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崩塌机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机理,模式,东平,山西省,工程,花岗岩,成因。
崩塌机理论文文献综述
程鹏翔,李宗发[1](2019)在《贵州武陵山区中二迭统崩塌地质灾害形成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掌握贵州武陵山区中二迭统地层崩塌地质灾害发生机理,通过实地调查,结合原有地质资料,发现中二迭统主要分布在乌江及其支流两岸,典型的河谷地形为地层崩塌提供条件。分析认为,卸荷作用导致河谷岩体形成垂向的卸荷裂隙,卸荷裂隙在自重、水的侵蚀及溶蚀等外力的共同作用下,不断扩展,形成危岩体的边界,同时卸荷裂隙与层面、节理等结构面将岩体切割成独立的危岩体,从而导致崩塌灾害发生。指出该区域内二迭系中统叁种崩塌破坏模式:卸荷—拉裂—倾倒式、卸荷—拉裂—滑移式、卸荷—拉裂—坠落式,而研究区内主要破坏方式为卸荷—拉裂—倾倒式。(本文来源于《中国岩溶》期刊2019年04期)
刘世杰[2](2019)在《翠华山甘湫池地震崩塌成因机理及动力学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山体崩塌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而强烈地震诱发的大规模崩塌灾害问题最为突出。秦岭北缘中段发育一条长约50km的呈东西向展布的花岗岩地震崩塌带。本文以该地震崩塌带中体积最大的崩塌体——翠华山甘湫池大型崩塌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地质调查分析甘湫池崩塌体的堆积形态特征;采用沉积学中的相分析方法,对崩塌堆积体进行分带并总结各分带特征;采用室内试验研究崩积块石的力学性质;通过基于Delaunay叁角剖分的双叁次插值法恢复崩塌前叁维地形;概括甘湫池崩塌体的破坏模式;进行崩塌全过程离散元动力数值模拟分析,分析甘湫池崩塌体的成因机理及动力学过程。研究成果如下:(1)根据崩塌体的相对位置、堆积特征、发育阶段及形成时期将翠华山甘湫池崩塌体主要分为主崩塌体、北侧崩塌体和东侧崩塌体。主崩塌体的形成为公元前11000年到公元前10920年间的古地震事件诱发,北侧、东侧崩塌体形成于1556年华县8级大地震。力学试验结果表明,节理发育的岩样的力学强度显着较低,认为崩塌的发生主要受叁组节理切割的影响,同坡向的节理、裂隙等软弱结构面的发育对崩塌的形成起控制性作用。特殊的地形地貌、不断抬升的构造背景、节理裂隙及高地震烈度环境是崩塌形成的必要条件。(2)采用沉积学中的相分析方法对甘湫池崩塌堆积体进行分析,将主崩塌体分为中央、边缘、抛掷、碎屑及残留相带;将北侧崩塌体分为中央、抛掷及边缘相带。抛掷和碎屑相带的发育展现了崩塌抛射启动,高速崩落的特点,边缘相带的发育表明了崩塌过程中碰撞、转向、堆积等复杂运动特征,残留相带的发育标志了后期重力作用下崩塌体存在二次改造过程。根据崩塌体的相带规律及发育现状,判定甘湫池主崩塌体已进崩塌体发育的后期阶段,北侧、东侧崩塌体处于初级阶段。(3)将甘湫池地震崩塌成因机理概括为在浅生时效构造卸荷、断层剪胀及震动放大叁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震裂—拉剪—抛射”型破坏模式。根据数值计算结果,明确甘湫池崩塌体的破坏特征并不是瞬间即产生较大的抛射、崩落等大变形,而是率先在坡顶处沿卸荷裂隙拉裂形成深入贯通裂缝,并不断加深。潜在未贯通的结构面不断的震裂松弛并由内向外往坡面处扩展,节理不断屈服贯通,最终与坡面向下扩展的拉张裂缝合拢,形成深大贯通裂隙,继而在巨大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整个崩塌体抛射破坏。(4)提出一种针对实际情况可行的崩塌原始地形恢复方法,即以崩塌体周围地表形态要素为限制条件,通过非线性多项式法拟合插值点坐标,再采用基于Delaunay叁角剖分的双叁次插值恢复崩塌前原始地形;通过栅格减计算、坡度分析及瞬变电磁法对本文所提出的崩塌体原始地形恢复方法进行了合理性验证,充分证明了该方法的合理性及可实施性。(5)甘湫池崩塌的动力学特征非常复杂,且从上部到下部,运动方向、运动方式均发生改变。通过叁维离散元数值计算,将甘湫池主崩塌的全运动过程分为“抛射启动—撞击溃散—减速稳定—堆积堵塞”四个阶段;位移响应规律表明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崩塌体展现了复杂的抛射、转向、碰撞、反向等运动特征;速度响应规律表明崩塌体启动后不断震荡加速,经历猛烈撞击导致速度呈现断崖式下跌,直至稳定。(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9-05-01)
卜春昱[3](2019)在《西安市临潼区叶坡组崩塌机理及防治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叶坡组崩塌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叶坡组。研究区距离临潼区城中心约13km,距西安市区约50km。自2013年以来,由于极端气候及人类工程活动影响,研究区发生多次垮塌,严重威胁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研究其机理问题可以为黄土崩塌的防治提供有力支撑。通过野外调查、室内试验及数值模拟等手段,结合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分析得出了临潼区叶坡组崩塌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通过数值模拟及运动学相关理论知识研究了叶坡组崩塌的运动机理及崩塌的影响范围,并提出了黄土崩塌与景观设计相结合的治理措施。本次论文研究取得下列成果:一、针对西安市临潼区叶坡组崩塌,阐述了其形态特征、结构特征及变形破坏特征。二、叶坡组崩塌受多个因素影响,其中内因是由于黄土本身的特性——湿陷性及坡体形态所导致的,外因有植被作用、降雨作用、地震作用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叁、基于野外调查资料及实测剖面,建立叶坡组崩塌的地质模型,使用2D-Block离散元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分别得出天然工况、暴雨工况、地震工况及暴雨家地震工况下,崩塌破坏后的影响范围。通过对数值模拟结果的分析,天然、暴雨、地震、暴雨加地震四种工况下崩塌体最大滑行距离分别为27.10m、36.54m、41.41m、55.80m,影响范围分别为2152.25m~2、3361.68m~2、3768.31 m~2、5133.63m~2。崩塌的实际影响范围介于天然工况模拟结果和暴雨工况模拟结果之间。提出了叶坡组崩塌“后缘裂隙变形-崩塌体滑落-崩塌体堆积”的运动机理,阐释了各阶段崩塌体的特征。提出叁种状态下的形成机理:工程活动状态崩塌形成机理、气候因素导致崩塌形成机理及地震状态崩塌形成机理,经过综合分析,叶坡组崩塌的形成机理以工程活动状态下的形成机理为主导。四、对叶坡组崩塌提出了两种防治对策:传统治理工程措施及与景观设计相结合的治理措施,对比了两种防治措施,与景观设计相结合的治理措施对环境更友好,更具视觉舒适性,符合生态文明的发展要求。(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9-04-20)
付宁宁,郭同强[4](2018)在《滦赤路段崩塌灾害机理分析及稳定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滦赤路(延庆段)公路,是延庆县景区的重要旅游路线。该路段沿线多有高陡的岩质边坡,节理裂隙发育,因人工切坡形成较大临空面,成为崩塌灾害易发地段。通过分析K132+500~550m段崩塌危岩体基本特征以及崩塌力学变形机制,从K132+500~550m段边坡发育的两组主要结构面入手,运用赤平投影法分析崩塌点边坡稳定性,借助于极限平衡法计算了边坡稳定性系数,采用定性判别及定量计算相结合的方法评价岩质边坡的稳定性,并提出边坡失稳临界状态的坡角值,为北京山区公路沿线岩质边坡崩塌稳定性分析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城市地质》期刊2018年04期)
张国林,徐智[5](2018)在《危岩崩塌破坏机理及二次破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危岩崩塌破坏机理及崩塌堆积体二次破坏的研究,有利于后续的危岩稳定性分析和防治设计,通过对某危岩崩塌区域进行现场调查,理论分析研究区崩塌落石影响因素、形成条件、形成机理及崩塌模式,为下一步数值模拟提供指导。本文研究了堆积体高度对坡体稳定性的影响,采用slide5.0计算了堆积体的临界高度,当堆积体高度超过临界高度时,在暴雨工况下会发生失稳,产生二次破坏,应采取相应措施人工降低堆积体高度。(本文来源于《工程技术研究》期刊2018年14期)
詹亚辉,杨国华,钱建立,黄学谦[6](2018)在《作龙寺矿山岩质边坡崩塌形成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崩塌是一种普遍直观的地质灾害现象,尤其岩质边坡的崩塌对工程具有较大影响。针对河南焦作龙寺矿山崩塌,研究其破坏特征和影响因素。通过实际调研对破坏体结构及崩塌形成机理进行分析,认为崩塌破坏模式主要为卸荷-拉裂(剪切)-滑移式崩塌、卸荷-拉裂-倾倒式崩塌/错断式崩塌、卸荷-拉裂-坠落式崩塌。卸荷-拉裂(剪切)-滑移式崩塌形成机理为人工开挖导致应力场变化,边坡上部岩体形成危岩体,危岩体一面临空且下部有与临空面倾向一致的软弱结构面时,在降雨、自重影响下可能形成崩塌;卸荷-拉裂-倾倒式崩塌/错断式崩塌形成机理为长柱状的危岩体在静水压力、重力、地震力影响下可能形成崩塌;卸荷-拉裂-坠落式崩塌形成机理为人工开挖上部形成危岩体,在自重及外力影响下主控结构面逐渐扩展,最终导致危岩体失稳坠落形成崩塌。(本文来源于《陕西水利》期刊2018年05期)
田毓仁[7](2018)在《山西省隰县某崩塌成因机理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隰县地质灾害以黄土崩塌为主,崩塌的发生对人民生命财产形成了很大威胁,本文以隰县一处典型黄土崩塌为研究对象,对其地质环境、崩塌特征进行了调查,最终将其成因机理进行了分析总结。(本文来源于《地球》期刊2018年09期)
兰俊,刘杰,张罗送,高进,高素芳[8](2018)在《叁峡库区高陡边坡崩塌机理分析与治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叁峡工程作为一项世纪工程,曾经创下多个世界之最。但是,随着一段时间的运营,高陡边坡崩塌现象严重,为了使叁峡工程更好造福于人民,需要做好高陡边坡崩塌治理工作。基于此,文章通过阐述叁峡库区高陡边坡崩塌模式及形成机理,分析引发叁峡库区边坡发生崩塌的因素,同时提出治理叁峡库区高陡边坡崩塌的具体措施,为组织开展高陡边坡崩塌治理工作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价值工程》期刊2018年29期)
徐伟,冯文凯,郭少文,李浩宾[9](2018)在《彝良县大石盘组崩塌机理及防治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崩塌落石作为边坡尤其是高陡边坡的一种浅表部破坏方式,是严重的地质灾害之一,具有发生时间不确定、崩落速度极快、主要沿垂直方向坠落的特点,一旦发生崩塌灾害将会造成重大的生命及财产损失。在对彝良县大石盘组崩塌体开展应急调查和测量的基础上,对崩塌体的地质背景和崩塌灾害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描述,并采用赤平投影法分析了崩塌体节理裂隙的组合特征;从大气降雨、地震作用、人类工程活动叁个方面对崩塌形成条件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崩塌的破坏模式为拉裂-滑移式,崩塌的破坏过程分为4个阶段,即初始震裂变形阶段、累积变形阶段、启动破坏阶段、稳定与堆积阶段;最后提出了崩塌灾害的工程治理措施及防治对策,即危石清理、危岩体锚杆锚固和主动柔性防护网加固、修建截排水沟、纳入群测群防体系、加强房屋建设规划与管理。该研究可为彝良县崩塌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安全与环境工程》期刊2018年04期)
谭秋红[10](2018)在《阳东区东平镇鸳鸯路道路边坡崩塌诱发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阐述了阳东区东平镇鸳鸯路道路边坡崩塌地质灾害的类型与特征及其地质环境背景,分析了地质灾害的诱发机理及发展趋势,最后提出了防治建议。(本文来源于《西部资源》期刊2018年04期)
崩塌机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山体崩塌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而强烈地震诱发的大规模崩塌灾害问题最为突出。秦岭北缘中段发育一条长约50km的呈东西向展布的花岗岩地震崩塌带。本文以该地震崩塌带中体积最大的崩塌体——翠华山甘湫池大型崩塌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地质调查分析甘湫池崩塌体的堆积形态特征;采用沉积学中的相分析方法,对崩塌堆积体进行分带并总结各分带特征;采用室内试验研究崩积块石的力学性质;通过基于Delaunay叁角剖分的双叁次插值法恢复崩塌前叁维地形;概括甘湫池崩塌体的破坏模式;进行崩塌全过程离散元动力数值模拟分析,分析甘湫池崩塌体的成因机理及动力学过程。研究成果如下:(1)根据崩塌体的相对位置、堆积特征、发育阶段及形成时期将翠华山甘湫池崩塌体主要分为主崩塌体、北侧崩塌体和东侧崩塌体。主崩塌体的形成为公元前11000年到公元前10920年间的古地震事件诱发,北侧、东侧崩塌体形成于1556年华县8级大地震。力学试验结果表明,节理发育的岩样的力学强度显着较低,认为崩塌的发生主要受叁组节理切割的影响,同坡向的节理、裂隙等软弱结构面的发育对崩塌的形成起控制性作用。特殊的地形地貌、不断抬升的构造背景、节理裂隙及高地震烈度环境是崩塌形成的必要条件。(2)采用沉积学中的相分析方法对甘湫池崩塌堆积体进行分析,将主崩塌体分为中央、边缘、抛掷、碎屑及残留相带;将北侧崩塌体分为中央、抛掷及边缘相带。抛掷和碎屑相带的发育展现了崩塌抛射启动,高速崩落的特点,边缘相带的发育表明了崩塌过程中碰撞、转向、堆积等复杂运动特征,残留相带的发育标志了后期重力作用下崩塌体存在二次改造过程。根据崩塌体的相带规律及发育现状,判定甘湫池主崩塌体已进崩塌体发育的后期阶段,北侧、东侧崩塌体处于初级阶段。(3)将甘湫池地震崩塌成因机理概括为在浅生时效构造卸荷、断层剪胀及震动放大叁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震裂—拉剪—抛射”型破坏模式。根据数值计算结果,明确甘湫池崩塌体的破坏特征并不是瞬间即产生较大的抛射、崩落等大变形,而是率先在坡顶处沿卸荷裂隙拉裂形成深入贯通裂缝,并不断加深。潜在未贯通的结构面不断的震裂松弛并由内向外往坡面处扩展,节理不断屈服贯通,最终与坡面向下扩展的拉张裂缝合拢,形成深大贯通裂隙,继而在巨大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整个崩塌体抛射破坏。(4)提出一种针对实际情况可行的崩塌原始地形恢复方法,即以崩塌体周围地表形态要素为限制条件,通过非线性多项式法拟合插值点坐标,再采用基于Delaunay叁角剖分的双叁次插值恢复崩塌前原始地形;通过栅格减计算、坡度分析及瞬变电磁法对本文所提出的崩塌体原始地形恢复方法进行了合理性验证,充分证明了该方法的合理性及可实施性。(5)甘湫池崩塌的动力学特征非常复杂,且从上部到下部,运动方向、运动方式均发生改变。通过叁维离散元数值计算,将甘湫池主崩塌的全运动过程分为“抛射启动—撞击溃散—减速稳定—堆积堵塞”四个阶段;位移响应规律表明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崩塌体展现了复杂的抛射、转向、碰撞、反向等运动特征;速度响应规律表明崩塌体启动后不断震荡加速,经历猛烈撞击导致速度呈现断崖式下跌,直至稳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崩塌机理论文参考文献
[1].程鹏翔,李宗发.贵州武陵山区中二迭统崩塌地质灾害形成机理研究[J].中国岩溶.2019
[2].刘世杰.翠华山甘湫池地震崩塌成因机理及动力学特征研究[D].长安大学.2019
[3].卜春昱.西安市临潼区叶坡组崩塌机理及防治对策研究[D].长安大学.2019
[4].付宁宁,郭同强.滦赤路段崩塌灾害机理分析及稳定性评价[J].城市地质.2018
[5].张国林,徐智.危岩崩塌破坏机理及二次破坏研究[J].工程技术研究.2018
[6].詹亚辉,杨国华,钱建立,黄学谦.作龙寺矿山岩质边坡崩塌形成机理研究[J].陕西水利.2018
[7].田毓仁.山西省隰县某崩塌成因机理浅析[J].地球.2018
[8].兰俊,刘杰,张罗送,高进,高素芳.叁峡库区高陡边坡崩塌机理分析与治理[J].价值工程.2018
[9].徐伟,冯文凯,郭少文,李浩宾.彝良县大石盘组崩塌机理及防治对策[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8
[10].谭秋红.阳东区东平镇鸳鸯路道路边坡崩塌诱发机理[J].西部资源.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