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直流锅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锅炉,超临界,裂纹,水冷,温度,结焦,吹管。
直流锅炉论文文献综述
惠伟民[1](2019)在《660MW超超临界直流锅炉汽温控制策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超超临界直流锅炉控制汽温系统的具体需求与特征,将某660MW超超临界机组的工程实例相结合,对一种全新的过热汽温控制方法加以介绍,就是选用控制给水中间点焓值的相关方式实现对过热汽温进行粗调,并选用物理减温水的控制手段细调过热汽温。经工程现场的投运试验表明,此种控制对策是完全可行的,既能实现过热汽温控制质量的改善,还能促进机组运行经济性的全面提升。(本文来源于《科技风》期刊2019年33期)
史海涛[2](2019)在《超临界塔式直流锅炉水冷壁失效分析及处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某电厂4*660MW塔式直流锅炉自2014年底投运,4台机组运行20000h后陆续发生水冷壁垂直蒸发段人孔门位置水冷壁频繁泄漏,严重影响了机组可靠运行。本文通过对人孔门结构类型、水冷壁管失效形式、水冷壁刚性梁连接件逐项进行分析,总结了裂纹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初步处理方案。通过对水冷壁人孔门弯管布置结构进行优化,减小人孔门密封盒结构,检查、加固水冷壁刚性梁连接件等措施。(本文来源于《中国设备工程》期刊2019年20期)
吴士区[3](2019)在《600MW超临界直流锅炉结焦解决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该厂锅炉燃烧的煤质特性及多年来锅炉运行中出现的结焦的情况,总结出运行中防止锅炉结焦的技术及安全措施。实际运行中预防锅炉结焦的成效,可为其它同类型锅炉提供可靠借鉴。(本文来源于《能源与环境》期刊2019年04期)
杜荣胜[4](2019)在《超超临界直流锅炉“四管”爆漏原因分析及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对于安全生产的要求进一步提升。作为当前发电安全生产中重大的威胁之一,热电厂锅炉"四管"爆漏问题逐渐成为了安全生产领域的研究热点。现从热电厂锅炉"四管"爆漏原因分析着手,对其预防对策进行了积极探究,期望能为相关从业者提供有益的参考。(本文来源于《机电信息》期刊2019年18期)
付亮亮[5](2019)在《燃油式风道加热装置在超临界直流锅炉中的成功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燃油式风道加热装置及其在超临界直流锅炉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探讨。对于直吹式制粉系统锅炉,在冷态启动点火的初期,利用燃油式风道加热装置加热,较传统的蒸汽暖风器风道加热装置,热一次风温度提升至磨煤机启动允许值的时间缩短近一半以上,能及早投入磨煤机运行,提高炉膛温度,进而减少耗油量,节能效果明显。(本文来源于《能源与节能》期刊2019年05期)
陈铭,王永杰,刘晓东[6](2019)在《超超临界直流锅炉水冷壁横向裂纹治理》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国内多台超超临界直流锅炉燃烧器中部至中间集箱入口的水冷壁向火侧存在大量横向裂纹缺陷,某厂2015年至今因该问题已发生15次爆管事件,严重威胁设备运行安全。目前,采取的常规措施有局部换管、堆焊、电弧喷涂、燃烧调整等,均是治标不治本,水动力深度优化是最有效的治理途径。常规水动力优化仅靠短时数据采集和理论计算进行节流孔圈扩孔调整,往往效果不佳。该厂通过对多煤种、多工况、全时段的水冷壁实际运行情况进行大数据采集和热负荷分布规律研究,并在综合整治的基础上,对水冷壁实施了缩孔、扩孔相结合的精细化水动力优化调整,调整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文来源于《热能动力工程》期刊2019年05期)
邓武,李志勇,陈良军[7](2019)在《660MW直流锅炉机组再热器出口温度偏差大及超温的应对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疆石河子天富电厂一期2×660MW机组1号炉商业投产以来,末级再热器左右侧出口蒸汽温度偏差大,且左侧出口温度在负荷变动时经常出现超温现象,严重影响机组安全运行,降低了其作为调峰机组的调峰响应能力和适应性。本文针对再热器出口温度偏差大问题进行分析并采取应对措施,对取得的成果进行分析总结。(本文来源于《2018年江西省电机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4-01)
邓武,陈良军[8](2019)在《660MW超临界直流锅炉吹管节水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660MW机组新建电厂锅炉吹管期间用水和排水困难问题,对吹管期间减少用水方法进行研究,通过新疆天富一期2×660MW工程1号炉吹管实践,取得了良好的节水效果,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2018年江西省电机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4-01)
李勇,王艳红,曹丽华,胡鹏飞,宁哲[9](2019)在《设置0号高压加热器对超临界直流锅炉排烟温度的定量影响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超临界机组设置0号高压加热器后给水温度和锅炉排烟温度之间的函数关系及其影响机理尚不清楚,这不仅对火电机组设置0号高压加热器后机组性能的评价造成了障碍,也不利于超临界机组运行参数的调整和机组性能的优化。通过建立超临界机组给水温度和锅炉排烟温度之间的定量分析模型,给出超临界机组给水温度变化后引起燃料量、排烟温度、SCR入口烟温及锅炉热效率的变化关系和相互影响机理,同时给出锅炉燃料量和给水温度分别对锅炉排烟温度的定量影响程度和影响机理。结果指明,在不同的给水温度变化范围,排烟温度对燃料量和给水温度变化的敏感程度不同。在75%BMCR和100% BMCR工况,当给水温度升高值低于40℃时,锅炉排烟温度随给水温度升高而增加,之后随着给水温度的继续升高,受燃料量大幅下降的影响,锅炉排烟温度又会降低。而在50% BMCR和30% BMCR工况,排烟温度和给水温度的变化趋势一致。所得结论澄清了超临界机组给水温度对排烟温度的影响程度及其影响机理,对于设置0号高压加热器后机组性能的评价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王文成[10](2019)在《超临界直流锅炉蒸汽温度控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超临界机组至上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以来,在节约能源、缓解环境压力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是近年来大力发展的机组之一。但是相较于传统机组,超临界机组系统结构复杂,给现场运行人员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其中主蒸汽温度的稳定控制一直是超临界锅炉控制的难点。采用PID控制器的喷水减温系统是控制主汽温最有效方式之一,但主汽温对象具有大惯性和大迟延,常规PID控制器存在控制不及时,抗扰动能力差的缺点。为了改善PID控制器的性能,本文在建立被控对象机理模型、辨识对象传递函数的基础上,引入模糊控制概念,设计了模糊PID控制器,新的控制器能够根据偏差和偏差变化量,实时修改PID控制的参数,改善系统的动态性能和抗干扰能力,对于大惯性大迟延对象的控制效果比常规PID控制器有明显提升。中间点温度对主汽温的稳定性影响很大,本文在研究模糊PID控制器的同时,辨识了中间点温度至屏式过热器出口汽温的扰动通道模型,设计了前馈控制器。仿真验证表明,具有中间点温度前馈的模糊PID控制系统动态特性好、抗干扰能力强。(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期刊2019-03-01)
直流锅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某电厂4*660MW塔式直流锅炉自2014年底投运,4台机组运行20000h后陆续发生水冷壁垂直蒸发段人孔门位置水冷壁频繁泄漏,严重影响了机组可靠运行。本文通过对人孔门结构类型、水冷壁管失效形式、水冷壁刚性梁连接件逐项进行分析,总结了裂纹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初步处理方案。通过对水冷壁人孔门弯管布置结构进行优化,减小人孔门密封盒结构,检查、加固水冷壁刚性梁连接件等措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直流锅炉论文参考文献
[1].惠伟民.660MW超超临界直流锅炉汽温控制策略分析[J].科技风.2019
[2].史海涛.超临界塔式直流锅炉水冷壁失效分析及处理[J].中国设备工程.2019
[3].吴士区.600MW超临界直流锅炉结焦解决分析[J].能源与环境.2019
[4].杜荣胜.超超临界直流锅炉“四管”爆漏原因分析及对策[J].机电信息.2019
[5].付亮亮.燃油式风道加热装置在超临界直流锅炉中的成功应用[J].能源与节能.2019
[6].陈铭,王永杰,刘晓东.超超临界直流锅炉水冷壁横向裂纹治理[J].热能动力工程.2019
[7].邓武,李志勇,陈良军.660MW直流锅炉机组再热器出口温度偏差大及超温的应对探讨[C].2018年江西省电机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2019
[8].邓武,陈良军.660MW超临界直流锅炉吹管节水技术研究[C].2018年江西省电机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2019
[9].李勇,王艳红,曹丽华,胡鹏飞,宁哲.设置0号高压加热器对超临界直流锅炉排烟温度的定量影响模型[J].机械工程学报.2019
[10].王文成.超临界直流锅炉蒸汽温度控制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