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地利用分类与评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土地利用,评价,长汀县,集约,链式,生态,土地。
土地利用分类与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成文连[1](2019)在《生态影响评价中“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生态影响评价的重要内容,但其中土地利用分类系统的选择比较模糊。本文列举了我国主要的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比较分析了目前使用比较广泛的两个分类系统,即"LUCC分类系统"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中的分类系统,给出了生态影响评价中宜采用"LUCC分类系统"的建议,主要有叁点理由,分别是:(1)LUCC分类系统更适合进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2)LUCC分类系统更简单实用;(3)LUCC分类系统更符合我国环境管理的要求。(本文来源于《环境与发展》期刊2019年09期)
徐志涛[2](2019)在《基于耦合面向对象与像元分类的中宁县土地利用监测与生态服务价值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中宁县为研究区,针对黄土高原区域气候与地形特征,利用Landsat 8 OLI影像探寻一种快速的、精度较高土地利用信息提取方法,并基于该方法提取研究区土地利用信息,在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趋势与驱动力的基础上,分析研究区生态服务价值的变化。本文具体研究方法和结论如下:(1)以多个时相的Landsat OLI影像和GDEMV2 30M分辨率数字高程数据(DEM)为数据源,耦合基于像元与面向对象分类方法,将决策树分类方法和随机森林分类方法(Random Forest)结合起来,提出适用于干旱复杂地形的土地利用信息提取方法,并用于中宁县土地利用分类,获得1990-2015多个时间段的土地利用数据。结果表明:与单纯基于像元分类和基于对象分类结果相比,本研究耦合方法总体分类精度得到大幅提高,组合方法能获得更高的分类精度。研究区总体分类精度为74%,Kappa系数为0.69。(2)以土地利用变化为切入点,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主导程度分析、迭合度分析等方法研究1990—2015年中宁县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总体利用程度不断增加,土地利用变化剧烈;整体土地变化趋势是未利用地、低覆盖度草地面积呈现减少趋势,耕地、压砂地、中覆盖度草地、建设用地、林地面积呈现增加趋势,主要土地利用转换类型是未利用地转化为低覆盖度草地、耕地,低覆盖度草地转化为耕地、压砂地、中覆盖度草地;经济因素和生态政策是导致研究区土地总体利用程度不断增加、土地覆被变化剧烈的原因。(3)基于中宁县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在合理修正生态服务价值当量因子的基础上,分析中宁县各个时期各项生态服务价值及其变化趋势和主导因素。结果表明近30年间中宁县地区生态服务总价值有所提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它主要受到林地和耕地面积变化的积极影响。(本文来源于《东华理工大学》期刊2019-06-14)
王亚飞,邵俊,郭丽霞,郭恩泽[3](2018)在《基于产业分类视角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以N市工业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N市工业区土地利用状况数据为基础,选取相应的评价指标构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并建立评价模型,对工业区不同行业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进行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该市工业区内多数行业土地利用集约度水平较低,高新技术产业土地利用集约程度高于传统产业,各行业之间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相差较小。文章根据评价结果,并结合当地工业用地实际情况从产业升级、用地环境、土地配置叁方面提出建议与措施。(本文来源于《住宅与房地产》期刊2018年27期)
张康靖[4](2018)在《基于土地利用分类和InVEST模型长汀县水源供给和土壤保持功能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十世纪中叶以来,伴随着人类大肆掠取自然资源的行为,过度的开发使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生态环境已经受到了不可逆的破坏,这一行为也加速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退化。通过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定量评价我们不仅可以直观认识研究区域的生态恢复近况,还能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决策。本文以福建省典型亚热带土壤侵蚀区龙岩市长汀县作为研究样地,结合1989、1995、2000、2006、2010和2016年卫星影像和基础数据,定量分析该区自1989年生态治理每5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并利用In VEST(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模型对水源供给和土壤保持两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模块进行定量评估。同时对结果进行服务区等级强弱划分并进一步迭加得出综合分区。研究的主要结果有:1989-2016年,长汀地区的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格局发生了加大的改变。林地面积增加了 14.69%,由2286km2增加至2622km2。建设用地面积增加66.74%,耕地面积减少了 15.05%,园地面积减少了 51.34%,水域面积减少了 17.96%,裸地面积锐减94.51%,由64km2锐减至3km2。其他用地锐减了86.81%,由268km2锐减至35km2。裸地的面积已经基本上消除殆尽,其他未利用地也充分得到了利用。从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转移矩阵来看,林地面积持续增长,主要依靠除水域和建设用地外其余地类的直接转变和间接转变,在所有地类中,除去林地,其余地类的转化幅度都大于50%,另外耕地、其他用地和建设用地之间相互利用转化程度高。1989-2016年叁期水源供给数值在单位象元分别为1067mm、1559mm和2257mm。长汀县水源供给功能较强的地区主要分布在盆地四周地势较高的地区,水源供给功能较差的地区主要以中部河田盆地为主。总体来看,林地水源供给服务总量.最大,裸地单位面积水源供给服务能力最强,其他用地、建设用地和水域的水源供给服务能力较小。1989-2016年叁期土壤保持数值在单位象元分别为19068t、23440t和33284t。土壤保持量大的地区对应林地地区,主要分布在河田盆地周边的西部、东部和南部地势较高的地区,土壤保持量较小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长汀县中心区域的河田盆地。总体上林地的土壤保持功能最强,水域和建设用地的土壤保持能力最差。1989年,长汀县大部分地区水源供给功能分区等级均为0级,水源供给服务功能较弱。2000年,整个长汀县的水源供给功能分区等级达到1级一般水平。2016年除少量城镇其余地区均达到2级服务功能等级。1989年,整个长汀县的土壤保持功能分区等级以1级居多普遍较弱,2000年,长汀县周边地区服务功能等级达到1级或2级。2016年长汀县的土壤保持功能分区等级均达到2级。长汀县服务功能的叁期综合分区图对比差异较大。1989年,整个长汀县的综合服务功能等级较弱,除城镇外其余长汀县地区综合服务功能等级多以1和2居多。2000年,大部分地区的综合服务功能等级均保持在2以上,综合服务功能有了极大的改善。到2016年整体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大部分地区的服务功能等级以及达到最高级4级,综合服务功能等级较高。(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8-03-26)
刘超,许月卿,刘焱序,孙丕苓,黄安[5](2018)在《基于系统论的土地利用多功能分类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系统论中要素–结构–功能原理,对土地利用系统多功能进行系统识别和分类,建立土地利用多功能分类体系;从经济–社会–生态维度构建多尺度、多层次的土地利用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指标数据的获取和空间化方法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多功能具有多层次性和区域性,应针对不同的区域背景和研究尺度建立相应的分类与评价指标体系。将土地利用功能与土地利用结构相联系,并将评价尺度延伸至地块这一微观尺度,拓展和丰富了土地利用多功能研究的范围与内容,为土地利用多功能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本文来源于《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谢红杰[6](2017)在《基于混合分类法的土地利用分类与安全等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资源是人们赖以生存和生产的重要资源,对于人们的生活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随着地球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人类研究能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生态环境尤其是土地资源的研究,产生了越来越高的关注和重视。各国学者都在着力于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研究,力求实现对土地利用情况进行明确的分类,了解不同土地的安全等级。文章就围绕基于混合分类法的土地利用分类与安全等级评价展开研究。(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与应用》期刊2017年24期)
陈明,周伟,袁涛[7](2015)在《“GF-1”影像质量评价及矿区土地利用分类潜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客观评价GF-1影像的质量及其在矿区土地利用分类的应用潜力,选择黄土高原区平朔矿区为研究对象,以同季相的SPOT 6影像作对比分析。在工程质量上,从灰度信息、纹理特征两个方面选取评价指标对其进行研究,统计结果表明:GF-1影像所含信息层次复杂,地物类型表达丰富;纹理特征明显,能用于复杂地类的提取。在应用角度上,构建基于像元的最大似然法和基于面向对象的最邻近两种分类器分别对研究区进行土地类型提取,对比分类结果表明,GF-1影像整体分类效果略次于SPOT 6影像,但GF-1影像仍能够满足用户快速获取矿区土地状况和其周边环境信息的应用要求,具有监测矿区土地变化和分析复垦植被生长状况等方面的潜力,可以为矿山土地生态复垦的整体规划设计和技术实施等提供基础数据。(本文来源于《测绘科学技术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刘海梅[8](2015)在《分类进行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探索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现有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通过对不同发展阶段开发区土地利用特点及管理重点的分析,建议在现有分类基础上,对工业主导型开发区按照发展阶段分类进行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并给出了相应的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和权重区间调整建议,以期更好地实现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目的。(本文来源于《上海国土资源》期刊2015年03期)
周苏龙[9](2015)在《基于混合分类法的土地利用分类与安全等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气候全球变化、自然灾害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干扰等诱导因素,近几十年来,青海省叁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日益退化。这种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不仅严重影响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危及到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安全。叁江源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与保护对我国江河中下游广大地区的生存与发展起着重要的生态安全保障作用,不仅意义重大,而且刻不容缓。与传统的土地利用调查方法相比,在大面积、气候条件恶劣的高原湿地区域,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具有准确、经济、高效等优势。目前,卫星影像是提供大区域研究乃至全球问题的主要土地覆盖信息来来源,但是,研究区域面积大的情况下,处理中分辨率的遥感影像成本很大,由于缺乏准确的训练以及验证数据,往往导致分类精度不够高等一系列问题。本论文基于混合分类法,对研究区Landsat 8影像进行复合式分类,可以结合多种分类方法的优势,利用不同的分类器以期达到大区域研究区遥感影像的最优化分类方法,利用该方法论文通过解译得到了叁江源地区2010年和2013年的土地利用专题分类图。并基于土地利用信息图对叁江源地区进行地统计空间分析并针对叁江源的7个生态核心区的土地生态安全进行了等级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混合分类法结合了监督分类法和非监督分类法的优势和长处,既能满足对于不方便获取相关土地专题信息的地域的训练数据取样,又能保持分类精度达到较高的水准。其中,基于SVM的链式分类法能够有效利用Landsat系列卫星影像数据两两之间的重迭区域进行分类。对于链式分类所应用的遥感影像,横链精度可达93.93%至96.72%,竖链精度可达96.24%-97%;最终混合式分类结果可达91.75%。(2)对比分析叁江源地区2010年和2013年土地利用的分类格局,表明:土地利用格局呈现整体差异小,局部差异较大的特点,研究时段内无特别明显的整体变化,草地和林地等类型仍存在局部的退化和减少的现象,草地减少了8302.56Km2,林地减少了1279.27Km2;但是裸地的面积大幅度增加了9016.53Km2,耕地和城乡用地均有小幅度提升,耕地面积增加了约为339.59Km2,城乡用地面积为15.05Km2。值得注意的是,水源条件得到了改善,水域和冰川积雪面积分别增加了157.61 Km2和53.10Km2。斑块水平上,草地的斑块数目下降,裸地斑块数目上升,且整个叁江源地区的生态优势度水平一般,整体呈现异质性不高,但破碎化程度较高的现象。(3)基于以海拔,坡度和坡向的地形因子指标和以土壤可蚀度、酸碱度,水环境的土壤因子指标以及土地利用现状、植被覆盖等指标对7个生态核心区进行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结果将叁江源土地生态安全等级分为5级:(1)不敏感区;(2)轻度敏感区:(3)中度敏感区;(4)高度敏感区;(5)极敏感区。(本文来源于《中央民族大学》期刊2015-05-17)
党丽娟,徐勇,高雅[10](2014)在《土地利用功能分类及空间结构评价方法——以燕沟流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是新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科学划分生活、生产和生态"叁生"空间类型是优化国土空间格局的重要基础。通过对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功能归类,提出了包括生活、生产、生态以及生产—生态和生活—生态复合类型的5个一级类、20个二级类和61个叁级类的土地利用功能类型划分方案;构建了由五形偏离度指标和结构视图表达的五形向量空间结构评价方法,并在延安燕沟流域开展了实证应用。研究结果表明,1988—2010年期间燕沟流域的五形偏离度从0.583减少到了0.567,呈现出微弱的下降趋势;14个行政村的五形偏离度值保持在0.55~0.59,趋同性较强,集中程度普遍较高;从而揭示了五形向量空间结构评价方法可以从定量和结构图示两个方面有效刻画研究地域的土地利用功能结构变化及空间分异等特点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4年05期)
土地利用分类与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中宁县为研究区,针对黄土高原区域气候与地形特征,利用Landsat 8 OLI影像探寻一种快速的、精度较高土地利用信息提取方法,并基于该方法提取研究区土地利用信息,在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趋势与驱动力的基础上,分析研究区生态服务价值的变化。本文具体研究方法和结论如下:(1)以多个时相的Landsat OLI影像和GDEMV2 30M分辨率数字高程数据(DEM)为数据源,耦合基于像元与面向对象分类方法,将决策树分类方法和随机森林分类方法(Random Forest)结合起来,提出适用于干旱复杂地形的土地利用信息提取方法,并用于中宁县土地利用分类,获得1990-2015多个时间段的土地利用数据。结果表明:与单纯基于像元分类和基于对象分类结果相比,本研究耦合方法总体分类精度得到大幅提高,组合方法能获得更高的分类精度。研究区总体分类精度为74%,Kappa系数为0.69。(2)以土地利用变化为切入点,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主导程度分析、迭合度分析等方法研究1990—2015年中宁县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总体利用程度不断增加,土地利用变化剧烈;整体土地变化趋势是未利用地、低覆盖度草地面积呈现减少趋势,耕地、压砂地、中覆盖度草地、建设用地、林地面积呈现增加趋势,主要土地利用转换类型是未利用地转化为低覆盖度草地、耕地,低覆盖度草地转化为耕地、压砂地、中覆盖度草地;经济因素和生态政策是导致研究区土地总体利用程度不断增加、土地覆被变化剧烈的原因。(3)基于中宁县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在合理修正生态服务价值当量因子的基础上,分析中宁县各个时期各项生态服务价值及其变化趋势和主导因素。结果表明近30年间中宁县地区生态服务总价值有所提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它主要受到林地和耕地面积变化的积极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地利用分类与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1].成文连.生态影响评价中“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探讨[J].环境与发展.2019
[2].徐志涛.基于耦合面向对象与像元分类的中宁县土地利用监测与生态服务价值评价[D].东华理工大学.2019
[3].王亚飞,邵俊,郭丽霞,郭恩泽.基于产业分类视角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以N市工业区为例[J].住宅与房地产.2018
[4].张康靖.基于土地利用分类和InVEST模型长汀县水源供给和土壤保持功能评价[D].福建师范大学.2018
[5].刘超,许月卿,刘焱序,孙丕苓,黄安.基于系统论的土地利用多功能分类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6].谢红杰.基于混合分类法的土地利用分类与安全等级评价[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
[7].陈明,周伟,袁涛.“GF-1”影像质量评价及矿区土地利用分类潜力研究[J].测绘科学技术学报.2015
[8].刘海梅.分类进行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探索研究[J].上海国土资源.2015
[9].周苏龙.基于混合分类法的土地利用分类与安全等级评价[D].中央民族大学.2015
[10].党丽娟,徐勇,高雅.土地利用功能分类及空间结构评价方法——以燕沟流域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