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原型母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原型,救赎母题,共性
原型母题论文文献综述
杨俊光,于建东[1](2016)在《《神曲》与《西游记》中救赎原型母题共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但丁的《神曲》和吴承恩的《西游记》,作为东西方文学的两部经典之作,不但都具有神话色彩的共性,还存在着同样的救赎母题,经历原罪、赎罪、获救这一救赎历程。《西游记》以佛教文化为根,《神曲》以基督教文化为本,二者虽存在很多差异,但在描写主人公的救赎历程方面却殊途同归。本文从《西游记》与《神曲》中所反映出的救赎原型母题揭示其中的共性。(本文来源于《大连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陈佳冀[2](2016)在《中国当代“动物叙事”神话原型母题及其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民族对待动物的古老原始神话思维对当下文学创作具有潜在影响,在与现代思维理念相交融、碰撞之后发生现代转型,并且这种转型以一种相对固定的母题模式呈现在"动物叙事"文本表达中。原始动物神话的派生形态:动物自然神话与动物图腾神话的溯源研究,导引出动物原型母题中动物作为自然象征、动物作为人的本质性象征两大核心叙事维度,进而深入到对其神话原型母题模式与类型衍生的探讨。(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1期)
张思雯[3](2014)在《永远的明天》一文中研究指出世界末日是中西文化中反复出现的一个原型母题,表示的是一种世界秩序的终结,同时并伴随一系列的人为以及自然灾害的发生。本文列举了世界上部分原始的世界末日神话,然后论述了它们是如何进入早期宗教成为宗教神话的经典。犹太教、基督教的末日神话是古以色列人在自己独特的民族体验之上融合了其他周边的文化而形成的,这包括琐罗亚斯德教、古埃及人的神话、以及在基督教形成之前犹太人的苦难史。荣格认为神话是浅意识心理的创造性展现,它们是无意识心理活动的不自觉表达。只有仪式与神话才可以触及到无意识的最深层面,将人类精神意识与自然人整合统一在一起。然而梦与神话的内容又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神话中我们所讲之物其实都是日常生活经验中的真实存在,潜意识帮助我们选择元素构成必要的象征物。神话叙述神圣的历史,同时也传递原始先民生产生活的经验。在人类的整个进化史中,地球面临的来自外部以及自身的灾变从未停止过。梦与神话具有补偿与预见的作用。预见是对未来意识成果进行一种预设,但是预见作用却不容过分轻信。由于意识产生并转达的集体价值与信念总和置于自我之上,并不断巩固并加深作用于潜意识,从而制造出自我冲突。为了防止由此产生的心理失衡,意识与潜意识之间存在着一种补偿关系,潜意识不断地试着创造出象征物,把心理中意识的部分修补臻至完备。所以,对末日神话的叙述,也是种心理预见与补偿。本文的创新之处有二。首先,在对于涉及“末日”的文学作品的文学人类学的批评中,大多数学者将其原型母题的来源锁定为佛教、道教、基督教等早期宗教。而事实上,这些神话的来源更为古老。在谈到世界末日在中国的时候,许多人会认为中国没有本土的末日神话,但其实只是我们很难在儒家思想统治的正统文学中寻其踪迹。本文简要的梳理了道教神话哲学形成的思想基础,以及对原始末日神话的吸收,其中包括大水淹没了世界,伏羲兄妹得救再造人的传说等。事实上,道教的末日神话有一个形成的过程,它在浓厚的宇宙循环意识的基础上吸收了佛家的四劫(成住坏空)的概念,以及民间阴曹判官的内容后才形成了由“劫”意识向“罪”意识的完成。由此,弗雷泽的名着《<旧约>中的民俗》一书中“中国没有吞噬全人类的全球性洪水灾难”的结论是有失偏颇的。另外,《圣经》里才看到《西番雅书》《以西结书》以及索多玛城和蛾摩拉城被毁等关于末日的故事,也是犹太教、基督教在形成之时吸收了周边的原始神话及观念后形成的。其次,在对末日原型母题进行分析的时候,传统的评论者从发生论的角度认为,末日原型母题的出现是人类的生存焦虑。而本文则从荣格的精神分析学的角度出发,阐述了这一神话母题对于人类心灵的治疗作用。人类世世代代讲述着世界末日这个母题,它存在于我们的文学作品、电影、以致谣言当中。我们对它的需要,既是对人类曾经所遭遇过的死亡与灾难的非理性叙述,也是人类潜意识中求生及精神调整这一直觉冲动的理性表达。(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4-05-01)
程密林[4](2012)在《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原型母题》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知名作家塞林格唯一一部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一直是评论界的关注焦点。自出版以来,很多评论家和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对这部作品进行鉴赏分析。本文试图借助原型批评理论就作品中的原型母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分析。这部作品中主要体现了两大原型母题:一是追寻母题;二是成长母题。通过对两大原型母题的分析研究,揭示了主人公在成长的过程中对于真爱,纯真的渴望以及对于自我身份的困惑。论文一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包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作者的生平简介、小说内容的概述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第二章首先介绍了原型批评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从弗雷泽的文化人类学到荣格的心理分析学再到弗莱原型批评理论的最终形成,为文学作品的赏析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其次简单概述了原型批评理论中与论文相关的原型母题即追寻母题和成长母题,介绍了追寻母题的原型及其发展变化以及成长母题的原型及蕴含成长母题小说的显着特点。第叁章和第四章是文章的重点篇章,主要是分析了《麦田里的守望者》这部小说中追寻母题与成长母题的具体体现。第叁章主要从追寻真爱、追寻自我、追寻童真叁个方面对于小说中蕴含的追寻母题进行分析,分别探讨了主人公追寻真爱、自我、童真的原因、方式及其最终结果。第四章探讨了成长母题在小说中的具体体现,其中最为主要的是主人公的成长模式:从周围的旧环境中逃离;从无知向成熟进行转变;以成熟的姿态回归。这叁个阶段是主人公完成成长蜕变的必经之路。在这一章节中,首先,论文分析了主人公所处的家庭和学校环境的虚伪迫使他选择逃离,其次,通过分析叁次受伤事件中主人公的不同的反应和心理变化,反映出主人公正在从无知走向成熟。最后,依据小说中的成熟标准,对比主人公前后生活态度的转变,反映出主人公已经成功地脱离童真,并以成熟的姿态回归生活。第五章是本文的结论部分,主要是总结文中的主要观点以及主人公的追寻与成长过程给人们带来的启示。(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12-10-01)
仇毅,何冬蕾[5](2012)在《解读《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原型母题》一文中研究指出《了不起的盖茨比》是被誉为美国"爵士时代的代言人"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本文拟从原型批评的文学理论视角对《了不起的盖茨比》进行解读。从小说的整体着眼,小说的情节符合"太阳-英雄"模式;小说中的时间安排对应了弗莱的原型季节模式;从小说的内容着眼,本文从圣经故事中找寻小说中"追逐"和"放逐"的两个原型母题。(本文来源于《兰州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张清菡[6](2008)在《论托尔金的英雄追寻》一文中研究指出《指环王》是托尔金的成名作。自1954年推出以后,立即风靡欧美,至今仍长盛不衰。它获得巨大成功的原因之一在于这部小说实质上是一个蕴涵丰富原型的现代神话。实际上,托尔金的“指环”系列作品还包含《霍比特人》和《精灵宝钻》。而这叁部作品宏大的主题、错综复杂的结构、奇幻的表现手法都蕴含着托尔金的神话理念。这篇论文以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为依据。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在本质上是一种认为原型决定文学作品的形式和作用,而且文本的意义是由含有文化和心理内涵的神话所形成的文学批评理论。原型是一种未知的基本形式,以一些有助于评论家把文学作为有机整体来研究的反复出现的意象、象征、模式,人物类型构成。因此,本篇论文将探讨托尔金“指环”作品中的“英雄的追寻”母题,以及在这一母题下托尔金是如何体现众多神话英雄原型,把“指环”打造成二十世纪奇幻文学公认的杰出作品。论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托尔金及其“指环”作品的简要介绍,并综述了近年中外英国文学研究者及评论家对其作品的研究成果和评价,以及本论文的论点、解决的问题和使用的方法。第二部分主要介绍本论文所运用的理论。首先探讨了神话的概念—一套有着古老渊源的故事体系。其渊源在某个文化团体中被认为是真实的并且得以传承,而且可以被用来解释世界及事物的本源。然后介绍了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弗莱称神话为文学的摇篮,并且是最基本的原型,是赋予仪式以原型意义和赋予神谕以叙事意义的主要的激励力量。弗莱把文学看作一个整体加以研究并注意到文学自身发展的规律,这有助于我们理解文学的本质、起源、发展及演化。他在《批评的解剖》一书当中阐述的神话循环的文学结构,特别关注了文学中的方式与类型、主题与神话的反复以及文学作品中所依赖的手段等内容,为我们在文学领域提供了一个更广阔厚重背景,开阔了我们的眼界。通过这些文学结构,弗莱建立起来用神话内容解释的神话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第叁部分是论文的主体部分。这一部分研究了“指环”系列作品的神话渊源,并且分析了其中包含的各种原型—原型母题、原型人物、原型场景和原型象征,以及作品中所使用的人物名字。不难看出托尔金的“指环”作品中所蕴含的神话母题是“英雄的追寻”。他所创造的人物生活在名为“中土”的世界里,围绕着一枚“众戒之戒”,开始他们各自的追寻。在这些人物当中,尤以背负着毁灭强大且邪恶的“魔戒”,恢复中土和平的英雄形象最为鲜明。无论是“智慧老人”甘道夫,史诗英雄阿拉贡,凡人英雄弗拉多,还是勤劳的矮人、聪慧的精灵、世外神人汤姆·邦巴迪尔和树胡子,无一不影射出贝奥武甫、亚瑟王、华奈摩伊宁等众多神话人物形象。作者正是想通过条分缕析的文本分析指出:托尔金博采北欧神话、芬兰神话《卡勒瓦拉》以及古英语神话之众长,使用了“英雄的追寻”这一古老的原型母题来阐释和实现他“为英格兰创造神话”的梦想。第四部分通过以上分析得出结论。尽管托尔金是一位生活在当代的作家,但他创作的《魔戒》是一部背离了现代文学主流的奇幻小说。他力求用一个光怪陆离,但又处处影射现代社会的中土世界唤醒现代人的“神话意识”,以此来证明神话的真正作用。正是他的这一“与众不同”之处使得以追寻为主题的神话得以圆满,使我们从中领略到具有独立意义的文学类型—奇幻文学表象形式背后所蕴涵的深刻的文学价值和人文思考。(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08-06-04)
周丽新,王淑杰[7](2007)在《女性原型母题在多元文化中的体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女性原型母题在多元文化中通过神话展露其特性。虽然中国神话却有记录文字零散,缺乏叙事情节要素,原是神格变异莫测等特点,不乏学者怀疑其与其他民族神话的可比性,但透过表层学术文字,通过角色的跨文化分析比较,对神话思维的本质逻辑和人类心里的普遍模式进行探索,将中国文化视为"无性文化"或排除在世界文化发展格局之外的观点明显是失之偏颇的。(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期刊2007年10期)
金昌庆[8](2003)在《寻找精神家园:废名小说的原型母题》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文化审美心理和文化心理积淀的角度论证废名小说创作的重要原型母题———追寻精神家园 ,通过对他所展示的两个世界 (“黑暗的世界”和“和现实隔了界”的理想境界 )的对比分析 ,指出他笔下的史家庄 (陶家村 )世界是家园原型的“置换变形” ,探析了废名营造家园世界的价值取向和时代局限性。(本文来源于《广西社会科学》期刊2003年06期)
陈景河[9](1999)在《论《红楼梦》中神灵人物的原型母题(下)》一文中研究指出六、神秘而独特的神灵世界 《红楼梦》里的警幻、可卿、绛珠与神瑛、宁荣二公、癞憎与跛道等神灵人物的存在与活动,为人们展现了一个有秩序的、独特的神灵世界。 1.“太皇”、“太虚”与满族出源 《红楼梦》的神灵世界,往往通过编织似有还无的神话故事来体现,故被称为是“亚神话”的建构。第一则亚神话就是宝玉的出源。作者提供宝玉的出源地是“大荒山无稽崖青(本文来源于《通化师范学院学报》期刊1999年03期)
陈景河[10](1999)在《论《红楼梦》中神灵人物的原型母题(上)》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通过对《红楼梦》中几个神灵人物的民俗文化学阐释,认为《红楼梦》中的神灵人物都与萨满神教有关,他们共同展示了东北边地少数民族满族的文化风貌。(本文来源于《通化师范学院学报》期刊1999年01期)
原型母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华民族对待动物的古老原始神话思维对当下文学创作具有潜在影响,在与现代思维理念相交融、碰撞之后发生现代转型,并且这种转型以一种相对固定的母题模式呈现在"动物叙事"文本表达中。原始动物神话的派生形态:动物自然神话与动物图腾神话的溯源研究,导引出动物原型母题中动物作为自然象征、动物作为人的本质性象征两大核心叙事维度,进而深入到对其神话原型母题模式与类型衍生的探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原型母题论文参考文献
[1].杨俊光,于建东.《神曲》与《西游记》中救赎原型母题共性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2016
[2].陈佳冀.中国当代“动物叙事”神话原型母题及其模式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3].张思雯.永远的明天[D].陕西师范大学.2014
[4].程密林.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原型母题[D].武汉理工大学.2012
[5].仇毅,何冬蕾.解读《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原型母题[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
[6].张清菡.论托尔金的英雄追寻[D].西北师范大学.2008
[7].周丽新,王淑杰.女性原型母题在多元文化中的体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
[8].金昌庆.寻找精神家园:废名小说的原型母题[J].广西社会科学.2003
[9].陈景河.论《红楼梦》中神灵人物的原型母题(下)[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1999
[10].陈景河.论《红楼梦》中神灵人物的原型母题(上)[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