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液固润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摩擦力,流体,活塞环,二相,表面,形貌,缸套。
液固润滑论文文献综述
孔令伟[1](2015)在《连铸保护渣液/固渣膜传热与润滑行为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保护渣是连铸生产重要的冶金辅料,承担着绝热保温、吸收夹杂、防止氧化、改善传热和促进润滑等功能,其中,改善传热和润滑是其性能调控的核心,在高效连铸技术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保护渣渣道内存在的复杂的热力行为,准确认识和调控保护渣渣膜的分布、传热和润滑行为,对于保障连铸顺行和连铸坯质量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传热学、黏性流体力学和摩擦学基本原理,建立了针对实测数据的连铸保护渣、气隙传热与润滑行为计算模型,对结晶器内保护渣的渣膜存在状态、传热机制、气隙分布、保护渣消耗和润滑/摩擦行为进行分析和研究。首先,以国内某钢厂宽厚板坯连铸机为研究对象,依据实测的结晶器铜板温度和工艺参数,建立了针对实测的结晶器传热反问题模型,通过对比温度、热流的实测数据和计算结果,对模型的可靠性进行验证。以此为基础,考察了铸坯/结晶器间热流密度、铸坯表面温度和结晶器热面温度的非均匀分布特征,并探讨了拉速对结晶器传热的影响。其次,在传热反问题研究的基础上,依据热量守恒开发出气隙及液/固渣膜计算模型,对结晶器与铸坯间缝隙内的气隙及液、固渣膜的分布状态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比热传导和热辐射在气隙及液、固渣膜传热中的比重,探讨了渣膜和气隙的传热机理,并对传导热阻和辐射热阻对传热过程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之后,综合考虑液渣、固渣和振痕对渣耗的贡献和影响,建立了基于质量守恒的保护渣消耗量计算模型,通过计算液、固渣膜的分布特点,对结晶器内渣耗的非均匀性进行研究,考察了水平和浇铸方向液、固渣膜的消耗行为,分析了拉速、保护渣凝固温度等参数对保护渣消耗量的影响。最后,基于流体力学、Navier-Stokes方程和润滑/摩擦学理论,综合考虑液态摩擦、固态摩擦和混合摩擦状态,建立了保护渣润滑/摩擦行为计算模型。通过反算模型得到的结晶器和铸坯温度场界定和计算铸坯表面的润滑和摩擦状态,对液态摩擦力、固态摩擦力和总摩擦力分布进行计算和分析,并研究了液态渣膜厚度、摩擦系数、保护渣黏度-温度指数等因素对结晶器摩擦力的影响,研究结果为探索复杂的结晶器润滑/摩擦行为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5-05-01)
刘伟[2](2008)在《考虑颗粒行为的液—固二相流体润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实际的润滑状况下,由于摩擦副自身磨损和外部环境的影响,润滑油内部不可避免的会有固体颗粒进入,形成所谓的液-固二相流体润滑。固体颗粒与润滑油的作用、固体颗粒与摩擦副表面的作用等问题对润滑性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展开液-固二相润滑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从理论利试验两方面对液-固二相流体润滑进行了研究。结合了考虑流变特性的雷诺方程、液-固二相流体的粘度、密度及油膜极限剪应力等流变参数的变化方程,同时引入颗粒承载和微凸体承载并考虑表面粗糙度的影响,建立了相应的分析模型平和方法。通过研究表明:考虑表面粗糙度的液-固二相流体润滑的研究更加符合实际,微凸体的颗粒以及流体的承载与平均油膜厚度、颗粒浓度、颗粒直径、颗粒屈服应力利表面弹性模草等有很大的关系。深入剑润滑微观尺度,针对多颗粒存在情况下的液-固二相流体润滑问题,引入颗粒的何置、大小、颗粒间拦巨离等参数,建立了润滑模型,并且运用有限元法进行求解,研究了颗粒分布对润滑油膜压力利承载的影响,研究发现颗粒的进入使得颗粒处的油膜压力有了明显的增加,颗粒分布对润滑油膜压力分布和油膜承载有明显的影响。基于欧拉-拉格朗日模型,针对颗粒的动态行为及其对液-固二相流体润滑的影响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发现:颗粒在润滑区域存在叁种运动形态,即从润滑区域山口处逃逸、住润滑区域入口处回旋、从润滑区域入口处逃离润滑区域,颗粒的初始位置对颗粒的运动状态有很大的影响,摩擦副的速度利流体的粘度对颗粒在润滑区域的运动也有一定影响。在自行研制的端面摩擦磨损试验机上设计了相应的试验进行了试验研究。通过在润滑油中添加不同种类、大小利含量的颗粒分别进行试验,在线测量了润滑过程中摩擦系数和温度的变化情况。综上,论文分别从颗粒的静态行为和动态行为对液-固二相流体润滑进行了理论分析,并设计相应的试验进行探讨,研究了颗粒行为对液-固二相流体润滑的影响,对促进液-固二相流体润滑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将起到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08-10-01)
王伟,刘焜,张寰,焦明华[3](2006)在《颗粒含量对液固二相流体润滑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自制的活塞环-缸套摩擦磨损试验台,基于实验探讨了固体颗粒含量对液固二相流体润滑特性的影响。液固二相润滑剂是由纯油和质量分数为0、0.1%、0.5%、1%、2%、5%的MoS2颗粒混合而成的。试验过程中在线测量了摩擦副表面本体温度和摩擦力,并测试试验前后缸套表面的表面形貌和磨损量。结果表明,在颗粒质量分数大于0.5%后,系统的摩擦力、表面本体温度、磨损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1.5μm粒径的MoS2颗粒的最佳添加量约为2%。(本文来源于《润滑与密封》期刊2006年05期)
张斌,刘焜,焦明华,王伟[4](2005)在《液固二相流体润滑状态下的热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活塞环-缸套摩擦副为研究对象,基于雷诺方程和能量方程,考虑了润滑油的粘温效应,对液固二相流体润滑状态下的流体压力进行计算和分析,探讨了不同工作状态下温度对压力所带来的影响。另外,针对颗粒的存在所引起的润滑油粘度变化,讨论了润滑油中的颗粒对流体压力所带来的影响,从理论上对液固二相流体润滑状态下的活塞环-缸套摩擦副的润滑特性进行分析和研究。(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5年04期)
王伟,刘焜,焦明华,刘小君[5](2005)在《活塞环-缸套液固二相润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平均流量模型、微凸体接触模型及颗粒承载模型,引入微米尺度颗粒的粒径、质量浓度、硬度和摩擦副表面形貌参数等,提出了一种液固二相润滑下活塞环-缸套润滑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颗粒的承载、摩擦力和二相流体的摩擦功耗。研究表明:由于颗粒的增黏和弹、塑性变形,液固二相润滑剂的承载能力比纯油有所提高;固体颗粒的作用在活塞行程的不同位置是动态变化的;随着颗粒直径、浓度的增加,颗粒分担的负荷和产生的摩擦力、以及二相流体的摩擦功消耗都有所增加;颗粒直径的增加,使颗粒在更广的行程范围承载和产生摩擦力。(本文来源于《内燃机学报》期刊2005年02期)
张斌[6](2005)在《液—固二相流体润滑状态下的温度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实际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纯净的润滑油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固体颗粒。颗粒的存在对润滑油的润滑特性、温度特性以及摩擦副的摩擦特性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而这些特性的改变就会引起工程中机械零件的工作性能以及使用寿命等特性的变化。因此研究液-固二相流体润滑不仅对润滑理论的完善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实际生产也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本论文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颗粒在润滑系统中对润滑油的润滑特性以及温度特性所产生的影响。一方面,针对光滑的摩擦副表面,考察不同形态(尺寸、形状)的颗粒对流体润滑特性的影响。考虑润滑油的粘温效应,探讨了不同载荷作用下,存在固体颗粒时流体的压力、颗粒周围流体的温度、摩擦力以及液-固二相流体的其它特性的变化。建立了颗粒与摩擦副表面接触时的接触模型,从而为求解颗粒与摩擦副接触时的接触温度提供了理论依据。另一方面,在考虑摩擦副粗糙表面的情况下,从单个微凸体的角度,探讨了不同载荷、不同速度、不同形态的颗粒、不同微凸体轮廓曲线的条件下,固体颗粒对流体压力、温度、摩擦力以及其它特性的影响。最后,利用有限元分析工具-ANSYS,从多颗粒的角度,对流体的挤压效应以及颗粒与流体之间的热传递进行了模拟分析。(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05-03-01)
王伟,刘昆,焦明华,张斌[7](2005)在《液固二相流润滑下活塞环/缸套摩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基于Reynolds方程及颗粒承载模型,引入颗粒直径及浓度等参数,建立一种分析液固二相润滑下活塞环/缸套摩擦副润滑状态的模型,分析了不同颗粒直径和浓度对承载、油膜厚度及摩擦力的影响。当粒径小于最小油膜厚度时,液固二相流体的粘度、膜厚及摩擦力增加;粒径大于膜厚时,颗粒由于承载使油膜压力减小,经粘压效应,降低了二相流体的粘度、膜厚及摩擦力。(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5年01期)
王伟[8](2004)在《液—固二相润滑状态下活塞环—缸套摩擦及擦伤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实际工况下,动压润滑的摩擦副中固体颗粒的存在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固体颗粒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外界环境和磨损的产物;二是固体悬浮添加剂。此时固体颗粒与润滑油的作用、固体颗粒与摩擦副表面的作用等对摩擦副的性能均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研究液-固二相流体润滑不仅对润滑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组成发动机的摩擦副中,活塞环-缸套系统是其中最复杂也是最重要的,以此为对象开展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本研究首先设计和实现了摩擦力采集电子电路系统,装置最大采样率可达到3704sps,在曲轴转速为1200r/min时,对应曲柄转角1.94度/采样点,并且可以采集用来确定活塞位置的光电开关的信号。用VC++编写了的在PC机中使用的测控软件,主要有采集板控制、数据读入和保存、图形显示、统计参数计算、滤波器设计、滤波计算、频谱分析等模块。然后,以内燃机中的活塞环-缸套摩擦副为目标,在活塞环-缸套摩擦副实验台架上进行模拟实验,考察在不同二相流润滑(润滑油分别为纯润滑油、含纳米级金刚石粉(UDP)、二硫化钼粉(MoS_2)的浓度为0.02%和0.1%的液-固二相润滑油)条件下摩擦副的摩擦力及极限擦伤载荷的变化。基于Reynolds方程及颗粒承载模型,引入颗粒直径、浓度等参数,并建立了分析液固二相润滑下活塞环—缸套摩擦副润滑状态的模型,探讨了不同颗粒直径和浓度对承载、油膜厚度及摩擦力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04-03-01)
刘焜,王超,汪俊[9](2002)在《液固二相流体润滑状态下表面形貌特性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分析具有代表性的活塞环—缸套摩擦磨损实验入手,对比不同流体润滑条件下缸套的表面支承系数、中心区流体存储系数和峰谷储油系数等参数,研究了液固二相润滑条件对摩擦副摩擦行为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2年03期)
王超[10](2002)在《液固二相流体润滑状态下表面形貌特性变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润滑油中固体颗粒的存在及其影响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固体颗粒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外界环境和磨损的产物;二是固体悬浮添加剂。此时固体颗粒与润滑油的作用、固体颗粒与摩擦副表面的作用等对摩擦副的性能均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研究液-固二相流体润滑不仅对润滑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组成发动机的摩擦副中,活塞环-缸套系统是其中最复杂也是最重要的,以此为对象开展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本研究基于活塞环-缸套摩擦磨损台架实验研究了液-固二相流体润滑的问题,探讨了润滑油中不含固体颗粒、含有0.02%和0.1%纳米颗粒叁种润滑状态下的磨损情况,并进一步研究了液-固二相流体润滑状态下试件表面形貌特性的变化,主要是统计参数和功能参数的变化,并探讨了引起变化的原因,为更深入的液-固二相流体润滑问题的研究以及表面形貌设计提供理论上的参考。(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02-05-10)
液固润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实际的润滑状况下,由于摩擦副自身磨损和外部环境的影响,润滑油内部不可避免的会有固体颗粒进入,形成所谓的液-固二相流体润滑。固体颗粒与润滑油的作用、固体颗粒与摩擦副表面的作用等问题对润滑性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展开液-固二相润滑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从理论利试验两方面对液-固二相流体润滑进行了研究。结合了考虑流变特性的雷诺方程、液-固二相流体的粘度、密度及油膜极限剪应力等流变参数的变化方程,同时引入颗粒承载和微凸体承载并考虑表面粗糙度的影响,建立了相应的分析模型平和方法。通过研究表明:考虑表面粗糙度的液-固二相流体润滑的研究更加符合实际,微凸体的颗粒以及流体的承载与平均油膜厚度、颗粒浓度、颗粒直径、颗粒屈服应力利表面弹性模草等有很大的关系。深入剑润滑微观尺度,针对多颗粒存在情况下的液-固二相流体润滑问题,引入颗粒的何置、大小、颗粒间拦巨离等参数,建立了润滑模型,并且运用有限元法进行求解,研究了颗粒分布对润滑油膜压力利承载的影响,研究发现颗粒的进入使得颗粒处的油膜压力有了明显的增加,颗粒分布对润滑油膜压力分布和油膜承载有明显的影响。基于欧拉-拉格朗日模型,针对颗粒的动态行为及其对液-固二相流体润滑的影响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发现:颗粒在润滑区域存在叁种运动形态,即从润滑区域山口处逃逸、住润滑区域入口处回旋、从润滑区域入口处逃离润滑区域,颗粒的初始位置对颗粒的运动状态有很大的影响,摩擦副的速度利流体的粘度对颗粒在润滑区域的运动也有一定影响。在自行研制的端面摩擦磨损试验机上设计了相应的试验进行了试验研究。通过在润滑油中添加不同种类、大小利含量的颗粒分别进行试验,在线测量了润滑过程中摩擦系数和温度的变化情况。综上,论文分别从颗粒的静态行为和动态行为对液-固二相流体润滑进行了理论分析,并设计相应的试验进行探讨,研究了颗粒行为对液-固二相流体润滑的影响,对促进液-固二相流体润滑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将起到重要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液固润滑论文参考文献
[1].孔令伟.连铸保护渣液/固渣膜传热与润滑行为模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
[2].刘伟.考虑颗粒行为的液—固二相流体润滑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8
[3].王伟,刘焜,张寰,焦明华.颗粒含量对液固二相流体润滑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J].润滑与密封.2006
[4].张斌,刘焜,焦明华,王伟.液固二相流体润滑状态下的热效应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5].王伟,刘焜,焦明华,刘小君.活塞环-缸套液固二相润滑研究[J].内燃机学报.2005
[6].张斌.液—固二相流体润滑状态下的温度特性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5
[7].王伟,刘昆,焦明华,张斌.液固二相流润滑下活塞环/缸套摩擦特性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8].王伟.液—固二相润滑状态下活塞环—缸套摩擦及擦伤特性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4
[9].刘焜,王超,汪俊.液固二相流体润滑状态下表面形貌特性的变化[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
[10].王超.液固二相流体润滑状态下表面形貌特性变化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