育向接受职业教育转变的过程中,需要解决学习适应性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由普通初等教育向职业教育过渡,且更好地实现自我提升,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进而提高未来幼儿园教师队伍素质,需要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适应性进行研究。本研究从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理论分析入手,通过调查广西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现状,分析和研究广西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相关问题,以期为广西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研究提供参考的建议。在理论部分,本研究分析说明了学习适应性的概念和维度,指出学习适应性作为个体根据学习环境的变化,主动作出心理和行为调整的能力,可以从心理适应和行为适应两个方面进行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压力应对的心理适应和学习方式采用、学习问题求助、学习资源利用、学习环境选择的行为适应的维度划分,并对这七个维度进行了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适应性基本要求的分析说明。在实践考察部分,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通过对广西自治区钦州市某示范性中职学校364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发放问卷和对随机抽取的8名学前教育学生和8名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进行访谈,发现广西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适应性总体属于比较适应的状况,其学习适应性良好具体表现为:学习态度较端正;学习动机较恰当;会采用积极的压力应对方式;注意选择适宜的学习环境适应。学习适应性不良具体表现为:对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习方式不够适应;对学习问题师生沟通不足;对学习资源的利用不高。本研究从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方面分析了广西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影响因素,学校方面主要有: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实习计划安排;课堂教学质量;学习环境的创设。教师方面主要有:教师对学生的专业教育;教师对学生学习纪律的要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方面主要有:学前教育专业的认同程度;学生的个体差异。家庭方面主要有:家长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认识;家长的教育观念。据此,本研究从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四个方面提出提高广西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建议。学校方面:合理安排课程,注重各类课程的恰当比例;合理安排实习,落实实习见习计划;加强课堂教学监督,保障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注重环境创设,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加强家校联系,注重改变家长教育观念。教师方面:积极对学生进行入学专业教育;严格要求学生遵守学习纪律;主动和学生交流;做好学生的个别化教育。学生方面:提高学前教育专业认同;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学会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注重采用多样的学习方式。家长方面:提高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认识;增加家校配合共同育人的意识。
肖秋[3](2021)在《高一新生自我控制与学习适应的关系及干预研究》文中指出高一新生要完成初中到高中的环境适应,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完成学习适应,高一新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与学习适应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对自我控制的提升,帮助新生尽快完成学习适应,有利于新生尽早投入学习当中。本研究采用“中学生自我控制量表”(SCS-R),“中国中小学生学校适应成套量表”中的高中学习适应分量表,对某市三所高中的高一新生进行调查。本研究将从两个部分展开:第一,抽取787名高一新生作为调查对象,考察高一新生自我控制与学习适应的现状、特点及关系。第二,从上述高中招募24名高一新生进行干预实验,采用两种指导思想完全不同的团体辅导,一种是直接针对自我控制进行干预,另一种是采用正念训练对自我控制进行干预,考察这两种不同的方法对学习适应的提升作用。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高一新生自我控制与学习适应的现状及特点研究表明:高一新生的自我控制与学习适应在性别、是否为独生子女、是否担任班干部、家庭居住地、家庭类型上无显着差异,只在学校类型上存在显着差异。(1)在自我控制方面,总体水平上重点高中的新生表现最好,其次是普通高中的新生,私立高中的新生最差。高一新生自我控制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学习行为习惯和冲动控制这两个维度,在学习行为习惯的维度中,普通高中的新生表现最好;在冲动控制的维度中,重点高中的新生表现最好。(2)在学习适应方面,总体水平上重点高中的新生学习适应最好,显着高于普通高中和私立高中的新生。学习适应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学习动机、学习效能感和学习技能这三个维度,在学习动机与学习技能两个维度上,私立高中学生的平均分最低;在学习效能感这个维度上,普通高中学生的平均分最低。(2)高一新生自我控制与学习适应的关系研究表明:(1)通过相关分析发现,高一新生自我控制的得分(自我控制得分越高,自我控制水平越低)与学习适应的得分存在显着地负相关,即高一新生的自我控制水平越高,学习的适应越好。(2)通过回归分析发现,高一新生的自我控制对学习适应有良好的预测作用,自我控制整体对学习适应的解释力为33%,其中学习行为习惯对学习适应的解释力为23%,冲动控制对学习适应的解释力为8%,总体自律对学习适应的解释力为2%。(3)通过干预自我控制改善学习适应的研究结果表明:(1)采用传统的团体心理辅导干预高一新生自的我控制,能够有效改善其学习适应,与此同时,干预结束后被试的自我控制有了显着提高,成绩作为外部校标,进一步验证了被试的学习适应,该组被试的成绩大幅提升,说明干预提升了学习适应,团体干预效果显着。(2)采用正念训练干预高一新生的自我控制,能够有效地改善其学习适应,与此同时,干预结束后被试的自我控制也有了显着的提高,成绩作为外部校标,可以进一步说明被试的学习适应情况,该组被试的成绩大幅提升,说明该组干预效果显着。(3)通过对比传统团体心理辅导与正念训练的干预效果,研究发现以正念训练为主的干预效果优于传统团体心理辅导。在现状研究和干预研究的基础上,笔者对提升高一新生的自我控制和学习适应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牛蕾[4](2021)在《高一学生数学学习适应性测评指标体系构建研究》文中认为适应性是人们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是实现终身学习的重要保障。高中阶段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重要时期,而高一是初高衔接的重要阶段。高一学生数学学习适应性水平对学生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编制有针对性的高一学生数学学习适应性测评指标体系,对诊断学生适应性水平及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具有研究意义。研究主要包含以下两个问题:(1)合理的高一学生数学学习适应性测评指标体系包含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测评项目分别是什么?(2)高一学生数学学习适应性的现状如何?研究共包括以下研究内容:研究在分析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高一学生数学学习适应性的一级指标进行初构,在此基础上对二级指标和测评项目进行初构;对初构的指标体系进行修订与完善,共包含两个步骤,首先基于专家意见进行修订与完善,之后基于量表施测结果进行修订与完善,确定出最终的高一学生数学学习适应性测评指标体系;最后,进行高一学生数学学习适应性的现状调查。根据最终形成的指标体系编制测评量表(正式测试),进行施测,通过SPSS统计软件对信效度、高一学生数学学习适应性的整体水平、性别差异、不同中考成绩层次学生间的差异、正式进入高一学习前是否进行预习的差异进行分析。基于以上研究,得出研究结论如下:(1)高一学生数学学习适应性测评指标体系包含内在适应性、教学适应性、数学学习内容适应性和环境适应性4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和24个测评项目。(2)整体水平方面:被测总体数学学习适应性得分均值为3.6分(满分为5分),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环境适应性方面表现最好,在教学适应性方面表现最弱。(3)差异方面:高一学生数学学习适应性不存在性别差异;不同中考数学成绩层次的学生在内在适应性和数学学习内容适应性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差异的效应量分别为大效应和小效应。在教学适应性和环境适应性方面不存在显着性差异;进入高一前预习与未预习的学生在内在适应性、数学学习内容适应性、环境适应性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显着性差异表现差异的效应量均为小效应。在教学适应性方面不存在显着差异。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提出建议以下建议:(1)聚焦学生个体差异,提高内在适应性;(2)合理组织教学安排,提高教学适应性;(3)注重知识发生发展,提高数学学习内容适应性;(4)创造良好学习氛围,提高环境适应性。
宋佳佳[5](2020)在《国际学校学生过渡期适应性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北京市B学校国际部为例》文中指出自21世纪以来,在教育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教育也正朝着全球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国际学校的发展也给我国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国际学校教育有其特殊的教育需求、教育体系和教育内容。在实践中,探索国际学校发展实践的远景也十分急迫和强烈。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国际学生难以适应新环境中的情况突出。而这些适应性问题较多出现在学生从初中毕业升入高中的这一过渡时期中。从初中进入高中,学生们又将面临环境的转换,而这一年龄也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教育、生活、人际交往经历是也将直接关系到学生三观的形成,并最终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在这群学生中,有一群孩子更为特殊。他们从公立初中直接进入国际学校或公办高中国际部学习。对于他们来说,学校、教师、家长和自身的支持影响着他们的言行。学习环境的迅速变化、语言要求的大幅提升、课程教学方法的显着差异,都使他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而他们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值得关注。基于这样的现实,本次的探究旨在对国际学校的学生,从国内的普通高中进入国际学校后第一个学期的表现来探讨。并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在总结、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解决的实践方案,以推动国际课程更好地落地于中国本土。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北京市B学校国际部为例,对于国际学校学生过渡期适应性问题及对策进行了研究。并从学校管理、教师教学、学生自身和家庭教育对于国际学校学生过渡期产生不适应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学校管理方面,政策支持不均衡;课程设置不人性化;管理者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失衡。教师教学方面,教师素养待提升;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尚有不足;教学方式不科学。学生本人方面,对于国际学校认识的偏差;对学习存在畏难情绪;师生关系疏离;心理适应能力不强。家校合作方面:亲子关系疏离;家庭教育观偏离;家校联系不紧密等。基于此,从学校管理、教师教学、学生自身和家庭教育方面着手,提出了国际学校学生过渡期适应性问题的对策分析,具体包括:学校政策方面,加大政府对国际部教师发展的扶持力度;优化课程设置;推动学校管理回归育人初心。学校教师方面,提升教师素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方;提升教学方式。学生本人方面;正确认识国际学校;克服对学习存在畏难情绪;改善师生关系。家长层面,注重与国际学校学生加强沟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成功观;紧密家校联系等,以期对于国际学校改革有所裨益。
曾利梅[6](2020)在《高一新生积极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团体心理辅导干预研究》文中认为高一新生处在一个自身身心与外部环境交互的过渡阶段,教育中需要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积极心理资本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并不断发展的心理状态,这一概念为提升个体心理健康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研究第一部分采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MHI-60)与积极心理资本问卷(PPQ)两个问卷,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江西省赣州市某中学1200名高一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积极心理资本的测量,并采用SPSS21.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高一新生积极心理资本对其心理健康水平的预测作用。本研究第二部分基于“心理资本干预理论(PCI)”设计了“新起点计划”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开展了对高一新生积极心理资本的干预研究。研究得到如下结果:1.高一新生心理健康总体上良好,在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与紧张、抑郁、适应不良、心理不平衡六个因子上状态良好,在强迫症状、焦虑、学习压力感、情绪不稳定四个因子上存在轻度问题。心理健康在性别和自我评价上差异显着,表现为女生心理健康水平更低,更容易出现敌对、抑郁和焦虑症状;自我评价积极的高一新生具有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一新生心理健康水平在城乡、是否是独生子女变量上未发现显着性差异。2.高一新生积极心理资本总水平相对较高。积极心理资本在性别、城乡与自我评价上差异显着,男生的积极心理资本水平比女生更高,具有更高的自我效能、韧性、乐观水平,来自城镇的高一新生的积极心理资本水平更高,具有更高的自我效能和希望水平,自我评价积极的高一新生在积极心理资本各维度及总均分上得分显着高于自我评价一般的高一新生。高一新生积极心理资本在是否是独生子女变量上未发现显着性差异。3.高一新生积极心理资本中韧性、希望、乐观因子对其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4.基于PCI设计的“新起点计划”系列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对高一新生积极心理资本的乐观、希望维度及其总体的提升具有显着效果,能缓解高一新生情绪不稳定及学习压力感。
赵青[7](2020)在《高一新生学习适应性现状调查》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运用学习适应性测验(AAT)对江苏省扬州市G中学2016届548名高一新生进行大规模调查,了解了高一新生学习适应性现状。结果如下:(1)高一新生学习适应不良总检出率为31.60%,略高于全国常模31%;(2)高一女生的学习适应性显着优于高一男生;高一新生学习适应性总量表在班级类型上存在显着差异,重点班的高一新生学习适应性显着优于普通班的高一新生;高一新生学习适应性总量表在同伴交往方式上存在显着差异,排序为:积极主动>独处>被动参与,即积极主动进行同伴交往的高一新生学习适应性最优,同伴交往过程中进行被动参与的高一新生学习适应性最差;高一新生的学习适应性与其入学成绩呈显着的正相关,具体表现为:入学成绩低分组<中分组<高分组,高一新生入学成绩高分组学习适应性显着高于低分组、中分组的学生。
肖兴学[8](2020)在《中学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心理素质对主观社会地位的形成及影响》文中指出为了探讨中学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SES)对其主观社会地位(subjective social status,SSS)的影响,以及心理素质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本研究采用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对我国中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主要包括两部分:(1)研究1为横向研究,主要采用中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简化版)来测量其心理素质,中学生主观社会地位问卷测量其所感知的社会地位,并对被试进行家庭SES评估,来考察中学生家庭SES、心理素质与SSS间的静态关系,即中学生心理素质在其家庭SES与SSS间的中介模型是否成立。此次调查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在重庆市和贵州省选取5所中学初一年级至高三年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3600份,回收问卷3512份,有效问卷3407份。(2)研究2为纵向研究,主要从纵向的角度对高一新生进行为期半学年的追踪调查,进一步验证中学生心理素质在其家庭SES与SSS间的中介作用是否仍然成立。此次调查采取整群取样的方法选取贵州省、四川省、内蒙古自治区4所高中的高一新生作为追踪调查对象,采用的问卷与研究一相同。本次研究历时3个月,共对2018级高一新生进行了4测试。其中第1次测试安排在新生入学后1周内,共发放问卷646份,回收问卷639份,有效问卷623份。随后3次测试,分别采用间隔4周集中测试1次的方式进行。对回收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后,结果研究一发现:(1)中学生家庭SES、心理素质和SSS三个变量间,均两两呈显着正相关;(2)通过偏差校正百分位Bootstrap抽样5000次的方法进行中介效应模型检验发现,中学生心理素质在其家庭SES与SSS的关系间起着显着的部分中介作用。研究二的结果则进一步发现:(1)高一生新生在入学过渡期SSS呈阶段化线性增长,且SSS的初始水平和之后两个阶段的变化速度均存在个体间差异;(2)中学生家庭SES对SSS的初始水平和第一阶段的变化趋势均有显着的预测作用;(3)中学生心理素质对其SSS的初始水平以及之后两个阶段的发展变化均有显着的预测作用;(4)中学生心理素质在其家庭SES与SSS的截距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但是家庭SES通过心理素质对SSS的两个斜率均无显着预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家庭SES越高的中学生,其心理素质越好,从而拥有的SSS越高。这一发现进一步深化了心理素质功能价值的研究,同时也推进了学界对于家庭SES、心理素质与SSS三者间关系的认识。此外,基于本研究的结果,对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来说,应该着重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感知与定位,从而保证中学生的身心得以健康发展。
曹霞[9](2020)在《高一新生生物学习状况调查及教学策略研究 ——以四川省邻水实验学校为例》文中指出知识改变命运。就目前中国社会的现状而言,读书、高考仍是高校选拔人才、国家培养人才和绝大多数人改变命运的途径,或者对于普通人群来说,读书高考是改变命运的一条捷径,所以高考成绩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从初中进入高中,课程设置的改变、思维模式的转变以及对事物的认知角度都需要逐步发生转换。因此,高一学习阶段是整个高中的关键时期。生物学是学生高中学习阶段重要的学习课程,对于学生能否顺利完成高中学业和取得良好高考成绩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探讨高一学生的生物学习状况和应对策略对于激发高一学生生物学科学习兴趣和提高高中生物学教学质量都非常必要。本项课题针对我校新进的高一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生物学科知识、生物学学科学习方法、生物学教师个人魅力三大方面。个人访谈内容主要是对高一学生的生物学学科学习兴趣、学习状态和学习方法进行调查,并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访谈。问卷调查及个人访谈结果显示,我校高一学生在生物学科学习上存在以下问题:(1)认为自己不适应高中生物学的学习;(2)认为高中生物学内容多、概念抽象、难以理解,题目难度大;(3)认为教师讲课进度太快;(4)部分已经确定了将来分科之后要读文科的学生,对理科综合科目的学习态度是能学就学;(5)有部分学生对生物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喜欢钻研;(6)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效果不好。针对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中发现的问题,结合自身教学实践,重点从高一生物学教师教学方法、学生学习习惯培养两大方面进行了教与学的策略研究。根据高一新生的学习特点,教师在教学上应采取以下策略:(1)调整高一教学课时及内容;(2)注重生物学科素养的逐步渗透;(3)教学设计多样化;(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5)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采取3种策略:(1)学会建构知识概念图的方法;(2)分享优秀学生的学习方法;(3)培养学科必备的良好学习习惯。为检验研究所得教学策略的效果,通过对比实验进行了教学实践。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教学,实验班采取小组讨论、学生活动、学生主讲、问题式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具体实施了《生命活动的物质承担者——蛋白质》、《构建真核细胞三维结构模型》、《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和实验拓展、概念图构建等6个教学案例。实验结果表明,从课堂学生的参与度、活动成果展及作业、考试成绩来看,实验组班的表现均优于对照班。在《真核细胞三维结构模型的构建》和实验拓展教学等案例中,实验组班级表现出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高于对照组班级。在小组活动讨论展示教学案例中,实验班学生表现欲明显比对照班强,且生物学半期考试成绩显着高于对照班。通过以上调查研究和教学实践,可以得到如下结论:1、高一的生物学的教学内容与初中有着巨大差异,学生需要一个适应期。其中高一第一学期的前半学期尤为关键,应做好教学内容与教学课时的调整。2、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能力的体现,是高考考查的核心内容。因此在高一教学过程中就应逐步渗透学科观念与科学思维。3、以多样化的教学设计激发和提升学生的学科学习兴趣。4、概念图教学可有效帮助学生梳理和记忆相关生物学知识。5、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在提高学科学习成绩的过程中取得成就感。本研究结果对于高一生物学教学有指导作用和参考性价值。在教学进度与学生能力培养上应更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模式化教学和创新性教学上,创新更能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由于调查设计的不足和教学经验的缺乏,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笔者将继续注重和加强教学改革,为高一新生的生物学教学继续找寻合适的途径和方法,以求在教学上获得更大的突破。
严红霞[10](2020)在《少数民族初中生学习适应不良的个案研究 ——以青海省L中学民汉合班四名学生为例》文中认为少数民族初中生学习适应的状况既关系到他们学业成绩的提高和身心健康的发展,也关涉到我国民族教育质量的提升,同时还关切到他们更好地融入学校和社会。由于少数民族学生长期生活在民族文化环境中,致使他们在民汉合校的学校中遇到不少学习困难,学习适应问题更加突出。因而,关注民汉合班少数民族初中生的学习适应问题既是学生融入学校和社会的需要,也是民族教育发展的要求。本研究深入L中学,选取四名学习适应不良的民汉合班少数民族初中生作为研究对象,从学习态度适应、学习习惯适应、学习方法适应和学习环境适应四个方面全面剖析少数民族初中生学习适应的现状。调研发现,学习适应不良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点:学习态度适应方面,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学生对待课程和教师不够重视、学生对学习环境适应意识不强;学习习惯适应方面,学生良好阅读习惯还未形成、学生作业质量有待提升;学习方法适应方面,学生学习缺少计划、学生未掌握有效学习方法、学生答题技巧欠缺;学习环境适应方面,学生家长监管不到位、学生校园人际关系不佳。根据现代社会生态理论,少数民族初中生学习适应不良问题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结合实证反映出来的问题,研究进一步对少数民族初中生学习适应不良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就微观层面而言,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水平不高、学生自我约束力较差;就中观层面而言,学校教学忽视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性、教师的教育观固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缺失、家庭结构异化、家长思想觉悟低、家长文化程度有限、家长教育观念功利化;就宏观层面而言,传统思想的熏陶、网络媒介的不良影响。针对上述少数民族初中生学习适应不良的表现和影响因素,研究提出了如下改善对策:微观层面,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学生提高自制力、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中观层面,学校要树立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教育,学校完善家校沟通合作、做好学生心理关怀与辅导,学校改善管理、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家长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家长加强与学生和教师的沟通、正确引导学生学习;宏观层面,政府加强教育重要性宣传、强化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学术界应丰富少数民族初中生学习适应的对策研究。总而言之,少数民族初中生学习适应不良问题必须通过微观层面的学生、中观层面的学校和家庭及宏观层面的社会多方综合治理才能得到有效改善,才能促使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获得良好的学业成绩,才能为学校改善少数民族学生学习适应不良提供思路,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更好地适应学习、融入学校和社会,形成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和谐局面。
二、高一新生学习适应性调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一新生学习适应性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农村小学一年级新生学习适应性调查研究 ——以Z市三所农村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选题缘由 |
1.小学一年级是儿童学习与成长的关键期 |
2.小学一年级新生学习适应不良现象普遍存在 |
3.农村小学一年级新生学习适应性的相关研究较少 |
(二)文献综述 |
1.国内研究综述 |
2.国外研究综述 |
3.简评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一、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1.适应性 |
2.学习适应性 |
(二)理论基础 |
1.哈克的幼小衔接断层理论 |
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
二、农村小学一年级新生学习适应性现状调查 |
(一)调查对象 |
1.问卷调查对象 |
2.访谈调查对象 |
3.个案研究调查对象 |
(二)调查工具 |
1.问卷设计 |
2.访谈设计 |
(三)调查结果 |
1.农村小学一年级新生学习适应性现状总体分析 |
2.农村小学一年级新生学习适应性现状各维度分析 |
3.农村小学一年级新生学习适应性的差异性分析 |
三、农村小学一年级新生学习适应性存在的问题 |
(一)学习态度不端正 |
(二)学习习惯不良 |
(三)自我调整能力较低 |
(四)学习任务不适应 |
(五)学习环境不适应 |
四、农村小学一年级新生学习适应性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幼小衔接方面 |
1.幼儿园和小学之间存在断层 |
2.已有的习惯不适应小学课堂 |
3.缺乏对儿童学习态度的引导 |
(二)学生自身方面 |
1.认知发展的局限性 |
2.性别差异的影响 |
3.知识储备的差异 |
(三)学校教育方面 |
1.课堂教学单调枯燥 |
2.重知识传授,轻习惯培养 |
3.学习任务难度设置过高 |
4.缺乏适宜的学习环境 |
(四)家庭教育方面 |
1.缺乏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 |
2.不适当的家庭教养方式 |
3.入学关注不够,与学校配合程度低 |
五、提高农村小学一年级新生学习适应性的建议 |
(一)发挥学校的引领作用 |
1.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定期培训交流 |
2.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提高环境的衔接性 |
3.加强对农村家长的指导,改善家庭教育 |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
1.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吸引学生注意力 |
2.尊重男女生的差异,注意因性施教 |
3.加强学习习惯的培养,提高适应能力 |
4.从学生发展水平出发,注意因材施教 |
5.创设良好的班级与人际环境,增强学生归属感 |
(三)发挥家长的协助作用 |
1.提高自身素质,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 |
2.优化教养方式,加强对子女自我调整能力的锻炼 |
3.加强对子女的引导,培养学习习惯与兴趣 |
4.提高对子女的入学关注度,积极与教师配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附录三 个案研究 |
致谢 |
(2)广西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普通初等教育向职业教育过渡的需要 |
(二)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的需要 |
(三)幼儿教师队伍素质提升的需要 |
二、文献综述 |
(一)关于学习适应性一般理论和实践的研究 |
1.学习适应性的意义 |
2.学习适应性的测量工具 |
3.学习适应性的影响因素 |
4.学习适应性的提升策略 |
(二)关于不同学段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研究 |
1.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研究 |
2.中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研究 |
3.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研究 |
4.中职生学习适应性的研究 |
(三)关于不同专业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研究 |
1.医学专业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研究 |
2.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研究 |
3.旅游专业学生的学习适应性的研究 |
(四)已有研究成果的评述 |
三、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1.有助于丰富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相关理论 |
2.有助于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适应性实践工作的开展 |
四、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1.文献法 |
2.调查法 |
第一部分 广西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适应性理论概述 |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学习适应性 |
(二)中等职业学校 |
二、学习适应性的维度分析 |
(一)心理适应方面 |
(二)行为适应方面 |
三、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基本要求 |
(一)依据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习要求做好心理调节 |
1.有端正的学习态度 |
2.有恰当的学习动机 |
3.能积极应对压力 |
(二)依据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习要求做好行为调节 |
1.掌握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习方式 |
2.能主动求助解决学习问题 |
3.能充分利用学习资源 |
4.能主动选择良好的学习环境 |
第二部分 广西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适应性现状调研 |
一、广西中职学校学前教育学生学习适应性的总体情况 |
二、广西中职学校学前教育学生学习适应性各维度基本情况 |
(一)心理适应方面 |
(二)行为适应方面 |
三、广西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学段比较 |
四、广西中职学校学前教育学生学习适应性良好的具体表现 |
(一)学习态度较端正 |
(二)学习动机较恰当 |
(三)会采用积极的压力应对方式 |
(四)注意选择适宜的学习环境 |
五、广西中职学校学前教育学生学习适应性不良的具体表现 |
(一)对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习方式不够适应 |
(二)对学习问题师生沟通不足 |
(三)对学习资源的利用不高 |
六、广西中职学校学前教育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影响因素 |
(一)学校方面 |
1.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实习计划安排 |
2.课堂教学质量 |
3.学习环境的创设 |
(二)教师方面 |
1.教师对学生的专业教育 |
2.教师对学生学习纪律的要求 |
3.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
(三)学生方面 |
1.学前教育专业的认同程度 |
2.学生的个体差异 |
(四)家庭方面 |
1.家长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认识 |
2.家长的教育观念 |
第四部分 提高广西中职学校学前教育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建议 |
一、学校方面 |
(一)合理安排课程,注重各类课程的恰当比例 |
(二)合理安排实习,落实实习见习计划 |
(三)加强课堂教学监督,保障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
(四)注重环境创设,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
(五)加强家校联系,注重改变家长教育观念 |
二、教师方面 |
(一)积极对学生进行入学专业教育 |
(二)严格要求学生遵守学习纪律 |
(三)主动和学生交流 |
(四)做好学生的个别化教育 |
三、学生方面 |
(一)提高学前教育的专业认同 |
(二)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
(三)学会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 |
(四)注重采用多样的学习方式 |
四、家长方面 |
(一)提高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认识 |
(二)增强家校配合共同育人的意识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3)高一新生自我控制与学习适应的关系及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2.1 自我控制的文献综述 |
1.2.2 学习适应的文献综述 |
1.2.3 自我控制与学习适应的关系研究综述 |
1.2.4 自我控制的干预研究综述 |
1.3 已有研究的贡献和不足 |
1.3.1 已有研究的贡献 |
1.3.2 已有研究的不足 |
1.4 问题提出和研究意义 |
1.4.1 问题提出 |
1.4.2 研究意义 |
第2章 高一新生自我控制与学习适应的现状及关系研究 |
2.1 研究设计与方法 |
2.1.1 研究目的 |
2.1.2 研究假设 |
2.1.3 研究方法 |
2.2 研究结果 |
2.2.1 高一新生自我控制、学习适应的现状及特点分析 |
2.2.2 高一新生自我控制与学习适应的关系研究 |
2.3 讨论 |
2.3.1 高一新生自我控制的基本特点 |
2.3.2 高一新生学习适应的基本特点 |
2.3.3 高一新生自我控制与学习适应的关系 |
2.4 结论 |
第3章 通过自我控制的干预改善高一新生学习适应的研究 |
3.1 研究方法 |
3.1.1 研究目的 |
3.1.2 研究假设 |
3.1.3 被试分组 |
3.1.4 研究工具 |
3.1.5 研究程序 |
3.2 自我控制的干预方案 |
3.2.1 自我控制干预方案的设计依据 |
3.2.2 传统团体心理辅导的干预方案 |
3.2.3 正念训练的干预方案 |
3.3 研究结果 |
3.3.1 传统团体心理辅导干预自我控制以提高学习适应的研究 |
3.3.2 正念训练干预自我控制以提高学习适应的研究 |
3.3.3 传统团体心理辅导与正念训练的干预效果对比研究 |
3.4 讨论 |
3.4.1 传统团体心理辅导的干预效果分析 |
3.4.2 正念训练的干预效果分析 |
3.4.3 传统团体心理辅导与正念训练的对比分析 |
3.5 结论 |
第4章 教育建议与展望 |
4.1 教育对策和建议 |
4.1.1 提升高一新生自我控制的教育对策和建议 |
4.1.2 提升高一新生学习适应的教育对策和建议 |
4.1.3 基于自我控制和学习适应的关系提出的教育对策和建议 |
4.2 不足与展望 |
4.2.1 研究不足 |
4.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4)高一学生数学学习适应性测评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需要 |
1.1.2 学生适应高中学习生活的需要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1.5 研究重难点 |
1.5.1 研究重点 |
1.5.2 研究难点 |
1.5.3 研究创新点 |
1.6 论文结构 |
2 核心概念界定、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适应的概念界定 |
2.1.2 适应性的概念界定 |
2.1.3 学习适应性的概念界定 |
2.1.4 数学学习适应性的概念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2.2.1 皮亚杰的平衡理论 |
2.2.2 发展生态学理论 |
2.2.3 三元交互理论 |
2.2.4 非智力因素观点 |
2.3 文献综述 |
2.3.1 文献计量分析 |
2.3.2 关于学习困难的研究 |
2.3.3 关于学习适应性的研究 |
2.3.4 关于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的研究 |
2.3.5 关于学习适应性维度的研究 |
2.3.6 关于学习适应性测评工具的研究 |
2.3.7 关于数学学习适应性的研究 |
2.3.8 已有研究小结与评析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目标 |
3.3 研究方法 |
3.3.1 文献研究法 |
3.3.2 德尔菲(Delphi)法 |
3.3.3 问卷调查法 |
3.3.4 数据分析法 |
3.4 研究工具研制 |
3.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步骤 |
3.4.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3.4.3 评价指标体系初构 |
3.4.4 评价指标体系的修订与完善 |
3.5 数据收集与处理 |
3.5.1 数据收集 |
3.5.2 数据处理 |
3.6 研究思路 |
4 高一学生数学学习适应性测评指标体系初构 |
4.1 一级维度的由来与确定 |
4.2 二级指标的由来与确定 |
4.2.1 “学生自身因素”下二级指标的设立依据 |
4.2.2 “教师教学特点”下二级指标的设立依据 |
4.2.3 “数学学科特点”下二级指标的设立依据 |
4.2.4 “外部环境”下二级指标的设立依据 |
4.3 高一学生数学学习适应性测评指标体系初构 |
5 基于专家咨询的高一学生数学学习适应性测评指标体系的修订与完善 |
5.1 基于专家咨询的指标体系筛选修订 |
5.1.1 研究方法 |
5.1.2 征询专家的选取 |
5.1.3 测算方法 |
5.1.4 指标体系修订标准 |
5.2 专家咨询第一轮统计结果分析 |
5.2.1 专家情况分析 |
5.2.2 一级指标修订 |
5.2.3 二级指标筛选与修订 |
5.2.4 测评项目筛选与修订 |
5.3 专家咨询第二轮统计结果分析 |
5.3.1 “内在适应性”指标统计结果与意见分析 |
5.3.2 “教学适应性”指标统计结果与意见分析 |
5.3.3 “数学学习内容适应性”指标统计结果与意见分析 |
5.3.4 “环境适应性”指标统计结果与意见分析 |
5.4 高一学生数学学习适应性测评指标体系的确立 |
6 基于量表施测的高一学生数学学习适应性测评指标体系的修订与验证 |
6.1 预测试量表施测和统计分析结果 |
6.2 高一学生数学学习适应性测评指标体系及题项对应表的确立 |
7 高一学生数学学习适应性的现状分析 |
7.1 高一学生数学学习适应性现状 |
7.1.1 描述性统计及正态性检验 |
7.1.2 高一学生数学学习适应性整体水平 |
7.1.3 高一学生数学学习适应性各维度水平 |
7.2 不同性别学生的数学学习适应性差异分析 |
7.3 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学习适应性差异分析 |
7.3.1 不同层次学生数学学习适应性的整体差异分析 |
7.3.2 不同层次学生的“内在适应性”维度差异分析 |
7.3.3 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适应性”维度差异分析 |
7.3.4 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适应性”维度差异分析 |
7.3.5 不同层次学生的“环境适应性”维度差异分析 |
7.4 进入高一学习前是否预习对高一学生数学学习适应性的差异分析 |
7.4.1 学生进入高一前是否预习在各维度得分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7.4.2 学生进入高一前是否预习在各维度得分的差异分析 |
7.5 数据可靠性分析 |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讨论 |
8.1.1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 |
8.1.2 应用测评指标体系的现状分析 |
8.1.3 研究的创新之处 |
8.2 研究结论 |
8.3 提高高一学生数学学习适应性的策略与建议 |
8.3.1 聚焦学生个体差异,提高内在适应性 |
8.3.2 合理组织教学安排,提高教学适应性 |
8.3.3 注重知识发生发展,提高数学学习内容适应性 |
8.3.4 创造良好学习氛围,提高环境适应性 |
8.4 研究不足与展望 |
8.4.1 研究不足 |
8.4.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测评指标体系专家意见表(第一轮) |
附录2 测评指标体系专家意见表(第二轮) |
附录3 高一学生数学学习适应性测评量表(预测试) |
附录4 高一学生数学学习适应性测评量表(正式测试) |
致谢 |
(5)国际学校学生过渡期适应性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北京市B学校国际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评价 |
第四节 研究的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国际学校 |
二、过渡教育 |
三、学生适应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
二、文化适应理论 |
三、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
第三章 研究现状的调查结果分析 |
第一节 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基本情况 |
一、问卷设计与问卷调查情况 |
二、访谈过程及访谈对象基本情况 |
第二节 国际学校过渡期中学生的适应性情况分析 |
一、学生基本情况 |
二、学校管理情况 |
三、课程设置情况 |
四、学生个体情况 |
五、家长支持情况 |
第四章 国际学校学生适应性问题产生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学校管理方面 |
一、政策支持不均衡 |
二、课程设置有待完善化 |
三、管理者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失衡 |
第二节 教师教学方面 |
一、教师素养方面 |
二、教师队伍建设方面 |
三、教学方式方面 |
第三节 学生本人方面 |
一、对于国际学校认识的偏差 |
二、对学习存在畏难情绪 |
三、师生关系疏离 |
四、心理适应能力不强 |
第四节 家校合作方面 |
一、亲子关系疏离 |
二、家庭教育观偏离 |
三、家校联系不紧密 |
第五章 完善国际学校学生适应性问题的对策 |
第一节 学校政策方面 |
一、加大政府对国际部教师发展的扶持力度 |
二、优化课程设置 |
三、推动学校管理回归育人初心 |
第二节 学校教师方面 |
一、教师素养方面 |
二、教师队伍建设方面 |
三、教学方式方面 |
第三节 学生本人方面 |
一、正确认识国际学校 |
二、破解对学习存在畏难情绪 |
三、改善师生关系 |
四、强化心理适应能力 |
第四节 家长层面 |
一、注重与国际学校学生的沟通 |
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成功观 |
三、积极强化家校之间的紧密联系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局限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调查问卷 |
附录B: 访谈题目 |
后记(致谢) |
(6)高一新生积极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团体心理辅导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2.文献综述 |
2.1 心理健康 |
2.1.1 中学生心理健康研究 |
2.1.2 高一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
2.1.3 高一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 |
2.2 积极心理资本 |
2.2.1 积极心理资本的由来 |
2.2.2 积极心理资本的概念及结构 |
2.2.3 积极心理资本的调查研究 |
2.2.4 积极心理资本干预研究 |
2.3 中学生积极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
2.4 团体心理辅导 |
2.4.1 团体心理辅导的涵义 |
2.4.2 团体心理辅导的特点 |
2.4.3 团体心理辅导在中学生积极心理资本干预的研究 |
3.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3.1 问题提出 |
3.2 研究目的 |
3.3 研究意义 |
3.3.1 理论意义 |
3.3.2 实践意义 |
4.研究内容和研究假设 |
4.1 研究内容 |
4.2 研究假设 |
5.研究一高一新生积极心理资本现状及对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 |
5.1 方法 |
5.1.1 被试 |
5.1.2 研究工具 |
5.1.3 数据统计分析 |
5.2 结果 |
5.2.1 心理健康与积极心理资本总体情况 |
5.2.2 高一新生心理健康的差异性分析 |
5.2.3 高一新生积极心理资本的差异性分析 |
5.2.4 高一新生心理健康与积极心理资本的相关性分析 |
5.2.5 高一新生心理健康与积极心理资本的回归分析 |
5.3 结果讨论 |
5.3.1 心理健康与积极心理资本总体情况 |
5.3.2 各研究变量在不同变量上的差异性分析 |
5.3.3 各研究变量的相关分析 |
5.3.4 积极心理资本四个维度对心理健康的多元回归分析 |
6.研究二团体心理辅导对高一新生积极心理资本的干预研究 |
6.1 研究目的 |
6.2 研究假设 |
6.3 研究方法 |
6.3.1 被试 |
6.3.2 研究工具 |
6.3.3 实验设计 |
6.3.4 数据统计分析 |
6.4 研究材料与实施程序 |
6.4.1 研究材料 |
6.4.2 实施程序 |
6.5 结果 |
6.6 结果讨论 |
7.建议与对策 |
7.1 立德树人,发挥德育对培育高一新生积极心理资本的导向作用 |
7.2 创设情境,由外而内推进正能量 |
7.3 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协调的及时系统的心理援助体系 |
7.4 建立并完善高一新生积极心理资本干预体系 |
7.5 强化高一新生在积极心理资本培养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 |
8.结论 |
8.1 研究结论 |
8.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 |
附录B 《积极心理资本量表》 |
后记 |
(7)高一新生学习适应性现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高一新生学习适应性现状调查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研究工具 |
(四)调查方法 |
(五)数据处理 |
(六)调查结果分析 |
1.高一新生学习适应不良检出率 |
2.高一新生学习适应性的性别差异比较 |
3.高一新生学习适应性在班级类型上的差异比较 |
4.高一新生学习适应性在同伴交往方式上的差异比较 |
5.高一新生入学成绩与学习适应性相关分析 |
三、分析与讨论 |
(一)高一新生学习适应的基本状况 |
(二)高一新生学习适应性的差异性 |
1.高一新生学习适应性的性别差异对比 |
2.不同班级类型的高一新生学习适应性对比 |
3.高一新生学习适应性在同伴交往方式上的对比 |
4.不同入学成绩高一新生学习适应性的对比 |
(8)中学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心理素质对主观社会地位的形成及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文献综述 |
2.1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健康 |
2.1.1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概念与测量 |
2.1.2 家庭 SES 与健康的关系 |
2.2 主观社会地位与健康 |
2.2.1 主观社会地位的概念与测量 |
2.2.2 SSS 与健康的关系 |
2.3 中学生家庭 SES 与 SSS 的关系 |
2.4 心理素质与社会地位 |
2.4.1 心理素质的概念与测量 |
2.4.2 心理素质与家庭 SES 的关系 |
2.4.3 心理素质与 SSS 的关系 |
2.5 入学过渡期与青少年身心健康 |
2.5.1 入学过渡期的界定与特点 |
2.5.2 入学过渡期与高一新生身心健康 |
2.5.3 入学过渡期高一新生 SSS 的变化特点 |
3.问题提出与假设 |
3.1 问题提出 |
3.2 研究假设 |
4 研究一:中学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其主观社会地位的关系:心理素质的中介作用模型检验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方法 |
4.2.1 研究对象 |
4.2.2 研究工具 |
4.2.3 数据分析 |
4.2.4 共同方法偏差控制与检验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描述统计及相关分析 |
4.3.2 中介模型检验 |
4.4 讨论 |
4.4.1 中学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心理素质与其主观社会地位间的关系 |
4.4.2 中介效应模型的检验 |
4.4.3 本研究的局限性 |
5 研究二:高一新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心理素质与其主观社会地位形成轨迹的关系 |
5.1 研究目的 |
5.2 研究方法 |
5.2.1 研究对象 |
5.2.2 研究工具 |
5.2.3 数据分析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描述统计及相关分析 |
5.3.2 SSS 的变化趋势:无条件潜变量增长模型 |
5.3.3 中学生家庭 SES 对其 SSS 变化趋势的影响:有条件的潜变量增长模型 |
5.3.4 心理素质对 SSS 变化趋势的影响:有条件的潜变量增长模型 |
5.3.5 有中介的潜变量增长模型 |
5.4 .讨论 |
5.4.1 高一新生 SSS 的变化轨迹及特征 |
5.4.2 高一新生家庭 SES 对其 SSS 变化轨迹的影响 |
5.4.3 高一新生心理素质对其 SSS 变化轨迹的影响 |
5.4.4 高一新生家庭 SES 和心理素质对 SSS 变化轨迹的影响 |
6 总讨论 |
7 创新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9)高一新生生物学习状况调查及教学策略研究 ——以四川省邻水实验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教学的理论基础 |
1.2 认知理论 |
1.3 研究现状 |
第2章 引言 |
2.1 选题背景 |
2.2 研究的意义 |
2.3 研究方法 |
第3章 高一新生生物学习现状调查 |
3.1 调查对象 |
3.2 调查准备 |
3.3 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4章 高一新生生物教学策略研究 |
4.1 教师教学方法研究 |
4.2 学生学习方法研究 |
第5章 高一新生生物教学策略的教学实践 |
5.1 实践对象与过程 |
5.2 教学实践案例 |
5.3 教学实践结果与讨论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反思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10)少数民族初中生学习适应不良的个案研究 ——以青海省L中学民汉合班四名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四)文献综述 |
(五)理论基础 |
(六)研究思路与方法 |
二、少数民族初中生学习适应不良的表现 |
(一)学习态度适应 |
1.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
2.学生对待课程和教师不够重视 |
3.学生对学习环境适应意识不强 |
(二)学习习惯适应 |
1.学生良好阅读习惯还未形成 |
2.学生作业质量有待提升 |
(三)学习方法适应 |
1.学生学习缺少计划 |
2.学生未掌握有效学习方法 |
3.学生答题技巧欠缺 |
(四)学习环境适应 |
1.学生家长监管不到位 |
2.学生校园人际关系不佳 |
三、少数民族初中生学习适应不良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微观层面:学生因素 |
1.学生学习基础薄弱 |
2.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 |
3.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水平不高 |
4.学生自我约束能力较弱 |
(二)中观层面:学校和家庭因素 |
1.学校教学忽视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性 |
2.教师的教育观固化 |
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缺失 |
4.家庭结构异化 |
5.家长思想觉悟低 |
6.家长文化程度有限 |
7.家长教育观念功利化 |
(三)宏观层面:社会因素 |
1.传统思想的熏陶 |
2.网络媒介的不良影响 |
四、少数民族初中生学习适应不良的改进对策 |
(一)微观层面 |
1.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 |
2.学生提高自制力、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
(二)中观层面 |
1.学校树立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 |
2.学校完善家校沟通合作、做好学生心理辅导 |
3.学校改善管理、开展结对帮扶活动 |
4.家长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
5.家长加强与学生和教师的沟通、正确引导学生学习 |
(三)宏观层面 |
1.政府加强教育重要性宣传、强化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 |
2.学术界丰富少数民族中学生学习适应的对策研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四、高一新生学习适应性调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村小学一年级新生学习适应性调查研究 ——以Z市三所农村小学为例[D]. 郭敏.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广西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适应性研究[D]. 易秋琳.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3]高一新生自我控制与学习适应的关系及干预研究[D]. 肖秋.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4]高一学生数学学习适应性测评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 牛蕾. 天津师范大学, 2021(09)
- [5]国际学校学生过渡期适应性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北京市B学校国际部为例[D]. 宋佳佳.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3)
- [6]高一新生积极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团体心理辅导干预研究[D]. 曾利梅. 西南大学, 2020(06)
- [7]高一新生学习适应性现状调查[J]. 赵青.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0(28)
- [8]中学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心理素质对主观社会地位的形成及影响[D]. 肖兴学.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9]高一新生生物学习状况调查及教学策略研究 ——以四川省邻水实验学校为例[D]. 曹霞. 西南大学, 2020(01)
- [10]少数民族初中生学习适应不良的个案研究 ——以青海省L中学民汉合班四名学生为例[D]. 严红霞.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