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拓展地理课堂,增强爱国主义的渗透

多角度拓展地理课堂,增强爱国主义的渗透

田志强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金桥初级中学

摘要: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德育得以落实的前提所在,因此,其在课堂的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初中阶段作为学生思想观、价值观得以成型的关键阶段,在这一时期对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则具有奠基的特殊意义。本文从初中地理课堂的教学作为出发点,从多个角度进行拓展,对地理课堂的爱国主义渗透方式方法作以下阐述。

关键词:初中地理、爱国主义教育、课堂教学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中所包含的内容基本概括了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以及暂时还无法接触到的一切信息,故而,由此可见,地理学科在教学中的可拓展性有着很大的发挥空间。对此,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过程中,我们可以综合"爱国主义教育"所能涉及到的各种因素作为契合点,进而从地理学科的内容中寻找与之相应的内容进行联系,以此构建起良好的纽带,促使爱国主义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以下,笔者便分别从四个方面进行阐发,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总结与归纳。

1.从疆域解读、对比中,激发学生国家自豪感

我国领土作为世界第三的排名,既有幅员辽阔的平原地带、亦有绮丽俊美的山川河流,同时还包括了地貌独特的盆地、丘陵、高原等,形式丰富多样。针对于此,我们可以充分借助地理学科内容的这一优势所在,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对我国疆域的深入解读,对学生们展开引导,从而促使学生们在这一激励下,国家自豪感得到有效的激发,为爱国教育的渗透提供良好开端。

例如:我们可以首先从东、西、南、北四个方位作为解读的起始,譬如,当最东端的乌苏里江在阳光照耀下波光粼粼时,此时地处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是繁星满天的夜晚;当最南端的曾母暗沙步入春耕时节时,最北端的漠河仍然是一片冰天雪地的存在。在自然风光中,有秀美怡人的杭州西湖、有天然画廊的长江三峡、有冠绝古今的黄山、泰山、华山、衡山、峨眉山、终南山、还有拥有十万大山的贵州原始森林、长白山天池等等。笔者在课堂中将这些自然景色进行了一次集中式的呈现,包括对比了我国国土面积相当于整个欧洲的面积,同时还拥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从而使学生们在短时间内了解了我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的具体内容和含义,极大地激发了其国家自豪感,推动了爱国教育的进一步开展。

2.从经济发展、改革中,提升学生民族自信心

初中地理学科的内容中,还从各个方面涉及到了我国经济层面的诸多内容,对学生了解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改革框架有一定的作用。对此,我们可以从这一点出发,在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全面深入的认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政策的转变,和由此而取得的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等等。如此,便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们的民族自信心,为爱国精神的培养作出良好铺垫。

例如:以《中国经济的发展》一节相关内容的教学为例。在本节中,笔者向学生们介绍了我国自20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改革和发展方面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绩。如: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600亿元,上升到2007年的24.66亿元,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2008年的奥运年,我国经济总量超越德国,跃居世界第三位,又到了2010年,我国又再次超过日本,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在党的带领下人民由"吃不饱"的生活水平,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平稳过渡,人均GDP从1978年的不足100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2200美元以上。同时,在经济的发展带动下,我国又完成了史无前例的南水北调工程;西藏天路工程;还建设了12万公里的高速公路,占到了世界的52%,力压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还实现了拥有六个世界之最的珠港澳跨海大桥、世界第一的三峡大坝等超级工程,外汇储备常年保持世界第一如此种种,在这一系列的事实结合数据的引证下,学生们的对国家、对政府的领导能力形成了良好的信任感,为提升其民族自信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矗

3.从丰富的人文气息中,培养学生正确爱国情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因此,在疆域辽阔的基础上,便产生了丰富多元的民族文化特色或区域文化特征等,在历经五千年历史发展的积淀下,形成了浓厚、独特的人文性,散发着丰富的人文气息。地理学科的内容中,在这一方面涉及颇广,因此,我们可以从这一点进行深入的挖掘,帮助学生们从地理的角度去学习和认识我国的人文优势和历史渊源,从而使之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爱国情怀得到正确培养,促进课堂目标的有效实现。

例如:我们以《民族》一节部分内容的教学为例。笔者借助于本节对我国民族构成的讲解,通过对各民族、乃至同民族不同地区下,所形成的人文内涵和文化的挖掘,对其爱国情怀进行了初步的培养。如:在民族文化特色方面,笔者选择从音乐着手,在课堂中播放了用葫芦丝演奏的《月光下的凤尾竹》音频,让学生们得以从音乐审美、服饰着装等方面感受云南傣族鲜明的人文特色。再比如,向学生们讲述了彝族流传至今的"火把节"的故事,将东汉三国时期蜀国宰相诸葛亮带兵路过此地时,为当地仍然处于"打猎捕鱼"原始生活方式的百姓带来了耕种水稻的故事,而当地人为了避免运送稻种的士兵被瘴气和黑暗所困便联村接寨的点起火把来驱散瘴气,护送汉兵,由此,便逐步演变形成了如今点燃火把、载歌载舞庆祝象征幸福的日子。诸如此类,在这一系列具有历史积淀性和沿革性的人文风俗、生活特色的文化熏陶中,学生们的"家国情怀感"便得以油然而生,从而为爱国情怀的培养提供有力的切入点。

4.从客观的国情劣势中,增强学生个人使命感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各个方面的建设发展中,优势与劣势是并列存在的。在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我们除了在宣扬优势的同时,还应勇于指出我国的国情劣势所在,通过客观的陈列,让学生们体会到国家在发展和复兴方面仍然是任重而道远的这一事实。如此,学生们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其对建设国家、报效祖国的使命感便油然而生并得到充分的增强,从而大大的促进爱国主义教育在课堂中的有效渗透。

例如:我们以《中国的自然资源》一节部分内容的教学为例。笔者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们列举了我国一系列的资源现状问题对其进行引导。诸如:我国疆域广阔,但却是一个少林国家,森林覆盖率只有13.4%,但我国对树木的需求和浪费却是惊人的;我国矿产资源虽然丰富,但却是贫矿多、富矿少的尴尬局面,甚至有些重要矿中还处于短缺的现象;在水力资源储量方面,虽然居于世界前列,但直到目前为止,得到有效开发利用的还占不到10%;此外,我国虽然是一个农业大国,粮食产出量是全球最多的国家,然而在庞大的人口基数面前,我国每人每年占有粮食比例,仍然处于世界平均水平以下;在电力资源的供应上,对新能源发电的研究能力和投入十分欠缺,从而致使我国一方面处于重污染的火力发电不能自拔,另一方面却仍然是电力供应严重不足的局面。在这些我国在发展中遇到的严峻挑战面前,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奋发上进、改造祖国的热情和雄心壮志,从而形成"接班人"式的使命感,为爱国教育的渗透提供重要的保障。

总而言之,爱国教育是一个需要循序渐进和多方切入的教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应当着重于引导学生从充分认识自己的祖国、了解自己祖国的现状以及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处于什么局面等开始,同时借助于形式丰富多样的方法进行情境的创设,利用情境进行渲染,从而以此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效果,保障课堂爱国主义教育渗透效果的最大化实现。

参考文献:

[1]鲁海凤.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初探[J].青海教育,2018(01)

[2]翟花平.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7(12)

标签:;  ;  ;  

多角度拓展地理课堂,增强爱国主义的渗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