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回热加热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系统,汽轮机,加热器,经济,热力,火电厂,沼气。
回热加热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赵曰刚[1](2018)在《简析热力发电厂回热加热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介绍了蓄热式加热器的类型,结构特点和连接方法;重点关注影响发电厂热经济性的某些再生系统损失的定性分析。然后介绍了热回收原理热系统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步骤,并解释了传统的串联方法和并联方法。(本文来源于《建材与装饰》期刊2018年51期)
翟盼盼[2](2012)在《太阳能加热的回热回质型叁级恒温沼气生产系统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太阳能和生物质能是农村可广泛获取的可再生能源,它们的高效低成本利用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生态环境和满足农村多层次的能源需求有重要作用。基于太阳能经济性集热温度(65℃)与生物质高效恒温厌氧发酵温度(30℃、37℃和52℃)相匹配的特点,本团队前期提出了太阳能加热的叁级恒温沼气生产系统并进行了性能研究。研究过程中发现:发酵原料在进入恒温发酵罐前,通常需要用水稀释到一定浓度,然后用太阳能加热到发酵温度(30℃、37℃和52℃);而在排料时,一方面,很大一部分热量会随着排料损失掉,另一方面,大量水分也随着系统排料损失掉,不仅增加了沼液的存储成本,而且浪费大量水资源。为了充分利用太阳热能并回收利用水资源,本课题提出了太阳能加热的回热回质型叁级恒温沼气生产系统,其原理是利用沼气系统30%的沼液替代自来水稀释发酵原料,并尽可能回收利用沼液沼渣中的余热。实验研究了在30℃、37℃和52℃牛粪TS为8%的恒温厌氧发酵机理,对太阳能加热的叁级恒温沼气生产系统和添加回热回质器后的新系统做了全年热损失模拟,并应用相似原理设计了1/5倍回热回质器实验模型。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实验研究了在30℃、37℃和52℃牛粪TS为8%的恒温厌氧发酵机理。恒温厌氧发酵实验结果表明:30℃、37℃和52℃发酵条件下,累积产气量分别为153.41L、187.59L、173.12L;37℃日产气量在第10天达到峰值7.32L,而对37℃和52℃的发酵罐,前期日产气量几乎没有下降就分别在第3天和第6天达到了产气高峰,分别是17.02L和13.91L,之后由于营养物质减少,日产气量逐渐下降。相对于常温发酵,30℃具有最优的产氢菌活性,所以沼气产量相对较好,52℃具有最优的产甲烷菌活性,所以产气量大,37℃兼有两者特点。根据以上特点,由于52℃有着更快的产气速率和更高的产气峰值,当发酵原料充足时,首选52℃发酵。从系统能耗角度考虑,则应该结合不同季节和不同地区气候特点,选择合适的温度进行发酵。(2)设计了回热回质器,并结合兰州地区的年温度和太阳辐射强度统计数据,对太阳能加热的叁级恒温沼气生产系统和添加回热回质器后的新系统做了性能研究。新系统在回用30%沼液条件下,每日节水0.405m~3,全年节约145.8m~3。全年日平均环境温度在-11.8~26.9℃之间变动时,回热回质器在30℃、37℃和52℃发酵条件的换热时间分别为41min、38min和27min,每级原料初始温度由5℃分别提高到了17.5℃、21.0℃和28.5℃,排料温度相应的从30℃、37℃和52℃降低到了17.5℃、21.0℃和28.5℃。在30℃、37℃和52℃发酵条件下,新系统全年热损失分别为45948.4MJ、44230.1MJ和74143.3MJ,全年回收能量分别为28711.2MJ、36750.5MJ和53972.9MJ;日节能率分别为30.3%~48%、31.8%~44.8%、33.8%~41.6%,全年节能率分别为39%、38.3%和37.7%。原系统正常运行需要的太阳能集热器最小面积为71m~2,可保证12月到2月系统运行在30℃,3月份运行在37℃,4月份开始升温至52℃,5月到8月运行在52℃,9月到11月叁个发酵罐分别运行在30℃、37℃和52℃。添加回热回质器后,新系统正常运行需要的太阳能集热器最小面积降低到了47.4m~2。按照原系统71m~2的集热器面积,除1月份外,其余月份新系统的叁个发酵罐均可运行在52℃。本课题的创新点在于:提出了太阳能加热的回热回质型叁级恒温沼气生产系统并揭示了其热力学经济性。本课题研究结果对恒温沼气工程降低生产成本和使用成本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尤其对于类似甘肃等寒冷干旱地区,保障冬季沼气工程正常运行有很大的意义。本课题研究得到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11BAD15B03)、国家科技部星火计划重点项目(2010GA8600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166008/E0607)、甘肃省教育厅项目(0803-06)、“陇原青年创新人才扶持计划”项目(09-0165)、甘肃省建设科技攻关项目(JK2010-29)和兰州理工大学“红柳杰出人才计划”(Q201101)的资助。(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期刊2012-04-01)
卢国栋[3](2007)在《火电厂回热加热系统变工况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加热器端差是影响火电厂热经济性的重要因素之一。现在已有的火电厂在线监测系统大多是把额定工况的端差值作为监测时的基准值,这样的做法是不合理的。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负荷和系统结构的变化会使加热器的换热性能发生变化,加热器端差的基准值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本文立足于系统思想,主要研究了在其它设备正常运行情况下,电厂负荷和加热器连接结构发生变化时,加热器的传热性能如何变化;并在对汽轮机热力系统进行详细计算的基础上,得出加热器端差的基准值,给出了加热器端差与负荷之间的关系。这为火电厂在线监测提供了重要依据,对火电厂最优经济运行有明确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河北)》期刊2007-12-15)
林嘉华,王培红[4](2002)在《汽轮机回热加热系统节能潜力分析与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对 5 0MW双抽汽轮机回热加热系统试验研究分析 ,找出了给水回热系统在设计和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并定量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对机组运行经济性的影响。提出了给水回热加热系统的改进措施 ,使 5 0MW机组回热系统的经济运行状况得到很大的改善。(本文来源于《能源研究与利用》期刊2002年06期)
杨欲明[5](2001)在《50MW抽汽汽轮机回热加热系统优化运行》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 5 0MW双抽汽轮机组的运行及热力试验 ,分析了回热加热系统本身及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 ,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议。(本文来源于《电力情报》期刊2001年01期)
马金凤[6](2000)在《火电厂回热系统给水最佳加热分配计算方法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中借助“循环函数法”的基本思想 ,导出了元宝山电厂引进的法国电气机械公司 (CEM ) 30 0MW机组回热系统最佳加热分配方程式 ,并证实了按此最佳分配方程式求解的回热分配 ,比现有的焓降分配法则、平均分配法则及等焓降分配法则的回热分配可以获得更高的循环热效率 ,对高参数、大容量汽轮机的设计及确定最佳运行状态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东北电力技术》期刊2000年09期)
赵文升[7](2000)在《大型火电机组回热加热系统数学模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火电机组回热加热系统中典型且使用广泛的叁段式加热器为研究对象,在深入了解加热器的结构和回热加热系统的构成特点,准确掌握加热器传热计算理论与方法及工程分析方法理论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加热器结构参数和工质物性参数对传热过程的影响以及静态计算公式与动态数学模型间的差别,采用显式欧拉法和灰箱分析模型原理,建立了加热器动态数学模型和回热加热系统经济性分析模型。同时借助仿真手段,通过具体的工作实例,检验了模型的静态计算精度和动态响应特性,并对回热加热系统进行了变工况和各种故障工况的经济性分析,验证了模型的适用性和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期刊2000-08-01)
陈冀平,郗孟杰[8](1993)在《国产200MW机组回热加热系统节能潜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对国产200MW汽轮机回热加热系统现状和常用运行方式的调查和计算,分析了国产200M汽轮机回热加热系统及其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机组运行经济性的影响.提出了加强回热加热系统的科学管理和提高国产200MW机组的运行经济性的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国电力》期刊1993年04期)
李录平[9](1991)在《浅析液压熵与回热加热系统的微循环》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文献[1]中所提出的液压熵与回热加热系统的微循环理论进行了分析,对该理论提出了一些疑问,并阐述了自己的一些看法。(本文来源于《热能动力工程》期刊1991年02期)
童钧耕[10](1991)在《关于“液压熵与回热加热系统的微循环”一文的再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液压熵与回热加热系统的微循环“(简称“液文”)要把回热加热系统复杂的循环工况揭示出来无疑对电厂运行有重大的意义。张友山同志据实践经验对朗肯循环理论进行修补、把突破口选在给水泵的工作过程上也未尚不可。在“液文”及《答关于液压熵与回热加热系统的微循环一文的质疑和讨论》(简称原文)中均提出了W=T·△s及用T—S图上面积表示泵功。这里就这两个问题再与张友山同志商榷。1 泵功W_t是否等于T·△s 我们知道体系在过程中与外界交换的功量和热量不是状态参数,与具体的过程有关。温度和熵均为状态参数,与具体过程无关,只与初终态有关。由于过程中体系与外界发生质能(本文来源于《热能动力工程》期刊1991年01期)
回热加热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太阳能和生物质能是农村可广泛获取的可再生能源,它们的高效低成本利用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生态环境和满足农村多层次的能源需求有重要作用。基于太阳能经济性集热温度(65℃)与生物质高效恒温厌氧发酵温度(30℃、37℃和52℃)相匹配的特点,本团队前期提出了太阳能加热的叁级恒温沼气生产系统并进行了性能研究。研究过程中发现:发酵原料在进入恒温发酵罐前,通常需要用水稀释到一定浓度,然后用太阳能加热到发酵温度(30℃、37℃和52℃);而在排料时,一方面,很大一部分热量会随着排料损失掉,另一方面,大量水分也随着系统排料损失掉,不仅增加了沼液的存储成本,而且浪费大量水资源。为了充分利用太阳热能并回收利用水资源,本课题提出了太阳能加热的回热回质型叁级恒温沼气生产系统,其原理是利用沼气系统30%的沼液替代自来水稀释发酵原料,并尽可能回收利用沼液沼渣中的余热。实验研究了在30℃、37℃和52℃牛粪TS为8%的恒温厌氧发酵机理,对太阳能加热的叁级恒温沼气生产系统和添加回热回质器后的新系统做了全年热损失模拟,并应用相似原理设计了1/5倍回热回质器实验模型。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实验研究了在30℃、37℃和52℃牛粪TS为8%的恒温厌氧发酵机理。恒温厌氧发酵实验结果表明:30℃、37℃和52℃发酵条件下,累积产气量分别为153.41L、187.59L、173.12L;37℃日产气量在第10天达到峰值7.32L,而对37℃和52℃的发酵罐,前期日产气量几乎没有下降就分别在第3天和第6天达到了产气高峰,分别是17.02L和13.91L,之后由于营养物质减少,日产气量逐渐下降。相对于常温发酵,30℃具有最优的产氢菌活性,所以沼气产量相对较好,52℃具有最优的产甲烷菌活性,所以产气量大,37℃兼有两者特点。根据以上特点,由于52℃有着更快的产气速率和更高的产气峰值,当发酵原料充足时,首选52℃发酵。从系统能耗角度考虑,则应该结合不同季节和不同地区气候特点,选择合适的温度进行发酵。(2)设计了回热回质器,并结合兰州地区的年温度和太阳辐射强度统计数据,对太阳能加热的叁级恒温沼气生产系统和添加回热回质器后的新系统做了性能研究。新系统在回用30%沼液条件下,每日节水0.405m~3,全年节约145.8m~3。全年日平均环境温度在-11.8~26.9℃之间变动时,回热回质器在30℃、37℃和52℃发酵条件的换热时间分别为41min、38min和27min,每级原料初始温度由5℃分别提高到了17.5℃、21.0℃和28.5℃,排料温度相应的从30℃、37℃和52℃降低到了17.5℃、21.0℃和28.5℃。在30℃、37℃和52℃发酵条件下,新系统全年热损失分别为45948.4MJ、44230.1MJ和74143.3MJ,全年回收能量分别为28711.2MJ、36750.5MJ和53972.9MJ;日节能率分别为30.3%~48%、31.8%~44.8%、33.8%~41.6%,全年节能率分别为39%、38.3%和37.7%。原系统正常运行需要的太阳能集热器最小面积为71m~2,可保证12月到2月系统运行在30℃,3月份运行在37℃,4月份开始升温至52℃,5月到8月运行在52℃,9月到11月叁个发酵罐分别运行在30℃、37℃和52℃。添加回热回质器后,新系统正常运行需要的太阳能集热器最小面积降低到了47.4m~2。按照原系统71m~2的集热器面积,除1月份外,其余月份新系统的叁个发酵罐均可运行在52℃。本课题的创新点在于:提出了太阳能加热的回热回质型叁级恒温沼气生产系统并揭示了其热力学经济性。本课题研究结果对恒温沼气工程降低生产成本和使用成本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尤其对于类似甘肃等寒冷干旱地区,保障冬季沼气工程正常运行有很大的意义。本课题研究得到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11BAD15B03)、国家科技部星火计划重点项目(2010GA8600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166008/E0607)、甘肃省教育厅项目(0803-06)、“陇原青年创新人才扶持计划”项目(09-0165)、甘肃省建设科技攻关项目(JK2010-29)和兰州理工大学“红柳杰出人才计划”(Q201101)的资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回热加热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赵曰刚.简析热力发电厂回热加热系统[J].建材与装饰.2018
[2].翟盼盼.太阳能加热的回热回质型叁级恒温沼气生产系统性能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2
[3].卢国栋.火电厂回热加热系统变工况特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7
[4].林嘉华,王培红.汽轮机回热加热系统节能潜力分析与改进[J].能源研究与利用.2002
[5].杨欲明.50MW抽汽汽轮机回热加热系统优化运行[J].电力情报.2001
[6].马金凤.火电厂回热系统给水最佳加热分配计算方法的分析[J].东北电力技术.2000
[7].赵文升.大型火电机组回热加热系统数学模型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00
[8].陈冀平,郗孟杰.国产200MW机组回热加热系统节能潜力分析[J].中国电力.1993
[9].李录平.浅析液压熵与回热加热系统的微循环[J].热能动力工程.1991
[10].童钧耕.关于“液压熵与回热加热系统的微循环”一文的再讨论[J].热能动力工程.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