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造山带东段软流圈分布特征——基于长周期大地电磁探测的结果

中亚造山带东段软流圈分布特征——基于长周期大地电磁探测的结果

论文摘要

中亚造山带东段经历了古亚洲洋、蒙古—鄂霍茨克洋和古太平洋构造体制的多重作用,多期次的构造活动不仅改造了地形地貌、岩石圈结构,同时也改造了软流圈分布,因此对软流圈结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为了揭示复杂多重构造体系下软流圈的分布特征,完成了中亚造山带东段约1800km长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并对数据进行非线性共轭梯度反演,获得二维电性结构模型.研究发现:中亚造山带东段岩石圈内部存在多处低阻异常,地表多对应第四纪火山群或古缝合带,表明这些低阻异常与软流圈上侵有关.软流圈呈现高导特征,南部略薄,电阻率值为10~30Ωm,北部厚度较大,电阻率值为10~0.1Ωm,这种电性结构特征体现了中亚造山带东段软流圈南北两侧厚度、部分熔融程度的不均一性.而已有的层析成像结果显示中亚造山带软流圈东西向则呈现东厚西薄的特征.结合区域地质,提出软流圈与岩石圈一样在碰撞造山过程中厚度、部分熔融程度也会随之变化的动力学认识.中亚造山带东段软流圈主要经历了古亚洲洋构造体系、蒙古—鄂霍茨克构造体系和太平洋构造体系三阶段的构造事件影响,因此中亚造山带东段软流圈的南北向差异,推断为古亚洲洋闭合早于鄂霍茨克洋闭合的时限差异所致,东西向差异则主要受太平洋构造体系的影响.

论文目录

  • 0 引言
  • 1 中亚造山带东段动力学概况
  • 2 研究方法
  •   2.1 数据采集与处理
  •   2.2 维性与构造走向分析
  •   2.3 数据反演
  • 3 电性结构特征与分析
  •   3.1 岩石圈
  •   3.2 软流圈
  • 4 讨论
  • 5 结论
  •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韩江涛,康建强,刘财,刘文玉,张雅晨,王天琪,郭振宇,袁天梦,刘立家

    关键词: 软流圈,长周期大地电磁测深,电性结构,中亚造山带东段

    来源: 地球物理学报 2019年03期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工程科技Ⅰ辑

    专业: 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矿业工程

    单位: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国土资源部应用地球物理重点实验室,油页岩地下原位转化与钻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吉林大学应用地球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吉林大学地质资源立体探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金项目(41430322,41504076),国家重点研发专项(2017YFC0601305),国家深部探测专项(SinoProbe-02),中国地质调查项目(DD20160207,DD20160125),吉林大学高层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共同资助

    分类号: P631.325

    页码: 1148-1158

    总页数: 11

    文件大小: 1288K

    下载量: 235

    相关论文文献

    • [1].岩石圈—软流圈物质循环促进大陆增生的新方式[J]. 地质论评 2019(05)
    • [2].中国东部中、新生代软流圈上涌与构造-岩浆-矿集区[J]. 地球科学 2019(05)
    • [3].中国东部中生代软流圈上涌与构造-岩浆-矿集区[J]. 地学前缘 2009(04)
    • [4].热-流-固耦合方法模拟岩石圈与软流圈相互作用[J]. 地球物理学报 2009(04)
    • [5].软流圈物质运动对鄂尔多斯块体周缘断陷盆地运动特征的影响[J]. 地球物理学报 2017(07)
    • [6].南宁新生代软流圈上涌柱及其对浅表构造的影响[J]. 地学前缘 2009(04)
    • [7].岩石圈拆沉还是软流圈上涌?——正常密度理论与华北克拉通破坏重力学机制研究[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1(04)
    • [8].对中国东部中生代动力学机制的新认识[J]. 地质通报 2012(07)
    • [9].中国岩石圈的基本特征[J]. 地学前缘 2010(03)
    • [10].伊豆-小笠原地区岩石圈软流圈边界地震学证据[J]. 科学通报 2017(07)
    • [11].板块俯冲运动-何时开始[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7(06)
    • [12].论油气本源共同体——老油区发现新储量的探索思路[J].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1)
    • [13].基于横波分裂、GPS和断裂第四纪滑动速率数据研究中国大陆及邻区岩石圈/软流圈动力学特征[J]. 国际地震动态 2015(02)
    • [14].浅地幔系统的组成和属性相态[J]. 地质论评 2020(02)
    • [15].基于sP前驱震相叠加研究南美中部地区岩石圈-软流圈边界形态[J]. 地球物理学报 2017(07)
    • [16].新疆可可托海—四川简阳地学断面岩石圈与软流圈结构[J]. 中国地质 2008(03)
    • [17].地壳运动驱动力的探讨——核能与地球演化[J]. 地质学报 2016(01)
    • [18].20世纪50年代准噶尔盆地油气勘探方向大争论的启示[J]. 新疆石油地质 2015(02)
    • [19].上海佘山(SSE)地震台站下方170 km深度低速界面研究[J]. 地球物理学报 2011(03)
    • [20].大陆岩石圈对扩张机制的响应——辽蒙地质走廊中—新生代火山活动的时空分布[J]. 地质通报 2008(09)
    • [21].青藏高原软流圈与特提斯洋板块俯冲[J]. 地质论评 2019(03)
    • [22].青藏高原东缘岩石圈及软流圈结构[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6)
    • [23].阿尔金断裂西部邻区的上地幔各向异性研究[J]. 地球物理学报 2016(05)
    • [24].深部地质结构对浅层地质与成矿作用的制约——以中国东部大陆及海区为例[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4(06)
    • [25].深部地质结构对浅层地质与成矿作用的制约——以中国东部大陆及海峡区为例[J].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4(04)
    • [26].南海复蘑菇状地幔低速柱结构及其地幔动力学[J]. 中国地质 2010(02)
    • [27].念青唐古拉中基性侵入岩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岩石成因[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2(01)
    • [28].伊通地堑深部软流圈的上涌及其对盆地发育演化的控制和影响[J]. 地质科技情报 2009(03)

    标签:;  ;  ;  ;  

    中亚造山带东段软流圈分布特征——基于长周期大地电磁探测的结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