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虉草是鄱阳湖洲滩湿地典型优势植物,对维护湿地生态及环境有重要意义。以鄱阳湖湿地优势植物种群虉草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虉草种群自然分布特征和影响因子(土壤水分状况、高程)的关系。结果表明:①根据高斯回归方程,虉草分布的高程范围为9.85~18.11 m,分布的最适高程在12.13~15.84 m;②虉草作为优势种在12~15 m高程范围出现的频次较多,在14~18 m平均盖度和平均高度较大;③虉草作为伴生种在13~15 m高程范围出现的频次较多,在15~16 m及18 m处平均盖度较大,在14~15 m及17m处平均高度较大;④土壤水分状况明显影响虉草种群自然分布,虉草种群出现的频次随土壤湿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在湿环境下生长状况最好,各土壤湿度下虉草作为优势种出现的频次由大到小为干、稍润、润、湿、潮,作为伴生种出现的频次由大到小为干、稍润、润、潮、湿。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曹昀,王佳艺,国志昌,吴海英,罗姗姗
关键词: 虉草,种群自然分布,湿地,环境影响因子,鄱阳湖
来源: 人民长江 2019年05期
年度: 2019
分类: 工程科技Ⅱ辑,基础科学
专业: 生物学
单位: 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江西师范大学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61017)
分类号: Q948
DOI: 10.16232/j.cnki.1001-4179.2019.05.012
页码: 59-64
总页数: 6
文件大小: 1796K
下载量: 108
相关论文文献
- [1].虉草种子破除休眠过程中蛋白质差异表达分析[J]. 分子植物育种 2019(21)
- [2].虉草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及其利用[J]. 云南农业科技 2015(03)
- [3].外来入侵植物小子虉草研究进展与展望[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5(09)
- [4].唑啉草酯是目前防除虉草的最好药剂[J]. 农药市场信息 2014(09)
- [5].入侵杂草虉草在云南的发生、危害和防除状况调查[J]. 植物保护 2018(02)
- [6].模拟采食下克隆整合对虉草生长及生理特征的影响[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8(03)
- [7].奇异虉草和小子虉草生物学特性及其对小麦生长的影响和经济阈值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 2010(21)
- [8].氮肥与行距对不同生育期虉草产量与品质的调控效应[J]. 草业科学 2016(11)
- [9].小子虉草的危害及防控对策[J]. 四川农业与农机 2018(03)
- [10].川草引3号虉草品种简介[J]. 草学 2019(06)
- [11].川草引3号虉草品种简介[J]. 草学 2020(03)
- [12].盐胁迫下氮磷钾肥对虉草离子吸收与分布的影响[J]. 草地学报 2014(06)
- [13].行距与施氮量对不同采种时期虉草种子生活力的影响[J]. 湿地科学 2014(03)
- [14].2个品种虉草种子破眠方法的比较[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4(05)
- [15].虉草粗蛋白近红外定量分析模型的建立[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9(06)
- [16].虉草种子破眠蛋白质双向电泳体系的建立[J]. 分子植物育种 2018(04)
- [17].环境因子对奇异虉草和小子虉草种子萌发的影响[J]. 西北植物学报 2011(07)
- [18].“川草3号”虉草饲用价值初步研究[J]. 草业与畜牧 2008(12)
- [19].虉草穗期药剂防治试验初报[J]. 云南农业 2015(11)
- [20].模拟盐和干旱胁迫对4种虉草杂交后代种子萌发的影响[J]. 草原与草坪 2019(04)
- [21].不同物种和种植比例对小子虉草表型可塑性与竞争效应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3(12)
- [22].通草1号虉草及其杂种后代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J]. 分子植物育种 2019(01)
- [23].虉草适应湿地环境的解剖结构和组织化学特征研究[J]. 草业学报 2019(01)
- [24].氮、磷、钾肥对NaCl胁迫下通草1号虉草生长的影响[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4)
- [25].新疆野生虉草的营养成分及萌发特性[J]. 草食家畜 2018(04)
- [26].虉草热值与灰分动态变化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5(11)
- [27].防除小麦田外来入侵虉草茎叶处理除草剂初步筛选[J]. 云南农业科技 2018(02)
- [28].虉草成熟胚组织培养再生体系的建立[J]. 分子植物育种 2018(14)
- [29].行距与氮肥对虉草分蘖和产量的影响[J]. 中国草地学报 2013(02)
- [30].玉溪市虉草发生情况调查[J]. 云南农业科技 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