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鹌鹑胚绒毛尿囊膜的血管生成双向干预评价模型的建立

基于鹌鹑胚绒毛尿囊膜的血管生成双向干预评价模型的建立

论文摘要

目的以鹌鹑胚绒毛尿囊膜(qCAM)为研究载体,构建一种快速、直观、可量化的血管生成双向干预化合物的筛选及评价模型。方法方法学考察部分通过比较明胶海绵、分子筛、米粒、大孔树脂、硅胶粒、甲基纤维素的结果直观性、稳定性,确定常规给药载体;通过观察开窗实验后qCAM上血管的发育情况,确定给药后孵育时间;通过比较不同批次qCAM上微血管(三级+四级)的发育情况,考察模型的持续稳定性。模型的可靠性实验选择课题组前期活性可靠的化合物薯蓣皂苷元-氨基酸拼合物(DG-15)、白桦脂酸-川芎嗪-氨基酸拼合物(BA-12)作为模式药,分析不同剂量试药对qCAM血管宏观形态、血管计数的影响,评价模型的可靠性。结果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明胶海绵既可以对给药准确定量、准确找出给药点,又可以排除载体自身对受试药物及qCAM的影响,作为本模型的给药载体;开窗实验后第2天,qCAM开始逐渐向胚胎下沉给胚胎供给营养,影响取材完整性,因此选择开窗实验后36 h作为本模型的给药时间;不同月份鹌鹑胚绒毛尿囊膜上微血管(三级+四级)计数比较结果显示,qCAM上血管发育情况基本保持稳定。模型的可靠性实验结果显示,本模型能初步评价DG-15(20μg)的促进血管生成活性(P<0.05),以及BA-12(20μg)的抑制血管生成活性(P<0.05)。结论本文建立的方法能够相对可靠地评价药物对血管生成的双向干预作用,为血管生成活性化合物的研发创制提供筛选方法与参考依据。

论文目录

  • 1 材料
  •   1.1 动物
  •   1.2 伦理审查
  •   1.3 药物及试剂
  •   1.4 仪器设备
  • 2 方法
  •   2.1 孵育与开窗实验
  •   2.2 方法学考察
  •     2.2.1 给药载体的选择
  •     2.2.2 给药时间的选择
  •     2.2.3 持续稳定性考察
  •   2.3 取材与评价指标
  •   2.4 模型可靠性评价
  •   2.5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方法学考察结果
  •     3.1.1 模型常规给药载体
  •     3.1.2 模型最佳给药时间
  •     3.1.3 模型稳定性良好
  •   3.2 不同剂量DG-15对qCAM血管生成的影响
  •   3.3 不同剂量BA-12对qCAM血管生成的影响
  • 4 讨论
  •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崔鹤蓉,向虹俊,房康,王奥奥,王鹏龙,雷海民

    关键词: 血管生成,评价方法,筛选模型,鹌鹑胚绒毛尿囊膜模型

    来源: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10期

    年度: 2019

    分类: 医药卫生科技

    专业: 基础医学

    单位: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81603256),中华中医药学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No.CACM-2018-QNRC2-B08),中央高校基金科研业务项目(No.2019-JYB-TD005),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自主课题(No.2019-JYB-XS-076)~~

    分类号: R-332

    页码: 813-818

    总页数: 6

    文件大小: 1208K

    下载量: 68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基于鹌鹑胚绒毛尿囊膜的血管生成双向干预评价模型的建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