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机整机振动论文_韩卓

导读:本文包含了内燃机整机振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内燃机,整机,模糊,神经网络,自适应,主动,样机。

内燃机整机振动论文文献综述

韩卓[1](2015)在《基于虚拟样机技术的内燃机整机振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内燃机作为广泛应用的基本动力,其特殊的结构形式注定要产生振动。随着内燃机向高速、大功率、高效率方向发展,振动问题更加突出,并直接关系到机器的使用寿命、工作效率、运营安全和环境污染。而对于内燃机的振动分析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确定其激励载荷。本文以内燃机整机振动虚拟样机仿真模型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内燃机整机虚拟样机仿真模型,采用有限元法对整机振动仿真模型进行分析,求得影响内燃机整机振动的活塞敲击力、主轴承力等整机振动激励力;分析了内燃机在不同轴承间隙、供油提前角、轴承表面粗糙度以及供油槽位置下整机振动响应情况,同时结合物理样机振动试验来分析整机振动的响应情况,同时对仿真结果进行验证。在求解内燃机整机振动时,采用有限元法建立虚拟样机仿真模型,采用该方法可以考虑内燃机在激励力下的弹性变形,这样可以保证仿真计算结果更接近于实际样机;分析过程中考虑四种不同的内燃机工作过程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影响因素对内燃机整机振动均产生影响,其中,供油提前角与轴承表面粗糙度对整机振动的影响较大。本文的研究表明,内燃机虚拟样机技术对整机振动分析有指导作用,研究结果如下:1.直列四冲程六缸内燃机在一个工作循环过程中,各轴心轨迹形状不完全相同,各主轴颈轴心轨迹形状按一定规律分布。2.在一个工作周期内,内燃机主轴承在不同时刻其油膜压力随着曲轴转角的变化而时刻发生变化的,其油膜压力大小与最大油膜压力作用位置也随曲轴转角的变化而时刻发生着改变。3.内燃机整机振动状态随着整机工作状态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5-11-01)

邵康[2](2014)在《内燃机主轴承弹性流体动力润滑分析及其对整机振动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内燃机作为现代车辆的主要动力源装置,同时也是车辆振动、噪声的最主要来源,其工作状况直接影响整车的振动、噪声水平。随着人们认知水平的提高,世界各国相继制定更为严格的振动、噪声控制法规,因此,研究内燃机振动、噪声非常关键。内燃机是由大量零部件组成,同时各零部件按照一定的规律工作,内燃机的振动、噪声水平与各零部件的工作状况密切相关。内燃机曲轴主轴承作为连接曲轴与机体的关键零部件,其动力学润滑状况是影响内燃机可靠运转的关键因素之一,同时其动力润滑响应状况也影响内燃机的振动、噪声水平,因此,了解内燃机主轴承工作状态有助于合理设计内燃机主轴承,同时,也可以为低振动、噪声内燃机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内燃机曲轴主轴承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曲轴主轴承的弹性流体动力润滑模型,采用Reynolds方程建立流体动力润滑油膜模型,依据有限差分法求解Reynolds方程,曲轴与主轴承的弹性变形采用有限元法计算,以轴心轨迹、最大油膜压力、最小油膜厚度以及油膜压力分布作为主轴承润滑状态的评价指标,分析曲轴主承轴在轴颈倾斜、轴承表面粗糙度以及轴承温度效应等不同的轴承工作状态下的润滑情况,同时结合整机动力学模型,来分析主轴承的影响因素对整机振动、噪声状况的影响。在求解内燃机主轴承弹性流体动力润滑时采用的有限差分法与有限元法相结合,两种方法结合可以简化计算模型、提高计算精度以及计算效率。采用该方法可求得轴颈倾斜状态下的内燃机主轴承在不同轴承半径间隙、轴径比以及曲轴转速下的弹性流体动力润滑工作状态,同时可求得内燃机在发生供油提前角改变、单缸熄火、受到瞬态冲击载荷以及轴承磨损等不同故障时主轴承的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状态的改变。该方法分析发现主轴承热弹性流体动力润滑计算较主轴承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的计算,其轴承润滑响应的差别较为明显。结合该方法建立的内燃机曲轴-主轴承-机体叁维模型,计算结果表明轴承表面粗糙度对整机振动响应情况较为明显,随着表面粗糙度的增加,内燃机整机的振动响应情况增大,进而可以确定主轴承对内燃机整机振动、噪声水平的影响。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内燃机主轴承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的响应情况是影响内燃机整机振动、噪声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轴颈倾斜角、轴承问隙、轴径比、轴承表面粗糙度以及温度等影响主轴承动力响应的主要因素,同时分析各个因素也可分析内燃机整机振动、噪声的响应及其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因此,确定内燃机主轴承动力响应的影响因素对内燃机整机的振动、噪声响应分析及优化十分必要,采用有限差分法与有限元法相结合的计算方法可以较为准确的确定内燃机主轴承的工作状况。(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4-05-01)

李淑静[3](2013)在《内燃机整机振动激振力实验识别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内燃机振动控制是内燃机设计、应用中的热点问题。对内燃机进行动力学分析确定其激振力,是内燃机振动控制和隔振设计的基础和重要环节。目前,获得内燃机的激振力可以采用理论计算和实验识别两种方法。工程应用中内燃机的实际激振力往往和理论计算值具有一定偏差,因此用实验方法确定内燃机激振力更能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直接的工程应用价值。本课题围绕内燃机整机振动激振力的识别问题,结合国内首次采用的动力包双层隔振系统设计项目,主要进行了以下研究分析工作:(1)从理论上对动车的内燃机进行激励源分析,确定了该内燃机的主要激励源为3.0谐次倾倒力矩和6.0谐次倾倒力矩,其往复惯性力(矩)和旋转惯性力(矩)在理论上为零。(2)应用内燃机整机振动激振力识别的测振法原理,编写了激振力识别计算程序。(3)通过实测和查询文献资料,确定了各系统参数的可能波动范围。定量分析了系统参数(惯量参数、刚度、阻尼、质心位置)误差对内燃机整机振动激振力识别精度的影响。(4)最后进行了柴油发电机组的多工况、多测点的整机振动激振力识别实验,并对实验数据进行了时频域分析。在初步掌握了该柴油发电机组的整机振动特性后,进行了整机振动激振力的实验识别计算,探索了多工况、多测点情况下整机振动激振力识别计算方法,并进行了识别精度验证。(5)通过对该柴油发电机组的整机振动激振力实验识别技术的研究,提出如下指导意见和建议:如缺乏对柴油发电机组隔振系统振动特性的了解并且设备条件允许,可以进行大量测点的整机振动测试,然后运用本文提出的统计的直方图法进行激振力识别。如已掌握了柴油发电机组隔振系统的振动特性或者测点有限的情况下,可以用本文提出的布置原则,有选择地布置3-4个测点。另外,在测量过程中,为满足激振力识别的刚体假设条件,建议把内燃机安装在坚固的大质量台架上,测点也可选在大质量大刚度的台架上,即可减少因局部振动过大、结构共振等干扰造成的信号异常现象。综上所述,因测量误差、测点位置差异、机组结构的复杂性等因素的存在,不同的测点组合会得出不同的激振力识别结果。为了提高激振力识别精度,针对大量测点的整机振动激振力识别实验,本文提出的运用统计直方图法来识别计算往复式机械整机振动激振力的方法是一个大胆的创新,以后可将此方法进行推广,并在实践中得以不断完善。(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3-05-01)

丁平[4](2007)在《内燃机整机振动模糊控制系统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内燃机振动的主要类型是整机振动和扭转振动。主动控制则可以通过外界能量主动改变控制系统的某些参数来适应内燃机整机振动的变化,因此能达到更好的减振效果。本文以4135型柴油机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内燃机整机振动六自由度的数学模型并进行了动力学分析,明确了整机振动的主要干扰力,由此建立了占主导地位的内燃机整机垂向振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本文来源于《内燃机与动力装置》期刊2007年05期)

付鲁华,林玉池,刘月辉[5](2006)在《内燃机整机振动的频域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内燃机整机振动的频域特点显示其与整机振动的固有特性和内燃机的工作转速有关。在整机振动控制过程中,根据频域特性提出PFC(Partial Frequency Control)控制策略,建立以相关频带为函数的性能指标,对该特定频带内的振动施以额外的加权,则可以将主要控制能量集中在该特定频带内,从而提高控制效果。以某柴油机为例,在整机振动频域特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整机振动PFC控制过程的仿真计算。结果表明,振动控制过程中选定的被控模态在主频带内的振动均取得了高于75%的降幅,使整机振动得到了极大的抑制,控制效果明显。(本文来源于《内燃机学报》期刊2006年04期)

艾延廷,王志[6](2006)在《内燃机整机振动神经网络自适应主动控制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一种发动机-汽车振动模型,利用神经网络自适应主动振动控制与机械被动控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自适应控制算法,在控制过程中自动调整、修改和完善控制参数,从而达到了最佳的控制效果。应用MATLAB语言编程仿真表明:设计的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系统的振动控制效果优于机械被动隔振和半主动隔振(PID与模糊控制),而且对振动环境的自适应能力强,有很强的鲁棒性和很好的减振效果。(本文来源于《内燃机工程》期刊2006年01期)

艾延廷,何家葵,王志,闻邦椿[7](2004)在《内燃机整机振动模糊自适应主动控制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者在建立发动机-汽车振动模型中,利用模糊自适应主动振动控制与机械被动隔振相结合的方法,使得模糊控制规则在控制过程中自动调整、修改和完善,从而达到了最佳的控制效果。应用MATLAB语言编程仿真表明,设计的模糊自适应控制系统的振动控制效果优于机械被动隔振和传统的主动隔振,而且对振动环境的自适应能力强,控制器响应快,超调量小,有很强的鲁棒性。(本文来源于《内燃机工程》期刊2004年06期)

朱建新,王曦,张德庆,于子冬[8](2003)在《内燃机整机振动模糊控制系统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作者将模糊控制技术应用于内燃机整机振动动力减振器中 ,设计一种模糊控制系统 ,对减振器的刚度进行调节 ,使减振力能随内燃机振动的变化而变化 ,从而达到最优的减振效果。应用MATLAB进行仿真对比实验 ,结果表明这种控制系统是行之有效的(本文来源于《小型内燃机与摩托车》期刊2003年02期)

王曦[9](2003)在《内燃机整机振动主动控制中模糊控制方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内燃机振动的主要类型是整机振动和扭转振动,其中内燃机整机振动强度是内燃机总体振动品质的反映。传统的整机振动控制方法被动控制只能适用于单一频率的振动,无法满足整机宽频带振动的要求;而主动控制则可以通过外界能量主动改变控制系统的某些参数来适应内燃机整机振动的变化,因此能达到更好的减振效果。 本文以4135型柴油机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内燃机整机振动六自由度的数学模型并进行了动力学分析,明确了整机振动的主要干扰力,由此建立了占主导地位的内燃机整机垂向振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提出了一种新的内燃机整机振动主动控制减振系统。在主动控制的基础上,采用了模糊控制的算法,设计了内燃机整机振动模糊控制器,改进了传统控制方法在处理振动复杂性、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等方面的缺陷,通过测量内燃机转速和内燃机整机振动速度信号,动态地改变动力减振器的刚度,使减振器的固有频率跟随内燃机整机振动激励频率的变化,达到降低内燃机振动的目的。以Matlab+Simulink为仿真工具,设计了模糊控制系统和被动控制系统两类不同的仿真模型,并进行了对比仿真和结果分析,在此基础上,设计开发了以80C196KC单片机为主控器件的模糊控制系统,进行了控制系统的软、硬件设计,最后对所设计的模糊控制系统进行了台架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模糊控制系统能有效地降低了内燃机整机振动的强度,达到了国标规定的合格级,证明了本文建立的数学模型和模糊控制算法是正确可行的,在内燃机振动控制策略方面作了一个积极的探索和研究。(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03-04-01)

王曦,朱建新,张德庆,王琦[10](2003)在《神经网络在内燃机整机振动主动控制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微机控制原理,设计内燃机整机振动主动控制的电控系统,将神经网络技术应用于电控系统中,构造一种适合此系统的BP神经网络,对整机振动控制进行仿真辨识。结果表明,这种新的控制算法是行之有效的。(本文来源于《车用发动机》期刊2003年01期)

内燃机整机振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内燃机作为现代车辆的主要动力源装置,同时也是车辆振动、噪声的最主要来源,其工作状况直接影响整车的振动、噪声水平。随着人们认知水平的提高,世界各国相继制定更为严格的振动、噪声控制法规,因此,研究内燃机振动、噪声非常关键。内燃机是由大量零部件组成,同时各零部件按照一定的规律工作,内燃机的振动、噪声水平与各零部件的工作状况密切相关。内燃机曲轴主轴承作为连接曲轴与机体的关键零部件,其动力学润滑状况是影响内燃机可靠运转的关键因素之一,同时其动力润滑响应状况也影响内燃机的振动、噪声水平,因此,了解内燃机主轴承工作状态有助于合理设计内燃机主轴承,同时,也可以为低振动、噪声内燃机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内燃机曲轴主轴承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曲轴主轴承的弹性流体动力润滑模型,采用Reynolds方程建立流体动力润滑油膜模型,依据有限差分法求解Reynolds方程,曲轴与主轴承的弹性变形采用有限元法计算,以轴心轨迹、最大油膜压力、最小油膜厚度以及油膜压力分布作为主轴承润滑状态的评价指标,分析曲轴主承轴在轴颈倾斜、轴承表面粗糙度以及轴承温度效应等不同的轴承工作状态下的润滑情况,同时结合整机动力学模型,来分析主轴承的影响因素对整机振动、噪声状况的影响。在求解内燃机主轴承弹性流体动力润滑时采用的有限差分法与有限元法相结合,两种方法结合可以简化计算模型、提高计算精度以及计算效率。采用该方法可求得轴颈倾斜状态下的内燃机主轴承在不同轴承半径间隙、轴径比以及曲轴转速下的弹性流体动力润滑工作状态,同时可求得内燃机在发生供油提前角改变、单缸熄火、受到瞬态冲击载荷以及轴承磨损等不同故障时主轴承的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状态的改变。该方法分析发现主轴承热弹性流体动力润滑计算较主轴承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的计算,其轴承润滑响应的差别较为明显。结合该方法建立的内燃机曲轴-主轴承-机体叁维模型,计算结果表明轴承表面粗糙度对整机振动响应情况较为明显,随着表面粗糙度的增加,内燃机整机的振动响应情况增大,进而可以确定主轴承对内燃机整机振动、噪声水平的影响。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内燃机主轴承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的响应情况是影响内燃机整机振动、噪声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轴颈倾斜角、轴承问隙、轴径比、轴承表面粗糙度以及温度等影响主轴承动力响应的主要因素,同时分析各个因素也可分析内燃机整机振动、噪声的响应及其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因此,确定内燃机主轴承动力响应的影响因素对内燃机整机的振动、噪声响应分析及优化十分必要,采用有限差分法与有限元法相结合的计算方法可以较为准确的确定内燃机主轴承的工作状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内燃机整机振动论文参考文献

[1].韩卓.基于虚拟样机技术的内燃机整机振动研究[D].天津大学.2015

[2].邵康.内燃机主轴承弹性流体动力润滑分析及其对整机振动的影响研究[D].天津大学.2014

[3].李淑静.内燃机整机振动激振力实验识别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

[4].丁平.内燃机整机振动模糊控制系统的设计[J].内燃机与动力装置.2007

[5].付鲁华,林玉池,刘月辉.内燃机整机振动的频域控制研究[J].内燃机学报.2006

[6].艾延廷,王志.内燃机整机振动神经网络自适应主动控制技术研究[J].内燃机工程.2006

[7].艾延廷,何家葵,王志,闻邦椿.内燃机整机振动模糊自适应主动控制技术研究[J].内燃机工程.2004

[8].朱建新,王曦,张德庆,于子冬.内燃机整机振动模糊控制系统的设计[J].小型内燃机与摩托车.2003

[9].王曦.内燃机整机振动主动控制中模糊控制方法的研究[D].江苏大学.2003

[10].王曦,朱建新,张德庆,王琦.神经网络在内燃机整机振动主动控制中的应用研究[J].车用发动机.2003

论文知识图

内燃机整机振动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内燃机整机振动神经网络自适应主...内燃机整机振动被动隔振系统效果内燃机整机振动模糊主动控制隔振...控制系统辨识结构整机振动控制系统模型

标签:;  ;  ;  ;  ;  ;  ;  

内燃机整机振动论文_韩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