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血栓药物论文_麦浩坚

导读:本文包含了抗血栓药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药物,抗血栓,脑出血,血肿,血栓,心房,不齐。

抗血栓药物论文文献综述

麦浩坚[1](2019)在《血栓弹力图评价抗血栓药物疗效与脑出血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评价抗血栓药物疗效与脑出血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9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脑出血患者1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术后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观察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TEG指标,记录治疗期间出血症状及DVT发生情况,分析ADP途径和AA途径血小板抑制率与DVT发生的关系。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AA途径血小板抑制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的ADP途径血小板抑制率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的MA值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期间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根据有无DVT发生分为DVT组和非DVT组, DVT组的AA途径和ADP途径血小板抑制率低于非DVT组(P<0.05)。结论机体对抗血栓药物反应低下是引发DVT的重要原因, TEG监测有助于早期发现疾病,并针对性进行个体化干预。(本文来源于《临床医学工程》期刊2019年05期)

朱美荣[2](2019)在《心房纤颤患者抗心律不齐和抗血栓药物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评价抗心律不齐和抗血栓药物治疗心房纤颤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10月~2018年5月收治的心房纤颤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抗心律不齐和抗血栓药物治疗。观察其治疗情况。结果61例复率成功,复率时间平均(42.17±10.56)h。随访半年,72例患者中8例复发,且其心功能几项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显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心律不齐和抗血栓药物可帮助心房纤颤患者快速复率,稳定心率,改善心功能,对于预防心血管和血栓事件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31期)

周景儒,刘志,武广永,王栋梁,刘如恩[3](2019)在《抗血栓药物对老年非创伤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抗血栓药物对老年非创伤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影响。方法:分析我院自2009年8月—2014年8月收进并在局麻或局麻+强化下行颅骨钻孔引流术的53例65岁以上非创伤性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长期口服抗血栓药物患者36例,其中7例患者服用新型抗血栓药物,未服用抗血栓药物患者17例。收集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服用抗血栓药物史、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治疗方法等相关资料,比较服用抗血栓药物患者和未服用抗血栓药物患者住院期间治疗情况;术后随访3年,观察两组复发率。结果:53例老年非创伤性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均手术治愈,术后随访3年期间复发6例,未服用抗血栓药物组1例,服用抗血栓药物组5例,服用新型抗血栓药物的7例患者没有复发。复发患者再次手术治疗后均好转。结论:服用抗血栓药物不是老年非创伤性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绝对禁忌,服用抗血栓药物可增加老年非创伤性慢性硬膜下血肿患病和复发机率,新型抗血栓药物是否使患者不再复发仍值得探讨。(本文来源于《中国新药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曹妍,张京芬[4](2018)在《抗血栓药物相关性脑出血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发性脑出血是一种死亡率、发病率、致残率均高的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在整个脑血管疾病中所占比例较高,发病率占所有脑卒中的10%-30%[1-3],给社会和众多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在众多已知病因里最严重的是抗血栓药物导致的脑内出血称为抗血栓药物相关性脑出血(ATT-ICH),它在所有脑出血患者中大约占12-20%。口服抗血栓药物引发脑出血(OAT-ICH)年发生率高达9%-13%,比其余类型的ICH发生率增加6.7-11.0%,且死亡率>50%,较其余类型ICH有更差的预后[4-6]。脑出血的患者都有再次出血的风险,抗血栓药物相关性脑出血也不例外,头颅CT是诊断脑出血、评估预后及死亡率的重要手段之一,头颅CT影像学的不同征象提示了患者有不同的再出血风险及预后。本文将对抗血栓药物相关性脑出血的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8年A5期)

孙学东,郭文斌,罗光东,于洋,曹宴宾[5](2018)在《定向穿刺引流术治疗抗血栓药物相关性脑出血的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病患群体人数迅速增多,比如缺血性脑卒中、慢性房颤和心脏瓣膜术后等,这类患者往往需要长期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或抗凝药物,尤其是随着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支架广泛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更是常规使用。口服抗血栓药物可能增加出血风险,以颅内出血最为严重[1]。由于抗血(本文来源于《滨州医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朱文婷[6](2018)在《抗血栓药物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抗血栓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2种。随着近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出现了多种药效良好并且应用广泛的抗血栓药物,这些药物可以减低患者血栓事件的发生,可是也会随之增加患者的出血风险。同时,患者的病理特征、个体差异以及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也会影响药物的药效以及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了解血栓形成的分子机制以及抗血栓药物的靶点等特征,有助于临床合理用药。(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药学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翟慧兰[7](2018)在《思维导图在提高PCI术后患者使用抗血栓药物依从性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思维导图在提高冠心病PCI术后患者使用抗血栓药物依从性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在南昌市某叁级甲等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10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术后采用口头宣教结合健康教育方式,干预组术后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思维导图的方式。术后4年内需进行随访,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的遵医嘱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干预组患者术后及时就诊、住院、按时复诊以及依从使用抗血栓药物依从性良好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服用抗血栓药物方面,对冠心病PCI术后患者通过使用思维导图方式进行健康教育,不仅可提高患者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还能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减少心血管意外事件的发生,降低病死率值得临床推广。(本文来源于《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期刊2018年38期)

蔡春辉[8](2018)在《心房纤颤患者抗心律不齐和抗血栓药物的治疗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观察应用抗心律不齐与抗血栓药物治疗心房纤颤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阵发性心房纤颤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胺碘酮、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及华法林给予治疗,并分析观察其治疗前后对抗心律不齐与抗血栓的效果。结果所有患者经抗心律不齐与抗血栓药物治疗后,其复律时间为(42.5±26.3)h,复律成功率为92.5%,余下患者皆在一周内成功复律;且左心房内径(LA)、左心室内径(LV)与静息心率均低于治疗前,而左室射血分数(LVEF)则高于治疗前,治疗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有3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对阵发性心房纤颤患者应用抗心律不齐与抗血栓药物进行治疗后,能有效稳定心律,提高复律效果,预防血栓的发生,临床应用价值显着。(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期刊2018年75期)

潘忙忙,刘晓琰,顾智淳[9](2018)在《慢性肾功能不全合并非瓣膜房颤患者抗血栓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概述》一文中研究指出约1/3的房颤(AF)患者伴发慢性肾脏疾病(CKD)。AF患者存在全身性栓塞风险,因抗凝药物的使用存在出血的风险。CKD,尤其是终末期CKD,增加了AF患者血栓栓塞以及大出血的风险。许多研究已评估了华法林在AF合并CKD,尤其是终末期CKD患者(包括血液透析患者)缺血性卒中,全身栓塞和大出血风险的影响,但研究结果不一致。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s)已在Ⅲ期(中度)CKD患者中进行了研究,研究提示,经剂量调整后,NOACs可获得与华法林相近的预防血栓栓塞的疗效,并可明显减少致命性出血的风险。本文就CKD合并非瓣膜性AF患者使用华法林和NOAC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做一综述。(本文来源于《药物流行病学杂志》期刊2018年09期)

许广杰[10](2017)在《口服抗血栓药物患者拔牙术后出血危险因素的评估及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牙拔除术是口腔外科最基本和最常见的手术,拔牙后出血是其常见并发症之一[1、2]。拔牙后出血按出血原因可分为局部和全身因素[3、4],局部因素包括牙龈粘膜撕裂、牙槽骨骨折、术后护理不当、拔牙创内异物残留、局部炎症及感染等,是出血的主要原因。出血后常引起患者及其家属焦虑和恐慌,处理不当可能会导致大量出血或其他并发症。全身因素导致的拔牙后出血临床上虽然不多见,但一般病因比较复杂、处理起来也相对棘手,应引起口腔科医生的高度重视。患者因患有心脑血管疾病,需要长期服用抗血栓药物来预防和治疗血栓的形成与栓塞是拔牙后出血最常见的全身因素,因为抗血栓药物会影响机体正常的凝血机制,致使凝血时间延长,导致拔牙术中、术后出血的风险增加。为避免和减少出血的风险,以往观点建议拔牙术前数天停止服用抗血栓药物[5、6、7],而停药可能引起血栓形成与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更应引起口腔科医生的关注。因此,对于这部分拔牙患者,如何在术前进行风险评估,如何把握不停药的可行性,以及在不停药的情况下应采取何种局部止血措施来有效降低该类患者拔牙后出血的风险?这些都是口腔科医生经常遇到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分析。本研究分别收集2010年10月-2015年10月在我院口腔外科拔牙后因出血在我院急诊与综合临床科二次就诊的患者113例,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口腔外科就诊的长期口服阿司匹林的拔牙患者120例与未使用抗血栓药物的患者120例、长期口服华法林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首先探讨分析拔牙后出血的原因、特点和防治方法,然后分析长期口服阿司匹林的中老年患者拔牙后出血的风险因素及探讨不停药拔牙的可行性,最后探讨长期口服华法林的患者在不停药的情况下,采用再生氧化纤维素止血纱布填塞拔牙创能否有效降低其拔牙后出血的风险。研究分为叁部分:一、拔牙后出血急诊处理的临床回顾分析:收集2010年10月-2015年10月在我院口腔外科拔牙,后因拔牙创出血在我院急诊与综合临床科二次就诊并处理的患者113例。结果显示:1.拔牙后出血局部因素102例(90.27%),全身因素11例(9.73%),其中口服抗血栓药物患者6例(5.31%);2.局部因素包括:牙龈粘膜撕裂、牙槽骨骨折、术后护理不当、拔牙创内异物残留、局部炎症及感染等;全身因素包括:口服抗血栓药物、凝血功能障碍等;3.本组病例中≤44岁青年人占75.22%,≥45岁中老年人占24.78%,其中45-59岁10例、60-74岁11例、≥75岁7例;4.98.23%是拔除复杂牙及埋藏阻生牙等复杂程度较高的患牙,83.19%的出血发生在创伤较大的磨牙区,其中埋藏阻生第叁磨牙占46.90%;48.67%的患牙由临床经验较少的医生拔除;5.经压迫、填塞、缝合等局部处理有效止血110例,转入综合医院专科进一步诊治3例。二、长期口服阿司匹林的中老年患者拔牙后出血的风险因素分析:选取2016年1月-2016年6月就诊于我院口腔外科120例长期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的中老年拔牙患者作为试验组,同期选取120例未使用任何抗血栓药物的中老年拔牙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从性别、年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小板数目、拔牙数目、患牙牙位、拔牙难易程度和操作时间等方面分析两组拔牙后出血的差异。结果显示:1.试验组拔牙后出血率为13.33%,明显高于对照组3.33%(P<0.05);2.在各性别、年龄分组试验组拔牙后出血率均高于对照组,但仅75-80岁组有显着差异(P<0.05);3.在各INR、血小板数目分组之间试验组与对照组拔牙后出血率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4.试验组拔牙后出血率在拔牙数目≥4颗组、磨牙组、复杂牙组和埋藏阻生牙组以及拔牙时间5-10分钟组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拔牙后出血与拔除患牙数目、牙位、手术复杂程度等因素有显着性关系(P<0.05)。叁、再生氧化纤维素止血纱布在长期口服华法林拔牙患者的临床应用: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就诊于我院口腔外科长期口服华法林的拔牙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在拔牙创填塞再生氧化纤维素止血纱布而对照组填塞可吸收明胶海绵,分别从性别、年龄、INR、患牙牙位和拔牙难易程度等方面分析两组拔牙后出血的情况。结果显示:1.试验组拔牙后出血率2%,明显低于对照组16%(P<0.05);2.试验组仅有1例男性患者发生拔牙后出血,对照组拔牙后出血率男性高于女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拔牙后出血率随着年龄的增大及INR的升高有上升趋势(P<0.05);3.试验组仅有1例拔牙后出血发生在上颌磨牙,对照组拔牙后出血率磨牙组>前磨牙组>前牙组、复杂牙组>简单牙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拔牙后出血的原因以局部因素为主,全身因素虽然占少数,但处理不当会引起严重并发症,应引起高度重视。除拔牙数目、牙位、难易程度等创伤因素外,长期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会造成中老年患者拔牙后出血率增高,是拔牙后出血的高危风险因素之一;但是这类患者在拔除≤3颗简单牙等创伤较小的患牙时,术前不停药是相对安全的。长期口服华法林且INR<3.5的患者拔除1颗简单牙或复杂牙(非埋藏阻生牙)不停药是相对安全的,再生氧化纤维素止血纱布可有效降低该类患者的拔牙后出血率。(本文来源于《第四军医大学》期刊2017-05-01)

抗血栓药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 评价抗心律不齐和抗血栓药物治疗心房纤颤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10月~2018年5月收治的心房纤颤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抗心律不齐和抗血栓药物治疗。观察其治疗情况。结果61例复率成功,复率时间平均(42.17±10.56)h。随访半年,72例患者中8例复发,且其心功能几项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显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心律不齐和抗血栓药物可帮助心房纤颤患者快速复率,稳定心率,改善心功能,对于预防心血管和血栓事件有重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血栓药物论文参考文献

[1].麦浩坚.血栓弹力图评价抗血栓药物疗效与脑出血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2019

[2].朱美荣.心房纤颤患者抗心律不齐和抗血栓药物治疗[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

[3].周景儒,刘志,武广永,王栋梁,刘如恩.抗血栓药物对老年非创伤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影响[J].中国新药杂志.2019

[4].曹妍,张京芬.抗血栓药物相关性脑出血的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

[5].孙学东,郭文斌,罗光东,于洋,曹宴宾.定向穿刺引流术治疗抗血栓药物相关性脑出血的疗效分析[J].滨州医学院学报.2018

[6].朱文婷.抗血栓药物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18

[7].翟慧兰.思维导图在提高PCI术后患者使用抗血栓药物依从性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

[8].蔡春辉.心房纤颤患者抗心律不齐和抗血栓药物的治疗效果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

[9].潘忙忙,刘晓琰,顾智淳.慢性肾功能不全合并非瓣膜房颤患者抗血栓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概述[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18

[10].许广杰.口服抗血栓药物患者拔牙术后出血危险因素的评估及防治[D].第四军医大学.2017

论文知识图

传统抗血栓药物及其作用位点抗血栓药物的作用机制示意图抗血栓药物的作用机制Fig.1-4M...一1正常凝血过程申请人分布图动脉血栓血管栓塞示意图

标签:;  ;  ;  ;  ;  ;  ;  

抗血栓药物论文_麦浩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