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能耗散论文_孟云,谢蓉

导读:本文包含了潮能耗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通量,河口湾,地波,特征值,河网,珠江,潮汐。

潮能耗散论文文献综述

孟云,谢蓉[1](2019)在《渤海潮流、潮能通量和耗散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渤海最新岸线地形数据,利用有限体积近岸海洋模型(Finite-Volume Coastal Oceon Model, FVCOM)对M_2、S_2、K_1和O_1等4个分潮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渤海潮流的特性,讨论最新岸线地形下渤海各海区的潮能通量和耗散。结果表明:渤海潮流以半日潮流为主,M_2、S_2、K_1和O_1等4个分潮的最大流速分别为120 cm/s、45 cm/s、38 cm/s和30 cm/s;半日潮能输入渤海之后分成3支,向北涌入辽东湾,向西输入渤海湾,向西南传至莱州湾;全日潮能输入渤海之后大致沿逆时针方向传输,在海峡内形成"北进南出"的格局。传入渤海的M_2、S_2、K_1和O_1等4个分潮的净潮能通量分别为4.242 0 GW、0.399 2 GW、0.517 0 GW和0.254 8 GW,其中,输入3个海湾的潮能均以M_2分潮为主,其次为S_2分潮和K_1分潮,O_1分潮的潮能最小。传入渤海的4个主要分潮的总潮能有49.23%耗散在渤海中部海域,27.21%耗散在辽东湾,其次是渤海湾,莱州湾的潮能耗散最少。(本文来源于《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倪培桐,陈卓英[2](2016)在《强风作用下珠江黄茅海河口湾的潮能通量与耗散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河口营养物质及沉积物输运而言,潮汐和风提供了大量能量来源。基于SELFE模型,建立了珠江河网-河口湾的叁维数值模型,分析了黄茅海河口湾在强风及潮流作用下的能量输运及能量耗散问题。研究表明:黄茅海河口湾的潮能沿深槽向上游银洲湖及河道传播,风的作用改变了河口能量通量的振幅和相位,对各断面多潮平均能量通量影响不大。强东北风条件下,总能耗较无风状态下增加0.16~0.8倍。垂向涡动耗散项能耗为总能耗的35%~53%,增大约0.5~1.7倍,底摩擦能耗项能耗占总能耗46%~64%,较无风状态下减少5%。强风的作用使河口区域的单位面积能耗增加,垂向涡动能耗增强,摩擦能耗降低,但不会改变总能耗的空间分布性质。(本文来源于《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张学庆,王兴,刘睿,赵骞[3](2016)在《辽河口潮能通量与潮能耗散的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河口的潮能通量和潮能耗散对河口的泥沙输运和地形地貌形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基于FVCOM(finite-volume coastal ocean model)模式研究了辽河口在潮流和径流相互作用下潮能通量和潮能耗散情况。结果表明:辽河口潮能通量最大的区域集中在盖州滩东南侧以及双台子河河口和大辽河口河道急剧缩窄及拐弯处;在两个河口随着径流量的增加,潮能耗散增强,丰水期耗散能量总体上大于平水期和枯水期;在大辽河口,大潮期间的各水期的耗能率约为小潮期间耗能率的两倍;一个潮周期内潮能通量最大值出现在高潮时刻,其值为56.08 KW/m,河流段最大值发生在河道拐角处,低潮时潮能通量最小。潮能通量和耗散的分布的研究结果对于了解辽河口海域的动力过程和河口沉积动力过程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海洋环境科学》期刊2016年01期)

朱学明,宋德海,鲍献文,刘桂梅[4](2014)在《西北太平洋的潮能通量与耗散》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基于FVCOM(Finite Volume Coastal Ocean Model)模式同化沿岸验潮站数据的高分辨率潮汐数值模型结果,分析研究了包含中国近海、日本海和鄂霍次克海在内的西北太平洋海域全日、半日分潮的潮能通量与耗散。西北太平洋的潮波能量分3支,分别传入鄂霍次克海、东海和南海。传入东海的半日潮波能量是传入南海的3倍左右;传入南海的全日潮波能量是传入东海的5倍多。传入中国东部海域的M2分潮能中,有64.3%耗散在东海,32.4%耗散在黄海,仅有3.2%耗散在渤海;而K1分潮能中分别有48.2%、31.4%及7.1%耗散在东海、黄海及渤海。进入南海的潮能中,仅有32.7%的M2分潮能和38.3%的K1分潮能耗散在南海的北部海域,另有23.9%的M2分潮能进入并耗散在台湾海峡,其余则进入南海南部。传入日本海的太平洋潮能很少。鄂霍次克海消耗的全日潮能是半日潮能的2倍。(本文来源于《热带海洋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毛华斌,陈举,邱春华,练树民[5](2012)在《单点高频地波雷达资料估算潮能耗散的方法(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嵊泗站所布设的地波雷达观测获取的径向流数据,以及嵊泗、芦潮港、岱山3个潮汐观测站水位资料,采用两点近似投影方法反演流场全矢量流速,并用T_tide程序计算调和常数,分别计算O1、K1、M2、S2各分潮流速场及迟角场,并计算各点上的潮能通量及潮能耗散,得到嵊泗岛以西杭州湾口区域潮能耗散同地形存在良好对应关系,充分证明了采用地波雷达观测数据进行潮能耗散计算这一方法的可行性,供相关工作者作进一步研究和讨论。(本文来源于《Marine Science Bulletin》期刊2012年02期)

朱学明,刘桂梅[6](2012)在《渤海、黄海、东海潮流、潮能通量与耗散的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ROMS海洋数值模式,对渤海、黄海、东海的潮汐、潮流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与91个沿岸验潮站的实测结果拟合较好。研究表明,渤、黄、东海内的潮波以半日潮为主,共有4个半日潮、2个全日潮和1个退化的半日潮旋转潮波系统,且都呈逆时针方向旋转;渤海的半日潮流主要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全日潮流呈逆时针方向旋转,黄海的潮流以逆时针旋转为主,东海、朝鲜海峡潮流以顺时针旋转为主;半日分潮流共有13个圆流点,K1(O1)分潮流有10(9)个圆流点,但全日潮流的同潮时线分布较为复杂;太平洋传入东海的4个主要分潮潮能通量分别为118.341GW、19.525GW、5.630GW、3.871GW,一半以上的潮能耗散在南黄海,30%—40%的潮能耗散在东海,其次是北黄海,而渤海最小。(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湖沼》期刊2012年03期)

倪培桐,韦惺,刘欢[7](2012)在《珠江河口潮能及其耗散的空间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SELFE的珠江河口3D数学模型,统计了珠江河网-河口湾的能量通量与能量耗散。从能通量和能耗分布特征看,珠江河口可以分为伶仃洋-虎门水域、磨刀门河口水域区、黄茅海-潭江水域、网河区水域。潮能通量与耗散特征与珠江口滩槽地形分布特征大体一致。上述各区域存在‘门’等高能耗局部地貌单元,其单位面积能耗比附近水域的高数倍甚至1~2个数量级。(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01期)

毛华斌,陈举,邱春华,练树民[8](2011)在《单点高频地波雷达资料估算潮能耗散的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嵊泗站所布设的地波雷达观测获取的径向流数据,以及嵊泗、芦潮港、岱山3个潮汐观测站水位资料,采用两点近似投影方法反演流场全矢量流速,并用T-Tide程序计算调和常数,分别计算O1、K1、M2、S2各分潮流速场及迟角场,并计算各点上的潮能通量及潮能耗散,得到嵊泗岛以西杭州湾口区域潮能耗散同地形存在良好对应关系,充分证明了采用地波雷达观测数据进行潮能耗散计算这一方法的可行性,供相关工作者作进一步研究和讨论.(本文来源于《热带海洋学报》期刊2011年06期)

倪培桐,韦惺,吴超羽,刘欢[9](2011)在《珠江河口潮能通量与耗散》一文中研究指出珠江河口叁角洲是我国一个极其复杂的大尺度河口系统,具有独特的河网体系和河口湾。为探讨珠江河口叁角洲的潮能通量和潮能耗散机制,基于SELFE模型,建立了珠江河网-河口湾的叁维数值模型,计算了河网-河口湾区的潮能通量和潮能耗散。研究表明:珠江河口的潮能通量平面上表现出主槽大,滩地较小;在总能耗中,底摩擦能耗最大,其次是垂向扩散耗散能耗,水平扩散能耗最小;存在‘门’、分汊汇流区和弯曲河道区等典型的高能耗区,高能耗区的单位面积能耗比附近水域的高数倍甚至1~2个数量级。(本文来源于《海洋工程》期刊2011年03期)

佟景全,雷方辉,毛庆文,齐义泉[10](2010)在《不考虑局地引潮势的南海正压潮能通量与潮能耗散》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ECOM模式模拟南海正压M2、S2、K1、O1分潮,对南海潮能通量及潮能耗散进行研究。结果显示,M2、S2、K1和O1分潮分别有38.93、5.77、29.73和28.97GW的能通量经吕宋海峡传入南海,并有2.42、0.36、8.67和7.86GW的能通量由南海经卡里马塔海峡传入爪哇海。由东海及吕宋海峡西北部传入台湾海峡的M2分潮能通量为25.28GW。半日潮进入北部湾和泰国湾的能通量较少(6.52GW),全日潮则较大(24.74GW)。通过民都洛和巴拉巴克海峡断面,全日潮由南海向苏禄海共输送12.28GW的能通量,而半日潮则由苏禄海向南海输送1.92GW的能通量。由模式输出结果估计得到的南海各局部海域的底摩擦耗散与净潮能通量存在差异,为使二者平衡,可对南海不同海域的底摩擦系数进行调整。依净潮能通量与底摩擦耗散平衡关系计算得到台湾海峡、北部湾、泰国湾及南海深水海域的底摩擦系数分别为0.0023、0.0024、0.0023和0.0021。(本文来源于《热带海洋学报》期刊2010年03期)

潮能耗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于河口营养物质及沉积物输运而言,潮汐和风提供了大量能量来源。基于SELFE模型,建立了珠江河网-河口湾的叁维数值模型,分析了黄茅海河口湾在强风及潮流作用下的能量输运及能量耗散问题。研究表明:黄茅海河口湾的潮能沿深槽向上游银洲湖及河道传播,风的作用改变了河口能量通量的振幅和相位,对各断面多潮平均能量通量影响不大。强东北风条件下,总能耗较无风状态下增加0.16~0.8倍。垂向涡动耗散项能耗为总能耗的35%~53%,增大约0.5~1.7倍,底摩擦能耗项能耗占总能耗46%~64%,较无风状态下减少5%。强风的作用使河口区域的单位面积能耗增加,垂向涡动能耗增强,摩擦能耗降低,但不会改变总能耗的空间分布性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潮能耗散论文参考文献

[1].孟云,谢蓉.渤海潮流、潮能通量和耗散的数值模拟[J].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学报.2019

[2].倪培桐,陈卓英.强风作用下珠江黄茅海河口湾的潮能通量与耗散研究[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6

[3].张学庆,王兴,刘睿,赵骞.辽河口潮能通量与潮能耗散的数值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16

[4].朱学明,宋德海,鲍献文,刘桂梅.西北太平洋的潮能通量与耗散[J].热带海洋学报.2014

[5].毛华斌,陈举,邱春华,练树民.单点高频地波雷达资料估算潮能耗散的方法(英文)[J].MarineScienceBulletin.2012

[6].朱学明,刘桂梅.渤海、黄海、东海潮流、潮能通量与耗散的数值模拟研究[J].海洋与湖沼.2012

[7].倪培桐,韦惺,刘欢.珠江河口潮能及其耗散的空间分布[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8].毛华斌,陈举,邱春华,练树民.单点高频地波雷达资料估算潮能耗散的方法[J].热带海洋学报.2011

[9].倪培桐,韦惺,吴超羽,刘欢.珠江河口潮能通量与耗散[J].海洋工程.2011

[10].佟景全,雷方辉,毛庆文,齐义泉.不考虑局地引潮势的南海正压潮能通量与潮能耗散[J].热带海洋学报.2010

论文知识图

模拟的在基准实验(a和b)以及线性...模拟的潮能底边界耗散(log10de)M2分潮潮能通量分布图模式计算网格与断面分布渤黄东海4个分潮底边界耗散分布:(log10...3 底边界耗散

标签:;  ;  ;  ;  ;  ;  ;  

潮能耗散论文_孟云,谢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