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海岸动力环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海岸,环境,泥沙,渤海湾,动力,潮流,作用。
海岸动力环境论文文献综述
本刊编辑部[1](2018)在《海岸动力与环境国际研讨会在河海大学召开》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促进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一流学科的建设,加强河海大学与奥克兰大学、南洋理工大学间的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海岸灾害及防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河海大学)于2018年6月11—16日召开了海岸动力与环境国际研讨会。会议共邀请报告14个,涉及河口海岸水动力过程、泥沙输运、水环境治理、海岸城市用水安全等多个研究领域,与会学者就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学科领域内热点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分享最新(本文来源于《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李希彬,牛福新,王鲁宁,李杰,崔健[2](2018)在《未来大规模海岸工程对渤海湾潮动力环境影响的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FVCOM海洋数值模型,建立渤海湾,尤其针对天津近海的水动力和水交换模型,经潮汐和潮流实测资料验证,模拟结果可信。通过模拟,研究了海岸工程对渤海湾内潮动力环境和水交换能力的影响,模拟显示,未来海岸工程建设后,天津近海最大局部海域流速变化可达0.25 m/s,纳潮量减少3.2×10~8m~3。水体半交换周期延长10天,建议在未来的海岸工程建设时,事先考虑其对水动力环境和水体交换能力的影响,避免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本文来源于《海洋通报》期刊2018年03期)
于晓莉,李志忠,靳建辉,赖海成,申健玲[3](2016)在《福建长乐海岸-海滩沙丘系统砂物质的粒度特征反映的海岸动力环境分异》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福建长乐东部海岸典型的海滩-沙丘系统表层砂样的粒度分析,探索海滩砂与沙丘砂物质物源及其在海滩与滨海沙丘之间输移变化的关系模式。结果表明:1)长乐海岸横向沙丘表面粒度组成以中砂和细砂为主,平均粒径介于1.53~2.31Ф,平均值为1.98Ф;海滩砂的粒度组成以粗砂、中砂和细砂为主,平均粒径介于1.26~2.08Ф,平均值为1.76Ф;海滩砂分选性不如沙丘砂。2)海滩-沙丘系统的砂质沉积以滚动和悬浮组分(OP)、悬浮和滚动(PQ)为主,同时含有极少量的递变悬浮组分(OR),反映了典型的海陆过渡相(潮间带和潮上带)的沉积环境,经常遭受风力和波浪的混合作用。3)从粒度特征看,研究区海滩-沙丘系统的动力关系属于完全耗散性,海岸系统的动力环境,即波浪、潮汐、风力的共同作用,以及海滩宽度与坡度、海滩与沙丘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决定了海滩-沙丘系统的粒度组成和粒度参数特点。(本文来源于《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高抒,杜永芬,谢文静,高文华,王丹丹[4](2014)在《苏沪浙闽海岸互花米草盐沼的环境-生态动力过程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互花米草在其原产地具有生态重要性,然而引入我国并在江苏、上海、浙江、福建海岸广布之后却引发了争议.本文通过相关数据、资料的集成分析,试图对互花米草引种的环境和生态效应作出综合评述,并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和科学问题.在本区域,互花米草盐沼具有减小水流底部切应力、促进悬沙沉降、提高沉积速率的作用;现场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互花米草盐沼初级生产高,为底栖动物提供了栖息地,本地盐沼的部分大型、小型和微型底栖动物得以迁入互花米草盐沼,形成了新的生态系统.在纬度地带性和海岸类型等不同背景因素影响下,上述环境-生态变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异:杭州湾以北,全新世基底位置高,潮间带宽度大、坡度小,互花米草盐沼只占据潮间带的较小部分,在海岸防护和生态系统功能上主要起正面作用;杭州湾以南,全新世基底高程低,潮间带宽度小,潮滩主要形成于海湾之内,互花米草的扩展挤占了潮间带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因而有生态上的负面作用.在沿海开发和海岸带管理中,互花米草效应的地域性差异应予以充分考虑.此外,为了预测互花米草盐沼的未来演化问题,除继续进行现场观测外,还要建立以海陆耦合、环境-生态动力过程耦合为特征的互花米草盐沼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地球科学》期刊2014年11期)
[5](2014)在《南科院河口海岸水动力数值模拟系统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要内容开发背景系统开发功能介绍工程应用一、研究综述-国外近年来,国外投入了大量的研究人员进行水动力应用软件的开发工作,当前比较通用的商用软件有Delft3D、Mike、SMS等。这些软件又可以分为河口海岸数值模拟软件和CFD数值模拟软件两大类。这类软件均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完成了模拟及可视化系统的集成,具有操作界面友好、可视化程度高等优点,且均有很好的应用。(本文来源于《2014年中国环境影响评价研讨会大会报告集》期刊2014-06-25)
侯庆志[6](2013)在《渤海湾连片开发对于海岸滩涂动力环境及演变过程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岸滩涂既是重要的湿地资源,又是重要的土地资源。地处我国东部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地区的渤海湾的海岸滩涂,已经成为我国急需开发的后备土地资源。近几十年来,该区海岸滩涂开发的强度逐步增大,并出现了连片开发的趋势。人们已经注意到滩涂开发以及海岸工程建设对于滩涂及其周边环境的影响,因此每个工程的建设均会对其进行环境影响的评价。但是对于多个工程的累积效应,尤其是大规模连片开发对于海岸滩涂动力、泥沙、演变过程的影响,还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本文利用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数据、水下地形数据以及剖面观测数据,分析了最近50年尤其是近10年海岸滩涂的变化过程。发现在入海泥沙减少的背景下,该区海岸滩涂淤长速率在减小,甚至一些地方出现了海岸侵蚀的现象,呈现出滩面组成总体粗化、岸坡剖面坡度总体变大的趋势。并且随着开发强度的增大,滩涂宽度变窄,Om至5m等深线之间的滩涂面积急剧减少。依据对潮流、波浪、悬沙含量、底层沉积物粒度的观测和分析,从潮流与波浪作用对比、潮流切应力、波浪起动水深、泥沙起动应力的角度进行了定量分析,发现该区Om至5m等深线之间的滩面冲淤变化是波浪与潮流共同作用的结果:波浪掀沙,潮流输沙。构建了渤海湾潮波数学模型,首次对近70年来尤其是最近10年渤海湾连片开发对渤海潮波系统的影响进行了模拟试验。发现2003年与1938年相比,黄河口附近M2分潮无潮点位置基本保持不变,但渤海湾西岸尤其是近岸的潮差有所增大;但是随着滩涂开发强度的增大,连片开发的累积效应显现:不仅潮差进一步增大,并且该无潮点发生迁移,2012年的无潮点位置相对于2006年向东南方向移动了11.73km,相对于2003年向东南方向移动了13.35km。如果远期围填规划(2030年)实施,还将使得无潮点进一步向东南移动1Okm。构建了渤海湾二维水动力数学模型,对滩涂连片开发对渤海湾不同剖面进出潮量、潮流流速、流态以及余流的影响进行了系列模拟分析。发现单个工程的影响只局限于工程周围一定范围内,但是连片开发可以影响到海湾大片区域甚至整个海湾。以湾内剖面计算的结果为例,2012年相对于2003年涨潮量和落潮量减少了约10%,如果远期围填规划(2030年)实施,涨潮量和落潮量相对于2003年将会减少18.5%左右。2012年相对于2003年,0米至5米等深线范围内的涨、落潮流速尽管有增有减,但总体上呈减小的趋势,减小幅度一般在0.2m/s以内。如果远期围填规划实施,减小幅度可达到0.2-0.4m/s。工程建设对于工程周围的潮流流态影响较大,随着围填规模的增加,流态变化的范围也逐渐增加。这是首次对渤海湾连片开发对于滩涂的累积效应进行系统的研究。该项研究所获得的这些新的认识,将会成为渤海湾滩涂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依据,对于促进环渤海经济圈的建设以及该地区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3-09-12)
徐振山,陈永平,张长宽[7](2012)在《海岸动力环境下射流运动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开展海岸动力环境下射流运动规律和扩散机理研究,对于丰富复杂动力条件下的射流基本理论、指导沿海地区污水有序向海排放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系统回顾和总结了国内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内容和相关研究成果,评述了潮流(水流)、波浪和波流环境下射流运动规律的研究进展,指出了进一步开展波流相互作用下射流运动研究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提出了利用物理实验和大涡数值模拟手段对波流共同作用下射流特性进行综合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本文来源于《水科学进展》期刊2012年03期)
林艺[8](2011)在《辽宁黄海海岸水动力环境及泥沙冲淤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滩海地区码头等工程建筑物的修建,使工程区域的流场发生变化,影响构筑物周边的泥沙运移,进而将影响到周边海底地形的变化。在港口海岸工程中,流场的变化和泥沙的冲淤是港口建设和维护中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因此在建设初期的调研、规划和可行性论证就十分必要。水动力泥沙数学模型在为建设初期提供资料,考察设计方案的合理性上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在分析现有辽宁黄海在花园口工程海域实测水文测验资料和地形资料的基础上,从平面二维水沙模型的基本方程和基本理论出发,用MIKE21建立大尺度黄渤海潮流模型,采用嵌套的方法建立了计算区域内的小区域潮流耦合波浪的泥沙数学模型,叁角单元有限体积法并对潮流运动和波浪潮流作用下泥沙的输移进行了数值模拟。对模型中关键参数(如剪切应力,水流挟沙能力等)进行研究,使模型能更好地适应花园口地区,并根据计算域海区的实测资料对计算模式和资料处理的合理性加以验证。为工程设计、日后规划发展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对大连花园口地区进行了流场分析,解明其海域涨、落潮流特性。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波浪和潮流作用下的泥沙数学模型,对悬沙浓度和地形演变两方面进行验证,悬沙浓度计算值和实测值吻合较为良好,而地形演变则反映出大连花园口海域的海床原始等深线处于动态平衡,从而得出该泥沙计算模型冲淤是合理的,并在此基础上得出年淤积厚度。海岸线短期内向近岸移动不是很大。通过分析海床长期冲淤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在处于动态平衡的海岸上修建建筑物不会引起大范围的地形演变,只需注意建筑物造成的局部冲刷和淤积问题。(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1-05-01)
李勇,余锡平[9](2007)在《河流海岸水动力环境下悬移质泥沙运动的数值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两相流的基本方程出发建立了一个悬移质泥沙运动的数值模型。基本方程中考虑了相间相对运动的影响,水相和颗粒相通过相间作用力进行耦合,雷诺方程采用 k-ε-A_p 紊流模型封闭。数学模型应用于单相流、往复流以及波浪条件下的悬移质泥沙运动的计算,结果表明,数学模型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良好的精度。(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期刊2007-08-01)
王超[10](2003)在《海岛渔港工程建设中的海岸动力环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是个海洋大国,海域辽阔,海洋资源丰富,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开发海洋资源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经济将成为我国经济建设中新的增长点。要使海洋经济的发展向着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方向发展,必需对海洋环境进行科学的研究,其中海岸动力环境的研究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研究海岸动力因素,能为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提供科学依据,避免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 目前,在海岸动力因素研究这一科学领域,人们研究大陆岸线处的海岸动力环境较多,而研究海岛周围的海岸动力环境较少。虽然,海岛海岸动力环境的研究一般与陆地海岸动力环境研究相似,但是海岛相对陆地海岸来说,四面环海,远离陆地,且许多工程所在的岛屿周围还有许多其他岛屿,地形一般都较复杂,因此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既有重大实践价值,又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海岸动力因素包括影响海岸工程的风、浪、流、潮汐等诸因素和相应的泥沙运动。海岛周围的海岸动力环境极其复杂,目前要把各个因素耦合在一起考虑还难以实现。本文从计算潮流入手,建立一个潮流数学模型来计算潮流场,分析工程建设前后潮流场的变化,并分析了工程前后泥沙回淤情况。考虑到研究海岛周围海岸动力因素的目的是为了建设海岛工程,还进行了设计波浪以及天文潮、风暴潮增水的计算,分析了这些因素对工程安全性的影响。在讨论研究海岛动力环境的方法基础上,对两个具体的海岛渔港工程实例进行了分析研究,获得了满意的结果。(本文来源于《河海大学》期刊2003-03-01)
海岸动力环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FVCOM海洋数值模型,建立渤海湾,尤其针对天津近海的水动力和水交换模型,经潮汐和潮流实测资料验证,模拟结果可信。通过模拟,研究了海岸工程对渤海湾内潮动力环境和水交换能力的影响,模拟显示,未来海岸工程建设后,天津近海最大局部海域流速变化可达0.25 m/s,纳潮量减少3.2×10~8m~3。水体半交换周期延长10天,建议在未来的海岸工程建设时,事先考虑其对水动力环境和水体交换能力的影响,避免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海岸动力环境论文参考文献
[1].本刊编辑部.海岸动力与环境国际研讨会在河海大学召开[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2].李希彬,牛福新,王鲁宁,李杰,崔健.未来大规模海岸工程对渤海湾潮动力环境影响的模拟研究[J].海洋通报.2018
[3].于晓莉,李志忠,靳建辉,赖海成,申健玲.福建长乐海岸-海滩沙丘系统砂物质的粒度特征反映的海岸动力环境分异[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16
[4].高抒,杜永芬,谢文静,高文华,王丹丹.苏沪浙闽海岸互花米草盐沼的环境-生态动力过程研究进展[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4
[5]..南科院河口海岸水动力数值模拟系统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C].2014年中国环境影响评价研讨会大会报告集.2014
[6].侯庆志.渤海湾连片开发对于海岸滩涂动力环境及演变过程的影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7].徐振山,陈永平,张长宽.海岸动力环境下射流运动研究综述[J].水科学进展.2012
[8].林艺.辽宁黄海海岸水动力环境及泥沙冲淤分析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
[9].李勇,余锡平.河流海岸水动力环境下悬移质泥沙运动的数值模型[C].第二十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2007
[10].王超.海岛渔港工程建设中的海岸动力环境研究[D].河海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