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转交通流论文-王宇轩

左转交通流论文-王宇轩

导读:本文包含了左转交通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交通流,远引掉头,延误,交通组织

左转交通流论文文献综述

王宇轩[1](2017)在《交叉口左转交通流两种组织方式延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左转交通流一直是城市道路交叉口中影响交叉口整体运行效率的关键,为了比较左转交通流不同组织方式对交叉口延误的影响,本文研究了专用相位左转和远引掉头左转两种左转交通组织方式下的车辆运行特性,并选取某典型交叉口为例进行基于Vissim的两种组织方式的实施效果评价。最终得出,在该交叉口情况下,采用远引掉头方式可明显减低车辆延误,提高交叉口运行效率。(本文来源于《青海交通科技》期刊2017年06期)

杨同祥[2](2016)在《平面交叉口左转交通流交通组织方法适应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交叉口是城市道路中重要的节点,不同流向的交通流在此变换方向而引起的各种交叉、交织、分流、合流行为使交叉口的交通特性比较复杂。在左转、直行、右转叁种不同流向交通流中左转弯车流减小了平交口的通行能力和通行效率,如机动车、行人、非机动车之间的相互影响,引起交叉口交通秩序的混乱。因此合理组织交叉口的各种左转交通流的合理运行空间、通行权及其通行规则,使交叉口内各左转交通流安全有序地运行使交叉口的时间和空间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本论文应用交通工程、交通设计、等多门学科的理论,通过对基础知识分析、现场实际调查研究、调查数据处理计算和VISSIM软件仿真,研究不同交通流的交通特性和左转方式,并对机动车在不同的左转流量下进行仿真评价,最后提出新的左转组织方案。主要研究内容:本文对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叁种不同交通流交通特性和交通特点分别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对目前我国较普遍的混合交通流特点进行比较;接着对叁种交通流的不同左转组织方式进行介绍,适用交叉口环境进行梳理,各交通流左转组织方式的优缺点进行分析;机动车流的不同左转方式的适用条件研究,首先制定实地调查方案,在交叉口现场调查数据,其次在饱和通行能力下对不同饱和度流量和不同左转流量对叁种左转方式进行VISSIM仿真评价,得出叁种左转方式的适用条件;最后介绍新逆向左转组织方案的设计,首先对传统两相位和四相位优缺点进行比较,本着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充分考虑行人的等到时间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逆向左转组织设计方案,并通过典型交叉口的实际调查,对典型交叉口的现状常规左转设计方案和新的设计方案运用VISSIM仿真软件进行仿真评价。(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6-06-01)

林培群,顾玉牧,卓福庆,冉斌,徐建闽[3](2015)在《交叉口左转交通流两种组织方式的延误计算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给交叉口交通组织设计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了直接左转和右转-前行-掉头两种左转交通流组织方式下的交叉口整体延误特性.在韦伯斯特延误模型、可插入缝隙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数学推导,建立两种交通流组织方式下的车辆平均延误模型,以及左转交通组织方式的判别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以交叉口整体延误为优化目标,当左转流量小于某个阈值时,右转-前行-掉头方案较优;反之则直接左转方案更为合理;判别阈值与左转和对向车流流量的相对关系有关.文中还选取典型十字交叉口为分析对象,进行延误参数的理论计算,同时通过VISSIM仿真获取仿真延误参数.结果表明,理论计算与仿真结果基本一致,所提出的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可靠性.(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12期)

叶兰杭[4](2015)在《交叉口间含左转公交线路停靠站交通流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公交站作为城市公交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给出行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对道路交通系统带来了负面影响。不断进出站的公交车与道路交通流产生交织,特别是当距离交叉口较近的公交停靠站包含需要在下游交叉口左转的公交线路时,左转公交在出站后必须在一段较短的距离内多次变换车道以换道至左转车道,与直行和右转的车流造成冲突。在道路交通量高峰期间,左转公交车对下游交叉口进口道附近交通流造成极大干扰,引发交通拥堵成为道路交通瓶颈,甚至诱发交通事故。已有的文献局限于研究公交站位置的影响,缺乏对公交停靠站内具体公交线路影响进行系统研究。考虑到相关研究在左转公交线路影响方面的缺失,本文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工作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含公交站相邻交叉口间道路交通系统分析。首先详细说明了研究对象系统要素组成及其影响因素,然后分别从公交车自上游交叉口到达停靠站前,公交车进站,公交车出站,到达下游交叉口前四个阶段,对公交车与道路交通流的交互作用作了细致的分析。(2)相邻信号交叉口间公交停靠站元胞自动机模型建立。在STNS模型的基础上,根据城市道路实际的交通运行规则,结合信号交叉口交通流特性,对其换道规则、公交停靠规则、入口规则等进行了相应的改进与优化,建立了更加符合城市道路实际运行规则的元胞自动机模型,为研究包含左转公交线路的停靠站对交通流产生的影响提供了研究工具。(3)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对公交停靠站包含不同比例的左转公交线路,设置在路段不同位置时对道路通行能力,安全影响系数和延误叁方面进行了仿真研究。在工程实践中为道路规划设计特别是公交站设置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手段。(4)信号交叉口参数影响仿真实验结果分析。进一步研究了相邻交叉口信号周期时长以及相位差对道路通行能力,安全影响系数和延误等方面的影响,为具体交通管理控制的优化提供实验手段和决策支持。(本文来源于《河北工业大学》期刊2015-10-01)

尉明丽[5](2015)在《无左转专用相位交叉口左转交通流冲突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信号控制作为解决交叉口交通冲突的主要手段,从时空上实现了对冲突的交通流的分离。但在我国城市道路交叉口中,由于受基础条件的限制出现无左转专用相位的现象是常见的。在无左转专用相位的左转机动车、直行机动车、行人等共用一个相位,导致左转机动车成为交通事故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尤其在近高峰时段形成较大的通行压力,通行能力不能满足需求时,左转机动车引起的冲突可能会影响到整个交叉口的效率。按照交通规则:左转车辆应当让行直行车辆,人行横道处左转车辆当让行行人。但是在实际运行状况中,不同方向的交通流迫于通过需求,让行规则强制性效果并不明显,左转机动车抢行直行机动车的通行权,在人行横道处加速通过等,此类不按规则让行的中国式冲突的常见性、复杂性、危险性对交叉口的安全和效率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甚至会蔓延到整个路网系统。在总结研究成果基础上,本文以真实再现交通个体的运行过程为目的展开研究,通过视频采集时空数据对交通数据信息进行挖掘。采用统计分析、曲线拟合等方法得到交通个体各参数时空变化及交通流运行时空演化共性规律。主要完成工作与结论概述如下:(1)无左转专用相位的基础条件分析及冲突干扰机理通过研究基础条件得到研究现象发生的条件及常发性,并对现有的研究成果归类和评价,确定本文以反映真实运行过程为研究的核心思想,并对数据需求、采集、处理过程做详尽规划。(2)直行-左机动车冲突特性分析基于无左转专用相位交叉口基础条件分析,将直行机动车、左转机动车的时空数据进行处理。对轨迹数据进行学习,得到两者相互穿越过程中的叁类运动模式。在此基础上对叁类典型行为的车辆通过数、车头时距、速度等参数变化进行分析,得到交通流的真实时空运行特性。(3)左转机动车-行人冲突特性分析从弱势群体的行人角度出发,得到行人在人行横道处受到左转机动车不同干扰程度下的共性运动模式。在此基础上分析绿灯时间与左转机动车共同影响下行人的过街行为,并对行人的过街延误进行分析,得到左转机动车对行人阻滞及刺激的作用特性。(4)适应无左转专用相位交叉口的优化策略根据无左转专用相位交叉口真实运行状况形成的特性,从安全与效率的角度出发,提出适应无左转专用相位交叉口的优化策略,力求将此类交叉口因左转冲突引起的危险降到最低。本文对无左转专用相位交叉口的直行-左转机动车、左转机动车-行人的真实运行状况进行了深入剖析。但研究受到数据和精力的限制存在一定局限性,故在论文的最后提出展望,并制定下一步研究计划。(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5-06-01)

马国胜,马万经[6](2012)在《两相位交叉口左转交通流冲突延误改进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改善两相位交叉口左转车流与直行车流冲突延误模型的适应性,解决现有冲突延误模型多以负指数分布为主描述车头时距分布与信号控制交叉口的实际运行状态不一致问题,用M3车头时距分布对冲突延误模型进行研究.首先采用M3分布来描述交叉口车头时距分布,并考虑左转车排队延误以及1个周期内绿初直行车排队数对冲突延误的影响,建立两相位交叉口冲突延误改进模型.结果表明:改进后的冲突延误模型计算得到的左转车在冲突点处的延误与实际比较吻合,从而模型的有效性得到验证.模型既完善了现有冲突延误的计算理论,又可以为信号配时进一步优化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10期)

罗荣锋[7](2010)在《城市道路信号交叉口左转交通流的组织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城市道路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交通公害日益严重,而尤以交叉口为甚。在交叉口中最为重要的是左转交通流的组织与管理,原因在于左转车流产生的冲突点最多。因而,左转车流的组织正确与否是改善交叉口交通秩序的关键,也是平面交叉口交通流组织与管理的难点。论文针对目前交叉口左转交通流组织管理的交通现状,具体应用了概率论、交通工程学、数学等学科的知识,通过理论总结和实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城市道路平面信号交叉口左转车流的交通运行特性,较为详细地提出了左转交通流处理的各种思路与方法。阐述了交叉口复杂度的理论来证明禁止左转的必要性,提出禁止左转可通过交通量的疏导来处理平面产叉口的左转冲突,具体方法有:远引交叉,利用街道先右转后实现左转,立交平做和设置环岛;针对目前我国对特定平面交叉口都采用禁止左转不太现实,提出了设置左转专用车道的理论依据、措施、左转专用车道的数量、设置方式和长度的确定方法,从而在道路空间资源上优化了整个交叉口;讨论了保护式左转相位的设置依据和基于保护式左转相位的相位类型;提出了左弯待转区的几何上和信号配时上的设置的约束条件,提高了交叉口的交通运行的效率与安全。最后,本文以西安市高新十字平面交叉口为例,运用上述方法对其进行了交通组织,证明本文所述左转交通流组织方法的合理性与可行性。本文的研究为城市道路平面信号交叉口的左转交通流的组织和管理有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0-04-26)

吴君,谭惠丽,孔令江,刘慕仁[8](2010)在《增设左转绿灯的交叉路口混合交通流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周期性边界条件下的十字交叉路口元胞自动机混合交通流模型,增设左转绿灯,而且规定转弯车的最大数量,研究配时问题、主道初始密度以及混合比例系数对交通流的影响。结果发现,配时问题对交通流的影响较大,合理配置红绿灯时间可以改善交通,增设左转绿灯可以达到缓解拥堵,提高道路利用率。(本文来源于《广西科学》期刊2010年01期)

李丽丽[9](2009)在《信号交叉口左转交通流组织中的临界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学位论文依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完成。主要研究了信号交叉口左转交通流组织中的临界问题。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介绍了研究背景、目的、意义、现状及内容。第二章通过分析信号交叉口左转车流的特性,提出了左转交通流组织的理念与原则,并提出了不同的左转交通流组织方法以及适用条件。第叁章通过可插车间隙理论、排队论方法建立了两相位交叉口左转车流与直行车流在冲突点处的延误模型,并得到了验证,然后推导不同交通状态下的左转保护相位、保护/许可相位、许可/保护相位的延误模型,以交叉口平均延误最小为约束条件,得出了设置左转车道、左转相位、左转相序的流量临界条件,为左转相位的设置提供了理论依据。第四章根据累计曲线与交通波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左弯待转区的左转排队长度模型,分析了各参数对排队长度的影响,最后得出了设置左弯待转区的几何、流量以及信号配时临界条件,并对其运行效果进行分析。第五章在信号交叉口渠化段布设了检测器,用以确定可变车道的属性,并提出了不同的可变车道控制方法下的设置临界条件以及预信号的设置方法,最后采用VISSIM软件对提出的控制方法进行模拟验证。第六章对论文所取得的进展和创新成果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进一步需要探讨的问题。(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9-05-01)

冯军红,贺尔铭,张文刚[10](2009)在《两相位信号交叉口左转交通流延误模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左转车是信号控制交叉口产生冲突点最多的车辆,因此对左转交通流的延误分析是研究交叉口延误的基础。文中在研究改进的HCM延误模型基础上,考虑了左转车流驶离交叉口时非机动车驶入机动车道从而造成左转车流的跟驰延误,结合我国交叉口左转交通流的特性,建立了一个两相位信号交叉口左转交通流延误模型,并通过实例说明了此模型的有效性和适用性。(本文来源于《交通信息与安全》期刊2009年01期)

左转交通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交叉口是城市道路中重要的节点,不同流向的交通流在此变换方向而引起的各种交叉、交织、分流、合流行为使交叉口的交通特性比较复杂。在左转、直行、右转叁种不同流向交通流中左转弯车流减小了平交口的通行能力和通行效率,如机动车、行人、非机动车之间的相互影响,引起交叉口交通秩序的混乱。因此合理组织交叉口的各种左转交通流的合理运行空间、通行权及其通行规则,使交叉口内各左转交通流安全有序地运行使交叉口的时间和空间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本论文应用交通工程、交通设计、等多门学科的理论,通过对基础知识分析、现场实际调查研究、调查数据处理计算和VISSIM软件仿真,研究不同交通流的交通特性和左转方式,并对机动车在不同的左转流量下进行仿真评价,最后提出新的左转组织方案。主要研究内容:本文对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叁种不同交通流交通特性和交通特点分别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对目前我国较普遍的混合交通流特点进行比较;接着对叁种交通流的不同左转组织方式进行介绍,适用交叉口环境进行梳理,各交通流左转组织方式的优缺点进行分析;机动车流的不同左转方式的适用条件研究,首先制定实地调查方案,在交叉口现场调查数据,其次在饱和通行能力下对不同饱和度流量和不同左转流量对叁种左转方式进行VISSIM仿真评价,得出叁种左转方式的适用条件;最后介绍新逆向左转组织方案的设计,首先对传统两相位和四相位优缺点进行比较,本着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充分考虑行人的等到时间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逆向左转组织设计方案,并通过典型交叉口的实际调查,对典型交叉口的现状常规左转设计方案和新的设计方案运用VISSIM仿真软件进行仿真评价。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左转交通流论文参考文献

[1].王宇轩.交叉口左转交通流两种组织方式延误分析[J].青海交通科技.2017

[2].杨同祥.平面交叉口左转交通流交通组织方法适应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

[3].林培群,顾玉牧,卓福庆,冉斌,徐建闽.交叉口左转交通流两种组织方式的延误计算模型[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4].叶兰杭.交叉口间含左转公交线路停靠站交通流影响分析[D].河北工业大学.2015

[5].尉明丽.无左转专用相位交叉口左转交通流冲突特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5

[6].马国胜,马万经.两相位交叉口左转交通流冲突延误改进模型[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2

[7].罗荣锋.城市道路信号交叉口左转交通流的组织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10

[8].吴君,谭惠丽,孔令江,刘慕仁.增设左转绿灯的交叉路口混合交通流模型研究[J].广西科学.2010

[9].李丽丽.信号交叉口左转交通流组织中的临界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9

[10].冯军红,贺尔铭,张文刚.两相位信号交叉口左转交通流延误模型的研究[J].交通信息与安全.2009

标签:;  ;  ;  ;  

左转交通流论文-王宇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