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导酶论文_徐天旺

导读:本文包含了诱导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诱导,乳糖,细胞,抗体,糖苷酶,引物,白粉病。

诱导酶论文文献综述

徐天旺[1](2018)在《自组装短肽诱导酶活性聚集体的分离纯化及其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重组蛋白被表达出来。然而,在表达之后,这些重组蛋白需要进行纯化回收,以便后续的研究或应用。在工业和医疗领域重组蛋白的生产规模一般较大,但是下游纯化回收非常昂贵,可以占到总生产成本的约80%。因此,重组蛋白的快速且经济的纯化方法研究是当今生物技术领域的一大挑战。传统的重组蛋白纯化一般会涉及离子交换、凝胶过滤、亲和层析等步骤,制药行业甚至用到反相色谱。这些纯化步骤不仅昂贵、费时,同时产物得率非常低。近年来,有一类自组装短肽,如18A、R18A、ELK16和L6KD,根据其可诱导形成活性蛋白质聚集体的特性,将其应用于无柱重组蛋白纯化,从而可以快速、高效、经济地纯化得到重组蛋白。本研究将四个自组装肽分别添加到来源于嗜热厌氧菌SCUT27的β-木糖苷酶(β-xylosidase,ThXylC)和来自短小芽孢杆菌PS213的乙酰木聚糖酯酶(acetylxylan esterases,AXE)的C端。在E.coli BL21(DE3)中诱导表达。SDS-PAGE分析结果表明,AXE-18A、AXE-R18A、AXE-ELK16和AXE-L6KD自聚集率分别为79.3%、99.49%、93.54%和91.06%,酶活性回收率分别达到69.33%、87.69%、87.70和99.17%。而对于β-木糖苷酶,只有ELK16可成功诱导活性聚集体的形成,ThXylC-ELK16的自聚集率达到98.6%,其纯化回收率和终产物纯度分别为92.57%和95%。对各种形态的β-木糖苷酶和乙酰木聚糖酯酶的动力学研究发现,相较于常规表达酶,酶活性聚集体K_m都有不同程度增大,这可能是由于酶的聚集造成底物与酶催化活性中心接触造成空间位阻,从而降低了底物与酶的亲和力。酶的催化特性表征结果显示,ThXylC-ELK16相较于ThXylC最适反应温度提升约5~oC,且在65 ~oC半衰期为后者的6.2倍。此外,ThXylC-ELK16催化效率(K_(cat)/K_m)为32.19mM~(-1) s~(-1),是ThXylC的1.5倍。本研究还基于稳定性及催化效率优选AXE-L6KD与AXE-His进行固定化,催化7-氨基头孢烷酸(7-ACA)生产医药中间体D-7ACA。结果显示聚乙烯亚胺和戊二醛进行交联处理获得的AXE-L6KD-CLEAs在42个连续批次催化后保留约95%的初始活性,高于AXE-His-CLEAs的85%,说明其具备一定应用潜力。(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8-04-27)

张旦妮,赵学,张媚,朱旭伟,张璞瑜[2](2014)在《球孢白僵菌诱导酶发酵液对其毒力的增效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一步确认含蛋白酶、几丁质酶、脂肪酶和淀粉酶的诱导酶发酵液对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菌株毒力的影响,将高毒力菌株B5、Bxs与低毒力菌株B11、BZ分别制成1×107个/mL孢悬液(I型)、孢悬液+诱导酶发酵液(V∶V=1∶1;II型)、孢悬液+灭菌诱导酶发酵液(V∶V=1∶1;III型),用浸渍法分别测定I型、II型与III型3种液体对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幼虫的毒力。结果表明:分别含有蛋白酶、几丁质酶和脂肪酶的诱导酶发酵液Ⅱ型液体,其LT50值与Ⅲ型液体LT50间的差异均为极显着(P<0.01),而含淀粉酶的差异不显着。分别含有4种酶的诱导酶发酵液的Ⅲ型与Ⅰ型液体相比,LT50值之间也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可见:含蛋白酶、几丁质酶和脂肪酶的诱导酶发酵液对球孢白僵菌毒力具有极显着的增效作用;经过酶灭活的4种诱导酶发酵液增效作用也极显着。(本文来源于《农药学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刘琴,吴毅歆,薛原,毛自朝,黄莲英[3](2013)在《一种生物诱抗剂防治黄瓜白粉病效果及对诱导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明确生物诱抗剂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及抗性相关诱导酶的影响,通过盆栽接种实验测定防效和诱导酶活性测定,以感病品种‘新津研4号’为试材,通过实验室制作的一种生物诱抗剂(biological resistance inducer,BRI)为诱导剂,研究了诱导剂对白粉病的预防效果以及抗性诱导过程中一些抗病相关物质的变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施用诱抗剂浓度越高和次数越多,防病效果越好。喷施诱抗剂10、20、100μg/mL 24 h后,接种病菌72 h后,防病效果分别达59.91%、85.02%和89.43%;每隔24 h喷施100μg/mL 1次、2次、3次和4次,72 h后,防治效果分别达80.32%、98.23%、98.30%和100.00%。诱抗剂提高了黄瓜叶片中的POD、SOD、PAL和CAT等防御相关酶活性,至第5~7天仍然保持很高的水平,其中PAL活性至第9天仍达空白对照的4.37倍。(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3年36期)

车成业,牟莹莹,徐强,李娜,贾文妍[4](2012)在《原生质体诱导酶对体外培养的人角膜基质细胞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检测用以制备烟曲霉菌原生质体的诱导酶对体外培养的人角膜基质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将浓度为1g/dL蜗牛酶、1g/dL纤维素酶及0.1g/dL溶壁酶的复合诱导酶液与人角膜基质细胞共同培养15min,4h和8h,采用四氮唑盐代谢法(MTT法)检测不同作用时间的诱导酶对人角膜基质细胞的影响,台盼兰染色法检测诱导酶对人角膜基质细胞存活率的影响与其作用时间的关系。结果:共培养15min及4h后细胞形态未见明显变化,8h后细胞间隙略变小,偶见脱壁漂浮细胞,MTT实验显示诱导酶培养到8h时MTT值仍无明显下降,台盼兰染色显示8h内诱导酶对细胞存活率影响较小。结论:用以制备烟曲霉菌原生质体的诱导酶短时间内对体外培养的人角膜基质细胞活性影响较小,这一浓度的复合诱导酶用于动物模型及人细胞学实验较为安全。(本文来源于《国际眼科杂志》期刊2012年02期)

武欣,鲁蓓,张林西,王淑强,范婕[5](2011)在《炎症诱导酶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检测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COX-2)和诱导型氮氧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synthase,iNOS)在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rcinoma,CRC)中的表达,为研究炎症与CRC发生的关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和SP法免疫组化检测100例CRC及11例癌旁正常黏膜中COX-2和iNOS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免疫组化显示,COX-2在CRC中表达阳性率为76.00%,而正常黏膜中只有9.10%,差异有显着性(P<0.05)。COX-2表达阳性率在CRC淋巴结转移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分别为87.50%(42/48)、65.38%(34/5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FCM检测发现,高、中、低分化组平均FI值分别为2.47±1.41、2.70±1.08、3.01±1.26,各组COX-2的表达均高于正常黏膜组(1.00±0.28)(P<0.01);CRC淋巴结转移组(2.45±1.41)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1.61±1.27)(P<0.05)。CRC中iNOS表达阳性率(81.00%)高于正常黏膜(27.27%,P<0.05),有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率(91.67%)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71.15%,P<0.05)。COX-2与iNOS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在CRC中COX-2和iNOS表达异常增高,在CRC中COX-2和iNOS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可能在CRC的进展及转移中有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期刊2011年07期)

王章华[6](2009)在《抗体与诱导酶》一文中研究指出免疫学的研究认为,抗体是机体受到抗原刺激后所产生的,并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简单蛋白),无论是在人体正常的体液免疫中,还是异常的过敏反应以及自身免疫中,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可以说,抗体是特异性免疫系统的核心所在。(本文来源于《中学生物学》期刊2009年11期)

林刻智,楼迪栋[7](2009)在《错配引物诱导酶切技术检测GC多态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建立检测GC点突变rs7041的引物错配诱导酶切技术(mismatch primer-induced RFLP,MPIR)及应用价值。方法针对GC基因点突变(NCBI Reference SNP ID:rs7401),设计错配引物进行PCR扩增,引物错配碱基结合GC点突变诱导XhoI酶切,产生GC-rs7041片断长度多态性,并调查183例温州汉族无关群体GC-rs7401多态性。结果引物错配诱导酶切技术对GC-rs7041亚型的3种基因型分型明确。温州地区汉族人群GC-rs7041 T/G基因频率分别为0.787和0.213,基因型频率分别为T/T0.685、T/G 0.284和G/G 0.071,Ho(0.284)、He(0.337)、PIC(0.279)、DP(0.502)、PE(0.140),基因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结论成功建立引物错配诱导酶切技术检测GC-rs7041单核苷酸多态性,该位点多态性有实际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法医学杂志》期刊2009年05期)

胡四新,高小成[8](2009)在《有诱导物为何没有诱导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生物选修教材(全一册)在介绍微生物代谢调节时有这样一段描述:"在用葡萄糖和乳糖作碳源的培养基上培养大肠杆菌,开始时,(本文来源于《中学生物教学》期刊2009年Z1期)

赵改荣[9](2008)在《诱导酶合成的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微生物细胞内的酶可以分为组成酶和诱导酶两类。组成酶是微生物细胞内一直存在的酶,它的合成只受遗传物质的控制;诱导酶是在环境中有诱导物(通常是酶的底物)存在的情况下,由诱导物诱导才能合成的酶。例如,大肠杆菌中分解乳糖的半乳糖苷酶就属于诱导酶;催化淀粉水解为糊精、麦芽糖等的α-淀粉酶也是一种诱导酶,多种微生物都能产生这种酶。如果将能合成α-淀粉酶的菌种培养在不含淀粉的葡萄糖溶液中,它就直接利用葡萄糖而不产生α-淀粉酶;如果将它培养在含淀粉的培养基中,它就会产生活性很高的α-淀粉酶。诱导酶的合成除取(本文来源于《中学生物教学》期刊2008年05期)

张卓鹏[10](2007)在《组成酶、诱导酶及相关试题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较详细地介绍了微生物细胞内的组成酶和诱导酶,并通过相关试题分析进一步阐述了这两类酶的生物学特性,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这两类酶的区别。(本文来源于《生物学教学》期刊2007年12期)

诱导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进一步确认含蛋白酶、几丁质酶、脂肪酶和淀粉酶的诱导酶发酵液对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菌株毒力的影响,将高毒力菌株B5、Bxs与低毒力菌株B11、BZ分别制成1×107个/mL孢悬液(I型)、孢悬液+诱导酶发酵液(V∶V=1∶1;II型)、孢悬液+灭菌诱导酶发酵液(V∶V=1∶1;III型),用浸渍法分别测定I型、II型与III型3种液体对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幼虫的毒力。结果表明:分别含有蛋白酶、几丁质酶和脂肪酶的诱导酶发酵液Ⅱ型液体,其LT50值与Ⅲ型液体LT50间的差异均为极显着(P<0.01),而含淀粉酶的差异不显着。分别含有4种酶的诱导酶发酵液的Ⅲ型与Ⅰ型液体相比,LT50值之间也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可见:含蛋白酶、几丁质酶和脂肪酶的诱导酶发酵液对球孢白僵菌毒力具有极显着的增效作用;经过酶灭活的4种诱导酶发酵液增效作用也极显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诱导酶论文参考文献

[1].徐天旺.自组装短肽诱导酶活性聚集体的分离纯化及其稳定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

[2].张旦妮,赵学,张媚,朱旭伟,张璞瑜.球孢白僵菌诱导酶发酵液对其毒力的增效作用[J].农药学学报.2014

[3].刘琴,吴毅歆,薛原,毛自朝,黄莲英.一种生物诱抗剂防治黄瓜白粉病效果及对诱导酶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3

[4].车成业,牟莹莹,徐强,李娜,贾文妍.原生质体诱导酶对体外培养的人角膜基质细胞活性的影响[J].国际眼科杂志.2012

[5].武欣,鲁蓓,张林西,王淑强,范婕.炎症诱导酶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1

[6].王章华.抗体与诱导酶[J].中学生物学.2009

[7].林刻智,楼迪栋.错配引物诱导酶切技术检测GC多态性[J].中国法医学杂志.2009

[8].胡四新,高小成.有诱导物为何没有诱导酶?[J].中学生物教学.2009

[9].赵改荣.诱导酶合成的机理[J].中学生物教学.2008

[10].张卓鹏.组成酶、诱导酶及相关试题分析[J].生物学教学.2007

论文知识图

卵泡的生长过程示意图的作用机制(引自:http://bioba...重组酵母发酵液脂肪酶水解活力(a)和...大肠杆菌中表达亚油酸异构酶的质粒图基因敲除的基本构建图表达载体pPIC9-hfbI转入酵母前的线性...

标签:;  ;  ;  ;  ;  ;  ;  

诱导酶论文_徐天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