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京市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评价与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编写组[1](2022)在《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2022年版)》文中研究表明据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1-2]显示,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60岁)占总人口的18.7%(2.604亿),其中约30%的老年人罹患糖尿病且T2DM占9-5%以上。糖尿病防治已写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在2018年《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诊疗措施专家共识》[3]的基础上,
汪晟炜[2](2021)在《江西省60岁以上人群自评、自理健康期望寿命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测算江西省60岁以上人群性别和城乡两个维度的自评健康期望寿命(Self-rated healthy life expectancy,SRHLE)和自理健康期望寿命(Active life expectancy,ALE),探讨其在性别和城乡两个维度中存在的差异,并通过分析自评和自理健康的相关影响因素,为政府相关部门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提高人群的生命质量和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江西省第六次卫生服务调查家庭健康询问调查数据,根据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数据,采用模型寿命表法和沙利文法分性别和城乡两个维度测算江西省60岁以上人群自评和自理健康期望寿命及比较不同人群健康期望寿命的差异,并使用分解法分析年龄段死亡率和健康率对不同人群健康期望寿命的差异的影响;另外,以是否自评、自理健康分别作为因变量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其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1、本次共调查了2731名60岁以上老年人,回收2713份有效调查问卷,问卷回收率为99.3%。参与调查的人口平均年龄为70.06±7.75岁,多为60~69岁,高龄老人相对较少,其中男性1308人,女性1405人;1492人为城市人口,1221人为农村人口。参与调查的老年人中,81.05%的老年人是自评健康的,90.20%的老年人生活可以自理。无论自评还是自理,男性健康率总体好于女性,城市好于农村,随着年龄的增加,健康率呈下降趋势。2、江西省60岁以上男性人群SRHLE为15.81岁,期望寿命(Life expectancy,LE)为19.13岁,SRHLE占LE的比值为0.83(15.81/19.13);60岁以上女性人群SRHLE为16.98岁,LE为22.03岁,占比为0.77(16.98/22.03)。60岁以上男女性相比,SRHL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随着年龄增加,SRHLE及占LE比值均有所降低。60岁以上男性人群ALE为17.15岁,占比0.90(17.15/19.13);60岁以上女性人群ALE为19.06岁,占比0.87(19.06/22.03)。60岁以上男女性相比,AL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随着年龄增加,呈现趋势与SRHLE一致。3、从性别、城乡两维度看,江西省60岁以上城市男性人群SRHLE为17.50岁,LE为20.07岁,SRHLE占LE比值为0.87(17.50/20.07);60岁以上城市女性对应指标分别为18.99岁、23.10岁和0.82(18.99/23.10)。江西省60岁以上农村男性人群SRHLE为13.51岁,LE为18.96岁,SRHLE占LE比值为0.71(13.51/18.96);60岁以上农村女性对应指标分别为15.26岁、21.84岁和0.70(15.26/21.84)。江西省60岁以上人群SRHLE分性别、分城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江西省60岁以上城市男性人群ALE为18.26岁,ALE占LE比值为0.91(18.26/20.07);60岁以上城市女性对应指标分别为20.09岁和0.87(20.09/23.10)。江西省60岁以上农村男性人群ALE为16.62岁,ALE占LE比值为0.88(16.62/18.96);60岁以上农村女性对应指标分别为18.64岁和0.85(18.64/21.84)。江西省60岁以上人群ALE分性别、分城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按城乡维度分层,无论自评还是自理健康期望寿命及其占比,对于同种性别人群,60岁以上城市人群均大于农村人群。4、健康期望寿命差异的分解结果显示,男性与女性老年人群的健康期望寿命的差异(女性-男性)主要来自死亡率差异,健康率的差异会缩小这一差值;对于同种性别的老年人群,城乡老年人SRHLE差异(城市-农村)主要来自自评健康率,而ALE的差异死亡率和自理率的贡献相差无几。5、自评和自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其他慢性病(除高血压、糖尿病外的慢性病)、视力状况、需要照顾、平均每周锻炼次数、焦虑或抑郁、记忆力下降或痴呆、就业情况11个因素与自评健康有关;年龄、平均每周体育锻炼次数、焦虑或抑郁、视力状况、记忆力下降或痴呆、糖尿病、其他慢性病、饮酒、健康体检、就业状况10个因素与自理健康有关。结论:江西省60岁以上人群健康期望寿命较高但低于全国发达地区的水平。60岁以上女性,尤其是农村女性健康状况较其他人群处于劣势。年龄、患病情况、心理状况、健康行为和就业状况等因素与自评、自理健康有关。政府及相关部门应结合与自评、自理健康的关联因素,针对重点人群制定政策提高老年人群的健康水平及生命质量,最大化地维护健康公平性。
张春梅[3](2021)在《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质量评价 ——以辽宁省抽样社区为例》文中提出社区是老年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空间场所,在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如何适应人口结构的变化,为老年人营造适宜的生活环境,这是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需要着力思考的重大问题。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的建设对于养老模式改变和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论文在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老年宜居社区的概念内涵和特点做了解读,基于老年人的宜居需求、文献追溯和客观分析构建了适宜本土环境的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借鉴吴良镛院士的五大系统理论,将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社会系统、设施系统、自然系统、居住系统和人类系统5个一级指标。为了体现社区空间的代际公平,从老年宜居专项指标和公共指标两个维度构建二级指标体系,专项指标主要体现老年群体的宜居要求;公共指标体现老年人作为社区的一部分,与其他年龄群体一致性的要求。基于抽样调查、空间兴趣点、DEM地形数据、人口普数据、中国环境监测数据、遥感影像等多源数据,运用熵值法对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赋权,然后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法,对辽宁省182个抽样社区的老年宜居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1)从整体上看,抽样社区老年宜居环境质量较差,说明绝大多数的社区尚未对已经到来的老龄化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从城市比较来看,大连市所属社区老年宜居环境质量整体水平最高。(2)就空间分布特征:从社区尺度来看,评价值较高的社区多分布于城市中心区或边缘城区,而评价值较低的社区通常分布于城乡结合部、城区以外的镇/乡镇中心、乡镇附近或离乡镇较远的地区;从市域尺度来看,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质量区域分异明显,整体呈现“中部-南部凸起,西北-北部凹陷”的分布格局,评价值较高的社区主要分布于大连市和沈阳市,大连和沈阳成为辽宁省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质量发展的双中心。(3)分系统研究表明:设施系统和社会系统整体质量差,自然系统整体质量良好,人类系统和居住系统整体质量较高。在五大系统中,平均值较低的指标分别是社区日间照料机构数量、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数量、无障碍设施建设指数、老年大学数量、老年协会数量、舒适日数、空气质量、户籍登记百岁老年人口,这些是社区人居环境建设需要着力加强的部分。(4)从老年宜居公共指标与专项指标的对比来看,公共指标的评价值明显高于专项指标;对比中等级别以上社区数量,公共指标是专项指标的2.69倍,社区人居环境建设存在代际不公平现象。从城市尺度和社区尺度,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地理探测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大数据挖掘等方法探寻了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质量分异的机制。研究表明,城市规模和经济发展是辽宁省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质量分异的核心驱动力、社会群体状况是根本驱动力、政府干预和住宅建设是重要驱动力。根据评价结果及机制分析,从基于城市尺度的宏观路径和基于社区尺度的具体对策两方面提出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优化的对策建议。以期对社区适应人口结构的变化,为居家养老提供适宜的支持性环境提供思路。
丁雪萌[4](2020)在《中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的供需研究》文中认为我国人口老龄化逐渐呈现出发展速度快、人口基数庞大以及地区差异显着等特点,加之计划生育等控制人口增长政策的附加效应,导致我国人口结构严重失衡;同时也使得老年人养老保障问题日益恶化,集中反映为长期照护服务资源供给与养老需求之间的错配。虽然我国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在养老政策制定与完善、养老产业发展与优化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努力,也取得了较为显着的成效。然而老年人口数量与预期寿命的不断增加,其对照护服务与养老设施的需求也在持续上升;与此同时家庭少子化与核心化的发展趋势,家庭照料方面人力供给资源的不断下降,致使养老资源供给方与需求方的矛盾日益增强。在此背景下,本文基于供需视角,选取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从长期照护服务的需求方即老年人群体,以及长期照护服务的供给方即家庭照护、社区照护以及机构照护三个层面探讨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的供需均衡问题。因此,本研究遵循以下逻辑范式:(1)本文首先基于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理论以及福利多元主义理论,具体将长期照护服务的供给形式划分为家庭照护、社区照护以及机构照护。(1)整体角度,首先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从家庭、社区与机构三个供给主体层面构建关于长期照护服务供给能力的评价体系,剖析我国地区间长期照护服务资源分配是否均衡有效;(2)分步评价,本文首次尝试基于CLASS数据库对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下家庭照护、社区照护以及机构照护三种服务供需信息的挖掘,能够较为全面地掌握与评价我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的供需状况,弥补了国内供需角度层面关于长期照护服务整体评价的空白。(2)其次,本文的实证分析逻辑框架是层层递进深入的关系,在有效需求理论即需求决定供给的理论下,确定了老年长期照护服务的供给应该以老年群体的需求为基础,因此本文的分析侧重点在于老年人的长期照护服务需求。并且采用安德森行为模型将家庭照护、社区照护以及机构照护三种长期照护服务方式全部融合进了一个实证分析框架,这也是本文最大的创新点。主要是鉴于长期照护服务与医疗服务具有非常相似特点的基础,即它们的使用都是以“消费能力”为中心的个人选择行为,因此本文参考广泛应用在医疗卫生服务领域的安德森行为模型(Andersen’s behavioral model);同时结合长期照护服务选择行为的特点对其进行了合理改造。其中,基于安德森行为模型框架下的长期照护服务选择行为(个人行为),是环境特征、个人特征和养老效果综合影响的结果。其理论模型有利于客观评析我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的供需匹配有效度,也在一定程度充实了国内关于该领域研究的不足。(1)家庭照护中,采用安德森行为模型侧重于个人行为一即长期照护方式意愿选择的分析;(2)社区照护中,采用安德森行为模型侧重于个人行为二即长期照护服务利用行为的分析,并且从供需角度出发即供给水平与客观需要相结合,探究影响老年人社区照护服务主观需求的相关因素;(3)机构照护中,采用安德森行为模型,结合上述个人行为(行为一:长期照护方式意愿选择与行为二:长期照护服务利用行为)进而分析对老年人养老效果即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其分析逻辑有助于将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的需求行为与行为结果将联系,同时也有利于提出促进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供需匹配、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本文根据以上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第一,长期照护服务供给能力的整体评价部分:本部分采用2018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中国民政统计年鉴(提供2017年数据),依据家庭照护、社区照护以及机构照护三种服务方式所对应的的责任主体,选取了反映我国地区长期照护服务供给能力的34个指标,主要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与主成分分析法,从而对其供给能力进行具体的剖析。研究发现:(1)我国大多数省(市、自治区)的老年人口比例已经达到或者接近人口老龄化标准,同时大部分省(市、自治区)其长期照护服务的综合供给能力尚未满足老年人的整体养老需求;(2)与此同时,东部地区的长期照护服务供给能力最占优势,西部地区的供给劣势尤为明显,养老资源在地区间的分布也极为不均衡;(3)上述结果侧面说明地区经济实力强的省份,其长期照护服务综合供给能力也相对较强,因此更应重视养老服务资源在西部以及中部地区的倾斜与分配,以满足经济欠发达地区其老年人日益严峻的长期照护服务需求。第二,家庭照护服务的供需分析部分:(1)从需求层面而言,受儒家思想以及孝文化等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九成老年人选择自己家或者子女家养老,而且农村地区老年人选择家庭成员养老的意愿更为强烈。为了进一步深入探析各类因素对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需求方式的影响,笔者采用2014年CLASS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同时基于安德森行为模型为分析框架,建立多项Logit回归模型,定量分析倾向因素、使能因素、需求因素对老年人家庭照护服务选择方式决策行为的影响,并比较各类因素影响的差异作用。其中老年人子女数量越多,其未来选择家庭照护模式的意愿会更强烈,同时儿子数量对父母未来选择家庭照护的倾向作用显示更强。(2)从供给层面而言,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农村,家庭成员仍然是家庭照护服务的内部供给主体,同时也是老年人选择提供护理服务的首要倾向;政府、社区与社会组织作为家庭养老服务的外部供给主体的作用体现并不明显。但是,随着家庭规模的不断缩小,“空巢”老人数量的不断增加,自身工作、抚养孩童与照顾老人之间的突出矛盾,以及其他导致家庭照护功能弱化的因素,家庭照护功能会不断外溢到社会化照护服务体系中。并且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失能老年人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长期照护服务的需求逐步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点。与此同时,老年人高龄化与失能化并存发展的局面,使得青壮年子女面临上有赡养义务、下有抚养责任的负担也会持续加剧。第三,社区照护服务的供需分析部分:(1)从需求层面而言,我国老年人关于社区照护服务呈现“高需求、低利用”的态势,其中加权需求结果显示最高的为“陪同看病”等医疗护理类服务,其次是“老年人服务热线”等精神慰藉类服务,最后则是生活照顾类服务。当前社区照护服务的供需不平衡现状仍然较为严峻,生活照顾类、医疗护理类以及精神慰藉类共三类服务九个项目下,有相应需求但未获供给的老年人比例几乎均超过三成。其中精神慰藉类服务的供需不平衡比例最高,其次则是医疗护理类以及生活照顾类服务。笔者采用2014年CLASS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以安德森行为模型为分析框架,具体探讨老年人关于社区照护服务的主观需求是基于其自身客观需求产生,还是源于现有供给导向;从倾向因素、使能因素、需求因素依次探索各因素对老年人社区照护服务需求的定量影响。(1)倾向因素中,年龄越大的老年人关于社区照护服务的主观需求则更为强烈;有配偶老人相比孤寡老人在社区照护服务方面的主观需求也更低;同时,城镇老年人相比农村老年人对社区照护服务的需求表达更为显着。(2)使能因素中主要考察了社区照护服务的供给水平,现有社区照护服务的供给水平对老年人关于其的主观需求正向影响显着。(3)需求因素中具体分析了老年人其自身的客观需求状况对社区照护服务的影响作用,其中自评健康状况良好的老年人明显比健康一般或较差的老年人关于社区照护服务的主观需求低;收入越高的老年人其对社区照护服务的主观需求也更显强烈。(2)从供给层面而言,当前社区照护服务类型中供给水平最高的则是生活照顾类服务,其次是精神慰藉类以及医疗护理类服务,侧面说明生活照顾类服务的供给难度较低,因此社区在该项服务的提供则较为充分。然而,我国社区照护服务模式起步较晚,同时养老床位利用率一直在低水平浮动,说明其服务的使用发展远远滞后于社区养老机构与设施投资扩建。并且社区照护服务在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软硬件环境支持基础薄弱、护理服务人员数量与质量结构性严重失衡以及社会资源整合能力欠佳等问题限制,使得社区养老服务供给严重不足。第四,机构照护服务的供需分析部分:(1)从需求层面而言,机构照护作为家庭照护的重要补充形式,其在社会大众中的接受度普遍偏低,并且老年人自身与家人关于选择养老院都存在较为严重的主观偏见。本部分采用2014年CLASS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并且根据安德森行为模型构建下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供需行为的最后一环节即老年人的养老效果的实证分析。(1)倾向因素中,居住在城市地区的老年人其生活满意度越高。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长期以来遭受着经济、教育和医疗方面的不利影响,这些不利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积累,使得在晚年期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效果满意度显着消极于城市老年人。(2)使能资源中,拥有房产数越多以及收入越高的老年人其生活满意度更为积极;学历越高以及工具性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越强的老年人其生活满意度更加积极;社会网络支持程度越高的老年人有利于促进其精神健康,外在给予的内心安全感将使老年人更好地应对老年身份所带来的生活变化与压力。(3)需求判断中,机构照护服务意愿对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呈现负向影响,说明选择机构照护服务的老年人,可能其获得的代际支持较匮乏,同时内心感受到的满足感与充实感也相对较低。因此有效推动积极老龄化进程的首要着力点仍是改善老年人的经济状况,应先满足其基本物质生活需要,进而再去解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与自我价值实现等矛盾。(2)从供给层面而言,首先,当前养老设施和机构床位的供应远远超过行业需求,并且自2011年开始机构养老的床位利用率却在逐年下降,说明养老床位存在资源浪费、有效利用率低等问题;与此同时,护理人员职业素养、文化程度与岗位需求的不匹配极大地限制了养老服务业的职业化与专业化发展,护理队伍性别、年龄结构的失衡均严重制约养老护理质量的提升。再者,各地区机构照护服务供给效率结果显示,我国养老机构服务综合效率平均为0.944,全国平均纯技术效率为0.964,低于平均规模效率0.979;其中,综合效率未达到最佳的省份多位于中、西部地区。因此各相应地区应重视加强政府部门的养老投入,进而带动中西部地区机构照护服务供给的规模效率,同时注重东部以及东北部地区的平衡发展。
金贤兰[5](2020)在《延吉市老年糖尿病患者失能与自我效能、自我护理能力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延吉市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失能、自我效能感、自我护理能力的相关性,进一步了解延吉市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失能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针对性地制定适宜于延吉市老年糖尿病防治和干预策略提供积极的参考价值。方法:本研究属于非实验性中的描述性研究,利用老年糖尿病失能患者的一般人口学特征调查表、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调查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以及自我护理能力量表,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抽取公园、新兴及河南这三个社区的糖尿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共收集了 380个样本,采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主要采用卡方检验,等级相关性分析,秩和检验等统计分析方法。结果:(1)延吉市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失能现状普遍存在,失能率28.9%,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失能严重程度在认知功能方面有差异(P<0.05)。(2)性别,年龄、学历、月收入、慢性疾病、患病种类均会影响老年糖尿病失能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失能程度(P<0.05)。性别、年龄、慢性疾病、患病种类为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P<0.05)。性别、年龄、独居与否、患病种类为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因素(P<0.05)。(3)老年糖尿病患者失能与自我效能、自我护理能力呈负相关。自我效能与自我护理能力呈正相关。结论:(1)延吉市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失能率28.9%。(2)影响老年糖尿病患者失能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年龄、学历、慢性疾病、子女个数、月收入。(3)老年糖尿病患者失能越严重自我效能与自我护理能力越低。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可能提高自我效能。
常成[6](2020)在《我国长期照护政策执行偏差研究 ——基于政策文本分析和J省多地的调研》文中认为长期照护是人类社会进入老龄化时代的伴生制度,更是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难以为继背景下失能失智老年人不可或缺的社会服务政策。我国于2011年首次在政策文件中识别到长期照护政策的服务对象——失能失智老年人群体,并明确提出解决这一群体的照护依赖问题是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当务之急。自此之后,党和国家加强了对养老服务事业的财政投入力度,各国家部委围绕长期照护开展了不同养老服务递送模式建设、专项养老服务补贴、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等一系列的相关社会政策。但遗憾的是,这些社会政策未能从根本上改善失能失智老年人群体的生活状态,也未能有效瞄准和满足长期照护对象的实际需求,并出现了严重的执行偏差和走样现象。具体来说,这种偏差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类:第一,旨在解决照护依赖问题而投资修建的各类养老机构更多收住健康的老年人群体,而非失能失智老人。第二,旨在从供需两端补给长期照护事业的各级各类财政补贴失去了长期照护的属性和意义,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群体错配。第三,旨在为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经济补偿的长期照护保险的财务可持续性明显不足且覆盖人数相当有限。由此,一项旨在“雪中送炭”解决失能失智老年人照护问题的政策演变成了为健康老年人“锦上添花”提供多种服务的福利。通过梳理文献发现,当前学界对此问题的解释路径多从技术视角、利益视角、体制视角和环境视角出发,聚焦于政策执行的现象描述,其解释机制尚较为零散且抽象性过高,不仅对偏差的阐释还不充分,也未能揭示长期照护政策执行出现如此偏差的根本原因和发生机制。鉴于此,本研究以社会政策过程的视角统御现有研究,根据结构-机制分析的基本原理,建立了一个长期照护政策执行偏差逻辑起点—内在冲突—发生过程的分析框架,借助政策文本分析法挖掘政策执行失真的深层动因,并结合对J省多地的深入调研展现科层组织的运作逻辑,以期提供更具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政策创新,为我国长期照护政策执行的研究添砖加瓦。从长期照护政策执行偏差的逻辑起点来看,国家层面存在理念偏差与界定失准的问题。一方面,长期照护政策的施行理念仍未跳出养老的中国式传统概念,呈现制度依附性困境。另一方面,针对外来术语内涵和外延的界定带有简单化的笼统认知倾向,两者共同造成长期照护政策难以形成独立于健康老年人的综合性服务制度。从长期照护政策执行依据的内在冲突来看,各相关国家部委出台和印发了多项与长期照护相关的实施通知、指导意见和管理办法,但若以社会政策制定的科学性标准考察,现有政策文本存在多重规范性欠缺的问题。第一,明晰性标准模糊。不仅缺乏项目完整的需求评估体系和失能失智分级分类标准,也未能建立识别和评估长期照护质量的科学评价系统。第二,一致性标准缺失。当前各国家部委的相关政策重点、原则和理念并不统一,照护资源和服务还较为零散,没有形成多部门的政策合力。第三,合法性标准不足。现有政策仍是较低层次的行政性法规,尚未形成专门法律,系统的法规体系更是无从谈起。考虑到我国政治的体制性因素和府际关系的复杂特征,再结合上述阶段已存在的问题与困境,长期照护政策在执行阶段的运作模式更值得注意和研究。依托J省多地调研的大量经验事实,从纵向层级结构和横向部门关系角度可以发现变通执行与碎片化管理两种实践逻辑。在纵向结构上,面对中央政府作为政治任务的老龄工作,地方政府设置了“硬指标”、“强激励”、“一票否决”等压力型考核机制。当这一机制逐级传导下来,基层政府往往会在完美行政与地方利益代表者之间相机变通行事,以致于表现出选择性变通、歪曲性变通和敷衍性变通的应对策略。在横向结构上,各行政部门在路径依赖的影响下仍沿袭对原有职责的执行理念与原则,在长期照护领域各行其是且沟通不畅,无法统筹照护资源与整合相关服务,形成了这一政策在标准、服务和经办上的管理“碎片化”困局。要突破当下的长期照护政策执行困境,纠正失能失智老年人群体照护不足的政策偏差,观念性变革是基础,科学性强化是关键,整体性治理是手段。分别来看,在宏观选择层面,一是要针对我国失能失智老年人群体照护需求的实际情况,在长期照护政策安排上从供给侧发力走向需求侧推动,形成政策观念和具体方法的统一体。二是应更加谨慎地选择长期照护筹资模式,在试点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与教训。在中观制定层面,在发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我国国情的失能失智分类标准和评估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划定国家、市场、家庭、个人等主体在长期照护政策中的基本责任和首要任务,从而实现照护服务的多元化供给。在微观执行层面,从纵向层级性治理和横向多属性治理两方面矫正和消解压力型体制与路径依赖的影响,减少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整合碎片化资源,避免前文所述的“政绩工程”、“庇护关系”、“三把标尺”等现象的再次发生,以达至长期照护政策的绩效与目标。
支梦佳[7](2020)在《连续性记录与评估工具(CARE)的引进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综合、全面、科学的评估是为老年人提供针对性医疗照护服务的重要依据。随着疾病和功能状况的变化,老年人需要在不同的医疗照护机构中进行转诊治疗。但是目前我国不同医疗照护机构使用不同的评估工具,导致评估结果缺乏可比性。在大力发展医养结合、医疗照护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的背景下,我国需要一套综合性的标准化评估工具来对不同机构间老年人照护需求的评估进行统一,以便于在机构间转诊时对不同机构老年人的健康和功能状态进行了解和比较。美国“连续性记录与评估工具”(CARE)是一套统一标准化的综合评估工具,不仅可以衡量不同医疗照护机构的老年人健康功能状况,还能够针对老年人照护需要进行连续及一致性评估和记录,加强医院、养老机构、社区等不同医疗照护机构之间信息的整合,提高照护服务的质量,促进以人为中心的医疗照护服务体系的建立。但是目前探讨CARE应用于我国老年人群的相关研究较少,尚未检索到以医生、护士和护理员三方为评估者使用CARE对养老机构老年人进行评估的相关文献。同时,近年来国内几乎没有研究探讨老年人健康功能状况与照护时长之间的关联。因此,本研究引入美国CARE量表,探讨CARE应用于我国养老机构老年人的信度和效度,并基于老年人健康功能状况的评估结果探讨照护时长的影响因素。目的:(1)汉化引进美国“连续性记录与评估工具(CARE)”,研发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能够用于医护养一体化服务综合需求评估的评估工具,并探讨其应用于我国养老机构老年人的信度和效度。(2)应用CARE对养老机构的老年人进行综合评估,分析其健康功能状况和照护需求,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老年人照护时长的影响因素。为未来建立老年人在不同机构之间的转诊标准和照护时长分级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以支持医护养连续型服务。方法:借鉴美国CARE评估工具,通过量表授权及获取、翻译及综合、专家评议、修改调试、预试验等,确定终版评估工具。2018年1月至4月,采用目的抽样法抽取北京市顺义区某养老机构中≥60周岁的老年人,由养老机构的5位照护服务提供者(包括1位医生、1位护士、3位护理员)担任评估人员,通过为期6天的2次统一培训并熟练掌握CARE工具的应用后,采用基于中文版CARE设计的手机APP评估软件,在两个样本人群中进行评估。样本1包括养老机构中30例60-97岁的老年人,平均年龄(82.567±6.372)岁,目的是检验评定者间信度、重测信度和内部一致性信度。样本2包括239例养老机构老年人(女性119例,男性120例),年龄60-106岁,平均(82.301±12.465)岁,目的是采用6个校标量表,包括: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量表(IADL)、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巴氏指数(BI)、老年人抑郁量表(GDS)、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和欧洲健康五维量表(EQ-5D)以检验其效标效度。样本2完成数据收集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239例老年人的评估结果,以探讨照护时长的影响因素。结果:(1)将CARE量表分为20个维度进行分析。在CARE总量表和各维度水平上,以组内相关系数(ICC)表示的5位评估人员(1位医生、1位护士、3位小学文化水平的护理员)的评定者间信度分别为0.945~1.000。其中,医生和护士之间的ICC值为0.945-1.000,医生和3位护理员之间的ICC值为0.945-1.000,护士和3位护理员之间的ICC值为0.985-1.000,3位小学文化水平的护理员之间的ICC值为0.965-1.000。体现出5位评估者分别使用CARE量表进行评估,医生、护士、护理员三方之间的评定者间信度较好。在CARE总量表和20个维度水平上,重测信度(间隔一周后)分别为0.842-1.000,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717-1.000,均具有较好的信度水平。效度检验结果显示,CARE量表的相关维度与6个校标量表(MMSE、GDS、VAS、BI、IADL 和 EQ-5D)的相关系数均较高(r=0.802-0.998,均P<0.001)。(2)老年人平均每24小时所需照护时长用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表示为0(0,179.83)min/24h,平均照护时长为93.56min/24h;其中照护时长为0 min/24h的有119(49.79%)人,<120min/24h 的有 63(26.35%)人,120-360min/24h 的有 43(17.99%)人,>360min/24h的有14(5.86%)人。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生活自理能力、肌力是养老机构老年人照护时长的关键影响因素(均P<0.01)。结论:中文版CARE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结果均较好。经统一培训后,医生、护士、护理员均可使用该量表有效评估老年人的健康功能状况,因此中文版CARE量表可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老年人照护需要评估工具供我国养老护理机构选择及使用。此外,在为老年人的健康功能状况和照护时长进行分级,以及为老年人提供照护服务时,我国养老机构应优先考虑非高龄、生活自理能力较差、肌力衰退的老年人,合理分配医疗照护资源。
李菁菁[8](2020)在《城市老人参与“时间银行”居家互助养老服务的影响因素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以来,老年人口占全人口比例不断提升,高龄化和失能化的老年现象越来越突出。面对日益严峻的养老问题,构建既能满足老年人家庭养老又能使得市场社会参与的新型养老服务已是形势所需。2019年4月国务院明确提出推动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的融合发展,将社会力量参与到互助养老中来,发展以社区为平台的互助养老服务模式,建立志愿服务记录,发展“时间银行”。基于此,作为新型社会化养老模式的时间银行,文章以时间银行为研究重点,通过对陕西省西安市进行调研,分析老人参与的意愿与动机,构建城市老人参与“时间银行”居家互助养老服务的实现路径,进而为完善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和实现积极老龄化提供路径借鉴。为研究城市老人参与“时间银行”居家互助养老服务的实现路径,文章首先对居家互助养老和时间银行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总结;其次,对时间银行相关概念和福利多元主义、社会情境原理等相关理论进行基本阐述;通过分析德国、瑞士、日本,以及国内上海、广州、北京的时间银行案例,借鉴其成功经验,构建影响城市老人参与时间银行的理论模型;再次,文章根据西安市555位老人进行的有效访谈调研数据,采用描述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城市老人的个体特征、家庭特征、社会特征对其参与意愿的影响程度。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在个体特征方面。婚姻未通过检验,年龄、学历、月收入、生活自理能力、健康状况对老人参与意愿有显着影响;在家庭特征方面,家庭关心程度未通过检验,子女数、与子女见面频率、居住方式、生活担忧度、家庭关心程度对老人的参与意愿有显着影响;在社会特征方面,社区居住时间、老人退休时间、与社区人员互动频率、社区满意度对老人的参与意愿有显着影响。最后文章根据国内外实践经验和西安市调查情况,分别从制度建设、组织管理、参与主体三个层面,构建“时间银行”引入居家互助养老服务的实现路径。
石雷[9](2020)在《上海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人口高龄化发展趋势增强、患病与失能风险增大,有效分析和了解影响老年人健康生活时长的主要因素,对提升人群健康素养水平,推进老年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全民健康服务保障和提高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健康预期寿命作为综合衡量人群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是人群生命长度和质量的综合反映。论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一是聚焦老龄化社会背景,特别是上海老龄化进程日渐严重的现状,通过对文献的阅读和整理分析,厘清健康预期寿命及其相关概念的基本情况和理论依据,摸清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发展现状和变化情况,认清提升老年人健康水平和健康预期寿命存在的问题;二是通过对追踪调查数据的整理和统计分析,利用健康多状态生命表方法,建立老年人健康多状态生命表,测量与分析上海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全面比较分析上海与全国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的水平;三是基于追踪调查数据的整理分析,使用SPSS24分析健康预期寿命影响因素的相关性,整理和筛选出影响因素,然后从不同维度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分性别、分年龄对健康预期寿命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并得出结论。四是通过对研究问题和实证结果的综合分析,提出优化和提升上海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的对策建议。论文最终得出以下结论:一是上海60-65岁年龄组老年人预期寿命为24.72岁,健康预期寿命17.47岁,老年人自评健康和自理健康状态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低龄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具有更大的提升空间。二是健康预期寿命存在较大的性别差异,女性健康预期寿命普遍高于同龄男性健康预期寿命,但高龄女性老年人健康损失率大于同期高龄男性。三是男性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占比普遍低于同龄女性,但随年龄增长,健康预期寿命占比和差距逐渐缩小。四是教育程度提高促进健康预期寿命显着提升,研究结果表明教育程度提高将显着提升健康预期寿命,教育程度每提高1个单位,健康预期寿命将增加0.212个单位。五是居民经济状况提高可以显着促进健康预期寿命的增加,实证分析发现居民经济状况与健康预期寿命存在很强的正相关性,即居民经济状况每增加1个单位,健康预期寿命将提高0.281个单位。六是年龄增长、农村户口、偏劳动密集型职业和过量饮酒均对健康预期寿命产生负面影响,例如老年人每增加一单位的寿命长度,健康预期寿命则减小0.623单位;男性、文化程度高、已婚、适度锻炼、经济状况良好等是健康预期寿命的保护性因素,例如男性健康预期寿命普遍低于女性,但随着年龄增长,男性的健康预期寿命折损率低于女性。论文贡献主要在:一是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利用健康多状态生命表方法,对上海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进行了测算,并在此基础上将其与全国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水平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更加明确了解到上海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的实际情况;二是通过对老年人健康水平相关影响因素的描述分析、相关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康预期寿命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模型,分性别、分年龄对健康预期寿命的影响变量进行实证分析。深入分析和了解到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方式和强度,研究结果和结论对老年人健康水平的改善,健康预期寿命提高有较大的正向作用。论文创新在:一是研究对象更聚焦。以往研究对上海老年人健康水平相关研究较少,健康预期寿命测量和影响因素研究更寥寥无几,本文主体为上海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影响因素的研究。二是测量方法更准确。以往测量健康预期寿命多数采用基于单一时点数据的Sullivan方法,本文采用基于多状态健康生命表的方法测算,由于对数据的要求更高和精确,测量结果更有准确性和代表性。三是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建立分年龄、分性别健康预期寿命影响因素回归分析模型,研究不同条件下健康预期寿命影响因素作用强度和方向。
吴梅利洋[10](2019)在《养老机构老年人疼痛和抑郁内在机制及干预策略的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人口数不断攀升,伴随着家庭规模缩小,代际关系削弱,地域分离加剧,家庭养老的压力越来越大,养老机构成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有力补充。据估计,有至少500万的老年人需要依托机构养老,机构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的身心健康状况备受关注。抑郁是老年人最常面临的心理问题之一,养老机构老年人更易发生抑郁。老年抑郁具有长期、反复、迁延难愈的特点,会给老年人自身、家庭以及社会带来一系列严重不良后果。疼痛是导致老年人抑郁的重要原因。由于养老机构老年人多存在年龄相关性疾病、慢病共病、睡眠障碍等健康问题,疼痛的情况更加普遍,且易被忽视、难以根治。探索疼痛和抑郁的中介因素,可以帮助养老护理人员针对中介因素进行干预,降低疼痛老年人发生抑郁的风险。【研究目的】主要研究目的:(1)汉化观察性养老机构照护质量评价量表,了解我国养老机构照护质量;(2)探索社会支持和自评健康在疼痛和抑郁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并比较在不同性别和不同照护质量的养老机构中,串联中介作用路径的差异性,以丰富我国疼痛老年人抑郁易感性机制的理论研究;(3)探索养老机构护理员对老年抑郁的态度;(4)构建多层面、多角度的干预策略图,为减少疼痛老年人抑郁的发生、促进健康老龄化、深化养老服务质量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建议。【研究方法】于2017年9月至2018年6月在中国13个城市38家养老机构进行横断面调查。应用汉化的观察性养老机构照护质量评价表对机构质量进行调查。采用方便抽样法招募老年人,应用自制的老年人调查问卷,包含老年人一般资料、对养老机构的满意程度、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自评健康状况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数字疼痛评分表、简版老年抑郁量表等,以面对面访谈形式收集老年人的信息。量性数据使用Epidata进行数据录入,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1.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和等级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计数资料采用频数、百分比进行描述,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采用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抑郁等变量的因素。采用Mplus 7.4软件进行潜在剖面分析和中介效应分析。通过方便抽样法招募养老护理员,采用面对面,半结构式访谈深入了解护理员对老年抑郁的态度等,采用内容分析法提炼主题。采用文献分析法和专家座谈法,提出干预策略。【研究结果】1.中文版观察性养老机构照护质量评价表的条目内容效度指标(I-CVI)为0.751,平均内容效度指标(S-CVI/Ave)为0.90。项目分析结果显示,1个条目的鉴别度欠佳,3个条目与总分的相关系数<0.4。2.参与调查的38家养老机构照护质量均分为(107.51±15.09),其中22家养老机构质量合格。服务维度得分率最低,修饰维度得分率最高。护理员与老年人的配置比为1:7.22(1:2.3323.33)。3.共2154位养老机构老年人参与并完成调查,64.2%为女性,平均年龄为(82.02±7.02)岁。老年人疼痛发生率为46.0%,性别、年龄、是否有疾病、经济压力、睡眠情况、自理能力、自评健康水平是疼痛的影响因素。4.老年人社会支持得分为60.1±15.2,50.1%的老年人处于高社会支持水平。社会支持可以调节疼痛和抑郁的关系。养老机构老年人有4种社会支持网络类型:私人限制型、资源整合型、广泛社交型和家庭主导型。其中私人限制型老年人抑郁发生率最高,而广泛社交型老年人抑郁发生率最低。5.老年人中16.1%的认为自己的健康状况非常好/很好,35.7%的认为健康状况好,36.9%的认为健康状况一般,11.3%的认为健康状况差。性别、疼痛情况、有无疾病、经济压力、睡眠情况、自理能力、视力、锻炼情况和养老机构人力充足情况是老年人自评健康的影响因素。6.有20.5%的老年人存在抑郁症状。12.2%的老年人同时存在疼痛和抑郁症状。入住养老机构的照护质量、文化程度、睡眠状况、皮肤状况、锻炼情况、疼痛、自理能力、自评健康、孤独、感知社会支持、经济压力、需求满足程度是老年抑郁的影响因素。7.疼痛老年人中,感知社会支持和自评健康的串联中介模型成立。疼痛可以直接导致抑郁,也可以通过感知社会支持和自评健康的部分中介作用导致抑郁。该模型能解释抑郁变异的28.2%,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7.6%,社会支持是主要的中介因素。8.在不同性别中,中介路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女性中,模型可解释抑郁变异的25.5%,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50.6%;在男性中,模型可解释抑郁变异的34.3%,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1.6%。感知社会支持均为最重要的中介因素。9.在不同养老机构照护质量组中,中介路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低质量组中,抑郁变异的32.2%可以用该模型进行解释,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84.7%。在高质量组中,抑郁变异的27.0%可以该模型解释,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34.8%。最重要的中介因素均是感知社会支持。10.共175名养老护理员参与并完成访谈。养老护理员对老年抑郁的态度包括三个主题:(1)老了就是这样:基本认知缺乏;(2)我能做什么呢:护理信心缺乏;(3)我想要做更多:参与培训途径及精力缺乏。11.从国家政策层面、养老机构和家庭层面、老年人层面出发,以养老机构照护质量及养老护理人力配置、疼痛、社会支持、自评健康和抑郁五个方向着力,构建多层面、多角度干预策略图,以减少疼痛老年人的抑郁风险,促进健康老龄化。【研究结论】中文版OIQ具有可接受的信效度,且实施方便,能够帮助研究人员快速地从多个多维度了解养老机构照护质量。但仍需进一步检验,以便于该评测工具的推广。我国多数养老机构照护质量基本合格,但医疗服务质量有所欠缺。总体来说,机构照护质量和护理人力配置仍有待进一步提升。养老机构老年人群中,疼痛和抑郁的发生率较高,两者共存的现象也比较常见。总体来说,有睡眠、皮肤问题、缺乏锻炼、疼痛、自理能力较差、自评健康水平较低、孤独、感知社会支持水平较低、经济压力、需求满足程度较低是机构老年人抑郁的危险因素,养老护理人员应重点关注这类人群。感知社会支持和自评健康对疼痛和抑郁的关系有串联中介作用,疼痛会直接导致抑郁,疼痛也可以通过感知社会支持或自评健康的中介作用导致抑郁,疼痛还可以导致感知社会支持下降,进而导致自评健康状况降低,最终导致抑郁。因此,对于疼痛老年人可以通过提高社会支持水平和/或自评健康水平来降低抑郁的发生风险。养老护理员对老年抑郁的表现、危险因素、危害等等缺乏系统全面的认知、对老年抑郁的护理信心和能力不足,且相关的培训途径缺乏。需加强养老护理员老年抑郁相关知识的培训,使其对老年抑郁形成系统科学的认知,从而增强其护理信心,提升老年抑郁的护理水平,发挥其在老年抑郁中的重要作用,降低老年抑郁的发生风险。养老机构老年人疼痛和抑郁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应从多层面、多角度进行干预。国家应该全面倡导敬老爱老传统文化,改善养老机构照护质量,缩小不同地区间的发展不均衡,增加养老护理服务供给,缓解护理人力配置不足,推进敬老志愿活动常态化。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向大众普及健康老龄化的相关知识,促使群众认识到疼痛并非衰老的正常过程,提高疼痛报告率和就诊率。养老机构应开展丰富文娱活动,增加老年人活动参与度。养老护理人员应了解老年抑郁的危险因素及相关知识,做到及早识别高危人群、及时有效干预、尽早规范化治疗。家庭应参与到老年人的照护中,多与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联系,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支持。老年人应学会正性、积极地评价健康,减少“灾难化”思想,避免定式性别角色,合理表达诉求。通过多方协作,共同面对疼痛老年人的抑郁问题,促进健康老龄化,深化养老服务改革。
二、北京市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评价与相关因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京市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评价与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2022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老年糖尿病的现状和危害 |
二、中国老年糖尿病的临床特点 |
三、中国老年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 |
1. 老年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
2. 老年糖尿病的分型 |
四、老年T2DM患者的筛查与三级预防 |
1. 老年糖尿病的筛查 |
2. 老年T2DM的三级预防 |
五、老年T2DM患者治疗策略的优化 |
1. 综合评估的策略 |
2.“四早”原则 |
3. 老年糖尿病患者个体化血糖控制目标的制订 |
六、糖尿病教育和患者自我管理 |
1. 糖尿病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
2.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和支持 |
七、老年糖尿病患者的饮食管理 |
八、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治疗 |
九、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血糖监测 |
十、老年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的药物治疗 |
1.降糖药物的选用原则 |
2. 各类降糖药物应用注意要点 |
3.降糖药物应用后的疗效评估和剂量调整 |
4. 其他降血糖治疗 |
十一、老年T2DM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防治 |
1.合并高血压的管理 |
2.血脂异常的管理 |
3.控制高尿酸血症 |
4.体重管理 |
5.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
6. 其他CVD危险因素的控制 |
7. 联合用药需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
十二、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
1.DKA |
2.HHS |
3.糖尿病相关低血糖 |
十三、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
十四、老年糖尿病住院期间的血糖管理 |
十五、老年糖尿病伴发疾病的防治 |
十六、老年糖尿病管理的社会支持 |
附录:老年糖尿病降糖药参考数据 |
(2)江西省60岁以上人群自评、自理健康期望寿命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健康期望寿命的定义 |
1.2 60 岁以上人群自评、自理健康期望寿命国内研究现状 |
1.3 健康期望寿命的影响因素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数据来源 |
2.2 研究对象 |
2.3 抽样方法和样本量 |
2.4 调查内容 |
2.5 质量控制 |
2.6 研究方法 |
2.6.1 寿命表的编制 |
2.6.2 健康期望寿命的测算 |
2.6.3 健康期望寿命差异的分解方法 |
2.6.4 统计软件及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 |
2.7 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
第3章 结果 |
3.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3.1.1 一般人口学特征 |
3.1.2 行为危险因素的分布 |
3.1.3 慢性病、焦虑或抑郁的患病情况 |
3.2 自评健康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
3.2.1 自评健康的分布 |
3.2.2 自评健康率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结果 |
3.2.3 自评健康率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结果 |
3.3 自理健康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
3.3.1 ADL单项自理健康率 |
3.3.2 ADL自理健康率 |
3.3.3 ADL自理健康率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结果 |
3.3.4 ADL自理健康率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结果 |
3.4 自评和自理健康期望寿命 |
3.4.1 自评健康期望寿命(SRHLE) |
3.4.2 自理健康期望寿命(ALE) |
第4章 讨论 |
4.1 江西省老年人健康状况 |
4.1.1 自评健康现状 |
4.1.2 自理健康现状 |
4.2 江西省老年人自评、自理健康影响因素 |
4.3 自评、自理健康期望寿命 |
4.3.1 自评健康期望寿命(SRHLE) |
4.3.2 自理健康期望寿命(ALE)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相关建议 |
第6章 不足与展望 |
6.1 局限性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1 第六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家庭健康询问调查表(节选) |
附录2 江西省60 岁以上人群健康期望寿命表 |
综述 健康期望寿命研究综述 |
参考文献 |
(3)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质量评价 ——以辽宁省抽样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技术路线 |
1.3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
1.3.1 基本概念 |
1.3.2 理论基础 |
1.3.3 个体老化与人居需求变化 |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 国外相关研究 |
2.1.1 对老年宜居社区的理解 |
2.1.2 关于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评价的研究 |
2.1.3 关于老年宜居社区建设的研究 |
2.2 国内相关研究 |
2.2.1 对老年宜居社区的理解 |
2.2.2 关于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评价的研究 |
2.2.3 关于老年宜居社区建设的研究 |
2.3 研究展望 |
2.3.1 加强多学科的融合渗透 |
2.3.2 充分利用多源数据 |
2.3.3 探索社区空间的代际共享 |
3 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1 国内外有代表性的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
3.2 指导理念与基本原则 |
3.2.1 指导理念 |
3.2.2 基本原则 |
3.3 指标体系构建 |
3.3.1 自然系统指标选取与分析 |
3.3.2 社会系统指标选取与分析 |
3.3.3 设施系统指标选取与分析 |
3.3.4 人类系统指标选取与分析 |
3.3.5 居住系统指标选取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质量评价 |
4.1 研究区域概况 |
4.2 数据来源及评价方法 |
4.2.1 数据来源 |
4.2.2 指标预处理 |
4.2.3 评价方法 |
4.3 评价结果 |
4.3.1 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质量等级 |
4.3.2 不同等级社区的对比分析 |
4.3.3 分系统差异显着 |
4.3.4 各等级社区空间分布区域差异明显 |
4.3.5 公共指标与专项指标指数差异明显 |
4.4 本章小结 |
5 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质量分异机制分析 |
5.1 基于社区尺度的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质量分异影响因素分析 |
5.1.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5.1.2 影响因素分析 |
5.2 基于城市尺度的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质量分异影响因素分析 |
5.2.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5.2.2 影响因子的地理探测结果分析 |
5.2.3 影响因子作用的空间分异 |
5.3 驱动机制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优化的对策 |
6.1 基于城市尺度的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优化的宏观路径 |
6.1.1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
6.1.2 加大经济投入力度 |
6.1.3 营造敬老的社会氛围 |
6.1.4 转变社区建设思路 |
6.2 基于社区尺度的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优化的具体对策 |
6.2.1 针对分系统评价结果的优化对策 |
6.2.2 针对不同类型社区的优化对策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3 本文创新点 |
7.4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4)中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的供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2.1 相关概念界定 |
1.2.2 主要研究内容 |
1.2.3 技术路线 |
1.3 数据介绍与研究方法 |
1.3.1 数据来源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与贡献 |
第2章 理论基础、文献综述与国际经验启示 |
2.1 理论基础 |
2.1.1 公平理论 |
2.1.2 需求层次理论 |
2.1.3 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理论 |
2.1.4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长期照护服务需求的相关研究 |
2.2.2 长期照护服务供给的相关研究 |
2.2.3 长期照护服务供需匹配的对策 |
2.2.4 文献评述 |
2.3 国际经验启示 |
2.3.1 家庭照护服务模式的代表——日本 |
2.3.2 社区照护服务模式的代表——英国 |
2.3.3 机构照护服务模式的代表——美国 |
第3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设计 |
3.1 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供需分析的理论模型 |
3.2 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供需匹配的机制分析 |
3.2.1 长期照护服务供需能力的整体评析 |
3.2.2 家庭照护服务供需匹配的作用机制 |
3.2.3 社区照护服务供需匹配的作用机制 |
3.2.4 机构照护服务供需匹配的作用机制 |
3.3 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供需分析的研究设计 |
3.3.1 关于长期照护服务供给能力的整体评价 |
3.3.2 关于长期照护服务供需匹配的分步评析 |
第4章 中国老年人家庭照护服务的供需分析 |
4.1 老年人家庭照护服务的需求分析 |
4.1.1 描述性分析 |
4.1.2 实证分析 |
4.2 老年人家庭照护服务的供给分析 |
4.2.1 家庭层面 |
4.2.2 政府层面 |
4.3 家庭照护服务的供需矛盾与原因 |
4.3.1 老年人失能化与高龄化并存发展 |
4.3.2 家庭结构呈现核心化与少子化 |
4.3.3 家庭照料者经济负担逐渐加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国老年人社区照护服务的供需分析 |
5.1 老年人社区照护服务的需求分析 |
5.1.1 描述性分析 |
5.1.2 实证分析 |
5.2 老年人社区照护服务的供给分析 |
5.2.1 社区层面 |
5.2.2 政府层面 |
5.3 社区照护服务的供需矛盾与原因 |
5.3.1 社区照护缺乏硬软件环境支持 |
5.3.2 社区照护服务人员数量与结构失衡 |
5.3.3 社区照护关于社会资源整合能力欠佳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中国老年人机构照护服务的供需分析 |
6.1 机构照护服务的需求分析 |
6.1.1 描述性分析 |
6.1.2 实证分析 |
6.2 机构照护服务的供给分析 |
6.2.1 机构层面 |
6.2.2 地区层面 |
6.3 机构照护服务的供需矛盾与原因 |
6.3.1 养老机构整体床位利用率较低 |
6.3.2 专业机构照护人员供给不足 |
6.3.3 公办和民办养老机构供需失衡 |
6.3.4 政府关于养老机构运营监管欠佳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对策建议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我国历年人口分布情况统计 |
附录2 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失能级别 |
附录3 老年人工具性生活自理能力失能级别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延吉市老年糖尿病患者失能与自我效能、自我护理能力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主要概念 |
1.5 研究内容 |
1.6 文献回顾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研究对象 |
2.3 抽样方法 |
2.4 研究工具 |
2.5 资料收集与质量控制 |
2.6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分布特征 |
3.2 老年糖尿病患者失能单因素分析 |
3.3 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单因素分析 |
3.4 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单因素分析 |
3.5 老年糖尿病患者失能、自我效能、自我护理能力相关性 |
第四章 讨论 |
4.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分析 |
4.2 老年糖尿病患者失能影响因素分析 |
4.3 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影响因素分析 |
4.4 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
4.5 老年糖尿病患者失能与自我效能、自我护理能力相关性分析 |
4.6 展望及建议 |
第五章 结论 |
5.1 本次研究主要结论 |
5.2 本研究的创新性 |
5.3 本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附录B:调查问卷 |
附录C:综述 老年糖尿病患者失能现状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6)我国长期照护政策执行偏差研究 ——基于政策文本分析和J省多地的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1 长期照护 |
1.3.2 政策执行偏差 |
1.3.3 长期照护政策 |
1.3.4 长期照护保险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与重点和难点 |
1.5.1 创新之处 |
1.5.2 重点和难点 |
1.6 文章的主要观点与基本结构 |
1.6.1 主要观点 |
1.6.2 基本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外有关长期照护政策执行偏差的研究 |
2.2 国内有关长期照护政策执行偏差的研究 |
2.3 对以往研究的述评与回应 |
第三章 分析框架与理论资源 |
3.1 长期照护政策执行偏差研究的分析框架 |
3.1.1 现有社会政策过程研究的逻辑进路 |
3.1.2 相关要素及其转化机制的适用性分析 |
3.1.3 长期照护政策执行偏差分析框架的阐释 |
3.2 长期照护政策执行偏差研究的理论资源 |
3.2.1 结构-机制分析的基本原理 |
3.2.2 压力型体制理论 |
3.2.3 路径依赖理论 |
3.2.4 变通执行理论 |
第四章 理念偏差与界定失准:长期照护政策执行偏差的逻辑起点 |
4.1 长期照护选择阶段政策文本的来源与选择 |
4.2 理念偏差下的政策安排错位 |
4.2.1 概念理解偏颇 |
4.2.2 供给模式失衡 |
4.2.3 筹资模式混乱 |
4.3 界定失准后的政策要素失真 |
4.3.1 具体内容失真 |
4.3.2 目标群体失真 |
4.3.3 服务递送模式失真 |
第五章 模糊、缺失与不足:长期照护政策执行依据的内在冲突 |
5.1 长期照护制定阶段政策文本的来源与选择 |
5.2 明晰性标准模糊 |
5.2.1 尚无统一的失能失智分级分类标准 |
5.2.2 缺乏完整的长期照护需求评估体系 |
5.2.3 未能建立长期照护的质量评价系统 |
5.2.4 缺少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的必要规定 |
5.2.5 亟需厘清不同责任主体之间的关系 |
5.3 一致性标准缺失 |
5.3.1 民政部:社会救助原则 |
5.3.2 卫健委:治疗中心取向 |
5.3.3 人社部:医疗保险思路 |
5.4 合法性标准不足 |
5.4.1 法律意义上的建设缺位 |
5.4.2 政治意义上的程序完备 |
第六章 变通执行与碎片化管理:长期照护政策执行偏差的发生过程 |
6.1 J省多地的基本概况与案例代表性说明 |
6.1.1 J省多地的基本概况 |
6.1.2 J省多地的长期照护事业发展情况 |
6.1.3 J省多地长期照护政策执行的案例代表性说明 |
6.2 纵向结构:压力型体制下的变通执行 |
6.2.1 压力型体制:长期照护政策执行的制度基础 |
6.2.2 从压力到变通 |
6.2.3 选择性变通:基础设施的选择偏好 |
6.2.4 歪曲性变通:“偷梁换柱”的养老服务券 |
6.2.5 敷衍性变通:“达标”的床位与停滞的长护险 |
6.3 横向结构:路径依赖下的碎片化管理 |
6.3.1 路径依赖:长期照护政策执行的制度惯性 |
6.3.2 标准碎片化:失能评定的三把标尺 |
6.3.3 服务碎片化:分散的项目与紧缺的人员 |
6.3.4 经办碎片化:“数据平移”与“存量老人” |
第七章 对策与展望:长期照护政策执行偏差的矫治策略 |
7.1 宏观选择层面:观念性变革 |
7.1.1 从供给侧发力走向需求侧推动 |
7.1.2 谨慎选择长期照护政策的筹资模式 |
7.2 中观制定层面:科学性强化 |
7.2.1 建立明确统一的分类标准和评估体系 |
7.2.2 划定长期照护不同主体间的基本责任 |
7.3 微观执行层面:整体性治理 |
7.3.1 纵向层级性治理 |
7.3.2 横向多属性治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期间的相关学术成果 |
致谢 |
(7)连续性记录与评估工具(CARE)的引进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操作性定义 |
(一) 连续性记录与评估工具(CARE) |
(二) 信度 |
(三) 效度 |
(四) 平均每24小时老年人所需照护时长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 |
二、医养结合成为我国应对老龄化的重要政策方向 |
三、老年综合评估是为老年人提供医养结合照护服务的基础 |
四、国外老年综合评估工具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
(一) 日本要介护认定调查表 |
(二) 新型长期照护评估工具 |
(三) 国际居民评估工具 |
(四) 老年综合评估工具 |
五、国内老年综合评估工具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
(一) 民政部老年人能力评估标准 |
(二) 北京市养老服务需求评估表 |
(三) 上海市老年人照护统一需求评估办法 |
(四) 青岛市老年人能力评估标准 |
(五) 台湾多元保险评估量表 |
六、连续性记录与评估工具(CARE)概述 |
(一) 开发背景 |
(二) 目的 |
(三) 组成内容 |
(四) 评估方法 |
(五) 优势 |
(六) 不足 |
七、连续性记录与评估工具(CARE)在国内的研究现状 |
八、老年人照护时长的影响因素在国内的研究现状 |
九、文献回顾小结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第一节 连续性记录与评估工具(CARE)的引进与信效度检验 |
一、CARE的汉化及跨文化调试 |
(一) 量表授权及获取 |
(二) 翻译及综合 |
(三) 专家评议 |
(四) 修改调试 |
(五) 预试验 |
二、CARE的信效度检验 |
(一) 信度检验 |
(1) 评定者间者信度 |
(2) 重测信度 |
(3) 内部一致性信度 |
(二) 效度检验 |
(三) 研究方法 |
(四) 样本量计算 |
(1) 样本1 |
(2) 样本2 |
(五) 测量效标效度的标准量表 |
(1) 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量表 |
(2) 简明精神状态量表 |
(3) 巴氏指数 |
(4) 老年抑郁量表 |
(5) 视觉模拟疼痛评分 |
(6) 欧洲健康五维量表 |
(六) 统计学分析 |
第二节 老年人的健康功能状况及照护时长的影响因素研究 |
一、研究对象 |
二、纳入标准 |
三、排除标准 |
四、样本量计算 |
五、研究指标和工具 |
(一) 连续性记录与评估工具(CARE) |
(二) 平均每24小时老年人所需照护时长 |
六、资料收集 |
(一) 资料收集前准备 |
(二) 资料收集步骤 |
七、资料分析 |
八、质量控制 |
第四章 研究结果 |
第一节 连续性记录与评估工具(CARE)的引进与信效度检验 |
一、人口学资料及基本特征 |
(一) 样本1的30例老年人 |
(二) 样本2的239例老年人 |
二、信度结果 |
(一) 评定者间信度 |
(1) 医生和护士之间的评定者间信度 |
(2) 医生和护理员之间的评定者间信度 |
(3) 护士和护理员之间的评定者间信度 |
(4) 三位护理员之间的评定者间信度 |
(5) 医生、护士、护理员之间的评定者间信度 |
(二) 重测信度 |
(三) 内部一致性信度 |
三、效度结果 |
第二节 老年人的健康功能状况及照护时长的影响因素研究 |
一、一般资料及健康功能状况 |
(一) 基本资料 |
(二) 生活自理能力 |
(三) 肌力 |
(四) 视听说 |
(五) 疾病和用药 |
(六) 行为 |
(七) 情绪 |
(八) 辅具使用 |
(九) 自评健康状况 |
(十) 照护指导 |
二、老年人平均每24小时所需照护时长 |
三、主成分分析结果 |
四、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
第五章 讨论 |
第一节 连续性记录与评估工具(CARE)的引进与信效度检验 |
一、中文版CARE的信度检验结果较好 |
二、中文版CARE的效度检验结果较好 |
第二节 老年人的健康功能状况及照护时长的影响因素研究 |
一、养老机构老年人健康功能状况分析 |
(一) 老年人的失能率较高,在生活中需要不同程度的帮助 |
(二) 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患病率较高,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较大 |
二、养老机构老年人的照护时长分析 |
三、照护时长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 年龄 |
(二) 生活自理能力 |
(三) 肌力 |
第六章 结论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的局限性及对今后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
附录2 连续性记录与评估工具(CARE)中文版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
(8)城市老人参与“时间银行”居家互助养老服务的影响因素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目的 |
3、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3、文献评述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四)研究创新点 |
二、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1、居家养老 |
2、互助养老 |
3、时间银行 |
(二)理论基础 |
1、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2、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
3、社会情境原理 |
三、国内外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的案例分析与经验借鉴 |
(一)国外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的案例分析 |
1、德国 |
2、瑞士 |
3、日本 |
(二)国内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的案例分析 |
1、上海 |
2、广州南沙 |
3、北京市西城区 |
(三)国内外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的经验借鉴 |
1、多元主体参与互助养老服务 |
2、完善相关法律和政策的建设 |
3、将老年人服务需求作为出发点 |
四、西安市老年人参与“时间银行”居家互助养老意愿的描述性分析 |
(一)调查过程 |
1、调查设计情况 |
2、调查实施情况 |
(二)样本数据总体状况 |
1、样本的个体特征 |
2、样本的家庭特征 |
3、样本的社会特征 |
(三)参与意愿的具体描述 |
1、基于个体特征的描述 |
2、基于家庭特征的描述 |
3、基于社会特征的描述 |
五、西安市老年人参与“时间银行”居家互助养老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变量设置 |
1、个体特征变量 |
2、家庭特征变量 |
3、社会特征变量 |
(二)模型构建 |
(三)Logistic回归分析 |
1、个体特征对参与意愿的影响 |
2、家庭特征对参与意愿的影响 |
3、社会特征对参与意愿的影响 |
(四)实证结果 |
六、城市老人参与“时间银行”居家互助养老服务的实现路径 |
(一)制度建设层面 |
1、强化政府责任 |
2、构建完善的老年服务法律制度 |
3、强化政府资金支持政策 |
(二)组织管理层面 |
1、建立区域性信息管理平台和信息共享机制 |
2、规范时间价值的量化标准 |
3、防范时间银行服务风险 |
(三)参与主体层面 |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民众认知度 |
2、开展技能培训,提高专业效果 |
3、增强互助意识,转变传统养老观念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城市社区老年人参与 “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意愿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上海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人口结构失衡,老龄人口比重不断增加 |
1.1.2 预期寿命延长,老年人口健康状况不佳 |
1.1.3 健康预期寿命指标意义凸显,已成为衡量健康的重要指标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分析及理论界定 |
1.3.1 健康预期寿命的理论基础与特点 |
1.3.2 健康预期寿命的测量 |
1.3.3 健康预期寿命的影响因素 |
1.3.4 健康水平影响因素研究的特征 |
1.4 研究方法 |
1.4.1 健康多状态生命表的应用 |
1.4.2 统计分析方法 |
1.4.3 文献分析法 |
1.4.4 社会调查法 |
1.5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5.1 研究内容 |
1.5.2 创新点 |
第二章 老年人健康水平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
2.1 老年人预期寿命变化情况 |
2.1.1 世界各主要国家预期寿命情况比较 |
2.1.2 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基本情况 |
2.1.3 国内各大城市人口预期寿命对比 |
2.1.4 上海人口预期寿命基本情况 |
2.2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变化情况 |
2.2.1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变化趋势 |
2.2.2 健康素养水平的年龄分布 |
2.2.3 健康素养水平的地区分布 |
2.2.4 健康素养水平性别分布 |
2.2.5 健康素养水平的城乡分布 |
2.2.6 健康素养水平的受教育程度分布 |
2.3 人口死亡率变化情况 |
2.3.1 人口死亡率总体变化情况 |
2.3.2 主要城市人口死亡率情况 |
2.3.3 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情况 |
2.3.4 各国人口死亡率基本情况 |
2.4 健康卫生事业投入实际状况 |
2.4.1 医疗健康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
2.4.2 健康卫生总费用支出情况 |
2.4.3 健康与养老政策发展情况 |
2.5 健康预期寿命提升存在的问题 |
2.5.1 健康生活方式理念不强,老年人健康管理意识欠缺 |
2.5.2 医卫专业人才短缺,服务供给动力不足 |
2.5.3 卫健服务需求快速增长,供需结构矛盾逐步显现 |
2.5.4 死亡率逐渐降低,居民健康状况改善不明显 |
第三章 上海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的测量 |
3.1 模型设计 |
3.1.1 健康生命表的选取 |
3.1.2 健康多状态生命表构建 |
3.2 数据来源 |
3.2.1 数据选择 |
3.2.2 数据的描述分析 |
3.3 健康生命表的计算 |
3.3.1 健康状态转移概率计算方法 |
3.3.2 健康状态生命表的计算结果 |
3.4 健康预期寿命的计算和对比 |
3.4.1 上海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的测量 |
3.4.2 我国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的测量 |
3.5 结论与分析 |
3.5.1 结论 |
3.5.2 分析 |
第四章 上海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影响因素调查研究 |
4.1 健康预期寿命的单因素交叉分析 |
4.1.1 年龄与户籍和健康预期寿命存在负相关 |
4.1.2 教育程度与职业和健康预期寿命呈正相关 |
4.1.3 婚姻与自评状况和健康预期寿命呈强相关性 |
4.1.4 吸烟与饮酒和健康预期寿命关联 |
4.1.5 慢性病和健康预期寿命密切相关 |
4.2 健康预期寿命多影响因素间相关性研究 |
4.2.1 健康预期寿命影响因素透视分析 |
4.2.2 健康预期寿命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
4.3 健康预期寿命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
4.3.1 健康预期寿命的正向影响因素 |
4.3.2 健康预期寿命的负向影响因素 |
4.3.3 健康预期寿命的影响因素体系构建 |
第五章 上海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5.1 影响因素实证模型假设 |
5.2 影响因素实证模型构建 |
5.2.1 因变量设定 |
5.2.2 多元回归模型 |
5.3 数据选取 |
5.4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5 健康预期寿命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
5.5.1 健康预期寿命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5.5.2 分性别健康预期寿命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
5.5.3 分年龄段健康预期寿命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
5.6 健康预期寿命影响因素实证结论 |
5.6.1 经济状况与健康预期寿命呈显着正相关 |
5.6.2 教育程度提高促进健康预期寿命提升 |
5.6.3 居住地差异间接影响健康预期寿命 |
5.6.4 健康预期寿命的性别、年龄差异明显 |
5.6.5 吸烟和酗酒对健康预期寿命影响极大 |
5.6.6 适度锻炼对健康预期寿命有正向作用 |
第六章 上海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提升的对策研究 |
6.1 培养健康生活习惯,提升居民健康水平 |
6.1.1 普及健康相关知识,提高健康素养水平 |
6.1.2 增强健康生活意识,培养健康生活习惯 |
6.2 丰富老年人健康教育方式,推动全周期健康管理 |
6.2.1 普及多层次健康教育,转变健康生活理念 |
6.2.2 推进老年教育常态化,促进健康管理精细化 |
6.3 健全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丰富医疗和康复服务渠道 |
6.3.1 完善全民健康医保体系,提升医养结合效率 |
6.3.2 优化医疗服务供给模式,提高居民健康医疗水平 |
6.4 发展健康服务产业,完善多层次健康服务供给 |
6.4.1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发展健康运动产业 |
6.4.2 创新健康管理模式,探索现代健康服务供给方式 |
6.5 完善居民健康评价指标,健全健康水平监测体系 |
6.5.1 明确健康测量指标类别,科学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
6.5.2 推动人口健康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全国健康监测体系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10)养老机构老年人疼痛和抑郁内在机制及干预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基金支持情况 |
前言 |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2 国内外文献回顾 |
2.1 养老机构相关的文献回顾 |
2.1.1 养老机构照护质量 |
2.1.2 养老机构护理人力 |
2.2 老年抑郁相关的文献回顾 |
2.2.1 老年抑郁的现状 |
2.2.2 养老机构照护质量对老年抑郁的影响 |
2.2.3 养老机构护理人力对老年抑郁的影响 |
2.3 疼痛与抑郁 |
2.4 社会支持相关的文献回顾 |
2.5 自评健康相关的文献回顾 |
2.6 养老机构老年人疼痛和抑郁的管理 |
2.7 小结 |
3 研究理论框架 |
3.1 社会苦难理论视角 |
3.2 串联中介假设模型 |
4 研究内容 |
5 伦理考虑 |
6 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一部分 养老机构照护质量的调查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调查工具的选择 |
2.1.1 观察性养老机构照护质量评价量表的介绍及获取 |
2.1.2 量表的翻译、回译及文化调试 |
2.1.3 专家咨询 |
2.1.4 预调查 |
2.2 养老机构的选择 |
2.3 资料收集与质量控制 |
3 研究结果 |
3.1 量表的项目分析 |
3.2 养老机构一般资料 |
3.3 养老机构照护质量 |
4 讨论 |
4.1 量表的信效度 |
4.2 养老机构照护质量 |
第二部分 养老机构老年人疼痛和抑郁内在机制的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调查工具的选择 |
2.1.1 老年人调查问卷的初稿 |
2.1.2 预调查及调查问卷的完善 |
2.1.3 最终板老年人调查问卷 |
2.2 老年人的选择 |
2.2.1 研究总体与样本量 |
2.2.2 纳入排除标准 |
2.3 数据收集与质量控制 |
2.4 数据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老年人一般资料 |
3.2 老年人对养老机构的满意程度 |
3.3 老年人疼痛 |
3.4 老年人社会支持 |
3.5 老年人自评健康 |
3.6 老年抑郁 |
3.7 社会支持与自评健康对疼痛和抑郁的串联中介效应 |
4 讨论 |
4.1 老年人一般资料 |
4.2 老年人对养老机构的满意度 |
4.3 老年人疼痛 |
4.4 老年人社会支持水平 |
4.5 老年人自评健康 |
4.6 老年抑郁 |
4.7 串联中介效应 |
第三部分 养老护理员的质性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工具的选择 |
2.2 研究对象 |
2.3 数据收集与质量控制 |
2.4 资料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养老护理员一般资料 |
3.2 养老护理员对老年抑郁的态度 |
3.3 养老护理员对自身发展的看法 |
4 讨论 |
4.1 养老护理员的现状 |
4.2 养老护理员对老年抑郁的态度 |
4.3 养老护理员对自身发展的看法 |
第四部分 干预策略的提出 |
1 研究结果对干预策略的启示 |
2 基于文献回顾提出干预措施 |
2.1 社会支持的干预措施 |
2.2 自评健康的干预措施 |
3 基于专家座谈会提出政策建议 |
3.1 养老机构护理队伍建设的SWOT分析 |
3.2 养老机构护理人力最低配置比建议 |
3.3 养老机构照护质量及养老护理人力配置的政策建议 |
4 构建干预策略图 |
结论 |
研究创新点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我国各省(市)与护理人员配置相关的规范、标准 |
附录2 与养老机构签署的保密协议 |
附录3 医院开具的介绍信模板范例 |
附录4 养老机构开具的调研工作证明模板范例 |
附录5 知情同意书模版 |
附录6 OIQ 量表专家咨询表 |
附录7 中文版观察性养老机构质量评价工具(研究者版本) |
附录8 养老机构的选择及调研通知函件 |
附录9 实地调研的养老机构一般描述 |
附录10 老年人调查问卷 |
附录11 养老机构护理员调查表 |
附录12 专家座谈会会议议程(部分)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北京市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评价与相关因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2022年版)[J]. 《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编写组.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22(01)
- [2]江西省60岁以上人群自评、自理健康期望寿命及影响因素研究[D]. 汪晟炜. 南昌大学, 2021(01)
- [3]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质量评价 ——以辽宁省抽样社区为例[D]. 张春梅.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5)
- [4]中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的供需研究[D]. 丁雪萌.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 [5]延吉市老年糖尿病患者失能与自我效能、自我护理能力相关性研究[D]. 金贤兰. 延边大学, 2020(05)
- [6]我国长期照护政策执行偏差研究 ——基于政策文本分析和J省多地的调研[D]. 常成. 吉林大学, 2020(08)
- [7]连续性记录与评估工具(CARE)的引进及应用研究[D]. 支梦佳.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8]城市老人参与“时间银行”居家互助养老服务的影响因素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D]. 李菁菁. 长安大学, 2020(06)
- [9]上海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的影响因素研究[D]. 石雷.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5)
- [10]养老机构老年人疼痛和抑郁内在机制及干预策略的研究[D]. 吴梅利洋.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8)
标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论文; 社区养老论文; 生活自理能力论文; 养老服务论文; 老年产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