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轮机余热利用组件,包括凝汽器、与凝汽器连接的汽封加热装置、与汽封加热装置连接的低压加热组件以及与所述低压加热组件连接的高压加热组件;所述低压加热组件包括至少两个依次连接的低压加热器,相邻低压加热器之间分别通过蒸汽管和水管连接;所述高压加热组件包括两个依次连接的高压加热器。通过蒸汽余热的两重利用,有效的提高了蒸汽利用率,大大提高了热交换的效果,节约了能源,降低生产成本。
主设计要求
1.汽轮机余热利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凝汽器(2)、与凝汽器(2)连接的汽封加热装置(3)、与汽封加热装置(3)连接的低压加热组件(1)以及与所述低压加热组件(1)连接的高压加热组件(6);所述低压加热组件(1)包括至少两个依次连接的低压加热器(11),相邻低压加热器(11)之间分别通过蒸汽管和水管连接;所述高压加热组件(6)包括两个依次连接的高压加热器(61)。
设计方案
1.汽轮机余热利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凝汽器(2)、与凝汽器(2)连接的汽封加热装置(3)、与汽封加热装置(3)连接的低压加热组件(1)以及与所述低压加热组件(1)连接的高压加热组件(6);
所述低压加热组件(1)包括至少两个依次连接的低压加热器(11),相邻低压加热器(11)之间分别通过蒸汽管和水管连接;所述高压加热组件(6)包括两个依次连接的高压加热器(6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轮机余热利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低压加热器(11)包括筒体(101)、分别连接于筒体(101)上端和下端的管箱(102)和封头(103)以及位于筒体(101)内且沿筒体(101)轴向设置的管束组件;
所述管束组件包括沿筒体(101)轴向设置的换热管(104)、位于换热管(104)外侧的折流板(105)以及用于固定折流板(105)的定位组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轮机余热利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折流板(105)为多个,且多个折流板(105)连接呈“S”形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轮机余热利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组件包括设置在管箱(102)上的拉杆(106)以及与所述拉杆(106)配合的定距管(107),所述折流板(105)通过拉杆(106)固定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轮机余热利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汽封加热装置包括轴封风机(4)以及与所述轴封风机(4)连接的汽封加热器(5)。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轮机余热利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汽封加热器(5)包括壳体(501)、设置在壳体(501)端部的水室(502)以及沿所述壳体(501)内部轴向设置的管系(503),且所述管系(503)与所述水室(502)相连通;所述壳体(501)远离水室(502)的一侧开设有汽气混合物接口(504),所述轴封风机(4)通过管道(505)所述汽气混合物接口(504)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轮机余热利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封风机(4)包括设置在壳体(501)上的第一轴封风机(401)和第二轴封风机(402),所述第一轴封风机(401)和第二轴封风机(402)分别通过管道与所述汽封加热器(5)的汽气混合物接口(504)连接。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轮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轮机余热利用组件。
背景技术
现今环保加强,垃圾发电已成为趋势。在汽轮机用高温高压蒸汽冲转发电机发电时,冲旋后的蒸汽并未得到有效的利用,造成大量蒸汽余热浪费,大大增加了生产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效的利用余热的汽轮机余热利用组件。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汽轮机余热利用组件,包括凝汽器、与凝汽器连接的汽封加热装置、与汽封加热装置连接的低压加热组件以及与所述低压加热组件连接的高压加热组件;
所述低压加热组件包括至少两个依次连接的低压加热器,相邻低压加热器之间分别通过蒸汽管和水管连接;所述高压加热组件包括两个依次连接的高压加热器。
进一步,所述低压加热器包括包括筒体、分别连接于筒体上端和下端的管箱和封头以及位于筒体内且沿筒体轴向设置的管束组件;
所述管束组件包括沿筒体轴向设置的换热管、位于换热管外侧的折流板以及用于固定折流板的定位组件。
进一步,所述折流板为多个,且多个折流板连接呈“S”形结构。
进一步,所述定位组件包括设置在管箱上的拉杆以及与所述拉杆配合的定距管,所述折流板通过拉杆固定设置。
进一步,所述汽封加热装置包括轴封风机以及与所述轴封风机连接的汽封加热器。
进一步,所述汽封加热器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端部的水室以及沿所述壳体内部轴向设置的管系,且所述管系与所述水室相连通;所述壳体远离水室的一侧开设有汽气混合物接口,所述轴封风机通过管道与所述汽气混合物接口连接。
进一步,所述轴封风机包括设置在壳体上的第一轴封风机和第二轴封风机,所述第一轴封风机和第二轴封风机分别通过管道与所述汽封加热器的汽气混合物接口连接。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汽轮机余热利用组件,通过多重余热利用部件及调节部件充分利用汽轮机产生的余热,高温高压的蒸汽首先输送至汽封加热器的汽侧,将管系内的冷却水进行加热,实现第一重利用;进而将蒸汽输送至低压加热器内,使得低压加热器中的换热管内冷却水与蒸汽进行热交换,从而将换热管中的冷却水进行加热,实现蒸汽的第二重利用;通过蒸汽余热的两重利用,大大提高了热交换的效果,有效的提高了蒸汽利用率,加热后的冷却水进入到锅炉内,实现对锅炉水的余热,大大节约了能量损耗,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系统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低压加热器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低压加热器中管束组件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汽封加热装置示意图;
图1至图4中所示附图标记分别表示为:1-低压加热组件,11-低压加热器,2-凝汽器,3-汽封加热装置,4-轴封风机,5-汽封加热器,6-高压加热组件,61-高压加热器,101-筒体,102-管箱,103-封头,104-换热管,105-折流板,106-拉杆,107-定距管,501-壳体,502-水室,503-管系,504-汽气混合物接口,505-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至图4所示,汽轮机余热利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凝汽器2、与凝汽器2连接的汽封加热装置3、与汽封加热装置3连接的低压加热组件1以及与低压加热组件1连接的高压加热组件6;
低压加热组件1包括至少两个依次连接的低压加热器11,相邻低压加热器11之间分别通过蒸汽管和水管连接;高压加热组件6包括两个依次连接的高压加热器61。
蒸汽首先通过凝汽器2处理,经过凝汽器2处理后的蒸汽进入到汽封加热装置3内;将汽封加热装置3内的冷却水进行加热处理,经过换热后的蒸汽进入到低压加热组件1内,经过三个低压加热器11的换热处理,对低压加热器11中的冷却水进行加热,加热后的水体再经过高压加热器6处理并最终排入至锅炉内,实现对汽轮机余热蒸汽的有效地利用。通过蒸汽对冷却水的提前余热,使得进入到锅炉内的水已经具有一定的温度,从而有效的减小加热所需的热量,节约了能源,降低了生产成本。
低压加热器11包括筒体101、分别连接于筒体101上端和下端的管箱102和封头103以及位于筒体101内且沿筒体101轴向设置的管束组件;所述管束组件包括沿筒体101轴向设置的换热管104、位于换热管104外侧的折流板105以及用于固定折流板105的定位组件。
低压加热器11中的换热管104与汽封加热器5中的换热管104形状一致,均为U型结构,且设置为多根。低压加热器11中,优选地换热管104为六根,形成六流程换热管104。蒸汽通过蒸汽进口进入到筒体101内部,水体通过给水进口进入到换热管104内,筒体101内的蒸汽与换热管104中的给水进行热交换,热交换后的水体由换热管104的另一端经给水出口排出,而蒸汽为冷凝水后通过疏水口排出,在设备工作过程中,通过抽空气口调节筒体101内的空气量,避免空气过多而影响传热效果,通过汽平衡口,调节筒体101内的蒸汽量,避免蒸汽过量而造成筒体101内压力增大,提高安全生产性能。其中,折流板105为多个,且多个折流板105连接呈“S”形结构,通过该特有的“S形结构”,延长蒸汽传输的路径,延长了蒸汽与换热管之间的换热时间,从而提高换热效果。
汽封加热装置包括轴封风机4以及与轴封风机4连接的汽封加热器5。汽封加热器5包括壳体501、设置在壳体501端部的水室502以及沿壳体501内部轴向设置的管系503,且管系503与水室502相连通;壳体501远离水室502的一侧开设有汽气混合物接口504,轴封风机4通过管道505所述汽气混合物接口504连接。
汽封加热器5的壳体501与轴封风机4通过法兰连接。管系503包括呈U形结构的换热管,且换热管分别与设置在水室502上的冷却水进口和冷却水出口相连接。冷却水进口为换热管中水体的进入口,冷却水出口为换热管中水体加热后的出水口。在进行工作时,通过轴封风机4将汽轮机剩余蒸汽收集至汽封加热器5的汽侧,进而蒸汽与汽侧内的换热管进行热量交换,将换热管内的冷却水进行加热,进行热交换后的蒸汽成为低温凝结水,该低温凝结水在疏水口进行排出,从而实现对蒸汽余热的有效利用,避免余热浪费。从疏水口排出后的凝结水可排入至集水装置再次循环使用,有效的节约能源,降低生产成本投入。
以上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从实施过程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汽轮机余热利用组件,通过多重余热利用部件及调节部件充分利用汽轮机产生的余热,高温高压的蒸汽首先输送至汽封加热器的汽侧,将管系内的冷却水进行加热,实现第一重利用;进而将蒸汽输送至低压加热器内,使得低压加热器中的换热管内冷却水与蒸汽进行热交换,从而将换热管中的冷却水进行加热,实现蒸汽的第二重利用;通过蒸汽余热的两重利用,提高了热交换的效果,有效的提高了蒸汽利用率,加热后的冷却水进入到锅炉内,实现对锅炉水的余热,大大节约了能量损耗,降低生产成本。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100499.1
申请日:2019-01-22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90(成都)
授权编号:CN209398469U
授权时间:20190917
主分类号:F01K 17/02
专利分类号:F01K17/02
范畴分类:28A;
申请人:成都东方热动设备制造有限责任公司
第一申请人:成都东方热动设备制造有限责任公司
申请人地址:611600 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鹤山镇工业四路16号
发明人:杨全国;陶刚
第一发明人:杨全国
当前权利人:成都东方热动设备制造有限责任公司
代理人:李蕊;李林合
代理机构:51229
代理机构编号:成都正华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