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预冷论文-刘倩,王洋洲,马晓秋,孙浩,许晓勇

火箭预冷论文-刘倩,王洋洲,马晓秋,孙浩,许晓勇

导读:本文包含了火箭预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吸气,火箭燃烧室,流场,性能,仿真分析

火箭预冷论文文献综述

刘倩,王洋洲,马晓秋,孙浩,许晓勇[1](2018)在《复合预冷发动机吸气/火箭燃烧室流场及性能仿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保证火箭发动机在低空飞行阶段具备高度补偿特性,设计了可用于吸气/火箭双模态组合动力装置的双同轴燃烧室。利用CFD仿真技术得到了不同飞行高度下双模燃烧室内部流场特性和燃烧室性能。结果表明:在吸气模态阶段,燃气仅在靠近壁面的环形区域内膨胀产生推力,具有明显的低空高度补偿特性;比冲最高达到3929.4s;且随着飞行高度增加,飞行Ma数逐渐增加,比冲逐渐降低。在火箭模态阶段,计算比冲到达442.98s。所做研究为新型组合动力的研制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航天第叁专业信息网第叁十九届技术交流会暨第叁届空天动力联合会议论文集——S01液体推进技术》期刊2018-08-22)

李锦江,姜冬玲[2](2017)在《某型氢氧火箭发动机射前预冷改进方案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简化射前操作流程,提高火箭发射可靠性,开展了针对某燃气发生器循环氢氧火箭发动机的射前预冷方案改进研究。研究使用了两台真实发动机,在向下倾斜45°的试验台上进行了8次真实介质下的预冷试验,其中6次进行了模拟任务剖面的预冷和点火试验。试验表明,某型氢氧火箭发动机射前预冷由增压预冷改进为大流量自流预冷的方案是可行的,改进后预冷时间能够满足发射流程的要求,可以最大程度上避免液氧供应管路发生"间歇泉"不稳定现象。通过模拟任务剖面进行预冷试验,表明发动机点火前氢、氧系统均能达到预冷好条件,但氧涡轮端轴承后温度比改进前偏高。6次点火试验表明,改进后的射前预冷方案未对发动机点火、起动过程造成明显影响。(本文来源于《低温工程》期刊2017年04期)

黄兵,陈士强,李东,魏一,黄辉[3](2016)在《低温运载火箭液氢自流预冷系统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深入分析液氢/液氧发动机预冷特性,建立了一种基于AMESim的液氢自流预冷计算模型,开展了针对特定试验系统的仿真验证工作,获得了与试验数据较为一致的仿真结果,准确预示了预冷过程中预冷时间、预冷质量流量等关键参数,为低温运载火箭预冷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本文来源于《载人航天》期刊2016年03期)

陈士强,范瑞祥,管洪仁,黄兵,黄辉[4](2015)在《基于AMESim的液体运载火箭低温动力系统自然循环预冷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新一代液体运载火箭低温动力系统普遍采用循环预冷技术,从而有效地实现节省推进剂预冷消耗量、简化火箭射前程序、增加预冷安全系数等功能。讨论循环预冷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建立基于AMESim的自然循环预冷仿真模型,对液体运载火箭低温动力系统自然循环预冷过程进行了研究,获得与文献试验数据较为一致的结论。(本文来源于《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期刊2015年05期)

李敬,赵巍,赵伟,徐建中[5](2015)在《换热器预冷的空气涡轮火箭性能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准确地分析以不同燃料为冷质的换热器预冷空气涡轮火箭发动机的性能,本文建立了可考虑工质组分化学平衡与工质热物性随温度和压力变化的热力循环模型。利用该模型分析了以LH2、LCH4和煤油为燃料的发动机循环性能,研究了预热温度、燃气发生器和主燃室出口温度对循环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换热器预冷能够降低压气机进口温度,减小相同增压比下的压缩功,提高燃料温度,减小推进剂流量,从而减小燃空比,增加比冲;燃料预热温度的提高可减小燃气发生器氧燃比,进而减小燃空比、增大比冲;较低的燃气发生器和主燃烧室出口温度可降低燃空比,提高比冲,但会造成单位推力的下降。同时,研究结果还表明,与LCH4和煤油相比,LH2的比热容与热值的比值最大,采用LH2预冷的发动机的飞行速度和比冲的增幅也最大,说明比热容与热值的比值越大,相应的预冷效果越好,即可依据燃料比热容与热值的比值定性衡量发动机的预冷效果。(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郭婷,苏杭,赵耀中[6](2014)在《预冷吸气式火箭发动机用换热器研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英国REL公司正在研制的"云霄塔"飞行器采用预冷吸气式火箭发动机(SABRE)作为动力。该类型发动机具有独特的热力学循环方式。其发动机循环中包含3种换热器,分别是空气预冷器、氢-氦换热器HX4、预燃室排气换热器HX3。其中,空气预冷器采用逆流换热方式,由上千根直径1.0mm、壁厚30μm的铟合金制造,最大承压60MPa;氢-氦换热器HX4为紧凑型板式换热器,由镍钛合金制造,换热通道宽度为20μm~50μm,通道和基底之间的厚度为10μm;预燃室排气换热器HX3为横流式换热器,采用直径2mm、壁厚0.35mm的烧结碳化硅管簇制造,最大承压70MPa。REL公司的相关研究表明,采用新材料、特种加工技术是吸气式火箭发动机研制成功的基础和保障。(本文来源于《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期刊2014年18期)

陈士强,范瑞祥,黄兵,黄辉[7](2014)在《液体运载火箭低温动力系统注气式循环预冷过程的AMESim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讨论了液体运载火箭低温动力系统起动前预冷的必要性和循环预冷方案的优缺点,分析了注气式循环预冷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建立并根据试验数据验证了基于AMESim的注气式循环预冷仿真模型。对不同工况液体运载火箭低温动力系统注气式循环预冷过程进行研究,部分工况获得了与文献试验数据较为一致的规律,并对注气式循环预冷过程伴随的增压下注入气体对贮箱气枕的影响、变过载对系统循环特性的影响和注入气体在贮箱与管路内行为特性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讨论。(本文来源于《载人航天》期刊2014年05期)

郭海波,肖洪,南向谊,逯婉若[8](2013)在《复合预冷吸气式火箭发动机热力循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热力学第一定律分析法分析了复合预冷吸气式火箭发动机(SABRE)的基本热力过程,得出了吸气模式和火箭模式下的理想循环功和热效率表达式,确定了影响发动机理想热力循环性能的特征参数。结果表明:吸气模式下SABRE核心机采用布雷顿循环,压气机的增压比和循环增温比是影响理想热力循环性能的关键参数;火箭模式下SABRE采用火箭发动机循环,喷管降压比和出口排气速度是影响理想热力循环性能的关键参数。氦气仅仅在发动机内通过换热器换热实现能量在各循环子系统之间的输运,而其本身并无变化,不对发动机的理想循环功和热效率产生影响。(本文来源于《火箭推进》期刊2013年03期)

郭宁,匡波,张中伟,黄辉,田玉蓉[9](2013)在《低温推进剂火箭发动机循环预冷系统喷泉非稳现象的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低温推进剂(液氧)火箭发动机循环预冷系统中喷泉非稳现象的过程与机理;计算分析了不同影响因素下的喷泉现象及行为规律;同时,参照针对竖直立管的喷泉失稳边界Murphy曲线,对比探讨了输送管几何与保温参数影响下的自然循环预冷回路的喷泉稳定性边界;进一步地,针对特定循环预冷回路,数值分析并验证了消除喷泉效应的有效措施。(本文来源于《低温工程》期刊2013年02期)

廖日东,赵哲,何昆,孙德林,朱景文[10](2013)在《火箭发动机氢循环预冷阀旁通悬臂结构随机振动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随机振动响应分析的基本原理,建立了氢循环预冷阀及悬臂结构的有限元模型,并采用静力学计算的方法对有限元模型进行了收敛性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悬臂结构进行了随机振动响应分析,得到了悬臂部位Von Mises应力均方根值的分布及最大应力点均方根应力的功率谱密度函数结果。结果表明,在给定随机振动条件下,该阀体旁通悬臂梁结构是安全的。经实验验证,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本文来源于《强度与环境》期刊2013年02期)

火箭预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简化射前操作流程,提高火箭发射可靠性,开展了针对某燃气发生器循环氢氧火箭发动机的射前预冷方案改进研究。研究使用了两台真实发动机,在向下倾斜45°的试验台上进行了8次真实介质下的预冷试验,其中6次进行了模拟任务剖面的预冷和点火试验。试验表明,某型氢氧火箭发动机射前预冷由增压预冷改进为大流量自流预冷的方案是可行的,改进后预冷时间能够满足发射流程的要求,可以最大程度上避免液氧供应管路发生"间歇泉"不稳定现象。通过模拟任务剖面进行预冷试验,表明发动机点火前氢、氧系统均能达到预冷好条件,但氧涡轮端轴承后温度比改进前偏高。6次点火试验表明,改进后的射前预冷方案未对发动机点火、起动过程造成明显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火箭预冷论文参考文献

[1].刘倩,王洋洲,马晓秋,孙浩,许晓勇.复合预冷发动机吸气/火箭燃烧室流场及性能仿真分析[C].中国航天第叁专业信息网第叁十九届技术交流会暨第叁届空天动力联合会议论文集——S01液体推进技术.2018

[2].李锦江,姜冬玲.某型氢氧火箭发动机射前预冷改进方案试验研究[J].低温工程.2017

[3].黄兵,陈士强,李东,魏一,黄辉.低温运载火箭液氢自流预冷系统特性研究[J].载人航天.2016

[4].陈士强,范瑞祥,管洪仁,黄兵,黄辉.基于AMESim的液体运载火箭低温动力系统自然循环预冷过程研究[J].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2015

[5].李敬,赵巍,赵伟,徐建中.换热器预冷的空气涡轮火箭性能分析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5

[6].郭婷,苏杭,赵耀中.预冷吸气式火箭发动机用换热器研制进展[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14

[7].陈士强,范瑞祥,黄兵,黄辉.液体运载火箭低温动力系统注气式循环预冷过程的AMESim仿真研究[J].载人航天.2014

[8].郭海波,肖洪,南向谊,逯婉若.复合预冷吸气式火箭发动机热力循环分析[J].火箭推进.2013

[9].郭宁,匡波,张中伟,黄辉,田玉蓉.低温推进剂火箭发动机循环预冷系统喷泉非稳现象的数值研究[J].低温工程.2013

[10].廖日东,赵哲,何昆,孙德林,朱景文.火箭发动机氢循环预冷阀旁通悬臂结构随机振动响应分析[J].强度与环境.2013

标签:;  ;  ;  ;  ;  

火箭预冷论文-刘倩,王洋洲,马晓秋,孙浩,许晓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